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河南省许昌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XCS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下表为江苏张家港东山村遗址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动植物遗存的具体数量(单位:个)和占有比例。这些考古发现表明当时( )
植物遗存 动物遗存
碳化稻谷 葫芦种子 桃核 山楂果核 芡实 哺乳动物 两栖爬行动物 鱼类 虾蟹 鸟类
773 507 275 65 24 380
42.3% 27.7% 15% 3.6% 1.4% 45% 24% 18% 1% 12%
A. 粮食储备技术得到改善 B. 农业已成为主要生产部门
C. 先民物质生活较为丰富 D. 南稻北麦的局面已经形成
2. 贾谊认为汉高祖“立诸子雒阳上东门之外,毕以为王,而天下乃安”。《史记》载:“吴有豫章郡铜山,濞(宗室吴王刘濞)……煮海水为盐,以故无赋,国用富饶”。这可用于说明,汉初( )
A. 休养生息政策效果明显 B. 郡国并行有利于经济发展
C. 地方封国威胁中央集权 D. 血缘政治有一定积极意义
3. 田余庆在论东晋门阀政治时指出“门阀政治,是指士族与皇权共治,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变态”。赵翼在谈南朝皇权政治中寒人兴起时说“至宋、齐、梁、陈诸君,则无论贤否,皆威福自己,不肯假于大臣”。这说明从东晋到南朝( )
A. 门阀政治影响深远 B. 皇权呈现动态变化 C. 士族掌握国家大权 D. 局势动荡影响统一
4. 某学者对宋朝评价道“宋代是我国封建社会发展的最高阶段,其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所达到的高度,在中国整个封建社会历史时期之内,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下列选项中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是( )
A. 新式通货信用的建立 B. 新式生产关系的萌芽 C. 区域长途贩运的发展 D. 重农抑商政策的废除
5. 明代中晚期乡约针对民间纠纷这样规定:“一应斗殴不平之事,约长闻之,即与晓谕解释”,“民间纠纷,甲长报之约正、副,即与扶理”。上述规定反映出明代乡约( )
A. 基层管理作用有限 B. 重视发挥儒学的教化功能
C. 注重基层调解程序 D. 具有强制力并与法律合流
6. 1887年至1910年,中国棉布进口总值占比由21.9%下降到16.7%,钢铁进口总值占比从1.5%上升到3%,机器及工具进口总值占比从零上升到1.9%。由此可知,当时中国( )
A. 近代工业得到初步发展 B. 民族资本主义的艰难发展
C. 自然经济结构开始解体 D. 清末新政抵御了外资入侵
7. 如图为民国5年,蔡元培被任命为北京大学校长的任命状,任命状上有时任大总统的黎元洪,国务总理段祺瑞,教育部总长范源镰的签字。该史料可用于研究( )
A. 新文化运动的发展 B. 文官考试制度的施行 C. 责任内阁制的确立 D. 学堂选官制度的实施
8. 下表为1961—1971年间联合国大会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合法席位提案的投票情况。表格数据的变化体现了( )
时间 赞成 反对 弃权 总票数 赞成百分比
1961年 38 48 30 116 33%
1965年 47 47 20 114 41%
1971年 76 35 17 128 59%
A. 意识形态外交方针的合理性 B. “一条线一大片”外交思想得到落实
C. “两个拳头打人”的必要性 D. “一个中国原则”逐渐赢得国际认同
9. 古埃及第六王朝时期,房屋买卖价格是按照一般等价物来计价的。交易中,买卖双方要例行宣誓。房屋买卖文件对房屋、价格有详细的描述和说明,并且文件要在当地法庭上加盖印章封缄,在场的有不止一个证人。由此可见,这一时期的埃及( )
A. 商业法律发达 B. 借贷合约受法律保护 C. 契约观念萌发 D. 商业交易重程序流程
10. 在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之前,教廷不仅在精神而且在某些世俗事务方面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欧洲君主不得不长期与教会分享权力。但在和会之后,从法律上讲,欧洲君主成为其领土内的最高主宰,不承认他们之上的任何世俗权威。这说明威斯特伐利亚和会( )
A. 影响欧洲政治局势的变化 B. 标志着国际法的初步形成
C. 导致教会的权威开始衰落 D. 确立和平解决争端的原则
11. 《拿破仑法典》对夫妻关系有这样规定:不经丈夫的书面同意,妻子不能出卖、赠予、抵押、购买财物,甚至不能通过赠予或继承获得财产,夫妻间的财产关系可以在法典规定的范围内按婚约调整。这些规定( )
A. 旨在传播启蒙思想 B. 拓宽了大陆法系适用范围
C. 利于维护社会秩序 D. 反映了妇女社会地位的低下
12. 1562年,英因颁布的《工匠学徒法》对学徒制做出规定,“只有在保护人拥有财产的前提下才允许其孩子当学徒”。1814年,英国废除该法律,随后国内出现了补习性质的机械工人讲习所。1853年英国又成立了科学工艺部,加强对本国职业技术教育的管理。上述变化( )
A. 服务于国家经济发展的需求 B. 表明工人的政治地位大为提高
C. 基本满足了民众的教育诉求 D. 标志着教育开始向世俗化转变
13. 1921年7月,斯大林指出:“我们在经济上又被工业比较发达资产阶级国家所包围,因此不得不采用租让制,不得不同一些资产阶级国家签订贸易协定,并同一些资本家集团订立租让合同,我们在这方面(经济方面)也是孤立无援的,不得不想尽办法克服困难”。这一观点( )
A. 反映出苏联模式形成有其历史渊源 B. 阐释了新经济政策实施的必要
C. 是对现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反思 D. 体现出对商品货币关系的忧虑
14. 二战后,美国大力扶植拉美地区,对拉美国家进行经济援助和技术扶持,推动拉美国家国内生产总值由1950年的603亿美元增加到1980年的3459亿美元,其中初级产品制造业产值占据50.9%。这折射出拉美国家( )
A. 初级产品制造实现高速发展 B. 仍未摆脱美国殖民统治
C. 自身经济结构存在一定局限 D. 积极开展区域经济合作
15. 1998年,瑞典政府引入“名义账户”制,使公民的福利待遇更多地与个人及其雇主缴费挂钩,将待遇确定型变成了缴费确定型。这一举措的推行反映出瑞典( )
A. 致力于缩小社会贫富差距 B. 践行新自由主义经济思想
C. 已放弃国家干预经济的政策 D. 自由放任政策的逐渐失灵
16. 据统计,在国际协调机制中,国际法院在1945—2013年共处理了162起案件;自1995年以来,WTO争端解决机制就已经受理了超过500起争端案件。据此可以推知( )
A. 国际法院处理案件机制有待健全 B. 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高效
C. 西方发达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D. 全球治理体系有所发展改善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使职指的是以皇帝的名义从原有行政机构中临时派遣一些大臣去处理各种特别事务,而不是通过原有的行政机构本身。唐代自高宗武则天以后大量出现的使职差遣,却因为时代的特殊性而具有转折性的意义。唐律中对于皇帝遣使有明确的界定。随着地方社会经济形势的变化,需要皇帝“别制下问”的情况越来越多,特奉制敕的使职也就逐渐多了起来。在不断派遣使职的过程中,逐渐衍生出一种新的行政机制,临时派遣的使职演化为固定的职务,并逐渐形成一个与原有尚书六部行政体系不同的、按照新的机制处理政务的体系。唐以后各朝代,尽管行政体制经历着不断的调整,但在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行政机制却一直发挥着作用。
——摘编自吴宗国《中国古代官僚政治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使职差遣制度形成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使职差遣制度的“转折性意义”。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诸葛亮平定南中后,不断加强对西南夷的管控。他把原来的四郡划分为六郡,再加上朱提郡共七郡,并选派得力官员出任郡守以加强管理。蜀汉末年,南中七郡已经向一般郡县转变;随后把态度恶劣的豪酋大姓迁往成都等内地,任用强壮有力的男子编为军队加以管控;将汉族的屯田制度和水力设施兴建方法带到西南来助推南中经济发展;在与当地少数民族建立联系后保留南中各民族原有的政治经济结构和社会组织不变,任用其各民族原有的首领管理其内部事务;在了解蜀汉南中地区有盟誓的习俗后,诸葛亮尊重其习俗,以盟誓来处理少数民族事务。这些举措增强了边疆民族对祖国的内心力与回归的力量,推动了国家的大一统和各民族团结进步。
——摘编自刘咏涛《诸葛亮西南边疆治理及影响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
材料二 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根源于反封建斗争的过程中。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使人们从天国回到世俗的人间追求人的解放,从而发现自身的价值及生存于其中的民族共同体,并对共同体的成员产生一种亲近感。民族感情的逐渐增长,拉开了民族主义的序幕。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不断壮大,在政治上他们要求废除等级制度和阶级特权。在反对封建王朝的斗争中,人们将对国王的忠诚转向对民族共同体(祖国)的热爱和忠诚。这是近代民族主义的原生形态。
——摘编自齐涛《世界历史通史教程》
材料三 不断巩固中华民族共同体思想基础,促进各民族在中华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建设伟大祖国,共同创造美好生活。
——节选自《习近平参加十三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的重要讲话》
(1)根据材料一,归纳诸葛亮推动西南地区民族认同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西方民族主义思潮的内涵。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民族认同的认识。
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5、16世纪伴随商业革命开展,欧洲的贸易中心发生变化,大大方便了欧洲与东方贸易的开展,加速了欧洲新兴资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也促使新兴资产阶级、贵族和上层富有地主追逐奢靡享受的生活,推动了欧洲饮食市场的繁荣和欧洲饮食文化的发展,欧洲出现餐桌革命。19世纪现代化的运输系统以及其他生产领域的革新,新的农业结构的确立,农业生产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大幅度地提高了食物原料的产量,从而消除了原来一直威胁着人们饥饿的食物原料短缺的状况,为食物原料广泛供给奠定了物质基础。现代化的运输系统打破了食物原料区域化的限制,最终决定了欧洲人的饮食结构走出区域性限定具有世界意义。在其他生产领域的革新方面,罐装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出现,也使食物走向国际化,并彻底改变了烹饪的本质。
——摘编自朱基富《新航路开辟——欧洲餐桌革命》
材料二 一般认为明清时期中国农业已经停滞并趋于衰落,然而事实上,明清是历史上发展最为迅速的时期,并于19世纪初期到达世界顶峰。虽然较之宋元,中国农业生产工具数百年中没有什么变化,但在诸多方面都有长足的发展和创新。明清时期,作物复种指数从宋代100%发展到1820年的140%,其中江苏更高达253%,土地利用率与产出率远远高于同时期的欧洲和美国。宋元时期中国肥料种类计有46种,明清时期超过100种,《徐光启手记·广粪壤》即记载肥料107种。耐瘠、高产的玉米、番薯等高产作物的引进和推广,清末时在我国粮食生产中的比重已超过20%。17世纪中国修筑堤堰580处,18世纪818处,19世纪394处。太湖地区、珠三角地区田猪互养、羊桑互养、稻田养鱼等农业经营形式已经比较普遍。可以说,中国农业生产的相对优势一直保持到了现代科技真正作用于农业的19世纪中期。
——摘编自王思明《如何看待明清时期的中国农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出现餐桌革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农业发展的新变化,并结合所学对明清之际农业发展状况进行简要评价。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邮票在方寸之间承载了丰富的图画文字信息,被誉为“国家名片”,也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1949至1956年邮票主图及类型(简表)
类型 图案
人物 中国人物:革命家(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孙中山)、文学艺术(鲁迅、屈原)、科学家(张衡、祖冲之、僧一行、李时珍) 外国人物:革命家(斯大林、列宁)、马克思主义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科学家(哥白尼) 其他:游行群众、金田起义军、农民、儿童、新四军、陆海空军、志愿军、劳动妇女、工人、中苏工人、红军、普选群众
地点和建筑 天安门、政协会场、长城、卢沟桥、平型关、北京经济及文化建设成就展览会会馆、卢沟桥、雪山、阜新露天煤矿、重型机器厂、东北自动化发电厂、天兰铁路、塘沽新港、哈尔滨亚麻纺织厂、无缝钢管厂、大型轧钢厂、大渡河钢索吊桥
政治标志 政协会徽、五星红旗、地球东半球版图上的北京、苏联国旗、锤子、镰刀、齿轮、和平鸽、中国地图、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国徽
——摘编自柳娜《图像政治——中国邮票的政治符号分析(1927-2019)》
——据刘蕊蕊《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邮票的图像叙事研究》
选取上述材料相关信息,以“邮票·缩影”为主题,结合中国现代史的相关知识,自拟论题,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论从史出,表述清晰,史实准确)
XCS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二历史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C
【2题答案】
【答案】D
【3题答案】
【答案】B
【4题答案】
【答案】A
【5题答案】
【答案】C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D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A
【11题答案】
【答案】C
【12题答案】
【答案】A
【13题答案】
【答案】B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B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
【17题答案】
【答案】(1)背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强化;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地方事务的增多;行政制度的调整;官僚政治的逐渐完善;原有职官制度不能完全适应时代发展需要。
(2)意义:临时职务逐渐演变为固定的职务(从临时性差遣向固定化普遍化的转变);不仅缓解了原有行政机构的压力,也形成了与六部并行的补充机制(即对唐朝的政治结构、权力结构产生深远影响);完善了官僚官僚政治体系;为后代制度建设提供了借鉴。(如回答“提高了行政效率、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得分)
【18题答案】
【答案】(1)措施:重新划分行政区,健全郡县制度;削弱地方豪强大族;因地制宜,因俗而治;推进汉族先进文化,生产生活方式传播。
(2)内涵:反对封建专制王权、等级特权,追求民主、自由、平等;反对殖民压迫,追求民族独立;要求增强民族凝聚力,维护民族团结;国家民族利益至上,忠于祖国;强调民族认同,追求国家的统一。
(3)认识:民族认同是人们对自己民族的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度的认知与体验;民族认同的形成是一个长期且复杂的过程;民族认同有利于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要尊重多元文化和民族差异,促进民族间的理解与包容;要加强民族共同体教育,不断增强民族认同等等。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全球航路开辟推动物种交流;世界市场联系增强,丰富食物种类和数量;工业革命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农业生产、食物储备和食品保存技术的进步;现代运输业的发展。
(2)新变化:土地利用率提高;以施肥技术代表的农耕技术进一步提升;高产作物的引进与推广;农田水利建设进一步发展;生态农业与多种经营形式更加普遍。
评价:明清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农产品的商品化;利于缓和人地矛盾;促进了人口的快速增长;为康乾盛世奠定基础。但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站绝对优势,未能推动社会转型。
【20题答案】
【答案】论题:邮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邮票作为一种政治符号和传播媒介,在不同历史时期反映了中国的政治导向和社会发展状况。
新中国成立初期,党和国家主要任务是巩固新生政权和社会主义建设。这一时期发行了如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志愿军”邮票;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开展,人民建设热情高涨,奠定了我国工业化的基础,“劳动妇女”“工人”“重型机器厂”等主题邮票正是经济建设的反映。
改革开放后,国家政策转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邮票的设计更多地体现经济、科技、文化等方面的成就,邮票主题更加多元。这一时期我国提出发展高新技术的863计划,在国际舞台上也日益活跃,在这些领域也出现邮票的发行。邮票主题的多样正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的多元化发展的反映。
综上所述,不同时期的邮票从不同侧面反映了中国现代社会方面的发展状况,所以邮票是中国现代社会发展的缩影。
其他观点:邮票是时代的印记和社会的缩影、邮票见证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邮票反映了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状况……
答案不唯一,可以单从某一个邮票所涉及的某一个方面进行回答,比如新中国时期重视经济建设、新中国的政权性质、改革开放后社会的多元发展等,也可以从邮票具有的政治宣传功能入手作答,史论结合,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