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1《世界的物质性》教案项目 内容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世界物质性原理的深入学习,学生能深刻领悟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自觉认同并贯彻党的思想路线,在面对各种思潮时,坚定马克思主义和无神论立场,增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坚信其发展符合客观物质世界的规律。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思维探究世界本质的能力,引导学生以科学的态度认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意识现象,准确把握物质的概念及世界物质性的内涵,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批判和摒弃有神论等错误观念,树立科学的世界观,提升逻辑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使其在学习和生活中能以科学精神对待各类问题。3.公共参与:鼓励学生将世界物质性原理运用到社会实践中,在参与社会事务、解决实际问题时,依据客观实际情况制定合理方案,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例如在参与环保行动、社区发展规划等活动中,充分考虑自然环境和社会现实的物质性,运用所学哲学知识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提高学生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和水平,以科学的哲学思维推动社会进步。教材分析 本框题是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一单元第二课的开篇内容,在哲学知识体系中占据关键地位。它承接第一课对哲学基本问题的探讨,进一步深入探究世界的本质,是后续学习物质与运动、运动与规律等内容的基础。教材分为三目,第一目“自然界的物质性”,通过展示自然界的形成与发展过程,阐述自然界中的事物按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帮助学生理解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从而掌握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第二目“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人类社会的产生、构成要素等方面,分析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揭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为学习历史唯物主义奠定基础;第三目“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等角度,阐明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进一步论证世界的物质性。本框题通过对世界物质性的全面阐述,帮助学生构建起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观,在整个哲学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全面理解自然界的物质性。明确自然界中的事物都有其自身的起源和发展史,它们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无论是宏观的天体,还是微观的粒子,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例如,地球的形成和演化是基于天体物理规律,生命的起源和进化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2.深刻把握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从产生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从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人口因素是重要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它们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这一客观的物质体系。3.清晰认识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更是社会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离开了客观存在,意识就无法产生。例如,不同的文化艺术作品都是艺术家对现实生活的主观反映。教学难点:1.准确理解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其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这一概念高度抽象,学生容易将哲学上的物质概念与具体的物质形态混淆。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对各种具体事物和现象的分析,把握其共同本质,理解物质概念是对宇宙间一切客观存在着的事物和现象的概括和抽象。2.深入理解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一原理整合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意识的物质性,需要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学生在理解过程中可能存在困难,要通过具体事例和逻辑推理,帮助学生认识到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在自然界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也是物质的,而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赖于物质,从而领悟世界的物质统一性。教学过程 导入:情景:展示2025年我国在火星探测领域取得的重大突破,“天问二号”探测器成功在火星表面着陆,并持续发回大量关于火星地质、气候、环境等方面的科学数据。科学家们通过对这些数据的分析,进一步了解火星的形成和演化过程,推测火星曾经可能存在液态水和生命迹象。同时,呈现我国在深海探测方面的成果,“奋斗者号”深潜器在马里亚纳海沟深处发现了新的海底生物物种和独特的地质构造,这些发现改变了人们对深海生态系统和地球演化的认知。教师活动: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火星探测和深海探测的资料,提问:“从这些最新的科学探索成果中,大家能发现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有什么特点?这些发现与我们对世界本质的认识有怎样的联系?”通过这些问题引发学生对世界物质性的思考,自然导入本节课主题——世界的物质性。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展示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如自然界的形成和发展似乎有其自身的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志,这些科学发现让我们对自然界的物质性有了更直观的感受等,初步感知世界物质性在科学探索中的体现。议题式教学:议题一:自然界的物质性情景:以地球的生态系统为例,展示森林、草原、河流、海洋等不同生态环境中丰富多样的生物种类,以及它们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如草原上的草为食草动物提供食物,食草动物又是食肉动物的猎物,而动物的粪便和尸体又为植物生长提供养分。同时,介绍地球的地质演变过程,从板块运动导致的山脉隆起、海洋变迁,到火山喷发、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地球表面形态的塑造。另外,给出一些关于宇宙天体形成的科学研究成果,如恒星是由星云物质在引力作用下逐渐聚集形成的,行星则围绕恒星在特定轨道上运行。教师活动: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这些情景中自然界事物的形成和发展规律,引导学生结合教材知识,思考自然界的物质性。邀请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和总结,深入讲解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中的一部分,宇宙间不存在神或上帝创造世界的活动。学生活动:分组讨论,结合情景材料,分析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物质和能量循环,以及地球地质演变和天体形成过程中自然规律的作用。总结出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其物质性不受人类主观意志的影响。议学提示:从自然事物的产生、发展过程,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等方面,分析自然界的物质性。议学总结: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大到宇宙天体,小到微观粒子,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地球的生态系统、地质演变以及宇宙天体的形成等,都有其内在的客观规律,不依赖于人的意识。无论是我们能直接观察到的生物、山川河流,还是通过科学研究发现的微观世界和遥远宇宙,都是统一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这表明自然界的物质性是客观存在的,宇宙间不存在超自然的力量创造或主宰自然界,我们必须尊重自然界的物质性和其固有规律。议题二:人类社会的物质性情景:展示人类社会发展的历程,从原始社会人们以部落为单位,共同采集、狩猎,到奴隶社会出现私有制和阶级分化,再到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社会的演变,分析不同社会形态下生产方式的变革,如农业社会中农耕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结构的影响,工业革命后机器生产对资本主义社会经济和阶级关系的改变。同时,介绍现代社会中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地理环境、人口状况对其经济发展和社会文化的影响,如沿海地区因交通便利往往经济较为发达,人口密集地区的文化更加多元和丰富。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人类社会产生和发展的原因,组织学生讨论人类社会的物质性,包括人类社会的产生过程、构成要素的客观性。教师结合学生讨论,深入讲解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过程中起了决定性作用,人类社会的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学生活动:研读情景材料,分析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生产方式变革的物质基础,以及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对社会发展的影响。理解人类社会的产生和发展具有客观必然性,其构成要素都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议学提示:从人类社会的起源、发展动力、构成要素等方面,理解人类社会的物质性。议学总结:人类社会的物质性体现在多个方面。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创造了人和人类社会,使人类从动物界分化出来。从构成要素看,地理环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前提,不同的地理环境影响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模式和经济类型;人口因素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人口的数量、质量、分布等对社会发展有着重要作用;生产方式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生产关系又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方式的变革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这些构成要素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共同构成了人类社会这一客观的物质体系,表明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物质的,其发展变化遵循着客观规律。议题三: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情景:展示生物进化过程中神经系统的演变,从单细胞生物的简单应激反应,到多细胞生物逐渐形成专门的神经细胞和神经组织,再到脊椎动物复杂的神经系统和大脑的出现,说明意识的产生是生物进化的结果。同时,介绍人类社会中语言的产生和发展,语言作为意识的物质外壳,促进了人类思维的发展和意识的表达。给出一些具体的意识现象案例,如人们对艺术作品的创作灵感源于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和体验,科学家对科学理论的研究和创新是基于对客观世界的探索和认识。教师活动: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意识产生的过程和基础,组织学生讨论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教师结合学生讨论,从意识的起源、生理基础和内容等方面,深入讲解意识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学生活动:分析生物进化中神经系统的发展与意识产生的联系,理解语言在意识发展中的作用,以及具体意识现象与客观存在的关系。总结出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没有物质世界的长期发展和客观存在,就不会有意识的产生。议学提示:从意识产生的生物学基础、社会基础以及意识的内容来源等方面,探究意识与物质世界的关系。议学总结: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从起源看,意识是自然界生物进化的结果,随着生物神经系统的不断发展和完善,逐渐产生了具有意识功能的大脑。同时,意识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劳动和社会交往促进了语言的产生,语言的发展又推动了意识的发展。从生理基础看,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的特殊结构和生理机能使得意识的产生成为可能。从内容看,意识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无论是正确的意识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意识的内容来源于客观物质世界。因此,意识依赖于物质,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深入探究了世界的物质性。明确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按自身固有规律形成和发展,是统一物质世界的一部分;人类社会也是物质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其构成要素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都是客观的;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依赖于物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这要求我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尊重客观规律,反对一切有神论。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运用世界物质性原理分析和解决问题,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知识点整合 2.1世界的物质性 1.自然界的物质性⑴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①含义: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②物质的属性:a.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客观存在)b.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注意】哲学上的物质不能被创造、改变和消灭,而物质的具体形态则可以被创造、改变和消灭。 ⑵自然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自然界中的事物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都有自己的起源和发展史,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方法论】①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②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2.人类社会的物质性(1)从产生上看,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在从猿到人的演化过程中,劳动起了决定性的作用。(2)从构成上看,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3.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1)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2)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高度发达的物质系统,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人脑结构的复杂性和组织的严密性,决定了它具有产生意识的生理基础。(3)从意识的内容与形式看: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注意】意识的本质: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像,是主观形式与客观内容的统一。4.世界的物质性原理【原理】物质是本原,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物质决定意识。世界(自然界、人类社会、人的意识)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方法论】①坚持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统一性原则,坚持科学无神论立场,反对一切有神论。②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后练习 1.经过科研人员刻苦攻关,脉冲强磁场实验装置通过验收标志着我国拥有了国际顶级水平的脉冲磁场实验装置。在脉冲强磁场环境中,线圈与金属材料相互作用,产生极大的洛伦兹力,在1至2毫秒的时间内将坚硬的金属材料塑造成特定形状,真正实现“百炼钢化为绕指柔”。这进一步佐证了( )①发挥人的能动创造性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②人们实践基础上的创造性活动改变了物质的根本属性③改变物质的特定形状导致了物质世界的不确定性④人们可凭借技术条件按照需要改变物质具体形态A.①③ B.②④ C.②③ D.①④2.从鱼到人演化过程需近5亿年,先后经历了最早的无颌类演化变成有颌类、肉鳍鱼类,之后登上陆地变成两栖类和哺乳动物,最终演化成人类这样一个漫长的过程。我国科研人员经过多年的野外考察与研究,揭示了有颌脊椎动物起源与早期演化的重要信息,在从鱼到人的探源研究领域取得重要突破。这进一步证明( )①自然界的事物按照自身规律形成和发展②人类社会的形成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③在人类形成过程中环境起了决定性作用④意识是客观存在通过实践的环节进入人脑的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我国“天关”卫星观测到一例产生于约125亿光年之外的伽马暴EP240315a。此后,世界各地多个天文望远镜陆续观测到EP240315a。研究结果表明,EP240315a产生于遥远的早期宇宙,当时宇宙年龄仅为现在的10%,EP240315a的信号花费了125亿年才抵达地球。EP240315a的发现标志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宇宙早期爆发的软X射线信号,将为开展早期宇宙相关研究开启一扇新窗口。据材料,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①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其物质性,思维能正确反映存在②宇宙研究活动将不断创新多种宇宙研究方式和运动规律③“天关”卫星是通过人类社会实践创造出来的客观实在④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童年失忆症(也称婴儿头忆症)是指无法回忆起生命头两三年所发生的事情,脑科学研究发现,大脑皮层在生命的前两年继续成熟,大量的神经元生长和髓鞘形成的增加使大脑皮层拥有了记忆功能。大脑皮层和海马体中的神经元得到增加后,就用新的连接取代了旧的连接。因此,神经元的增加实际上会通过创造新的突触来破坏生命早期形成的记忆。童年失忆症的脑科学成因佐证了( )①意识本质是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反映②记忆产生与发展离不开人脑的发育③记忆的内容来自成熟的大脑皮层④物质世界的存在与发展具有客观性A.①④ B.①③ C.②③ D.②④5.唐朝诗人李峤和朋友一起游泸峰山,山上景色秀美、茂林修竹、古木参天、清风徐来。李峤见此情景,便随口吟出:“解落三秋叶,能开二月花。过江千尺浪,入竹万竿斜。”这成为写“风”的千古名诗。对此认识正确的是( )①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②意识源于人脑对客观存在的加工③意识是人脑对客观物质世界的主观反映④意识是物质的派生物,二者相互依赖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DBBDB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