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两宋的政治与军事高频考点 专题练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一、单选题1.《宋史·职官志》记载:“三司之职,国初沿五代之制,置使以总国计,应四方贡赋之入,朝廷不预,一归三司。通管盐铁、度支、户部,号曰‘计省’,位亚执政,目为‘计相’。”这表明北宋三司( )A.削弱了君主的权力 B.主管中央行政事务C.转运地方财政赋税 D.分割宰相的财政权2.宋太祖留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宋代党争虽烈,失势的官员至多降职贬逐,却没有杀身之祸,甚至身陷罗网也属罕见。大臣退职,还常有提调某某祠的虚衔。相对言之,武职官员就没有如此优遇了,岳飞的系狱即一个显著的例子。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宋代( )A.官僚体制分权制衡 B.吸取前代教训C.政治风气因循保守 D.提升文官地位3.北宋初期,宋太祖下诏:西川、山南、荆湖等偏远地区的举人进京考试,凭“券”可以免费使用官驿的交通工具,并在官驿借宿。各地州县设置专门资助机构,给当地赴考的读书人提供经济资助。这些举措意在( )A.提高文官和士人的地位 B.扩大政权的社会基础C.推动选官方式的多样化 D.彰显社会平等与正义4.北宋神宗年间,为配合西北拓边,朝廷试图通过转运司强化对熙河路的财政管理,督促其“上供输纳”。然而熙河路无力上供年额,相反,除直接需索中央供馈,它还为平衡本区域收支而侵夺本属中央政府支配的财赋。这反映( )A.宋代国家财政体系的异化 B.北宋政府积贫积弱局面的形成C.中央强化对地方财赋的管控 D.北宋边疆压力对财政结构的重塑5.下面是北宋前期军队人数变化示意图。这一现象导致的后果是( )A.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B.边疆危机得以解除C.重文轻武得以转变 D.政府财政负担加重6.宋初,禁军主要由地方精锐抽调至京师,归三衙直接指挥;仁宗以后,地方精锐多就地升为禁军,遥隶三衙,由当地兵马司统领。这反映了北宋( )A.中央集权加强 B.边防压力加重 C.地方武将势大 D.行政效率低下7.宋真宗时,拟对一位外任官员重用为郎官,该官员进京后便前往了宰相府,结果朝廷再也没提此事。原因是皇帝得到密察他见了宰相,怀疑存在贿官。“伺察者密报矣”,真宗“恶人奔竞如此”。由此可知,宋朝的密察制度( )A.标志特务统治的兴起 B.扩大了皇帝信息获取路径C.与奏折制度相辅相成 D.是对选官制度的有益补充8.南宋学者叶适在《水心别集》中说:“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材料中“大不可安者”主要是指( )A.机构设置叠床架屋导致冗费现象 B.王安石变法引发政局的动荡C.宽仁治国使中央政府掌控力下降 D.强干弱枝措施导致积贫积弱9.北宋真宗景德年间,宋辽双方达成和议,约为兄弟之国,宋每年送给辽岁币银10万两、绢20万匹,以白沟河为边界,此后百年间宋辽两国通使殷勤,双方互使共达三百八十次之多。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角度看,其价值在于( )A.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B.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C.辽获得财富有利其经济发展D.促进双方经济文化交流10.宋真宗时,参知政事李至上疏提到,开放与党项的互市,使其从中得利,进而怀恩而服,不为边患;知镇李继和提出禁止西夏青白盐的互市,以达到使党项族“不战而屈”的目的。这说明,当时( )A.绍兴和议内容并未真正落实 B.经济手段是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选择C.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 D.文官与武将的分歧造成行政效率降低11.《宋史》记载:“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对该材料理解最准确的是( )A.北宋朝廷的财政负担逐渐加重 B.辽、西夏与宋朝的边境贸易增多C.战争增多使北宋军队数量大增 D.宋仁宗已下定决心进行财政改革12.宋仁宗时,范仲淹大力推行庆历新政。其新政的内容包括整顿吏治、加强军事防御等方面。这表明宋仁宗( )A.企图改变积贫积弱局面 B.着力加强中央集权C.重视文化与教育的改革 D.注重发展社会经济13.有学者指出,王安石向皇帝保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的富裕,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两人争论的实质是( )A.政府要不要进行“理财” B.是否调整重农抑商的政策C.政府应不应当干预经济 D.要不要坚持民本治国理念14.王安石在拜相前写有《与马运判书》,其中提到“方今之所以穷空,不独费出之无节,又失所以生财之道故也。富其家者资之国,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由此可见,王安石认为( )A.冗官冗兵冗费加剧财政负担 B.土地兼并严重破坏统治根基C.通过开辟财源发展生产富强国家 D.北宋存在着因循守旧的政治风气15.下表是王安石变法中青苗法农民向政府借贷还纳本息示意表借贷方式 换算方式 实际支给 还贷数 实际价值现钱例 (借钱) 1000文/100斗 最低价:10文/斗 1000文 1200文(还钱) 1200文120斗(还粮) 2400文 时价:20文/斗斛斗例 (借粮) 50斗/1000文 时价:20文/斗 1000文 1200文=120斗(还粮) 最低价:10文/斗 2400文 时价:20文/斗该表反映出青苗法( )A.致使农民免受地主压迫 B.有效缓解人地之间矛盾C.驱动借贷货币化的发展 D.人身依附关系有所反弹16.有学者对南宋镇江一带的诗进行了大数据分析,发现南宋诗的核心关键词为“长江”“万里”“中流”“不知”“江山”等,这些诗的积极情绪占比21.93%,中性情绪占比46.71%,消极情绪占比31.36%。这反映了南宋时期( )A.商品市场及规模的扩大 B.偏安局势下文人的思想状况C.南方成为全国经济重心 D.社会伦理道德受到广泛冲击17.南宋时,杭州的官方名称是“行在所”,也称杭都,杭京,京城,官民们把开封仍尊为“京师”。杭州城的建造多仿照开封城,又带有东南沿海地区的特色,商业氛围更加浓厚。南宋都城的状况反映了( )A.南宋开创了独具特色的两京制度 B.经济重心和政治重心逐渐分离C.国家统一理想与偏安现状的矛盾 D.专业化商业手工业市镇的兴起二、材料题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后来,又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也都由文臣担任,只有安抚使用武人。——朱绍侯《中国古代史》材料二 (北宋)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樊树志《国学十六讲》材料三 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还是在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英国)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1)根据材料一指出北宋地方官制呈现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该地方官制对北宋王朝产生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概括北宋城市商业发展的主要表现。(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关于宋代科技发展的观点,结合所学找出支持该观点的理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秦灭六国,天下一统,乃古代封建宗法制度破坏之终点,亦为后世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之起点。周之王畿与诸侯,犹后世之中央与地方,然其关系非如秦后之郡县制直接受控于朝廷。周人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尊尊与亲亲并重;秦人制度,以地缘为基础,废封建而行郡县,破世卿而任流官,此乃‘公天下’之雏形,然亦开启君主集权之端。——摘编自钱穆《国史大纲》材料二 唐代为中世之终,宋代为近世之始。唐代政治,贵族政治尚占优势,门下省封驳之权犹能制约君权;宋代则君主独裁政体日益强化,台谏制度虽存,然其职能渐从“封驳”转为“谏诤”。经济上,唐代均田制崩溃,租佃制兴起,货币经济日盛;文化上,唐代佛教鼎盛,宋明理学代之而起,思想从宗教化转向哲理化。此非王朝更替之变,乃时代性质之转型。”——摘编自内藤湖南《唐宋变革论》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周秦之变与唐宋之变在“制度重构”方面的相同点。(2)结合所学知识,论述两次变革所反映的“时代转型”的本质差异,并分析其对中国历史发展的影响。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D B B A D B B D D B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A A C C C B C1.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北宋三司(盐铁、度支、户部)独立管理财政,直接对皇帝负责,分割了原属宰相的财权,形成“计相”,加强了皇权,D项正确;三司使独立于宰相,直接对皇帝负责,加强了君权,排除A项;三司主管财政,而非行政事务,排除B项;转运使司负责转运地方赋税,三司是中央财政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宋太祖立祖训“不得诛戮士大夫”,党争中失势文官仅被降职贬逐,极少被杀,退职后常获虚衔,而武职官员(如岳飞)易遭迫害,政治地位远低于文官。宋朝重用文官抑制武将,这是吸取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导致政权频繁更迭的教训而定的,B项正确;宋代虽通过二府三司制分散相权,但材料强调的是文官与武官的待遇差异,而非官僚体系内部的制衡关系,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宋代政治风气的保守性,且“因循保守”无法解释文官与武官待遇差异的根本原因,排除C项;提升文官地位是材料描述的现象,而非“原因”,排除D项。故选B项。3.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为寒门子弟参加科举考试提供经济资助.这些举措的目的在于保证家境贫寒的士子们也能正常参加科举考试,从而扩大国家统治的社会基础,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对寒门子弟的照顾,没有涉及文官和士人的地位的提高,排除A项;题干中强调的是对科举考试考生的资助,并没有涉及选官方式多样化的内容,排除C项;北宋初期实行这些举措,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统治,而不是彰显社会平等与正义,排除D项。故选B项。4.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宋代财政体系的设计初衷是中央集中财权,地方财政由转运司监管并负责上供。但熙河路不仅无法完成上供,还侵夺中央财赋,这表明财政体系在实际运行中偏离了设计目标,出现了异化现象,A项正确;积贫积弱是北宋长期存在的整体状况,题干仅聚焦于神宗年间熙河路的财政情况,范围相对狭窄,同时积弱是指军事方面,题干是经济方面,排除B项;熙河路无力上供,还侵夺中央财赋,说明中央的管控地方财赋并未达到预期效果,排除C项;边疆压力促使朝廷调整对熙和路的财政管理方式,而不是整个北宋的财政结构,排除D项。故选A项。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从宋太祖到宋英宗时期,北宋军队的数量从38万上升至116万,使宋朝出现了冗兵现象,加重了政府的财政负担,D项正确;宋朝通过分化地方事权,解决了地方割据问题,排除A项;宋朝时期,民族政权并立,边患问题并未解决,排除B项;宋朝并未改变重文轻武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6.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北宋初期实行“强干弱枝”政策,将地方精锐调入京师编为禁军,由三衙直接指挥,旨在削弱地方军事力量,强化中央集权。仁宗以后,地方精锐改为就地升为禁军,虽名义上“遥隶三衙”,但实际由当地兵马司统领。这一变化表明,中央对地方军事力量的直接控制减弱,地方获得了更多实际军事指挥权,反映了北宋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逐渐松动。方自主权呈现增加的趋势,和当时边疆局势有关,仁宗朝边防压力加大,如与西夏的和战就在仁宗朝,故才将地方军队仍留地方,B项正确;宋初将地方军队抽到中央,而仁宗朝是将地方军队还归地方,明显中央对军队的控制力减弱,排除A项;将地方精锐调至中央,编入禁军,削弱了地方武将的势力,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军事方面的措施,而非行政方面,排除D项。故选B项。7.B【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 密察类似于密探,在社会中收集信息,提供给皇帝,这是皇帝从官员汇报之外获得信息的路径之一,有利于皇帝综合多方信息进行判断,B项正确;特务统治往往具有特权进行恐怖统治,材料只提及消息的收集,排除A项;奏折制度专指清朝的秘折,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的大臣们的奏章、行政文书不一样,排除C项;密察指的是皇帝安排下的人员进行各种信息打探收集,而非专门服务于选官制度,所以不是选官制度的补充,排除D项。故选B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唐失其道,化内地为藩镇,内外皆坚,而人至不能自安;本朝反其弊,使内外皆柔,虽能自安,而有大不可安者”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信息反映的是北宋吸取唐朝中期因设藩镇而导致地方割据的教训,在北宋建国初期实行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强干弱枝)的措施,虽然维持内部稳定,但也导致“三冗”“两积”的统治危机,D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为分化事权增设机构,确实导致“冗官、冗费”问题,但材料核心批判的是 “内外皆柔” 的军事和政治结构(强干弱枝),而非单纯的官僚体系膨胀,“冗费”现象只是危机的一部分,而且其未直接关联 “内外皆柔” 的制度设计,排除A项;王安石变法是力图解决宋朝体制危机的针对性措施,不是王安石变法引发“三冗”等问题,“王安石变法引发政局的动荡”的说法属于因果颠倒,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重文抑武”“宽仁治国”确为治国特点,但“中央掌控力下降”与史实不符,因为宋朝通过收精兵、削实权、制钱谷等措施,实际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排除C项。故选D项。9.D【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渊之盟后,宋辽两国通使殷勤,双方互使达三百八十次之多。这种频繁的交往必然会促进双方在经济和文化方面的交流,在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进程中,不同民族政权之间的经济文化交流有助于民族融合,促进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D项正确;北宋勉强获得北部边防安定,这是从北宋自身边防安全的角度出发,没有从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和发展的宏观角度考虑,排除A项;导致北宋统治危机加重,这是在强调澶渊之盟对北宋内部统治的影响,排除B项;辽获得财富有利其经济发展,这只是从辽自身经济发展的角度来看待澶渊之盟的影响,排除C项。故选D项。10.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真宗时,参知政事李至主张通过开放与党项的互市,让其得利来使其怀恩而服;知镇李继和则提出禁止西夏青白盐互市以达到“不战而屈”的目的,这两种不同的建议都是从经济角度出发,试图通过互市或禁止互市等经济手段来处理与党项的民族关系,说明经济手段是当时处理民族关系的重要选择,B项正确;绍兴和议是南宋与金签订的,与宋真宗时期无关,排除A项;材料中未直接体现宋朝在军事上长期处于劣势,且这两种建议的提出主要是从经济手段对民族关系的影响角度出发,而非基于军事劣势,排除C项;材料中李至和李继和的不同建议不能简单归结为文官与武将的分歧,也没有提及造成行政效率降低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可知,宋朝时期,岁贡、岁赐及养兵费用,给宋朝财政带来巨大负担,A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宋朝时期的财政负担,非边境贸易,排除B项;北宋军队数量增多和政策调整有关,非战争,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宋仁宗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A项。12.A【详解】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北宋(中国)。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宋仁宗能够支持范仲淹推行庆历新政,说明他认识到了当时北宋存在的诸多问题,如吏治腐败、军事积弱等,希望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些问题,以实现国家的富强、社会的稳定,说明统治者企图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A项正确;宋仁宗时期统治者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财政危机和边防安全问题,加强中央集权与题意不符,排除B项;庆历新政主要涉及整顿吏治、加强军事防御等方面,材料未涉及改革文化教育和发展经济的措施,排除CD项。故选A项。1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王安石主张政府要任用熟于“理财”的人,而司马光认为“理财”非政府所为,税收只是为了让政府能维持秩序,因此王安石和司马光争论的实质是政府是否应当干预经济,C项正确;政府要不要“理财”是二位争论的外在表现,而非其实质,排除A项;两者的争论集中体现在政府与“理财”的关系,未涉及重农抑商的政策,排除B项;王安石强调任用熟于“理财”的人就能确保“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认为,“理财”非政府所为,政府应该确保它的政策不会妨碍人民的富裕,因此两者的主张都是民本思想的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14.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王安石指出财政困难‘不独费出无节’,更因‘失生财之道’,主张‘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注重开源理财,如农田水利法、青苗法等,王安石强调通过发展生产开辟财源,而非单纯节流,C项正确;虽“费出无节”涉及冗费问题,但材料重点在“生财之道”缺失,即强调开源而非仅节流,排除A项;材料未提及土地兼并,且“失生财之道”指向经济策略而非土地分配,排除B项;因循守旧是变法阻力,但材料聚焦财政思想而非政治风气批判,排除D项。故选C项。15.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表格信息可知,“请钱还钱”是最省心省钱的模式,然而只要是“还斛斗”,给纳时就必须按照十年最低的价格进行换算,即借1000文,当还1200文,如果折算成粮食则需还120斗(按最低价10文/斗)。但因时价是20文/斗,这120斗就相当于2400文实值,这对农民来说既不划算也不现实。这使农民在青苗借贷还纳时不可避免地趋向唯一一种官方认可的模式:请钱还钱。据此,青苗法促使借贷货币得以强化,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并非涉及地主多农民的盘剥,而且地主的压迫是封建制度下的必然结果,青苗法也无法免除这种压迫,排除A项;材料主要涉及青苗法与借贷的方式,与人地矛盾无关,排除B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时期,社会上的人身依附关系进一步松弛,“有所反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宋(中国)。根据材料信息可知,镇江地区毗邻金宋边境,因此诗词内容既有对现实政治的反映,也有对故国疆土的怀念,B项正确;材料中的关键词更多地是与文人对国家局势、山河的情感相关,而不是经济领域的商品市场情况,排除A项;材料内容主要是关于文人的情感表达,与经济重心的转移没有直接的逻辑联系,排除C项;社会伦理道德受冲击,多指由于商品经济发展导致社会道德滑坡,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17.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南宋(中国)。题干描述了南宋时期杭州的状况:官方名称“行在所”(意为临时驻跸地),同时尊开封为“京师”,杭州城仿照开封建造但融入东南特色,商业氛围浓厚。这反映了南宋朝廷在现实偏安江南的处境下,仍将开封视为正统京师,体现了恢复中原、实现国家统一的理想与偏安现状之间的矛盾,C项正确;南宋并未正式建立“两京制度”。杭州仅是临时都城,而开封是象征性京师,两者并非并重的正式首都体系,排除A项;南宋时期经济重心已完全南移,政治重心也位于杭州,两者均在南方,并未分离。题干强调的是一种政治象征(尊开封为京师),而非重心分离,排除B项;题干虽提商业氛围浓厚,但核心是都城政治象征问题,未涉及专业化市镇的兴起(如宋代市镇多指地方小城镇,与都城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8.(1)特点:重视文官;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影响:一方面强化了中央集权;另一方面影响了行政效率或增加财政负担(2)表现: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服务设施完备;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3)观点: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理由:①雕版印刷普及,活字印刷术发明②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③火药用于军事上。(任两点)【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影响题。时空是北宋(中国)。特点:根据材料一“(北宋)规定郡长官由文臣担任,长官之外另设“通判”,使其互相牵制”得出,:重视文官;分化事权,互相牵制。影响:根据材料一“把全国州郡分为十五路,陆续在各路设转运使、提点刑狱、安抚使(管军事)、提举常平(管常平仓救济、农田水利等)四司,统称“监司””得出,强化了中央集权;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设置大量机构和官员,导致行政效率,且增加财政负担。(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北宋(中国)。主要表现:根据材料二“开封以经商为业的有二万多户,囊括米、盐、茶等各类商品贸易”得出,城市经济功能增强;根据材料二“号称“正店”的大酒楼有170家,兼具饮食与商品贸易的多种功能,作为商人验看商品质量、商定商品价格、签订契约的场所”得出,服务设施完备;根据材料二“酒楼、茶坊与娱乐场所瓦子,都通宵营业”得出,商业活动突破时间限制。(3)本题是特点题、原因题。时空是宋代(中国)。观点:根据材料三“中国的科技发展到宋朝,已呈巅峰状态”得出,宋代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巅峰。理由:根据所学知识从四大发明内容分析,如:宋代雕版印刷术逐渐普及,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宋朝指南针广泛应用于航海事业;火药应用于军事上。19.(1)相同点:中央集权强化:周秦之变废分封行郡县,唐宋之变削弱贵族政治强化君主独裁,均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血缘政治消解:周秦之变打破宗法世卿制,唐宋之变瓦解门阀贵族制,官僚选拔向非血缘化发展。(2)本质差异:周秦之变:从“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文明转型西周以宗法分封制构建“家天下”体系,政治权力与血缘亲疏直接挂钩;秦朝通过郡县制将地缘关系作为政治基础,官员由中央任免,打破“世卿世禄”,标志着早期国家向成熟官僚制国家的转变,此变革奠定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的制度基础;唐宋之变:从“贵族政治”到“君主专制”的体制强化,唐代虽为君主制,但门阀贵族仍通过科举前的荐举制度参与政权,门下省封驳权体现贵族对君权的制约;宋代通过“强干弱枝”政策消除地方割据,科举制彻底打破贵族垄断,标志君主专制从“贵族共治”转向“独裁体制”历史影响:周秦之变形成的郡县制框架使中国较早实现大一统,但血缘政治残余导致制度反复;唐宋之变强化的君主专制虽维护了中央集权,却也抑制了社会多元发展;两次变革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基本范式。(任意1点即可)【详解】(1)本题是对比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据材料一“非如秦后之郡县制直接受控于朝廷”“废封建而行郡县”和材料二“贵族政治尚占优势”“君主独裁政体日益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周代分封制下诸侯自治性强,秦代郡县制将地方官员任免权收归中央,实现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唐代三省分权制衡君权,宋代削弱相权、强化君主独裁,由此可得出,中央集权强化:周秦之变废分封行郡县,唐宋之变削弱贵族政治强化君主独裁,均体现中央对地方控制加强;据材料一周代“以血缘为纽带,尊尊与亲亲并重”,秦朝“破世卿而任流官”和材料二唐代“贵族政治尚占优势”,宋代“科举制彻底打破贵族垄断”可知,周代世卿世禄制依赖宗法血缘,秦代军功爵制打破贵族世袭,官僚选拔转向能力标准,唐代门阀士族垄断高官,宋代科举制成熟,平民阶层通过考试入仕,由此可得出,血缘政治消解:周秦之变打破宗法世卿制,唐宋之变瓦解门阀贵族制,官僚选拔向非血缘化发展。(2)本题是对比题、影响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本质差异,周秦之变:据材料一“周人制度,以血缘为纽带,尊尊与亲亲并重;秦人制度,以地缘为基础,废封建而行郡县,破世卿而任流官”并结合所学知识,西周分封制以宗法血缘维系权力分配,秦统一后推行郡县制,以地缘行政取代血缘纽带,建立垂直管理的官僚体系,形成君主专制制度雏形,由此可得出,从“血缘政治”到“地缘政治”的文明转型西周以宗法分封制构建“家天下”体系,政治权力与血缘亲疏直接挂钩,秦朝通过郡县制将地缘关系作为政治基础,官员由中央任免,打破“世卿世禄”,标志着早期国家向成熟官僚制国家的转变,此变革奠定中国两千余年君主专制的制度基础。唐宋之变:据材料二“唐代政治,贵族政治尚占优势,门下省封驳之权犹能制约君权”“宋代则君主独裁政体日益强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唐代门阀士族通过荐举、荫补垄断高位,门下省可驳回皇帝诏书,宋代通过“强干弱枝”、扩大科举,贵族阶层瓦解,君主直接控制官僚系统,由此可得出,从“贵族政治”到“君主专制”的体制强化,唐代虽为君主制,但门阀贵族仍通过科举前的荐举制度参与政权,门下省封驳权体现贵族对君权的制约;宋代通过“强干弱枝”政策消除地方割据,科举制彻底打破贵族垄断,标志君主专制从“贵族共治”转向“独裁体制”。历史影响:据材料一“秦人制度,以地缘为基础,废封建而行郡县,破世卿而任流官,此乃‘公天下’之雏形,然亦开启君主集权之端”可知,周秦之变形成的郡县制框架使中国较早实现大一统,但血缘政治残余导致制度反复;据材料二“宋代则君主独裁政体日益强化”结合所学可知,唐宋之变强化的君主专制虽维护了中央集权,却也抑制了社会多元发展;结合所学可知,君主专制强化巩固中央集权,两次变革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社会“大一统中央集权”的基本范式。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