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浙江仙居下汤遗址的考古发掘中,出土了距今约1万年的炭化稻米、石磨盘、石磨棒等遗存,其中部分炭化稻米呈现出明显区别于野生稻的驯化形态特征。这一发现( )A. 证明长江下游是中国稻作农业唯一起源地B. 为早期稻作农业社会提供重要史料依据C 说明仙居下汤遗址已经具备国家初始形态D. 反映浙江已经形成精耕细作的农业体系2. 西周晋侯苏钟记载:“王亲令晋侯苏,率乃师……伐夙夷”;《礼记·王制》亦载:“千里之外设方伯,五国以为属,属有长。”这些制度设计表明分封制( )A. 通过权力分配巩固官僚政治统治 B. 与秦汉郡县制目标根本对立C. 通过层级统治强化天下共主地位 D. 完全依赖血缘纽带维持统治3. 有学者据汉简归纳出汉代烽燧系统至少包含36种表达入侵敌况的加密信号组合,且推算出其“每时行百里,昼夜约达千八百汉里”。据此可知,汉代烽燧制度的核心功能是( )A. 增强军事防御力度 B. 降低军需运输成本 C. 统一全国通信标准 D. 强化中央集权控制4. 考古发现,东晋南朝墓葬出土的瓷器、文具数量远超北方,且唐代科举及第者中南方士人比例逐步上升。据此可知,魏晋至隋唐时期( )A. 文化教育重心南移折射南方经济地位提升B. 北方门阀士族衰落导致儒学传统彻底断裂C. 实行南北分卷取士制度压制北方人才选拔D. 南方艺术风格取代北方成为全国统一范式5. 南宋时期,政府发行纸币“会子”,最初1张会子可兑换1贯铜钱。但到淳熙年间(12世纪末),需要3张会子才能兑换1贯铜钱。元朝也发行纸币“交钞”,后来规定新钞1贯兑换旧钞5贯。这说明宋元时期( )A. 纸币流通依赖政府强制推行 B. 金属货币短缺推动纸币发行C. 跨区域贸易的扩大促进纸币流通 D. 政府货币调控能力影响金融稳定6. 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清廷在西北边疆设立系列卡伦,并颁布谕令:“卡伦之设,原为防敌入侵、巡查边界、缉拿盗匪。各卡伦官兵宜昼夜巡查,不得懈怠。”据《钦定新疆识略》载,卡伦“或在山巅,或临隘口,星罗棋布,声势联络”。此举旨在( )A. 强化中央对蒙古盟旗直接管理 B. 构建覆盖全国的基层治理系统C 巩固西北边防并维护领土主权 D. 推动屯田开发以促进民族交融7. 如图是1890年《点石斋画报》刊登的漫画《气球破敌图》,该漫画可反映出( )A. 洋务运动推动中国军事技术超越西方B. 甲午战争前民众对国防现代化的期待C. 维新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救亡图存D. 民族危机加深推动国人科学意识启蒙8. 1933年《申报》刊登上海天厨味精厂广告:“佛手牌味精,完全国货!用面筋科学制成,品质远超日本‘味の素’。”同年,进口味精税率由30%提高至50%。结合时代背景分析,天厨味精厂得以发展的关键因素是( )A. 实业救国思潮推动技术自主创新B. 群众性抵制洋货运动扩大国内市场C. 国民政府积极推行关税自主政策D. 官僚资本扶持轻工业挤压外资空间9. 1938—1945年边区公营制纸工业发展部分成绩统计表(如下表),据此可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项目年份 1938 1939 1940 1941 1942 1943 1944 1945振华纸厂总厂 职工数 14 21 42 80 78 73 75 76产纸量(令) 50 168 637.45 1103.87 1826.4 1296.468 2529 2692捞纸池(个) 4 5 9 12 17 16 20 22公营纸厂 年产纸量(令) 50 168 833 2144 4983 5671 15308 —增长指数 100 336 1666 4288 9966 11342 30616 —A. 边区经济结构实现了全面转型 B. 公营经济主导边区经济发展C. 抗日根据地经济建设成效显著 D. 边区公营制纸工业发展受阻10. 1953~1957年上半年,中国共发行苏联影片468部,类型涵盖艺术片、纪录片、科教片等。其中《斯大林格勒战役》《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列宁在十月》等作品广泛传播,内容涉及十月革命、卫国战争、社会主义建设及文学经典改编。这反映了当时中国( )A. 文化建设服务于工业化战略需求 B. 意识形态对抗主导中苏文化交流C. 影视产业完全依赖苏联技术引入 D. 文化输出强化社会主义阵营团结11. 1994年12月10日邮电部发行的《经济特区》纪念邮票(如图),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海南5个特区高楼林立、蓬勃发展的现代化城市形象展现在人们面前。这组邮票( )A. 见证开放前沿的产业转型 B. 凸显特区窗口的经济特点C. 体现区域均衡的发展战略 D. 折射改革创新的时代风貌12. 7世纪,阿拉伯帝国征服叙利亚后在大马士革建立学校,课程既教授《古兰经》和阿拉伯诗歌,也开设希腊几何学、天文学讲座,不同信仰的学生们在课堂上围绕托勒密的地心说与阿拉伯的星象观测法展开激烈讨论。这一现象反映出( )A. 阿拉伯文化与希腊文化间的交融互鉴B. 多元宗教背景下知识传播受阻C. 阿拉伯文化对希腊文化的选择性改造D. 希腊学术在阿拉伯帝国占主导13. 英国《庄园法庭卷宗》中记载过村民因偷鱼、砍伐领主林木被处以数倍赔偿案例。例如,13世纪英格兰的Ramsey修道院庄园记录中,有村民因偷鱼被罚3倍赔偿。这说明中古时代西欧庄园法庭( )A. 维护新兴资产阶级利益 B. 利于维护庄园秩序稳定C. 对罗马法产生深刻影响 D. 对底层民众有保护作用14. 19世纪英国历史学家弗里曼分析英国宪政时,明确指出其本质是君主、贵族、民主三要素的结合。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使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议席,这一举措体现了英国宪政中( )A. 君主权力的进一步强化 B. 贵族政治的延续与巩固C. 三要素的平衡彻底打破 D. 民主因素的发展与推进15. 伏尔泰在《路易十四时代》中赞美“太阳王”倡导科学艺术、否定宗教权威且对教派宽容,尽管其与路易十四私交不佳。据此可知,伏尔泰的行为( )A. 践行言论自由原则 B. 推崇开明君主制理念 C. 强调权力制衡思想 D. 表明激进民主派立场16. 二战期间,美国成为“民主国家的兵工厂”,传统强国因大量军火订单导致黄金外流,正如丘吉尔所言:“即使我们卖掉全部黄金和国外资产,也无法付清订货的一半贷款。”这一局面( )A. 导致英国战后陷入经济危机 B. 奠定布雷顿森林体系形成基础C. 是马歇尔计划实施的主要原因 D. 体现美国已成为新的世界霸主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的几百年征战给当时的各地君主带去“国家建构”压力——唯有那些能够最大程度军事动员、控制和管理生产以及汲取社会资源的政权能够“适者生存”。于是,集权最成功的秦国“脱颖而出”,并在征服其他国家后将这一“秦国模式”推广到整个中国。——选自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材料二 由于国内冲突的影响,贵族大夫不得不起用他们自己的家宰和武士来管理新扩张的领地。所以士最终控制了许多原本由贵族大夫控制的职位。士被任命为邑宰来管理原大夫封邑的情况十分常见。从此,士甚至在国家政治领域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到春秋末期,士权力大增,影响扩大,而且在下一阶段他们的地位将上升得更高。——摘编自许倬云《中国古代社会史论》(1)根据材料一,指出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建构”压力的主要来源,并说明秦国应对压力的核心举措。(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士阶层崛起的原因及对当时社会的影响。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地中海地区在古风时代(约公元前8世纪~前5世纪)第一次形成了“地中海文明”,这个文明主要由各个独立的政治和商业共同体组成,沿着地中海的海岸线散布。在这个由各个沿岸城市和海岛组成的海洋文明的整体网络中,希腊人、埃及人、伊特鲁里亚人和腓尼基人是主要的活跃者,这些族群所形成的各种文明之间,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文化边界,整个地中海区域形成了一个文明交互的共同体。——摘编自伊莱德·马尔金《网络与希腊认同的兴起》材料二 长期以来,西欧学者依据古埃及文献的记载,将公元前12世纪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的衰落,归咎于“海上民族”大规模迁徙带来的灾难。但近年来,有学者基于风俗遗迹、器物演变等新考古发现提出新的观点。遗址 发现内容 对“海上民族”理论的否定 学者乌加里特(叙利亚) 最后书信提及“敌船来袭”,但地层中城市废墟与地震裂缝叠压,武器残骸稀少 破坏主因是地震,劫掠只是趁火打劫 克莱因(2014)哈佐尔(以色列) 宫殿焚毁层碳十四测年为公元前1250±30年,早于埃及文献记载的“海上民族入侵”(约前1177年) 破坏时间不符入侵时间线 范·德·米鲁普(2007)(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地中海区域的“文明交互”。(2)根据材料二,概括学者否定“海上民族”导致地中海东岸青铜文明衰落的依据,分析考古发现对研究历史的价值。(3)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对文明交流与冲突有何认识?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1897年梁启超在《倡设女学堂启》中疾呼:“女子无才便是德,此祸天下之言也!今设女学,使为男子分任教育之劳。”1907年清廷颁布《学部奏定女子小学堂章程》,首次承认女子教育合法,但规定“女子勿得轻赴游行集会,干预外事”。1920年北京大学首招9名女生,开中国公立大学男女同校先河。材料二 1870年英国《初等教育法》规定“男女儿童均有权接受基础教育”,但女子课程侧重家政技能。1878年伦敦大学首次允许女性参加学位考试,而牛津大学迟至1920年才授予女性学位。女权运动领袖潘克赫斯特1903年抗议:“我们要求平等的考试权,因为考试是职业资格的通行证!”材料三 1936年国民政府《高等考试规则》规定:“女性可报考教育、会计等类科”,但司法官、外交官考试仍限男性。同年《女子月刊》发文质问:“若考试分男女,何谈教育平等?”材料四 1941年延安中国女子大学学员参加边区干部考试后,可直接担任基层干部;同年英国通过《考试性别歧视禁令》,但伦敦市政府招录中仍要求“女性应聘者需丈夫签字同意”。(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中英两国女子教育发展的共同特征,并指出各自面临的主要障碍。(2)综合四则材料,阐述中外女性争取教育考试权的社会影响。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大一统”是孔子提出的政治理念,主张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割据。自秦以降,历代王朝皆奉为建国与治国的理论指南,成为贯穿中国历程中的一条主线,也是关乎中国历史命运的一条生命线。无论中国分裂多少次,最终无不走向“大一统”。只见一代代王朝兴亡更替不断,但“中国”作为中华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及伦理的共同体,却无法分裂。根据材料并结合中国史,提炼一个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表述清晰)历史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第1页至第5页,第Ⅱ卷第5页至第8页。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A【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D【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A【11题答案】【答案】D【12题答案】【答案】A【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B【16题答案】【答案】B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2分)注意事项:第Ⅱ卷用黑色碳素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17题答案】【答案】(1)压力来源:长期的诸侯争霸战争。秦国核心举措:推行商鞅变法,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实行郡县制,加强对地方控制;奖励耕战,强化军事动员与生产管理。(2)崛起原因:贵族内部冲突与领地扩张提供机会;礼崩乐坏,传统政治体系瓦解;社会发展,各国对人才需求增加;私学兴起,利于士接受教育。影响:提出多种政治主张,推动各国政治变革;打破贵族政治垄断,推动官僚政治产生;促进百家争鸣,推动学术繁荣与文化传播。【18题答案】【答案】(1)说明:希腊城邦独立自治,通过海外贸易与埃及、腓尼基等地区开展商业往来;腓尼基人传播字母文字;埃及文化影响希腊雕塑与宗教。(2)依据:①乌加里特考古遗址中地层地震裂缝发现表明,地震是文明衰落主因,“海上民族”非主因;②哈佐尔考古遗址碳十四测年说明,“海上民族入侵”时间与文献记载不匹配。价值:考古发现为历史研究提供实物证据,修正文献偏差,推动对历史事件的客观认知。(3)认识:文明交流是地中海文明发展的常态,促进多元文化融合;文明冲突的归因需科学实证(如考古),避免单一文献误导。【19题答案】【答案】(1)共同特征:①法律制度保障或教育合法化起步,官方初步承认女子教育;②性别隔离残留。主要障碍:①中国受传统伦理束缚(“女子无才便是德”)或国家制度滞后(学堂章程限制社会活动);②英国存在职业性别歧视(考试权≠职业权)或精英教育排斥(牛津抵制女性)。(2)社会影响:①打破职业性别壁垒;②推动性别平等观念普及;③为女权运动奠定基础。【20题答案】【答案】示例论题:制度创新与弹性治理是大一统国家持续发展的关键保障阐述:制度整合奠定治理基础,秦创郡县制实现“法令由一统”,突破分封裂土弊端;清朝推行边疆直辖制度,乾隆将新疆“悉入版图”,设伊犁将军取代羁縻统治,强化中央权威,为多民族国家提供组织结构保障。文化策略拓展认同边界,汉代“霸王道杂之”融合儒法思想,构建兼容性意识形态;元初郝经提出“行中国之道即为中国之主”,为少数民族政权确立文化合法性标准。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清朝尊儒祭孔,皆以文化认同消解族裔隔阂,扩大统治基础。弹性治理适应多元现实,唐朝在西域设都护府与羁縻州并重,元朝行省制兼顾中央集权与地方差异;明清改土归流中保留土司习俗,体现“因俗而治”智慧。这种刚柔并济的治理模式,使大一统政权能应对农耕游牧二元生态的挑战,维系超大规模国家稳定。结论:中国古代大一统的延续性,不仅依赖军事征服,更在于通过制度创新解决治理难题(如郡县制)、文化策略重塑认同边界(如华夷一体)、弹性政策适应区域差异(如因俗而治),三者共同构成国家发展的支撑体系。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