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目标】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课件+素材【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核心素养目标】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课件+素材【浙科版】《综合实践活动》九上

资源简介

(共30张PPT)
1.3夜观昆虫 第1课时
准备阶段
(浙科版)九年级

01
学习目标
内容总览
02
新知导入
03
探究新知
05
课堂练习
06
课堂总结
07
板书设计
04
知识拓展
课后作业
08
教学目标
通过初步观察,了解昆虫、认识昆虫,了解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从而了解生物的多样性。养成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
01
02
关注自然环境,积极参与调查研究,自觉树立生态保护意识,弘扬新时代生态文明价值观念。
03
通过观察并结合科学知识,深入思考并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将问题转化为可操作的研究课题,通过讨论制订合理的方案。
04
责任担当
创意物化
问题解决
价值体认
通过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并转化为研究课题,最终确定小组研究课题,制订“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新知导入
观看视频:
这些昆虫你认识吗
思考:昆虫与人类有怎样的关系?
探究新知
新知导入
昆虫与人类的生活关系密切。其多样性在维护生态平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人们利用昆虫的特性,在现代农业、医药卫生、环境保护、仿生科技、国防军事等方面进行科学研究。
准备阶段
探究新知
选择一种夜行性昆虫,提出问题与设想,制订可行的探究方案,为夜间开展自然考察做好充分的准备 。
探究新知
什么是夜行性昆虫?
昆虫的夜行性
生物能够感知时间。昆虫的活动和行为表现出周期性现象被称为“生物节律”,如有些昆虫喜欢在夜间活动,被称为“夜行性昆虫”。这类昆虫常常昼伏夜出,能够适应昏暗的环境,嗅觉发达,视觉敏锐,有的还拥有能够适应微光环境的视觉系统,并进化出了相应的形态特征。
探究新知
昆虫生活在地球上的每一个角落,它们是生物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夜晚寻找昆虫种群并分析其生活环境并非易事,我们需要了解关于昆虫的相关科学知识并结合自己的生活所见
瞭望台
探究新知
昆虫纲的分类
生物分类从大到小的等级依次是界、门、纲、 目、科、属、种。动物界节肢动物门下的昆虫纲分为两大亚纲及34个目。其中鞘翅目中的各种甲虫、鳞翅目中的蝴蝶与蛾类、双翅目中的蚊和苍蝇、直翅目中的螽斯和蟋蜂等都是人们 常见的昆虫种类。
瞭望台
资料链接
探究新知
昆虫的结构与分辨口诀
躯分三段头胸腹,两对臂膀六只足;
一对触角头上生,骨骼包在体外部;
一生形态多变化,遍布全球旺家族。
瞭望台
小锦囊
探究新知
生活中夜间常见的昆虫有飞蛾、蟋蟀、蝉、蜚蠊(俗称 嶂螂)、蚊、蝼蛄、萤火虫等
昆虫属于节肢动物,根据昆虫的身体结构分析,夜间常见的蚯蚓、马陆、蛞蝓等没有足、胸、腹,而蜘蛛有8足,因此它们都不是昆虫。
瞭望台
联系生活中常见的夜行性昆虫,回顾昆虫纲的相关科学知识,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
大多数昆虫对环境感觉敏锐,能够躲避敌害,喜欢藏在树叶下、树皮中、泥土中、石块下或草丛中。
昆虫需要觅食和寻找水源,常常把家安在池塘、溪流、树林、花丛、园或农田里。
探究新知
问题树
有价值的研究课题来源于实际生活中产生的真实问题。
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筛选、归纳,形成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 。
探究新知
问题树
昆虫的主要习性
昆虫的主要习性包括昼夜节律、趋性、群集性、迁飞和扩散、食性、假死性、拟态和保护色等,了解昆虫的习性有助于我们开展观察探究活动。
资料链接
探究新知
问题树
研究昆虫的角度
小锦囊
研究角度 研究内容
生活习性 栖息环境、作息 时间等
身体器官 视觉器官、触角、听觉器官、 口器、翅膀、
附肢等
特殊技能 发光、伪装、建 筑、社交、跳跃、飞行等
交流语言 发声、视觉交流、触觉交流、信息素等
发育过程 完全变态发育和不完全变态发育
家族谱系 蝴蝶与蛾、蠡斯与蝗虫等
昆虫与自然 食物链、生物圈、生态系统等
昆虫与人类 资源开发与利用、环境保护、 科技创新等
提示:
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等角度提出问题。
从可行性、创新性、实用性等角度论证课题。
探究新知
问题树
活动:小组讨论
选择并初步观察某一种类夜行性昆虫的特性及其生活环境,提出感兴趣的问题并筛选、归纳,形成具有可行性和研究价值的课题。
探究新知
问题树
探究新知
问题树
校园
我们小组的研究课题:
蟋蟀的鸣叫行为与环境因素的关系探究
方向五:蟋蟀的鸣叫行为规律与环境变量影响调查
相关问题:
(1)蟋蟀一天中哪个时间段鸣叫最频繁?
(2)成年蟋蟀与幼年蟋蟀(若虫)是否都鸣叫?
(3)温度变化会改变蟋蟀的鸣叫频率吗?
(4)突然的光照(如手电筒照射)会让蟋蟀停止鸣叫吗?
(5)蟋蟀更倾向在什么类型的栖息地鸣叫?
探究新知
方案表
活动小组围绕课题,思考并协商研究目标、研究方法、主要对象与内容、活动过程与阶段任务、研究必需的条件、预期成果与展示方式等,明确组内分工,确保活动有序开展。
选择合适的方案格式,拟订、论证、修改并形成最终的“夜观昆虫”活动方案。
开展野外实地调查需要做好充足的行前准备,提前学会使用工具,知悉安全注意事项。“夜观昆虫”活动的行前准备应从四个方面着手:
(1)安全实用的装备,包括服装穿戴、照明探路、急救药品、出行必需品等。
(2)学习工具和材料, 包括采集工具、灯诱工具、观察工具、学习材料等。
(3)熟悉考察环境,包括在线调查、提前踩点、 夜视训练等。
(4)安全预案,包括安全防护措施、应急方法等内容。
小提醒
方案表
探究新知
方案表
研究课题 组名及成员 活动前的准备 活动过程及 人员分工 活动内容 活动地点 活动方式 负责人员





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预期成果 课题研究报告( )、实物标本( )、绘画影视展览( )、校园植物资源调查笔记( )、 观察日记( )、其他: 完成“夜观昆虫”活动方案表
探究新知
方案表
“夜观昆虫”活动方案表(超链接)
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困难一:昆虫数量少或难以发现
应对方法:提前 3 天勘察场地,确认近水源、植被丰富区域作为核心观察点;准备 “引诱装置”(如放置腐烂水果吸引甲虫、糖醋液吸引夜蛾)。
困难二:强光手电筒惊扰昆虫导致其逃离
应对方法:培训使用红光手电筒(昆虫对红光敏感度低);观察时保持安静,脚步轻缓;远距离先定位昆虫,再缓慢靠近。
探究新知
方案表
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困难三:学生害怕昆虫(尤其是多足类、蠕动类)
应对方法:活动前开展 “昆虫恐惧症” 疏导,强调大多数夜间昆虫无害;分组时让胆大与胆小学生搭配,互相鼓励;禁止捕捉大型或未知昆虫。
困难四:夜间视线差导致安全隐患(如绊倒、滑倒)
应对方法:提前清理观察路线上的障碍物(石块、树枝);要求学生穿防滑鞋、长袖衣裤;每组配备 1 名安全员,时刻提醒路况。
困难五:数据记录不规范(如漏记环境因素)
应对方法:提供统一的 “观察记录表”(含昆虫名称、数量、环境因素、行为描述栏);老师中途抽查各组记录,及时补充缺失信息。
探究新知
方案表
课堂练习
说一说“如何结合昆虫的特殊习性与行为寻找不同自然环境中的昆虫”
课堂总结
板书设计
课后作业: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夜观昆虫”
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课后作业
课后作业:
根据自己小组确定的研究主题,制订“夜观昆虫”
活动方案。(小组成员共同完成)
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
让备课更有效
www.21cnjy.com
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中学生 “夜观昆虫” 实践活动方案
—— 校园夜间昆虫多样性与栖息环境关联探究
一、研究课题
《校园夜间昆虫多样性及与栖息环境的关联性探究》
课题说明:通过夜间观察校园不同区域的昆虫种类、数量及行为,分析昆虫分布与植被、光照、湿度等环境因素的关系,揭示夜间昆虫的生存习性,培养学生对生物多样性的认知和科学探究能力。
二、活动前的准备
1. 知识与技能准备
o 邀请科学老师开展 “夜间昆虫基础知识” 讲座:介绍常见夜间昆虫(如蛾类、甲虫、蟋蟀、萤火虫等)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趋光性、食性)、分类方法及生态作用;强调有毒昆虫(如蝎子、某些毒蛾幼虫)的识别与避让要点。
o 技能培训:使用手电筒的正确方式(侧光照射避免惊扰昆虫)、昆虫观察记录方法(绘制简图、记录行为)、简易工具(放大镜、捕虫网)的安全使用规范。
2. 工具与物资准备
类别 具体物品
观察工具 强光手电筒(3-5 个 / 组,带红光模式更佳,减少对昆虫的惊扰)、放大镜(每人 1 个)、捕虫网(2 个 / 组,用于暂时捕捉小型昆虫观察后释放)、透明观察盒(带透气孔,3 个 / 组)。
记录工具 记录本、铅笔、绘图本、相机 / 手机(调至静音,用于拍摄昆虫)、温度计、湿度计。
安全防护 长袖衣裤、防滑运动鞋、驱蚊液、急救包(含碘伏、创可贴、抗过敏药膏)、手套(避免直接接触未知昆虫)。
3. 场地与时间规划
o 提前勘察校园夜间环境,划定 3 类观察区域:① 植被茂密区(如绿化带、灌木丛);② 近水域区(如人工湖、喷泉周边);③ 光照差异区(如路灯下、树荫暗区),标记安全路线及危险区域(如低洼积水、杂草过深处)。
o 活动时间:选择晴天或多云的夜晚(19:30-21:00,避开雨天和大风天),此时昆虫活动频繁且光线适宜。
4. 分组与分工培训
o 按 5 人 / 组划分小组,设组长 1 名(负责协调)、记录员 1 名(记录数据)、摄影师 1 名(拍摄昆虫及环境)、安全员 1 名(提醒安全事项)、观察员 1 名(主导观察与描述),角色可轮换。
三、活动过程及人员分工
第一阶段:集合与任务部署(19:30-19:50)
活动内容:在教学楼前集合,老师重申安全规则(不擅自离队、不触碰未知昆虫、遇紧急情况用对讲机联系);各组领取工具并核对清单;明确观察任务(记录昆虫种类、数量、行为及所在环境的光照、湿度、植被类型)。
地点:教学楼前广场
活动方式:集体讲解 + 小组确认
负责人:总协调老师(统筹全场)、各小组组长(领取工具并传达任务)
第二阶段:分区夜间观察(20:00-21:30)
各组按划定路线依次前往 3 类区域,每区域观察 20 分钟,流程如下:
区域类型 活动内容 活动方式 负责人
植被茂密区(如绿化带、花坛) 观察栖息在叶片、枝干、土壤表层的昆虫(如夜蛾幼虫、步甲、蜗牛);记录植被类型(草本 / 灌木)、湿度(用湿度计测量)。 用侧光手电筒照射植被,放大镜观察细节;对小型昆虫用观察盒短暂盛放(不超过 5 分钟),观察后立即释放。 小组观察员(主导记录)、安全员(提醒避开带刺植物)
近水域区(如池塘、排水沟周边) 观察水生或半水生昆虫(如石蛾、蚊子幼虫、龙虱);记录水域周边光照强度(用手机光照 APP 测量)、水温。 用手电筒贴近水面照射,观察水面及岸边昆虫活动;不接触不明水域,避免滑倒。 小组摄影师(拍摄水域环境)、记录员(记录水温与昆虫行为)
光照差异区(如路灯下、树荫暗区) 对比强光区(路灯下)与弱光区(树荫)的昆虫种类差异(如趋光性的蛾类、甲虫在路灯下聚集情况);记录光照强度与昆虫数量的关系。 统计路灯下 1 平方米内的昆虫数量,对比暗区同面积昆虫种类;用捕虫网轻扫空中飞虫(如蚊、蛾),观察后释放。 组长(协调分工,确保数据准确)、观察员(重点记录趋光性昆虫)
第三阶段:汇总与分享(21:30-22:00)
活动内容:各小组返回集合点,整理观察记录,分享发现的 “特殊昆虫”(如发光的萤火虫、拟态的尺蠖);老师现场解答疑问,纠正错误认知(如区分 “昆虫” 与 “蜘蛛” 等非昆虫类节肢动物)。
地点:教学楼前广场
活动方式:小组代表发言 + 集体讨论
负责人:生物老师(专业指导)、各组记录员(汇总数据)
四、预计会遇到的困难及应对方法
预计困难 应对方法
昆虫数量少或难以发现 提前 3 天勘察场地,确认近水源、植被丰富区域作为核心观察点;准备 “引诱装置”(如放置腐烂水果吸引甲虫、糖醋液吸引夜蛾)。
强光手电筒惊扰昆虫导致其逃离 培训使用红光手电筒(昆虫对红光敏感度低);观察时保持安静,脚步轻缓;远距离先定位昆虫,再缓慢靠近。
学生害怕昆虫(尤其是多足类、蠕动类) 活动前开展 “昆虫恐惧症” 疏导,强调大多数夜间昆虫无害;分组时让胆大与胆小学生搭配,互相鼓励;禁止捕捉大型或未知昆虫。
夜间视线差导致安全隐患(如绊倒、滑倒) 提前清理观察路线上的障碍物(石块、树枝);要求学生穿防滑鞋、长袖衣裤;每组配备 1 名安全员,时刻提醒路况。
数据记录不规范(如漏记环境因素) 提供统一的 “观察记录表”(含昆虫名称、数量、环境因素、行为描述栏);老师中途抽查各组记录,及时补充缺失信息。
五、预期成果
1. 《校园夜间昆虫观察报告》:每组提交报告,含以下内容:
o 观察到的昆虫种类(附照片或手绘简图)、数量统计及分布区域;
o 分析昆虫分布与环境因素的关系(如 “路灯下蛾类数量多于树荫区”“近水域区湿度高,蜗牛活动频繁”)。
2. “夜间昆虫图鉴”:汇总全校各组发现的昆虫,标注名称、特征、发现地点及习性,制作成图文手册或电子展板。
3. 科普微视频:剪辑活动中的昆虫行为片段(如蛾类取食、蟋蟀鸣叫),配上学生解说,在校内电视台播放,普及夜间生物多样性知识。
4. “校园昆虫保护建议”:根据观察结果,提出保护夜间昆虫栖息地的建议(如减少夜间灯光过度照射、保留部分自然杂草区),提交给学校后勤部门。
5. 团队协作成果:通过分组任务,提升学生的沟通协调能力、应急处理能力及对自然的敬畏之心。
安全备注:全程要求老师与学生配比不低于 1:10;配备对讲机(每组 1 台),确保紧急情况可及时联系;活动结束后各组清点工具,确认无昆虫被带出观察区域。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