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高频考点 专题练
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
一、单选题
1.宋朝时期,农业发展迅速,请选出宋朝时期农业发展相关事件( )
A.稻麦复种制在南方普及 B.指南针运用到航海领域
C.曲辕犁等农业工具研发 D.坊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
2.据宋朝蔡襄的《荔枝谱》记载,每年荔枝“初著花时,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若后丰寡,商人知之,不计美恶,悉为红盐者,水浮陆转以入京师。外至北戎、西夏……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欧阳修亦言“洛阳之俗,大抵好花,春时城中无贵贱皆插花……秋时立券买之,至春见花。”这反映出宋朝( )
A.信用经济推动区域产业分工深化 B.民间消费观念的根本性变化
C.商业信用体系保障市场交易有序 D.农业生产的商品化程度较高
3.北宋建立以后,人口增长迅速,据统计,公元989至1110年,北宋全国户数从650万增长到2088万,按每户5口人推算,实际人口应当超过1亿,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的主要因素是( )
A.经济重心的南移 B.传统农业的发展
C.重文轻武的政策 D.政治局面的大一统
4.宋代在铜矿坑冶处设置机构,招集坑户,支给本钱;坑户自雇工匠从事开采,采得矿石后即送到官炉中冶炼,所产铜、铅交送官府。如信州铅山坑户募集十余万人昼夜开凿,生产铜、铅上千万斤。据此可知,宋代( )
A.匠户已获得完全人身自由 B.钱荒现象得到根本好转
C.官营矿冶业吸纳民间力量 D.雇佣劳动关系开始出现
5.据史料记载,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的印书作坊还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形成了“日辑月刊,以冀速销”的出版业雏形。这反映了宋代印刷业( )
A.区域分工明显 B.专业分工细密
C.规模水平领先 D.雇佣劳动普及
6.草市,一说是因草市的房舍大都使用草进行盖建而成,二说是因其早期是买卖草料的市集。唐朝草市处于水陆交通的要道之处或者是河流渡口以及城池及其周围的驿站所在地,容纳在官方所规定的地点中。到了宋代,草市由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集市演变成了固定的居民点,甚至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多由农村变成城镇。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 )
A.商品经济比较活跃 B.市镇经济趋向繁荣
C.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D.政府的管控力松弛
7.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以下能体现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史实是( )
A.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丝绸之路 B.孝文帝学习汉文化进行改革
C.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 D.文成公主入藏促进汉藏交流
8.北宋初年,四川地区普遍使用铁钱。买一匹绢需要九十斤到上百斤的铁钱,流通不便。商人发行一种纸币,命名为交子,代替铜钱流通。北宋交子的出现反映了( )

A.商品经济的繁荣 B.对外贸易的发达
C.文学艺术的成熟 D.雕版印刷的使用
9.宋朝在广州、泉州、明州等地均设立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司”。南宋高宗绍兴年间,市舶司年收入突破200万贯,为北宋时的三倍。由此推知,宋代( )
A.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 B.国家的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
C.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 D.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
10.如图是北宋中后期南北方上缴赋税情况。据此分析可知( )
A.经济重心逐渐南移 B.户口分布北多南少
C.海外贸易非常繁荣 D.北方地区战乱不断
11.唐宋之际,出现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社会风气不同于前代等现象,有学者就此提出“唐宋变革”说。据此理解“唐宋变革”是( )
A.贵族政治日渐式微 B.货币经济开始出现
C.儒学转型条件成熟 D.社会风气趋于世俗
12.宋代都市茶文化盛行,光顾茶馆的客人有僧道、妇人、商贾、官员、秀才、公吏,不区分道俗、男女、职业、身份,就这样士大夫和庶民在一个茶馆里喝茶,茶馆就是都市的上流层和下流层文化相聚的地方。宋代的茶馆文化反映了( )
A.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 B.国家统一人民安居乐业
C.士族与庶族相处较融洽 D.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13.宋仁宗曾颁布诏令:“自今以后,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即不得非时衷私(擅自)起移。如果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这反映出宋朝( )
A.土地兼并导致均田制的瓦解 B.普通百姓可自由迁移住所、更换职业
C.政府对社会的控制日渐严格 D.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
14.宋神宗前后,宋学进入昌盛阶段,出现以王安石为代表的王学(又称荆公新学)、以程颢、程颐兄弟为代表的洛学、以张载为代表的关学、以苏轼为代表的蜀学等分支,稍前还有周敦颐、邵雍等著名学者。各家各派具体论学虽有差异,但都侧重抽象思维,探讨宇宙社会生成之源,力图建立一套包括宇宙观、认识论、人生观在内的理论体系。他们的共同目的是( )
A.禁锢人民思想 B.使儒学得以复兴
C.培养民族气节 D.促进科举制完善
15.朱熹认为,“仁义根于人心之固有,天理之公也;利心生于物我之相形,人欲之私也”。这表明朱熹( )
A.强调理是宇宙的本原 B.通过格物致知以明理
C.将天理人欲区别对待 D.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
16.司马光《书仪》中记载:“男子生时有画象,用之犹无所谓。至于妇人……既死,岂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揭掩面之帛,执笔望相,画其容貌。此殊为非礼,勿可用也。”这反映出( )
A.理学影响生活观念 B.政府重视家庭伦理
C.商品经济不断发展 D.个性自由观念出现
17.宋元时期,书法名家辈出。与唐朝相比,这一时期书法的突出特点是( )
A.清秀俊美,变化无穷 B.气势雄浑,骨力遒劲
C.追求个性,不拘法度 D.强调写实,注重情趣
18.《金史》记载:“其守城之具有火炮名‘震天雷’者,铁罐盛药,以火点之,炮起火发,其声如雷,闻百里外,所爇围半亩之上,火点著甲铁皆透。”据此可知( )
A.宋金时期开始出现关于火药的配方
B.中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家
C.民族冲突频繁推动了火药技术发展
D.历史著作主要依靠史学家的想象力
二、材料题
1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左传》记载,“先王之制,大都不过三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春秋战国时期,每个封国治下有诸多城市,皆成为统治的中坚地带。《墨子·七患》说:“城者,所以自守也。”《礼记·礼运》说:“城郭沟池以为固。”显然,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早期城市里的人以阶级(阶层)、职业为单位聚集在一起,统治阶级大都集中居住在城市,并形成了与此相适应的文化。“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
——摘编自肖建乐《唐代城市发展与城乡关系变迁》
材料二 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最明显的就是城市生活由原来只为统治集团、贵族官僚服务开始面向下层,面向一般市民生活需求。史载,“今闾阎之卑,倡优之贱,男子服带犀玉,妇人涂饰金珠,尚多僭侈,未合古制”。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
——摘编自吴刚《中国古代的城市生活》等
(1)根据材料一,归纳先秦时期城市建设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城市革命”的主要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意义。
20.【古代饮食文化】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南宋临安(杭州)的饮食业十分繁荣。杭州人口在孝宗乾道时二十六万多户,到南宋末年更增为三十八万户、一百二十多万人,这还不包括庞大的官府机构和军队人数。当时的赵宋朝廷苟且偷安,不惜耗费国家财力,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一些有识之士也往往在纸醉金迷中逃避现实,以求暂时的解脱。书籍曾总结了当时临安附近地区的物产分为谷麦豆、桑、菜、果、竹、木、花、药、禽、兽、虫、鱼等十几个大类之多。作为南宋的行都,临安还得到了不少商业上的优惠措施,如减免商税,这无疑促进了饮食业的兴旺。临安饮食业经营者不仅将店堂设置的雅洁美丽,而且店中的酒羹汤可任意索取更换,有的客人菜上齐举盅畅饮又要换不同菜品,店铺也极意奉上。此外,临安近海临江有河,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货物及珍馐美味都可到达临安,保证了饮食业的发展。
——杜晶、张万鹏《试论南宋临安饮食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材料二 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表现了时代的特色。元人马臻《都下初春》云:“茶楼酒馆照晨光,京邑舟车会万方。”。生产者不经过市场批发或中介人,直接把自己的食品或食物原料推向饮食市场。为了方便消费者,有的饮食行业还以订货送货的形式提供食品,有的小本生意则沿街送买,有些饮食店肆还能为顾客提供住宿。在节令期间,正是饮食业最为兴旺之时,如元人龚璃《吴中寒》诗就有“寒食清明卖酒家,酒瓶乱插红白花。”但在一些边疆地区的城镇,有的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原始阶段,有些地区还把一些重要的食品作为货币之用,这些显然谈不上如何提高饮食商业文化水平。
——摘编自陈伟明《元代城镇饮食业的经营》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南宋临安饮食业繁荣的原因及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朝城镇饮食业发展的特点。
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D B C B A C A C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D D D B C A C C
1.A
【详解】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时期(中国)。南宋时期,南方经济超过北方,一年两熟的稻麦复种制在南方相当普及,A项正确;指南针用于航海属于宋代科技成就,与农业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曲辕犁是唐朝发明的农业工具,宋代沿用但非“研发”,排除C项;坊市突破了时空的限制是商业发展的表现,而非农业发展相关事件,排除D项。故选A项。
2.D
【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从材料“商人计林断之以立券”“外至北戎、西夏……日本,大食之属,莫不爱好,重利以酬之”以及洛阳人秋时立券买花,至春见花等信息可以看出,荔枝、花卉等农产品通过商人的运作,进入市场进行交易,销售范围广泛,这反映出宋代农产品的商品化程度较高,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区域产业分工”,仅强调商人通过契约垄断收购和贩运,排除A项;材料仅体现了对荔枝、花卉的购买行为,不能说明民间消费观念发生根本性变化,排除B项;立券虽涉及信用,但材料重点在于契约对流通范围的拓展,而非信用体系的“保障作用”,排除C项。故选D项。
3.B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古代是农业社会,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农业得到发展。宋朝时期,农业耕作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现了一年三熟制和种植经济作物的现象,提高了粮食产量,所以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得益于传统农业的发展,B项正确;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使是北民南迁,北宋“人口的迅速增长”与经济重心进一步南移无关,排除A项;统治者重文轻武政策与人口增长无关,排除C项;北宋结束了唐朝后期藩镇割据的局面,为生产发展和人口的增长提供了稳定的政治环境。但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项,故选B项。
4.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官营矿冶业采用了招集坑户,支给本钱,雇人开采、集中冶炼的生产方式,规模较大,这体现了官营矿冶业吸纳民间力量,C项正确;据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时期官营手工业的匠户没有获得“完全”的人身自由,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的经营,没有涉及货币短缺的钱荒现象,排除B项;材料中的雇工并非自由的雇佣劳动关系,且开始出现说法绝对化,排除D项。故选C项。
5.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信息“宋代印书作坊有雕工、刻工、印匠、装裱匠、作头及把总,一些大的印书作坊还有编辑人员、印刷人员、销售人员”可知,宋代印刷业内部形成了细密的专业分工,B项正确;材料表涉及到印刷业区域发展情况,排除A项;题干信息反映的是宋代印刷业内部专业分工的状况无法提取出印刷业发展规模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信息涉及到了人员的分工,但是没有体现出人员的来源以及印刷业的生产关系情况,不能说明雇佣劳动普及,排除D项。故选B项。
6.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草市由群众自发组织形成的集市演变成了固定的居民点,甚至由于人口的逐渐增多由农村变成城镇”及所学可知,宋代时期,草市逐渐由乡村集市发展成了人口众多的城镇,这说明宋代商品经济比较活跃,A项正确;市镇经济繁荣于明清时期,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政府对农村管控力松弛的相关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7.C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夏金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并立时期,官方设置榷场进行互市交易,促使民族交融进一步加强,C项正确;张骞出使西域在西汉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孝文帝汉化改革是在北魏时期,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B项;文成公主入藏是在唐朝时期,排除D项。故选C项。
8.A
【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北宋时,商人们发行了纸币交子,取代铁钱和铜钱流通,便于长途携带和交易,结合所学,宋代货币流通量大,宋代商品经济繁荣,A项正确。据所学,交子作为由商人发行的纸币,它的出现体现的是国内贸易的发达,非对外贸易。材料涉及的是经济领域的现象,非文学艺术领域,排除C项;据材料,交子的出现是印刷术进步的成果之一,但无法明确判断是雕版印刷术还是活字印刷术,排除D项。故选A项。
9.C
【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海外贸易兴盛,规模较大,还设置了专门管理外贸的机构,说明宋代海外商业贸易活动繁荣,C项正确;市舶司收入的增加不能直接推断出政府放宽对贸易的控制,排除A项;题干只是提到了市舶司这一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没有涉及到国家管理机构逐渐专业化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题干没有将外贸收入与其他税收来源进行比较,不能得出外贸成为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
10.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宋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宋中后期南方赋税额远远超过北方,结合所学,自唐朝中期以来,南方经济实力增长迅速,北宋在经济上对南方依赖明显,户口分布南多北少的格局也已定型,材料数据描述的就是随着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成为主要赋税来源的情况,A项正确;结合所学,古代封建社会户口增长是农业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材料中赋税主要来自南方,说明南方人口超过北方,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国内南方北方的赋税对比,没有体现海外贸易状况,排除C项;结合所学,北宋中后期的北方,通过政府的政治妥协和经济互市等手段,相对安定,“战乱不断”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
11.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婚姻不问阀阅”说明婚姻不再过于看重门第出身,更加注重实际情况,“取士不问家世”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官的垄断,使得更多普通士人有机会进入仕途,“家族谱牒寝废”表明家族的门第观念相对淡化,这些现象综合起来反映出社会风气不再像以前那样注重贵族的门第、家世等传统规范,而是趋于世俗化,更加贴近普通民众的生活和实际需求,D项正确;“婚姻不问阀阅、取士不问家世、家族谱牒寝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贵族在婚姻、选官等方面的特权及影响力有所减弱,体现了贵族政治日渐式微,但选项只侧重于政治层面的贵族政治变化,排除A项;货币经济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出现,并非唐宋之际才开始出现,排除B项;儒学转型主要是指从传统儒学向理学的转变,题干现象与儒学转型的条件成熟关联性不大,排除C项。故选D项。
12.D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宋代的茶馆不分道俗、男女、职业、身份,是上流层和下流层文化相聚的地方,这说明宋代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D项正确;材料主要宋代的社会登记,没有提及茶叶与市场的联系,无法得出农产品的商品化加深的结论,排除A项;宋代和少数民族政权并立,国家统一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材料中是“士大夫和庶民在一个茶馆里喝茶”,不是士族与庶族相处的情况,且“士族”阶层在宋代已经消亡,排除C项。故选D项。
13.D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客户起移,更不取主人凭由,须每年收田毕日,商量去住,各取稳便”,意思是佃客迁移不需要主人的凭证,只需在每年收完田之后商量去留,这表明佃户对地主的人身依附关系相对减弱,D项正确;均田制在唐朝中期就已经瓦解,排除A项;题干中诏令主要针对的是佃客(客户)的起移问题,而非普通百姓的自由迁移和更换职业,材料属于过度解读,排除B项;宋朝这一诏令允许客户在一定条件下自由迁移,体现的是对社会控制的相对松弛,而不是日渐严格,排除C项。故选D项。
14.B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各家学派虽然观点不同,但都在努力构建和完善儒学理论体系,说明他们的目的是推动儒学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提及任何学派试图禁锢人民思想,反而他们都在积极探讨和构建理论体系,排除A项;材料主要强调各家学派都在努力构建和完善儒学理论体系,而非培养民族气节,排除C项;宋代科举制得以完善,但这并非各学派努力构建和完善儒学理论体系的共同目标,排除D项。故选B项。
15.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为本质题。根据题目具体时空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宋代(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朱熹认为仁义源于人心固有的天理(公),而利心来自人欲的私。题干强调天理与人欲的对立,明确区分两者的来源和性质,C项正确;“强调理是宇宙的本原”未体现题干中天理与人欲的对比,排除A项;“格物致知”是方法论,与题意无关,排除B项;“强调儒家的伦理道德”虽涉及儒家伦理,但未点明天理人欲的区分,排除D项。故选C项。
16.A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朝(中国)。根据材料“至于妇人……既死,岂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揭掩面之帛,执笔望相,画其容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司马光生活于北宋时期,理学正处于形成阶段。理学重视“礼”与“名分”,强调男女有别、内外有别。材料中强调“妇人既死,不可使画工直入深室”“此殊为非礼”,体现了对女性“贞洁”“隐私”的严格约束,反映了理学对日常生活观念的影响,A项正确;材料出自司马光个人著作《书仪》,属于士大夫对家庭礼仪的规范,未提及政府的政策或官方举措,排除B项;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通常包括货币流通、商业活动、市民文化等,而材料核心是对女性画像的伦理限制,与经济发展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强调对女性行为的规范(禁止画工入内室画像),本质上是对个性自由的束缚,而非 “个性自由观念出现”,而且宋代礼教强化,对女性的约束较前代更严格,排除D项。故选A项。
17.C
【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元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文人地位提升,理学兴起促进个体意识觉醒,元代文人因政治压抑转向艺术表达自我,进一步强化个性解放,C项正确;“清秀俊美,变化无穷”更接近元代赵孟頫部分作品,非宋元整体特点,排除A项;“气势雄浑,骨力遒劲”是唐代楷书(颜体、柳体)的典型特征,与宋元“尚意”书风相悖,排除B项;“强调写实,注重情趣”中“写实”适用于宋代院体绘画,书法作为抽象艺术,核心在于写意抒情而非写实,排除D项。故选C项。
18.C
【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金朝(中国)。根据题干及结合所学可知,在宋金时期,民族之间的冲突较为频繁。为了在战争中取得优势,双方会不断改进和发展军事技术,像“震天雷”这种火药武器的出现和应用,C项正确;唐朝开始出现火药的配方,排除A项;虽然中国使用火药的历史很悠久,但仅从《金史》的记载,并不能充分证明中国就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药的国家,排除B项:历史著作主要依靠史料而非想象力,排除D项。故选C项。
19.(1)特点:出现城市建设高潮;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官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
(2)表现: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意义: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繁荣;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
【详解】(1)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先秦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建设高潮出现在周代”,可得出出现城市建设高潮;据材料一“本着城邑建设为分封政治服务之目的,建城伊始,首先考虑的是城市政治等级所体现的秩序和尊严”,可得出具有鲜明的等级秩序;据材料一“这个时期城市的主要功能在政治与军事方面,经济方面的作用是次要的”,可得出以政治和军事功能为主;据材料一“中国城市两大核心之一的官绅区,通常占据着东西轴线北侧的中心部分,名实相符,显示其行政功能中枢性的衙门就配置在这里”,可得出官绅区占据城市中心地位。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二“宋代城市功能日趋走向多样化,它的社会、商业贸易、文化消费等功能日益显露出来”,可得出城市功能多样化,经济文化等功能日益显露;据材料二“城市突破了居民区和商业区的区分,中世纪前期的城市管理制度‘坊市制’被十分发达的‘厢坊制’所取代,到了南宋中叶,不少城市又演变为‘隅巷(坊)制’,坊不再是封闭式的居民区,实际上是商业与居住混杂在一起的街区”,可得出城市管理由封闭走向开放。
本题是影响题。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材料二“正是这场宋代‘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正是这场宋代的‘城市革命’,推动了封建城市规划的变革,中国城市的发展,开始了多元化的道路”,可得出宋代“城市革命”推动了城市从政治中心向经济文化中心转变,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市民阶层的壮大,为城市文化的繁荣和社会结构的多元化奠定了基础,是中国城市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同时促进市民文化的发展;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
20.(1)原因: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物产丰富,货源供应充足;商业繁荣,交通运输便利;饮食业注重提高服务质量;上流社会对美食的追求。
影响:刺激了其他地区粮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加大了南北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对于当今的饮食业发展有借鉴作用;但也耗费了国家财力,助长了奢靡之风。
(2)特点:早市普及;产销合一;经营方式多样化;与传统文化或节令文化密切相关;地域发展不平衡。
【详解】(1)本题是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南宋(中国)。原因:由材料“到南宋末年更增为三十八万户、一百二十多万人”可得出,人口众多,社会需求量大;由材料“总结了当时临安附近地区的物产分为谷麦豆、桑、菜、果、竹、木、花、药、禽、兽、虫、鱼等十几个大类之多”可得出,物产丰富,货源供应充足;由材料“店铺也极意奉上”及所学可得出,商业繁荣,交通运输便利;由材料“临安饮食业经营者不仅将店堂设置的雅洁美丽”可得出,饮食业注重提高服务质量;由材料“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可得出,上流社会对美食的追求;
影响:由材料“南宋临安(杭州)的饮食业十分繁荣。杭州人口在孝宗乾道时二十六万多户”及所学可得出,刺激了其他地区粮食和农产品的商品化;由材料“”及所学可得出,加大了南北东西经济文化的交流;由材料“全国各地乃至海外的货物及珍馐美味都可到达临安”及所学可得出,对于当今的饮食业发展有借鉴作用;由材料“日夜酣饮歌舞,享受珍馐美馔。一些有识之士也往往在纸醉金迷中逃避现实,以求暂时的解脱”及所学可得出,但也耗费了国家财力,助长了奢靡之风。
(2)本题是特点题。时空是元朝(中国)。特点:由材料“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可得出,早市普及;由材料“食物原料推向饮食市场。为了方便消费者,有的饮食行业还以订货送货的形式提供食品”可得出,产销合一;由材料“有些地区还把一些重要的食品作为货币之用”及所学可得出,经营方式多样化;由材料“寒食清明卖酒家,酒瓶乱插红白花”可得出,与传统文化或节令文化密切相关;由材料“元代城镇饮食业的发展,也与当时社会经济文化生活相联系,表现了时代的特色”可得出,地域发展不平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