资源简介 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选题1.殷商后期,各部落侯国向王室交纳的贡品数量增多,种类增加。有牲畜、野兽、货币、谷物、奴隶、占卜用的龟甲、兽骨等;商王每日必定占卜,以人作为祭品,敬酬鬼神。上述这些现象体现出商朝A.分封制度的推行 B.皇权和神权的密切结合C.国家王权的加强 D.对方国的控制日趋严密2.下表是考古发掘的战国时期部分墓葬信息表。它反映出当时 墓葬名称 墓主身份 墓道数 墓道长(米) 面积(口) (平方米) 附属设施金村V号墓 周天子 1 76.2 148.6 车马坑2固围村M1 魏王 2 125 756 ?胡庄韩王陵 韩王 2 ? 954 24座陪葬坑邯郸二号陵 赵王 2 70* 1600 陪葬坑陪葬墓注:*表示该数据是最小值;?表示没有相关信息。A.墓葬规制严整 B.等级制度消亡C.贵族阶层没落 D.社会变动剧烈3.“三位伟人和一部经书像事先约定了似的,在同一时段里一起生长出来,有如四根挺立的石柱,撑起了古代世界精神文明的大厦。”有学者这样描述四大古文明之间的关系。其中右下角方框内当填A.汉谟拉比 B.孔子 C.梭伦 D.屋大维4.《唐语林》卷四云:宣宗(846—859年在位)爱羡进士,每对朝臣,问“登第否”?有以科名对者,必有喜,便问所赋诗赋题,并主司姓名。或有人物优而不中第者,必叹息久之。这可以印证科举制度( )A.扩大了用人范围 B.影响了价值观念C.导致了门荫衰落 D.促进了文化发展5.唐宋很多皇帝都提倡三教并重。唐玄宗亲自对《孝经》、《金刚经》和《道德经》三部书进行注释,并将注本颁行天下;南宋孝宗的《三教论》说:“以佛修心,以道养生,以儒治世”。这说明唐宋时期( )A.儒学已经丧失其正统地位 B.统治者注重宗教的实用功能C.理学的社会基础比较薄弱 D.三教合一成为传统文化主流6.780年唐政府开始实行的“两税法”,依据土地资源而不是人口去征税。宋朝至清朝基本继承了这一财税思想,把征税重点放在土地上。唐朝以后经济政策的调整A.遏制了土地兼并 B.利于生产要素合理配置C.利于小农经济稳定 D.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7.金世宗在位时,施政仁德,政治清明,得到史书与历代名家认可。朱熹称赞“他能尊行尧舜之道,要做大尧舜也由他”。又说:“他岂能变夷狄之风,恐只是天资高,偶和仁政耳。”这反映出( )A.南宋时民族矛盾的缓和 B.传统华夷观念根深蒂固C.金统治者照搬汉族政治 D.理学蕴含唯物辩证思想8.1708年,康熙命西方传教士们带领满汉官员采用当时世界上先进的经纬度测绘技术,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实地测绘,历时十年绘成《皇舆全览图》,包括一幅全国总图和32幅分省(区)图,山川城镇,靡不毕载。《皇舆全览图》的绘制( )A.体现了开明的文化政策 B.增强了时人的领土主权意识C.服务于国家统治的需要 D.有利于应对英国的殖民扩张9.有学者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地方官员的名称有些听起来不像常设官员,其名称往往带有动词。比如刺史,“刺”即刺探,其本意为临时派出,后演变为州牧;比如行省长官“行中书省事”,意指临时行使中央特派之事,后变成固定的地方官;比如巡抚,意指代皇帝巡行地方,后巡行变为常设。这表明A.中国古代地方管理制度具有较大随意性 B.巡行监察是中国古代地方官员主要职责C.王朝政府注重强化地方治理与中央集权 D.加强专制主义统治是王朝政府重要手段10.1919 年前后的中国思想界,经历了一个从“个人解放”到“社会改造”的演进过程,“社会改造”逐渐成为思想界言说的重点并汇成一种“时代思潮”。这一演进可说明( )A.新的救国主张广泛传播 B.国民革命受到民众普遍拥护C.思想启蒙任务基本完成 D.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改变11.下表中农民货币收入的变化主要得益于( )项目 1949年 1950年 1951年 1952年指数 指数 指数 指数农民净货币收入(亿元) 68.5 100.0 87.4 127.6 111.4 162.6 127.9 186.7人均净货币收入(元) 14.9 100.0 18.7 125.5 23.6 153.0 26.8 179.81949﹣1952年中国农民货币收入情况A.第一个五年计划实行 B.农业合作化在全国基本实现C.土地改革的全面开展 D.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确立12.1972年2月27日,在由杭州去上海的飞机上,公报终于定稿。关于台湾问题的措辞改为:“美国方面声明:台湾海峡两边的所有中国人都认为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美国对这一立场不提出异议,……”。这个公报的发布A.标志着中美的正式建交 B.标志中国外交政策走向成熟C.顺应了国际形势的变化 D.是中国解决台湾问题的根本13.中古时期,西欧司法审判中盛行“决斗裁判”和“神意裁判”。11世纪初,随着西欧城市的兴起,城市中的商人开始选出仲裁人,并依据“萌芽性的商法”进行审判,逐渐形成了市民法庭。这反映出( )A.城市崛起促进王权加强 B.自由主义打破封建束缚C.新兴阶层冲击教会特权 D.商业发展推动司法进步14.伏尔泰提出,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支配;平等则意味着反对等级制度和封建特权,人人生而平等。而政府只不过是从法律上来保护人们的自由、平等权利的国家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这意在强调( )A.自由平等应得到尊重 B.个人与国家间的契约关系C.理性主义的哲学思考 D.社会契约为国家学说核心15.1949年,美国国会通过《出口管制法》,决定对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所需的商品,技术、原料和设备实行全面禁运。并且,美国还领导成立了“共产党国家输出管制统筹委员会”,协调确定和实施对社会主义国家的战略性禁运。这表明( )A.美苏进入全面冷战对峙 B.世界开始分裂为两个敌对阵营C.两极格局已经最终形成 D.经济制裁是美国对外政策工具16.1989年的关贸总协定指出,正在生效的出口限制协定有236项,其中由美国发起的有67项,涉及对欧共体发起的有127项。这些出口限制大多没有遵守关贸总协定的规则或约束。这反映出当时( )A.区域集团化阻碍全球化进程 B.资本主义阵营开始发生分化C.经济全球化导致了贸易冲突 D.国际贸易秩序面临严峻挑战二、材料题17.16、17世纪是人类思想、科学、社会发展的重要阶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6世纪欧洲人用新的研究方法对旧观念做了新的诠释,有学识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新奇的时代——【美】美劳伦斯·普林西比《科学革命》材料二图1和图2均为17世纪荷兰海港小城代尔夫特优秀的风俗画家维米尔的作品。图1中一位地理学家正埋首绘制地图;图2中女子手持天平,面对珠宝钱币,思考财富的意义。类似题材,在同一时期其他荷兰西家笔下均有至现。图3以《坤与万国全图》为背景。地图前的人物分别为利玛窦和徐光启。其中徐光启手持《几何原本》。图4是中国明朝著名画家仇英以苏州府的繁华市井为主题的风俗画,画作取名效仿北宋张择端的名作。(1)结合所学知识,概况指出该如何理解材料一中所言“有学识的居民都认为自己处于一个充满变化与新奇的时代”(2)材料二中的两组图片分别描述了16—17世纪荷兰和中国不同群体的活动和生活日常。透过这些图片,能折射出哪些深层历史信息?请在两组图中任选一组,予简要说明。18.【人口迁徙与区域互动】材料 据史书记载,汉朝建立后,基本沿袭了秦代的移民政策。从汉高祖九年(前198年)开始一直到成帝鸿嘉二年(前19年),汉朝向关中移民10余次,其对象大多来自关东。在西汉,“与迁入的数量和次数相比,从关中迁出的人口要少得多”。总的来说,“西汉一代从关东迁入关中人口累近三十万,而至西汉末年,在关中的关东移民后裔已有约122万,几乎占三辅人口的一半”。关中正因大量关东人的徙入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区域性人群风貌,正所谓“五方杂厝,风俗不纯,其世家则好礼文,富人则商贾为利”。这最终促成并巩固了囊括关东华夏在内的整体性的“汉人(华夏)”认同,取代了秦及汉初狭隘的“秦人”或“汉人”认同。——摘编自刘志平、赵若彤《秦汉时期关中人口迁移与族群的互动、交融及认同》(1)根据材料,指出西汉时期向关中移民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补充一条汉代向关中移民的影响,并说明理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致力于全国交通网的建设。得益于国家统一和雄厚的财政实力,秦朝形成了以公路交通为主,辅以运河运输的交通体系。这一体系在六国自身交通体系的基础上,呈现出统一、静态、闭合的特点。与秦帝国修建道路以维护自身统治不同,罗马修筑道路与其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有直接关系,通过战争的大肆掠夺,使罗马国库积累了大量财富,这又为修筑道路提供了充分的财力支持。最后罗马帝国形成了以地中海海运为主动脉、以公路交通为血管的交通体系,呈现出囊括性、开放性的特征。——摘编自牛秋实《秦汉帝国与罗马帝国的交通及社会比较研究》等材料二 1870—1900年的铁路网(单位:千公里)年份 全世界 欧洲 美洲 亚洲 非洲1870 210 105 93 8 21880 372 169 175 16 51890 617 224 331 34 91900 760 284 402 60 20——摘编自白寿彝《中国交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帝国与罗马帝国交通体系的异同点。(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归纳19世纪后期世界铁路交通发展的基本特征并分析其原因。20.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 有三个时代,中国人特别热衷讨论“中国”。第一个时代是北宋,关于“正统论”的讨论在当时非常热闹。第二个时代,也就是20世纪上半叶,这段时间热衷讨论“中国”和“中华民族”。第三个时代,应该就是当下,现在中国崛起。需要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我们要重新认识历史中国是怎么样的?第二、要认识现在我们是一个怎么样的国家?第三、要认识中国未来要如何和世界相处?——摘编自葛兆光《什么时代中国要讨论“何为中国”》从材料中任选一个时代或者多个时代,对学者的观点进行解读。(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清晰)参考答案1.C2.D3.B4.B5.B6.B7.B8.C9.C10.A11.C12.C13.D14.B15.D16.D17.(1)理解:16世纪,文艺复兴进一步发展,文艺从质相发展到高雅阶段,范围从意大利拓展到英法等国;印刷术在欧洲发展创新,推动了大学的发展;新航路开辟后,地圆学说得到了证实,天主教会的权威受到冲击;欧洲各国纷纷进行宗教改革,民族语言和文化教育事业得到发展;天文学领域开始的自然科学革命取得了重大进展。(2)示例:第一组图1:随着全球航路的开辟,人们的地理知识和认知世界的视野更加广阔;西欧的海外移民,商业的世界性流动,资本原始积累等都离不开地球知识的有效支撑,埋头绘制地图的地理学家,折射出那个时代地理知识对全球联系的重要意义,全球贸易的开展促进了人们地理知识的丰富;17世纪开始,随着世界市场的逐渐形成,作为荷兰对外贸易的海港小城代尔夫特商品经济得到了发展,图2:女子面对珠宝、钱币,思考财富的意义,反映了货币在市民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也折射出人们对于财富向往的思想观念。第二组:随着新航路开辟,中西方经济文化交流逐渐扩大,图3反映出明中后期以来,中国形成一股西学东渐的潮流,利玛窦等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借助传播科学知识,来达到传教的目的;与徐光启等开明中国士大夫合作,翻译《几何原本》等科学著作,运用欧洲测绘技术帮助朝廷绘制较为精确的地图,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中国思想开放和科学文化进步;新航路开辟、东西方贸易的发展,促进了围绕白银输入的中国贸易网的形成,大量白银输入中国,进一步刺激了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发展,图4中苏州府的繁华市井体现了明朝江南地区商品经济发达的景象;但较之荷兰等早期资本主义国家,明清时期中国的主体仍然停留在保守的封建文明时代。18.(1)特点:移民以关东人为主;移民数量庞大;移民次数多。(2)影响:促进了关中地区经济的发展。理由:关东地区经济发达,移民给关中地区带来大批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移民以富商大族为主,可以给关中地区注入新的经济发展资金。19.(1)同:都形成了规模宏大的交通体系;都以政府修建为主;维护了帝国的统治;对后世交通影响深远异:秦帝国以维护统治为目的,罗马帝国与对外侵略联系紧密;秦帝国以公路为主、运河为辅;罗马帝国以海运为主,公路为辅;秦帝国交通体系呈现闭合的特点;罗马帝国交通体系呈现开放的特点。(2)特点:铁路交通发展迅速;铁路交通发展不平衡;(欧美地区发展快,亚非地区发展慢亦可得分)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资本主义经济的迅速发展;西方列强对外殖民扩张和资本输出;世界经济发展不平衡(亚非地区经济发展较慢)20.【示例一】国家时局的发展与“何为中国”的讨论重点有着密切的关联。北宋时期,北宋与辽、西夏对峙,各民族之间经济和文化联系增强,呈现互相交融的趋势,北宋统治稳定,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但军事力量不振,与北方少数民族交战处于劣势,从而引发关于“正统论”、“何为中国”的讨论。 20世纪上半叶,近代中国从传统向现代转型,民族危机加深,民族意识增强,激起“中国”和“中华民族”讨论,适应了中华民族维护国家主权,救亡图存的需要。 当下中国崛起,国际影响力增强,需要重新认识历史上的中国,增强国家民族认同,进而有利于认识当下中国,推动当前中国健康发展,明确未来发展方向,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国际秩序和国际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发展贡献中国智慧。【示例二】北宋时期,辽宋夏金诸政权并峙,中华大地不再呈现出统一的政治格局。契丹据有幽云十六州后,开始自认“中国”,称辽人为“中国之民”,以“炎黄子孙”身份接续“中国”谱系,力争“中国”正统。金人建国便昭告天下,取代辽朝正统,据有中原后,更自称“中国”,是黄帝后裔。 西夏也将王族祖先追溯到北魏拓跋氏,北魏拓跋鲜卑又自称黄帝苗裔,建立起了西夏人乃是炎黄子孙的历史叙事。宋朝统一中原,文教昌盛而军事孱弱。但军事上的屡屡失利反而刺激宋人借“夷夏之辨”强调自身的正统性,以文化之强补军事之弱。 各政权彼此碰撞、攻伐与互动,均以争夺“中国”正统为共同目标,力争将自己纳入中国古代正统王朝的历史发展脉络,推动了这一时期“正统论”的崛起。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