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三国至隋唐的文化高频考点 专题练2026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备考一、单选题1.南朝时期,出身士族的陆修静改革道教,主张“民内修慈孝,外行敬让,佐时理化,助国扶命”,“道化宣流”以求“家国太平”,后还被请入宫中讲道。这反映了当时( )A.思想的交融与发展 B.道教成为统治思想C.儒学丧失主流地位 D.国家的统一与安定2.唐太宗曾言:“朕今所好者,惟在尧舜之道,周孔之教。以为如鸟有翼,如鱼依水,失之必死,不可暂无耳。”贞观年间,朝廷诏令“道士女冠可在僧尼之前”,又命高僧玄奘译佛经,并亲撰《道德经义疏》。上述现象反映( )A.三教合归儒的思想潮流 B.中华文化对崇德尚贤的推崇C.意识形态的工具化特征 D.社会发展对文化统一的诉求3.南北朝时期的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形即神也,神即形也。”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其思想产生的背景是( )A.社会较为稳定 B.经济重心完成南移C.科学技术快速发展 D.佛教文化盛行4.《梁书·儒林传》记载:“江左草创,日不暇给,以迄于宋、齐,国学时或开置,而劝课未博,建之不及十年,盖取文具,废之多历世祀,其弃也忽诸。乡里莫或开馆,公卿罕通经术,朝廷大儒,独学而弗肯养众,后生孤陋,拥经而无所讲习,三德六艺,其废久矣。”这说明南朝( )A.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面貌 B.经济凋敝无法支持官学C.士族专权排斥经学教育 D.佛道盛行冲击儒家思想5.唐宪宗为弘扬佛法,迎奉佛骨舍利。韩愈上进朝廷说:“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韩愈此举意在( )A.构建君臣和谐 B.阻断中外交流C.推动儒学复兴 D.倡导思想多元6.曹操和蔡琰是建安文学的代表诗人。曹操的《蒿里行》写道,“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蔡琰的《胡笳十八拍》写道“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这些诗作体现出建安时期( )A.北民南迁 B.南北对峙 C.民族交融 D.社会动荡7.“胡气”是唐诗的美学特质之一。所谓“胡气”,是指游牧民族特有的异于中原文化的文化因子,包括胡人的性格气质与生活习性、胡族聚居地的游牧生活环境与氛围。下列唐诗中,可以与材料相互映证的是( )A.“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飘转蓬舞”B.“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C.“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D.“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8.秦朝的小篆大小均一、用笔粗细一致,严谨有余,而恣肆不足;魏晋时期的书法追求脱略世俗的羁绊,与自然融为一体,倡导自然情怀,毫不掩饰地把人性从礼教的束缚中解脱出来,追求个性解放。这体现出( )A.道德观念影响书法艺术发展 B.国家大一统丰富书法艺术C.三教合一促进书法完全成熟 D.社会变迁影响了书法发展9.唐代绘画史家裴孝源认为,绘画“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当时的绘画理论家张彦远也指出“夫画者,成教化,助人伦”,认为绘画具有与《诗》《书》《礼》《易》《春秋》等儒家正统典籍相同的功能。据此可知,绘画艺术( )A.是文化传承的载体 B.使社会价值不断趋同C.能够加强基层教化 D.与儒家经典地位同等10.魏晋南北朝时期,北魏开凿龙门石窟,佛像造型清雅秀丽,面容祥和,服饰多褒衣博带,飘逸流畅;羌族建立的后秦,都城亦采用中轴对称、宫城与皇城分离的设计,宫殿梁柱、门窗的雕刻纹样融入了云纹、兽面纹等。这反映了当时( )A.民族矛盾逐渐消除 B.佛教影响了政权稳定C.南北经济交流频繁 D.多民族文化认同增强11.北魏农书《齐民要术》借《四民月令》记录了农民与地主间的联系:三月“可粜黍,买布”;四月“可籴穬及大麦,收弊絮”;五月“可粜大、小豆、胡麻……至冬,可养马” ……七月“粜大、小豆,籴麦,收缣练”。贾思勰指出,这些行为的主持或操纵者主要是地主,对象是农民。这反映出,北魏时期( )A.民族交融呈双向互动的特征 B.生产以农牧并重为原则C.小农经济与市场机制相结合 D.地主主导农业生产节律12.晋朝葛洪著《肘后备急方》,其“肘后”者,犹言“袖珍”,意为可藏于手肘之后;“备急”者,“预先备办临急可用之要方”。唐朝孙思邈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遂著成《千金方》。两书取名的要义共同反映出,中医药学注重( )A.以人为本的价值追求 B.对药物功用的理论总结C.人与自然的有机联系 D.药方与辨证施治的结合13.魏晋时期,《南方草木状》《会稽土地记》《荆南地志》等地理学著作中,非地理因素的人物、风俗、典故等人文内容大量增加,地理志出现史传化的趋势。这些变化主要基于( )A.三教并行政策 B.门阀政治的发展 C.南方地区开发 D.少数民族的内迁14.祖冲之是我国古代杰出的科学家,他的主要贡献有( )①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②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③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④著有《齐民要术》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15.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中关于唐朝雕版印刷术的记载。据此推断最合理的是( )史料内容 史料来源(唐文宗大和)九年十二月丁丑,东川节度使冯宿奏,准敕,禁断印历日版。剑南两川及淮南道皆以版印历日鬻于市,每岁司天台未奏颁下新历,其印历已满天下,有乖敬授之道,故命禁之 (北宋)王钦若等《册府元龟》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自冯瀛王(王代)始印五经,已后典籍皆为板本 (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唐末书犹未有模印,多是傅写,故古人书不多而精审,作册亦不解线缝,只叠纸成卷,后以幅纸概黏之(犹今佛老经),其后稍作册子。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世方知镌甚便 (宋末元初)罗璧《识遗》A.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C.多元文化在唐代交融共生 D.雕版印刷术促进文化传播16.“唐决”是古代中日文化交流过程中的一种特殊方式。日本天台宗僧人将佛教教理上存在争议、悬而未决的问题称为“未决”,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的回答被称为“唐决”。这反映出( )A.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B.中国的佛教文化领先世界C.中日经济文化互动频繁 D.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17.唐朝纺织品广泛应用了从波斯传入的鸟衔花纹样(图1)。工匠巧用自然元素做装饰,并将禽鸟替换为凤鸟、鸳鸯、大雁等瑞鸟,形成了能够体现唐朝雍容富丽、袅娜大气风貌的全新纹样(图2)。材料反映出( ) 图1 波斯风格含绶鸟纹样 图2 唐朝宝花窠对凤纹样A.中外审美差异显著 B.外来文化中国化C.纺织技术世界领先 D.朝贡贸易常态化二、材料题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史料一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服饰呈现出两个特点:一是追求飘逸的魏晋风度的形成;二是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从南京出土的“竹林七贤”画像砖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据《中新网》等整理史料二 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阶层不断壮大,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都对“世俗文化”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促进作用,使参与和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精英文化被广大群众接受,而通俗文化也相应地提升了水平,所以唐朝的文化显示出空前活跃的氛围。——摘编自唐伟《试论唐朝文化的普及》【探究】(1)史料一反映了魏晋时期怎样的社会现实?(2)根据史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普及的原因。19.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地域的差异不仅影响了经济和政治格局,也深刻塑造了学术思想、宗教信仰、民族分布和社会风俗等。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摘编自朱大渭《魏晋南北朝文化的基本特征》(1)根据材料,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文化发展的基本特征。 (2)有学者认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思想文化,明显地呈现出一种、‘自觉性’的发展趋势。”请对“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做出合理的历史解释。参考答案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答案 A C D A C D A D A D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答案 C A C A D D B1.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陆修静融合儒家思想和佛教,对道教进行改革,教化民众孝、敬,承担社会使命,从而实现家国太平,这些体现出当时思想的交融与发展,A项正确;当时道教不是统治思想,统治思想仍然是儒家思想,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汉武帝时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魏晋南北朝时儒学主流地位遭到佛、道冲击,但并未丧失主流地位,排除C项;南朝时国家分裂、社会动荡,排除D项。故选A项。2.C【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唐太宗的话表明儒家思想在其统治理念中具有重要地位,是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同时,朝廷诏令中又对道、佛二教也加以利用和扶持。这一系列行为体现了唐政府根据统治需要,将儒、道、佛等不同的意识形态作为工具,以达到巩固统治、维护社会稳定的目的,C项正确;三教合归儒是隋朝儒学家提出的主张,其思想潮流在唐宋时期较为明显,但材料中主要体现的是唐朝统治者对儒、道、佛三教的态度和举措,并未明确表明三教合归儒的趋势,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直接涉及中华文化对崇德尚贤的推崇内容,主要是关于唐太宗对不同宗教文化的态度和行为,排除B项;材料中唐太宗对儒、道、佛三教都有所重视和利用,并非强调文化统一,而是根据不同的政治需求对各种意识形态进行灵活运用,排除D项。故选C项。3.D【详解】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背景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南朝思想家范缜在《神灭论》中提出……他认为,精神与形体不可分离,形体存在,精神才存在;形体衰亡,精神也就归于消灭。”及所学可知,体现了范缜的唯物思想,结合所学可知,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促进了佛教的传播,这与儒家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突,激发了思想家的反佛意识,D项正确;南北朝时期,国家分裂,社会动荡不安,排除A项;经济重心完成南移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南北朝时期虽然有一定的科学技术发展,如祖冲之在数学等方面的贡献,但整体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并没有达到足以促使范缜提出这种思想的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4.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材料中主要强调的是国家政局不稳定对文化教育(经学教育等)产生的不良影响,如国学的兴废、经学的荒废等,体现了政局动荡影响文化面貌,A项正确;材料中并没有关于经济凋敝无法支持官学的相关表述,题干重点在政局与文化教育的关系,而非经济与官学,排除B项;士族与经学的关系复杂,材料仅说明公卿不重视经术,未体现主动排斥,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佛道盛行冲击儒家思想,主要围绕的是政局对经学教育等文化方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5.C【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根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佛本夷狄之人……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和所学可知,面对佛教对儒学的冲击,韩愈等人掀起“儒学复兴运动”,因此韩愈上书朝廷对佛教进行批判,主要是为了推动儒学复兴,C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对佛教的批判,非构建君臣和谐关系,排除A项;整个唐朝时期,整体对外呈现开放状态,因此阻断中外交流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韩愈反对佛教,非倡导思想多元,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中国)。根据材料“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干戈日寻兮道路危,民卒流亡兮共哀悲”,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东汉末年,军阀割据混战,社会动荡,给人民带来深重灾难,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北民南迁的信息,排除A项;曹操生活在东汉末年,南北对峙不符合东汉时期的史实,排除B项;民族交融强调民族间经济、文化以及生活习惯密切联系,材料无法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7.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胡气”指的是游牧民族特有的、与中原文化不同的文化因子。“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飖转蓬舞”描绘了胡旋舞的场景,弦鼓、双袖举、回雪飘飘等元素都充满了游牧民族的风情,与材料中关于“胡气”的描述相互映证,A项正确;“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描绘的是夜市的繁华景象,与游牧民族文化无直接关联,排除B项;“长乐遥听上苑钟,彩衣称庆桂香浓”描绘的是科举及第后庆祝的场景,同样与游牧民族文化无关,排除C项;“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描绘的是长安水边丽人的景象,也未体现游牧民族的文化特质,排除D项。故选A项。8.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和魏晋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信息“秦朝小篆严谨统一,魏晋书法追求个性解放”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以法家思想主导,中央集权强化文字统一,小篆的严谨规整体现国家权力对文化的强力控制;魏晋时期政局动荡,玄学兴起,士族阶层追求精神自由,书法突破礼教束缚,反映社会思想解放;社会结构、政治环境与思潮的变迁直接塑造了不同时代的艺术表达,D项正确;道德观念虽影响文化,但材料中秦篆的规范源于政治强制,魏晋书法的自由源于玄学反礼教,非道德观念主导,排除A项;秦朝大一统确促小篆统一,但魏晋时期国家分裂,书法发展反而繁荣,与“大一统”无必然关联,排除B项;三教合一在隋唐逐渐形成,魏晋时期佛教、玄学并存但未融合,且书法“完全成熟”在唐代,排除C项。故选D项。9.A【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裴孝源在《贞观公私画史》中指出,绘画“于忠臣孝子,贤愚美恶,莫不图之屋壁,以训将来”中强调绘画的目的是教育和训导后代,这直接体现了文化传承的功能,同时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出“成教化,助人伦”说明绘画的核心作用是教化民众和维护人伦秩序,而儒家经典是文化传承的核心载体,张彦远将绘画与之等同,意味着绘画同样承载了文化传承的使命,A项正确;“社会价值趋同”在材料中未体现,且教化不等于价值观统一,排除B项;材料未明确提及“基层教化”,且绘画的教化对象未必局限于基层,表述不够准确,排除C项;张彦远仅强调绘画与儒家经典功能相似,但未提及其地位等同,且儒家经典在传统社会中地位更高,此说法夸大,排除D项。故选A项。10.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魏(鲜卑)佛像的褒衣博带服饰是汉化表现,后秦(羌族)都城的中轴对称布局及纹样融合(云纹、兽面纹)体现了对汉族文化的借鉴与创新。这些现象表明少数民族政权主动吸收汉族文化,同时保留自身特色,反映多民族文化认同的增强,D项正确;材料中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的融合,而非民族矛盾的消除,该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只是提及了鲜卑族建立的北魏开凿龙门石窟等佛教艺术成就,但并没有表明佛教对政权稳定产生了影响,排除B项;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民族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没有涉及南北经济交流的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1.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主持或操纵“籴”“粜”“收”“买”的是地主,对象主要是农民,农民买卖粮食、布帛和若干副产品,体现出小农经济并未与市场脱离,而是与市场交易机制结合,形成以家庭生产为基础,以市场交换为补充的模式,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出北魏也即北方农业生产的相关情况,不能体现出北朝对南朝农业文明的影响,因此得不出“双向互动”,排除A项;材料提及养马,与畜牧业有关,但仅凭有限信息只能得出农牧并存,无法断定畜牧业有比肩农业的地位,不能断定“并重”,排除B项;材料只能说明农业领域中交易行为的主导者是地主,不能说地主对农业生产节律具有主导作用,生产节律主要受季节等自然因素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C项。12.A【详解】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题干中,《肘后备急方》强调“袖珍便携、应急救治”,《千金方》以“人命至重”为名,均体现出对生命价值的重视和以患者需求为中心的实用理念。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两书对药物功效的“理论总结”,而是侧重书籍的实用性和对生命的重视,排除B项;“人与自然的联系”(如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等)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思想,但题干未涉及自然环境对医学的影响,仅强调救急和生命价值,排除C项;“辨证施治”指根据病情辨证后开具药方,是中医的诊疗原则,但题干未提及两书在药方运用中如何结合辨证思维,而是突出“备急”和“人命至重”,排除D项。故选A项。13.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信息“魏晋时期地理学著作如《南方草木状》等增加大量人文内容,呈现史传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北方战乱促使人口南迁,南方经济开发与文化发展促使地理志需综合反映自然与人文景观,C项正确;三教并行虽为魏晋思想背景,但与地理志内容扩展无直接关联,排除A项;门阀政治影响政治权力结构,但材料聚焦地理学内容变化,排除B项;少数民族内迁主要影响北方社会,而材料涉及南方地理著作,排除D项。故选C项。14.A【详解】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所学知识可知,在数学方面,祖冲之把圆周率精确到小数点以后的第七位数字,在历法方面,祖冲之制定出当时最先进的历法《大明历》,此外祖冲之还设计制造出指南车、水碓磨、千里船等,①②③正确,A项正确;《齐民要术》是贾思勰的著作,④不符合题意,排除BCD项。故选A项。15.D【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表格内容结合所学可知,从“印历已满天下”可知历日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广泛传播;“板印书籍,唐人尚未盛为之……已后典籍皆为板本”表明书籍因雕版印刷逐渐成为常见的形式;“宰相冯道、李愚始令国子监田敏校六经,板行之”说明儒家经典通过雕版印刷得以发行。这些都充分体现了雕版印刷术促进了文化传播,D项正确;题干的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情况,题干中所给的三则史料,均未提及科举制与印刷术发展之间的关系。所以不能从这些史料推断出科举制推动印刷术的发展,排除A项;虽然史料中有关于印五经、校六经等涉及儒学典籍的内容,但仅从这些不能得出唐代统治者注重发展儒学这一普遍结论,没有足够的信息支撑,排除B项;题干史料主要围绕雕版印刷术在唐朝的应用情况,如印历日、印书籍等,并没有体现多元文化在唐代的交融共生,排除C项。故选D项。1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日本)。根据材料“由入唐日僧将‘未决’之文书带至中国‘请决’,而中国僧人对相关问题回答被称为‘唐决’。”可得出,日本僧人将佛教教理上的争议问题带到中国请决,体现了日本对中国佛教文化的认可和学习,反映出中华文化对日本影响巨大,D项正确;日本僧人向中国僧人请教佛教教理问题,只能说明中国佛教对日本有影响,但不能就此判定日本佛教以中国为正宗 ,这种说法过于绝对度,排除A项;材料仅提及中日之间佛教教理的交流,没有与世界其他地区佛教文化对比的信息,无法得出中国佛教文化领先世界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主要围绕中日佛教教理交流展开,未涉及经济互动相关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17.B【详解】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唐朝文化以开放包容著称,对外来文化的吸收并非简单复制,而是结合本土文化进行改造创新。波斯鸟衔花纹样的中国化改造,既体现了唐朝对异域文化的接纳,也展现了中华文化将外来元素“本土化”的独特能力,B项正确;题干重点并非强调中外审美“差异”,而是唐朝对波斯纹样的吸收与改造,最终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图案,排除A项;题干仅涉及纹样设计的文化融合,未提及纺织技术(如织造工艺、染色技术等)的水平,无法得出“世界领先”的结论,排除C项;朝贡贸易主要是指中国古代与周边国家或地区之间的官方贸易往来,材料提到纹样“从波斯传入”,但未提及传入方式,更未涉及朝贡贸易的常态化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8.(1)民族交融加强;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儒、佛、道思想并立。(2)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了物质保障;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时期(中国)。据材料一“胡汉服饰的双向互动”可知,民族交融加强;据材料一“士人领袖们都穿着十分宽大的衣衫,敞着衣领,袒胸露臂,均流露出鄙视名教、轻蔑法度、崇尚虚无、放荡不羁的神情”可知,士人阶层兴起,消极避世,同时魏晋风度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儒、佛、道思想并立对社会生活的影响。(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据材料二“唐朝物质经济的高度发达”可知,经济繁荣,为文化普及提供了物质保障;据材料二“庶族地主构成的新文化队伍的阶层不断壮大”可知,庶族地主地位上升,成为唐代文化普及的主要新兴力量;据材料二“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可知,教育的深入普及发展,享受文化的社会阶层逐渐下移;据材料二“再加上唐朝宽松的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可知,统治阶级政策开明,社会环境和思想氛围宽松。19.(1)特征:开放与多元交融;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2)合理的历史解释: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自觉趋向性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大影响: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而思想的解放和民族的交融,共同推动了文化的开放性与多元交融,”可得出开放与多元交融;据材料“在长达数世纪的分裂与战乱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统治者和民间普遍信仰鬼神,道教和佛教的广泛传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可得出宗教鬼神思想文化盛行;据材料“与此同时,由于各割据政权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使得这一时期的地域性特征愈发突出。”可得出带有很大的区域性(地域性)。(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结合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从政治、思想等方面分析“自觉趋向性”文化出现的背景可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思想文化出现自觉性的发展趋势受当时时代背景的影响。政治上,长期的战乱和政权更迭,原有的社会秩序和价值观受到冲击,促使知识分子对传统进行反思。同时,国家的分裂导致中央集权弱化,地方文化和意识得以发展,促进了文化的多元化和地域特色的出现。思想上,儒家思想的权威受到挑战,道家、佛教等思想流派得到发展,为知识分子提供了更多的思想源泉。士人阶层从重视家族世袭和礼法传统转向更加注重个人才能和个性解放,这种转变促进了文化自觉的形成。南北文化的交流以及与西域、中亚等地区的文化交流,带来了新的文化元素和思想观念。然后,从文化多元、文学艺术的繁荣、玄学的产生、民族的交融等方面分析带来的影响可得出首先,促使文化趋向多元,如儒、道、佛三教合流。其次是文学艺术的繁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学、书法、绘画等艺术形式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再次,导致哲学思想的深化,如玄学思想,对传统儒家经典进行了解释和创新。最后,南北文化的交流和融合,促进了不同民族之间的交融,为后来的统一帝国奠定了文化基础。最后,必需要有适当的归纳总结。总之,魏晋南北朝时期自觉趋向性文化是中国文化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它不仅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也为后世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