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七年级历史(试题卷)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河南志》这样描述隋唐时期大运河洛阳段:“天下之舟船所集,常万余艘,填满河路,商旅货易,车马填塞。”这说明隋唐大运河的基本功能是 ( )A.用于战略防御 B.发展对外贸易 C.沟通南北经济 D.掌控经济命脉2.唐太宗统治时期出现的繁荣景象,历史上称为 ( )A.贞观之治 B.光武中兴 C.文景之治 D.开元盛世3.下图是小历同学学习隋唐这一单元后绘制的思维导图。据图可以判断隋唐的时代特征是 ( )A.早期国家与社会变革 B.繁荣与开放的时代C.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4.唐朝初年,藩镇节度使仅有培养自己亲兵部队的权利。后来,为了解决边防驻军的后勤供应问题,中央不得不把防区的财政权力转给各防区的军事将领。玄宗天宝年间,又授予节度使在其辖区内的行政权。节度使权力的变化 ( )A.表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利于提高中央行政运转效率C.推动国家治理体系日益完善 D.埋下了唐朝由盛而衰的隐患5.唐朝绘画艺术成就斐然。下面唐代名画的作者是 ( )A.颜真卿 B.柳公权 C.阎立本 D.吴道子6.2020年5月18日是国际博物馆日,巴林左旗辽上京博物馆举行“印象契丹”特展。一千多年前,契丹人在这里横刀跃马,建都立业,创造了辽代文明。在这里建立政权的契丹首领是 ( )A.耶律楚才 B.耶律阿保机 C.阿骨打 D.忽必烈7.元朝时形成了“回回遍天下”的局面。据考证,元朝时期迁入汉地的各少数民族采用汉族姓氏的现象更加普遍,他们长期在汉地定居,通经史,擅诗文。这反映出元朝时期 ( )A.民族融合不断加强 B.回族开始形成C.国家统一规模扩大 D.少数民族内迁8.历史研究中有“孤证不立”的说法,就是只有一条证据的史料不足为信。下面为不同史籍关于蒙古的相关记述,二者能够共同印证的是 ( )北兵(蒙古)入城 末帝为乱兵所害,金亡。——《金史·哀宗本纪》 三年正月,宋蒙联兵攻破蔡州,金哀宗自焚。——《辽金简史》A.南宋与金的议和 B.宋与金联合灭辽 C.宋金之战的惨烈 D.蒙古军最终灭金9.“考古表明,南宋船坞不仅是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场所,很可能还是朝廷设立的专为皇室运送货物的码头。”世界上现存最早的这种“建造和修理船舶的场所”,建造于 ( )A.唐朝 B.北宋 C.南宋 D.元朝10.以图证史是通达史识的一种重要方法。下图 ( )A.是研究北宋城市生活的一手史料 B.完整再现了北宋社会的繁荣景象C.说明北宋东京城内尚未出现夜市 D.应与考古材料印证才有史料价值11.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述:在这里做生意的不但有中国境内南北的豪商巨贾,而且还有远自中亚、南亚的商人,凡世界上最为稀奇珍贵的东西,都能在这座城市找到。“这里”是 ( )A.唐代长安 B.北宋开封 C.元代大都 D.明代南京12.从汉赋唐诗到宋词元曲,中国文学逐渐从精英阶层向普通大众普及,从吟唱的词到贩夫走卒哼唱的曲,其传播范围越来越广,通俗程度越来越高。出现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农业经济的发展 B.市民阶层扩大C.科举制度的推动 D.资本主义萌芽13.右图为北宋史学家、政治家司马光,我们能够在其主持编写的一部编年体的通史巨著中查阅到的历史是 ( )A.战国到五代的历史B.夏朝到西周的历史C.黄帝到春秋时期的历史D.元朝到清朝的历史14.明太祖颁布《授职到任须知》,分为祀神、制书榜文、吏典、犯法民户等31项,并逐项列出地方官员应该承担的责任和注意的事项。这说明当时朝廷 ( )A.依赖宗教神学巩固政权 B.文教礼治以规范秩序C.依靠严刑峻法加强管理 D.强化吏治以维护统治15.人们常以”李唐”“赵宋”“朱明”等词汇表示我国历史上的某一王朝,这种现象反映出 ( )A.“废分封”的统治要求 B.“明君臣”的礼制规范C.“行仁政”的统治策略 D.“家天下”的统治模式二、辨析改错(12分)16.辨别下列史实的正误,在“答题卷”该题前的括号内正确的打“ ”;错误的打“×”,并加以改正。(1)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女真政权。 ( )(2)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 )(3)元朝科学家苏颂,主持在全国范围内天文测量,在元初编成新的历法《授时历》。 ( )(4)1571年,明朝封蒙古俺答汗为王,并达成通贡和互市的协议,史称“隆庆和议”。 ( )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隋唐时代农业经济发展。唐朝陆龟蒙的《耒耜经》记载了当时最先进的农具,这种农具耕地时更加灵便,有利于个体小农从事生产。隋唐五代时期的农业发展,是以农田水利工程的兴建为先导的,这一时期全国各地共兴建各类水利工程近300处,远超历代水利工程数量总和。唐朝还出现了引低水灌溉高田的新式灌溉工具,借助水流冲击力浇灌农田。——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材料二北宋首都开封商业街区的分布和长安、洛阳明显不同,不再限定在“坊市”之内,而是分布在全城,与住宅区混杂,沿街、沿河开设各种店铺。城内还有通宵营业的地方,形成夜市和晓市。都市的商贸活动也辐射到乡镇,形成新的商业区。一些相当繁盛的草市更是广泛分布在乡村中。———摘编自袁行霈、严文明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三市舶使总管海路邦交外贸,朝廷派专官充任,其职责主要为向前来贸易的船舶征收关税,代表宫廷采购一定数量的舶来品,管理商人向皇帝进贡的物品,对市舶贸易进行监督、管理和指导。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 宋代是中国古代海外贸易取得较大发展的时期,由于造船技术的进步和航道的改善……与中国进行贸易往来的国家和地区在60个以上。宋代进出口商品种类明显增加,数以百计……宋代以后,与中国交往最为频繁的国家都是中国的主要海上贸易国。 ——摘编自黄纯艳《宋代海外贸易》(1)根据材料一,指出“当时最先进的农具”和“新式灌溉工具”分别是什么,并概括两者的共同作用。(6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商业贸易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商业贸易的兴盛对人们的生产或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4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贸易兴盛的原因。(4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宋代是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发展史上最辉煌的时期,几乎在所有中国传统科学技术领域都留下了新的记录。举世闻名的四大发明中有三项完成于两宋时期,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摘编自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材料二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发展的高峰时期 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性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了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摘编自杜石然主编《宋元时期的科技成就》材料三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 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同时,因受封建制度束缚,人才培养不能和社会生产相结合,推动社会发展。———摘编自牛翠萍《从明清教育解析中国近代科技落后的原因)(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一中所说的三项发明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三项发明的历史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元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认识。(2分)四、活动与探究(15分)19.制度或政策的创立以及实施,都会对当时社会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今世用人,大率以文词进。大臣,文士也;近侍之臣,文士也;钱谷之司,文士也;边防大帅,文士也;天下转运使,文士也;知州,文士也。 ——摘编自蔡襄《端明集》 科举取士人数统计表时期 取士总人数 平均每年取士人数唐朝(历时289年) 约2.23万人 约80人北宋(历时167年) 文举 约6.1万人 约365人武举 868人 约5人——整理自张希清、毛佩琦等主编《中国科举制度材料二这是元代开始的一级行政区划。它的确立是我国行政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 元朝的行省实际是封建中央集权分寄于地方,故它的权力相当大。它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此外,行省还有一个重要职能就是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摘编自白钢主编《中国政治制度史》材料三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明太祖废除宰相以后,皇帝直接管理政务 特务机构锦衣卫、东厂,随时可以逮捕、拘禁、处死官吏与百姓 朱元璋恢复科举制度时,规定读书人只能读“四书”,答卷由八个部分组成 因此,这个政权可说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见的专横暴力。——摘编自樊树志《国史概要》(1)从材料一可以看出,北宋实行了怎样的治国政策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政策产生的积极作用。(4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行省的职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朝分别设立了什么机构来对西藏、台湾进行管辖。(4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明朝的政权和皇帝的权力,在中国历朝中是最为绝对的”的具体表现。(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演进的认识。(3分)七年级历史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一、单项选择(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C A B D D B A D B A题号 11 12 13 14 15答案 C B A D D二、辨析改错(12分)16.(1)“×”;(1分)将“女真”改为“蒙古”。 (2分)(2)“×”;(1分)将“南宋”改为“北宋”。 (2分)(3)“×”;(1分)将“苏颂”改为“郭守敬”。 (2分)(4)“ ”。 (3分)三、材料解析(本大题共2小题,每小题14分,共28分)17.(1)“当时最先进的农具”:曲辕犁。 (2分)“新式灌溉工具”:筒车。 (2分)共同作用: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生产效率。(2分)(2)特点:商业活动突破空间限制;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商业贸易从城市辐射到乡镇。(任意二点,2分)积极影响:促进了农产品和手工业品的流通,推动了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发展;丰富了商品种类,便利了人们的生活等。(任意一点,2分;符合题意即可)(3)原因: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官方采购与政策激励;造船技术进步;航道条件改善。(任意二点,4分)18.(1)名称:活字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3分)历史作用:为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和世界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1分)(2)原因:经济繁荣,对外贸易活跃;国家统一与社会稳定;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任意二点,4分)(3)原因:科举制度的功利性导向;封建制度束缚导致人才培养脱离社会生产。(4分)(4)认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为世界作出巨大贡献;国家应营造有利于科技发展的社会环境等。(任意一点,2分;言之有理即可)四、活动与探究(15分)19.(1)治国政策:重文轻武。(2分)积极作用:发展了科举制度和文教事业,营造了浓厚的读书风气,促进整个社会文化素养提高;造就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扭转了五代十国尚武轻文的风气,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稳定。(任意一点,2分)(2)职能:负责处理境内政治、军事、经济等各类事务;聚集境内财富,以供中央需要。(2分)机构:设立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设立宣慰使司都元帅府,屯驻军队);设立澎湖巡检司管辖台湾。(2分)(3)表现:废除宰相,皇帝直接管理政务;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实行八股取士。(任意二点,4分)(4)认识:因时因势进行调整、改革和创新;以巩固统治为目的等。(任意一点,3分;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