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5CBDAA 6-10BACDD 11-15BBCAD二、非选择题16.【答案】(14分)(1)(6分)本意:选拔优秀人才、抑制世族。表现:选人重家世、轻德才;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成因: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2)(8分)“逾于前代”之处:①考试资格原则上面向全社会开放;②考试形式更加公平公正;③科举规模扩大;④科举成为选拔官员的主要途径。“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①统治者推行儒术治国,推崇程朱理学;②强调学术为现实服务;③成为儒学主流;④吸收佛、道思想;⑤在社会广泛传播。17.【答案】(1)因素:在前代基础上开拓和巩固(1分);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1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2分);国家认同、民族向心力的增强(2分);各族人民共同努力(1分)。(2)影响:缓解了边疆缺官的问题(1分);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1分);使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1分);有利于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和巩固(1分);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2分);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2分)。18.【答案】(1)变化:前期由陈独秀个人转为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团体;后期再转为马克思主义知识分子。(4分)意义:前期:扩大新文化运动;促进思想解放。后期:推动马克思主义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和发展作了舆论宣传。(4分)(2)趋势:1919年后使用频率显著增加;持正面态度的运用也增多。(2分)原因:编辑人员的变化;十月革命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暴露/一战及巴黎和会的教训;五四运动的推动;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4分,任答4点即可)19.【答案】(12分)解放前的上海是全国工业中心,轻重工业比例失调,官僚资本居垄断地位,外国资本控制公共事业等(2分) 反映了上海是旧中国工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工业结构不合理的缩影;(2分) 反映了上海是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工业不独立的缩影。(2分)新中国成立后的上海轻重工业相对协调发展,大力支援全国工业建设,上海被纳入计划经济轨道等(2分)反映了上海是新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独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合理的工业布局的缩影;(2分)是新中国改变旧的不合理经济体系,建立新经济体制的缩影。(2分)第1页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学科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题,每题3分,共计45分。在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距今8500年至7500年前的泗洪梅花顺山集遗址,是江苏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顺山集先民做饭的陶釜(锅)形似今天的头盔但略大。遗址地下也发现了半圈形的陶灶,这是中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陶灶,被称为“天下第一灶”。该遗址( )顺山集修复后的陶灶,专家认为堪称“中华第一灶”A.提前了可供细考的信史时间 B.体现了早期国家的成熟稳定C.反映了古代手工业发展状况 D.奠定了中华民族文明的基础2.自商鞅变法以来,秦的公牍文崇尚实务,抵制虚词,就事论事,简练明确。汉武帝后,其公牍文立足儒学义理,理性沉实,典雅平和,文辞委婉富有情趣。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枢权力的转移 B.中央集权的加强C.君主专制的强化 D.治国思想的演变3.十六国时期,骑马乐俑作为军乐俑随葬,其马具与服饰具有鲜卑骑射文化特色;北魏转为汉式立俑、坐俑;东魏—北齐墓葬中再现髡发骑马乐俑,西魏—北周则出现汉胡服饰融合的骑马乐俑。这一演变过程反映出( )A.乐俑制作水平提升 B.民族融合的复杂动态C.服饰艺术各具特色 D.鲜卑文化居主体地位4.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是岭南道在上缴朝廷时折纳的物证。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开十(注: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该史料可以说明( )A.农民生产时间较有保证 B.实物史料才能完全还原历史面貌C.唐代征税标准转为财产 D.历史真实都有待考古发现的证实5.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南宋《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即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A.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C.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D.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6.明末清初的戏剧家李渔一反明中叶以来“以情反理”的创作意蕴,追求“情理合一”,强调“于诙谐中包含讽喻,使忠孝节义之理,隐寓于粉墨登场”。这一变化反映了( )A.戏曲教化功能的增强 B.社会变革下的思想新诉求C.离经叛道观念的盛行 D.市民阶层审美的多元倾向7.清朝四品以下的官员穿用貂褂,就属违制,军机处章京则从乾隆三十七年开始被特许不分品级高低可以穿用貂褂,还可以使用三品以上官员才可以使用的红色雨帽。这反映当时( )A.君主的高度集权 B.官员生活注重享受C.军机处拥有实权 D.中央吏治十分混乱8.1852年,英国驻广州代办米切尔在一份报告中写到:“即使迫使中国同意英国货可以不交纳任何捐税进入各省内地,也不会造成中国人的消费量有所增加的……后果。”这一结论的得出是由于当时中国( )A.手工生产的质优价廉 B.民族工业的有力竞争C.传统经济的顽强存在 D.民众的爱国排外情绪9.法国利用三国干涉还辽的时机逼迫清政府签约,取得在广东开矿的优先权。此后,清政府内部上下联动,在广东成立闽广农工路矿总公司,招徕南洋华商开发当地矿产,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清政府的举措在一定程度上( )A.导致了中央权力的下移 B.配合了中法战场的行动C.推动了洋务运动的兴起 D.抵制了列强的资本输出10.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衅启后,洋货进口顿绝,一般销泰西缎者,无从购买,纷纷向杭购买是缎。”这一时期,仅杭州、湖州两地新设机器绸厂百余家。这可用于说明当时中国( )A.传统丝织业竞争力凸显 B.产业结构发生巨变C.实业救国成为社会共识 D.民族工业发展迅速11.下图中带★处反映了20世纪初期某类组织的分布状况。它们的历史作用是( )A.促成了资产阶级革命政党的建立 B.奠定了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础C.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发展 D.掀起了国民革命运动的高潮12.全面抗战初期,国民党《中央日报》曾如此报道,“第八路军总副指挥朱德彭德怀就职,效命疆场誓灭日寇”、“沪各界电八路军祝捷,望生长驱灭此朝食”、“第八路军收复朔县,并将井坪镇之敌击溃,毙敌二百余,获械甚多”。这些报道有助于( )A.强化国民党的专制统治 B.凝聚人心提升抗战士气C.推动全面抗战路线形成 D.化解矛盾消弭党派分歧13.下图是力群先生于1947年创作的木刻年画。画面中解放区的老百姓三五成组,以投豆、烙票等方式进行选举。作者创作此画,旨在( )A.展示土地改革运动取得的重大成果 B.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积极作用C.展现解放区人民积极参与政治生活 D.为新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提供借鉴14.1950年11月,在山西省工农业展览会上,工人们对各地来参观的农民,详细地讲解了关于各种新式农具的使用方法。参加展览的棉花加工公司也组织棉农到轧花厂参观,棉农认识到机器轧花比手工轧花好,非常乐意把棉花送到厂里加工。这些举措( )A.利于巩固新生人民政权 B.结束了棉花价格暴涨局面C.加快了一五计划的进程 D.掀起农业合作化运动高潮15.下图为2013—2023年我国国有企业利润总额及增长率变化情况。图中变化主要是因为(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经济重心发生转移C.全方位的对外开放格局形成 D.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满分55分,其中第17题14分,第18题15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4分)材料一“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材料二北宋富弼言:“求人之本,唯科场最大。”“国家沿隋唐设进士科,自咸平、景德以来,为法尤密,逾于前代。”南宋朱熹言:“居今之世,使孔子复生,也不免应举。”元仁宗曰:“设科取士,庶几得真儒之用,而治道可兴也。”“举人宜以德行为首,试艺则以经术为先。”元宰相奏言:“专立德行明经科。明经以‘四书’‘五经’,以程学、朱晦庵注释为主,是格物、致知、修己、治人之学。”元欧阳玄云:“贡举法行,非程朱学不试于有司(职官),于是天下学术凛然一趋于正。”——摘编自赵汝愚《宋名臣奏议》等(1)根据材料一,概括九品中正制“始造”之本意。结合所学,说明“法弊”之表现及其成因。(6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指出宋代科举制“逾于前代”之处。简析元朝科举“非程朱学不试”的原因。(8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康熙年间,在平定噶尔丹的战役中,陕甘绿营战绩甚多,其中除汉族,还有相当比例的回族士兵。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兴等亦主动请缨,派遣土兵五百人随同清军参与统一西藏。在清朝统一台湾之际,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壶浆迎师,接踵而至”。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在西南改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将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摘编自邓涛《“四个共同”的历史印证——以各族对清代中国疆域统一的贡献为中心》材料二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均设置有正式政区,然则朝廷派出的官员大多视边疆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长期留驻,导致这些政区被弃置,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清廷拓展出大片迥异于内地的“新辟之地”,亟待能员干吏填补边疆施政空白,“边缺”由此应势而生。该制度以“人地相宜”为宗旨,量地定缺、奖抚并用。雍正九年议准官缺等级制度时,还特别强调沿海、苗疆、烟瘴等缺,不受地方官缺等级和州县等级影响,充分尊重地方督抚的意见,体现出边疆治理的灵活性。此外,“边缺”制度还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缩短了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了官员升迁,有效提升了“边缺”所在地的吸引力。——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清朝疆域形成的因素。(7分)(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边缺”制度对边疆治理的影响。(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一《新青年》1915年创刊,第一卷至第三卷由陈独秀“主撰”,从1918年的第四卷开始改为同人刊物,由陈独秀、钱玄同、刘半农、陶孟和、沈尹默、胡适等轮流编辑。这种编辑方式的改变意义重大,它使《新青年》与北京大学相结合,形成了“一校一刊”的新文化运动主阵营。1920年12月,陈独秀前往广州任职,《新青年》编辑工作交由陈望道负责,胡适等人对陈望道编辑下的《新青年》的倾向表示质疑,最终因矛盾激化而离开;1923年6月,《新青年》改为季刊,由瞿秋白主编,正式成为中共中央的理论刊物。——摘编自欧阳哲生《<新青年>编辑演变之历史考辨》等材料二《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情况卷(时间) 总篇数 提及社会主义篇数 次数 以正面态度运用该词的次数第一卷(1915—1916) 297 6 9 5第二卷(1916—1917) 242 5 6 5第三卷(1917) 233 5 6 3第四卷(1918) 177 1 1 1第五卷(1918) 325 3 12 9第六卷(1919) 250 19 104 65第七卷(1919—1920) 252 21 93 17第八卷(1920—1921) 279 60 410 317第九卷(1921—1922) 245 45 685 274季刊(1923—1924) 118 37 423 207不定期刊(1925—1926) 103 25 164 128总数 2418 227 1913 1121——摘编自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1)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新青年》杂志编辑人员的两次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两次变化的主要意义。(8分)(2)据材料二,指出《新青年》中“社会主义”一词的使用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探究出现该趋势的原因。(6分)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2分)数字里的上海材料一图9 1945—1947年上海工业分行业资本占比情况1947年,上海有工厂7738家、工人367433人,分别占全国12个主要城市工厂、工人总数的60%、61%。上海解放前夕,外国资本控制了全市90%以上的电力供应,73%的自来水供应,97%的煤气供应,100%的电话和电车经营。官僚资本企业拥有的炼钢炉占全市总数的85.7%,钢产量占89.3%;拥有的纱锭和布机分别占全市总数的38.5%和59.2%。——摘编自严中平等编《中国近代经济史统计资料选辑》等材料二图10 1949—1957年上海轻、重工业产值和占比变化情况新中国成立初期,上海的工业品绝大部分供应全国,不少工厂为国家重点建设的156个项目生产配套设备。1953—1957年,上海共有272家轻纺类工厂内迁。整个五十年代,上海支援各地的机器设备计有6000多台。1956年,上海进行了第一次工业大改组,全市2万多个工厂分行业成立了83个行政性专业工业公司。——摘编自《上海统计》提取材料信息,以“上海·缩影”为题写一则历史短文。(要求:表述成文,叙述完整;立论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条理清晰。)第1页,共8页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学科试卷.docx 泗洪县第一高级中学2025-2026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一学期阶段测试(一)历史学科试卷答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