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77张PPT)1.3夜观昆虫 第2课时——实施、总结阶段(浙科版)九年级上01学习目标内容总览02新知导入03探究新知05课堂练习06课堂总结07板书设计04知识拓展课后作业08教学目标通过夜探大自然,了解昆虫昼夜的活动节律与特殊习性,探究如何保护和利用昆虫资源,分析昆虫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体悟敬畏自然、尊重生命的意义。0102积极参与调查研究,主动分享心得,自觉树立昆虫多样性保护意识,并宣传保护生物多样性。正确认识自己在团队中的角色定位,自尊自律,主动作为。03学会运用记录、 观察、录制、灯诱、鉴别、采集、分析等科学方法开展昆虫研究,运用跨学科知识分析问题,并形成研究成果。04责任担当创意物化问题解决价值体认具有创新意识,将创意付诸实践,拍摄的昆虫影像图片,形成课题研究报告、野外考察报告、观察日记,设计昆虫自然笔记、手抄报、汇报课件等作品。新知导入观看视频:夜晚,树林深处发光的菌类与昆虫们的微观小世界探究新知选择一个夜晚,一起在自然课中开展观察、采集、记录、分析等活动,完成各项挑战任务。探究新知01家乡鸣虫资源的调查研究探究新知周边的自然环境中有哪些鸣虫 不同鸣虫的发声机制与鸣声有何区别 温度、湿度等环境因素对鸣虫及其鸣声有什么影响 开发鸣虫资源可以促进家乡文化与产业的发展吗 调查家乡不同环境中的鸣虫种群,录制并共享鸣声,为鸣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献计献策。探究新知记录探究新知不同的环境中有不同种群的鸣虫。通过网络搜索了解各类鸣虫的生活习性。选择合适的野外调查地点寻找鸣虫,借助鸣声试着分辨其种类,记录并统计各个调查点的鸣虫资源。记录探究新知提前了解各种鸣虫的生物学特征,借助数字媒体熟悉与分辨不同鸣虫的声音。白天踩点,了解调查地点的环境,有助于夜间开展实地调查。可以多次开展调查活动,收集更多的研究数据。记录探究新知夜间寻找昆虫的技巧在夜晚快速发现昆虫是一件比较困难的事,需要考虑季节、气候、地理位置、生态环境、昆虫的生物学特性等多种因素。聆听虫声、灯光引诱、食物引诱、寻找洞穴、拍打树枝、翻看石块等都是不错的小技巧。小锦囊记录探究新知鸣虫资源调查记录表调查日期: 天气情况(气温): 记录人: 鸣声 编号 发现时间 发现地点 鸣虫种类 数量 记录方式(采集、拍摄、笔记等) 小结 录制探究新知讨论分享:野外昆虫鸣声的采集方法当你发现鸣虫时,先不要惊扰它们,静静地等候,让鸣虫适应你的靠近。借助电子设备采集不同鸣虫的声音。录制虫鸣声时尽可能减少风声、脚步声、呼吸声等杂音,越安静越好。专业的采声设 备、后期音频处理可以让虫鸣声更清晰!录制探究新知夜间鸣虫声音采集录制时间: 录制地点: 录制设备: 录制者: 鸣虫种类 声波图 鸣声评价 采声难易度 黑脸油葫芦 鸣声清亮高亢,类似 “吉一吕”的发音。声波图有一定的规律性,声纹紧凑,是一种又快又顺的单一节奏 黑脸油葫芦体形 较大,其鸣声洪 亮且持续发声, 在野外较容易被 采集到 录制拓展延伸观看视频:夏日常见鸣虫录制探究新知借助电子设备分析虫鸣的声波图与鸣声特点音调、响度、音色是声音的三个要素。分析声波图时,音调看疏密,响度看高低,音色看形状。鸣虫的声音往往是有规律性的小波段。录制探究新知随着物理与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们将声学知识、方法和技术融入昆虫学研究中,形成“昆虫声学”学科。科学家们借助示波器可以鉴别细微差别的虫鸣声。将采集的音频通过数字平台收集或制作成二维码,分享给大家,助力科学研究鸣虫。录制探究新知视频二维码制作可以借助各种二维码在线编辑器或一些软件快速将录制的鸣虫视频制作成二维码。下面以一个小程序为例。1.可以选择视频、图片、语音、文档等生成静态码或活码。2.上传昆虫鸣叫视频, 编辑相关图文内容,点击生成二维码。3.扫描已生成的二维码,欣赏并分享鸣虫视频。小锦囊探究新知观察鸣虫为适应栖息环境,常常会改变体色、在洞穴中筑巢等。它们取食、繁殖、飞翔、鸣叫、休息等行为都具有一定的规律性。探究新知观察采集鸣虫,观察其生活环境与习性特点,试着分析不同鸣虫的发声方式。(昆虫采集方法:网捕、扫捕、振落、诱集、徒手捕捉)油葫芦一般为黑色或棕色,喜欢 在土坡的洞穴里筑巢。螽斯一般多为绿色,也有棕色,利用“保护色”躲避天敌。蝉的幼虫发育成熟后,等到天黑才缓缓爬到枝叶上进行蜕化。探究新知观察昆虫的发声方式小锦囊发声方式 昆虫由口发声 天蛾碰击发声 叩头虫双翅振动发声 蚊子复翅音锉摩擦发声 蟋蟀腹部鼓膜振动发声 蝉翅侧与腿侧摩擦发声 蝗虫探究新知讨论鸣虫种类繁多,蝉、螽斯、草蛉等昆虫不仅被众多鸣虫爱好者购买饲养,还被人们研究应用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仿生学科技、药用保健、休闲美食等领域。探究新知讨论源远流长的鸣虫文化五月斯螽动股,六月莎鸡振羽,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蜂入我床下。——《豳风 ·七月》要要草虫,超超阜螽。未见君子,忧心忡忡。— 《召南·草虫》资料链接探究新知讨论饲养鸣虫的器具养虫器具有虫盆、虫罩、水盂、食饭板、铃房、戥(děng)秤、草筒等。其中,葫芦虫具已有百年历史,具有独特的制作工艺和收藏价值。资料链接葫芦虫具探究新知讨论讨论:本次夜间鸣虫的实地调查结果是否也能融入家乡鸣虫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策划中呢 (1)打造昆虫科普馆,开展鸣虫主题研学旅行,促进家乡旅游事业的发展。(2)蝉蜕、蝼蛄等是中国传统的中药材资源。(3)饲养鸣虫,并兴建交易市场,可以创造经济价值。(4)草蛉有捕食性,这一特点可以用于农业害虫生物防治。(5)……探究新知02农林蛾类害虫的调查研究探究新知蛾是昆虫纲鳞翅目中最大的类群,大多数蛾类在夜间活动,白天很难寻觅到它们的踪影,夜晚的灯光下却常常能看到它们大量聚集。蛾为什么会有趋光性?哪些蛾类属于害虫 人们如何利用昆虫的这种习性诱杀农作物害虫 带着问题一起调查农田、果园或花园里的蛾类,观察、鉴别害虫的种类,为农作物的害虫防治提出预测和建议。探究新知蛾类具有正趋光性,会向光源靠近。选择灯光干扰较少的农田或果园,搭建灯诱装置,记录被灯光吸引的昆虫,观察其停落姿态,统计、鉴别蛾的种类与数量 。灯诱灯诱装备:电源、白布、系绳、高压泵灯、支架、夹子灯诱装置:探究新知灯诱小锦囊垂挂式架子式帐篷式探究新知灯诱我们把灯诱蛾类的地点选择在:灯诱前,我们对该地的蛾类害虫作出假设:农田与林地交界的开阔地带(或靠近棉花、玉米、豆类等寄主植物田的边缘)该区域蛾类成虫的趋光活动强度与寄主植物的分布密度相关,即靠近其幼虫喜食的寄主植物(如棉花田、槐树林)的灯诱点,捕获的对应种类蛾类数量会显著高于远离寄主植物的区域。探究新知我们搭建灯诱装置的步骤:1.准备材料:频振式杀虫灯(波长 330-400nm,适合蛾类趋光特性)、可调节高度的三脚架(高度 1.2-1.5m,接近蛾类成虫活动高度)、带滤网的接虫袋(下方可加少量清水或 5% 盐水,防止蛾类逃脱并初步保存标本)、防水插线板及延长线(确保夜间供电安全)。2.固定支架:将三脚架放置在选定地点的平坦地面,调节支架高度至 1.2-1.5m,拧紧固定螺丝,确保装置稳定不晃动。3.安装灯具:将频振式杀虫灯固定在三脚架顶端,连接灯体与接虫袋(接虫袋口与灯体底部紧密衔接,避免缝隙导致蛾类逃逸)。4.布置电源:将防水插线板放置在离地面 30cm 以上的干燥处(如石块上),连接延长线至稳定电源,通电测试灯具是否正常发光,确认接虫袋安装牢固。5.清理周边环境:移除装置周围 10m 内的大型障碍物(如茂密灌木、高秆作物),避免遮挡光源;同时确保灯光不直射居民区或道路,减少对非靶标生物的干扰。探究新知灯诱灯诱昆虫记录表日期: 灯诱地点: 天气情况: 记录者: 编号 记录时间 数量 描述 记录方式01 20:30 1 只 体长……体色 …… 停落姿态 …… 拍摄、速绘、 采集 小结 鉴别探究新知蛾的种类繁多,鉴别蛾类要抓住其关键特征。不同的蛾类在形态、大小、结构、颜色、生活习性、发育类型等方面有怎样的生物学特性 选择一种蛾类,仔细观察并记录,试着借助蛾类图鉴识别其种类并分析它是否为害虫。鉴别探究新知怎样观察和记录蛾?除了目测,也可借助手机、平板电脑、相机等设备进行观察,拍摄蛾类的飞行动态视频。蛾在灯前的飞行、停落姿态各有不同,有些旋转飞行,有些在幕布上纹丝不动,还有一些停落在幕布周围或观察者身上。观察其自然状态下的姿态十分有趣!鉴别探究新知夜拍昆虫的技巧巧借光源制造影子 侧拍捕捉其停落姿态小锦囊如何鉴别蛾类?鉴别蛾的科属分类需要提前积累相关生物知识,可以借助各种蛾类图鉴、科普手册或数字软件,也可以在实地调查后继续上网查询资料或请教专家。鉴别探究新知种类 成虫 代表属夜蛾科 体粗壮,前翅多为暗褐色,具环纹、肾纹等斑纹,后翅颜色较浅(多为灰白色或黄色);触角丝状(雌)或栉齿状(雄);翅展 2-10cm。 棉铃虫属、黏虫属,幼虫为重要农业害虫,取食多种作物。天蛾科 体型大,体呈流线型,前翅狭长,后翅短小;触角末端钩状;多具鲜艳颜色(如豆天蛾为黄绿色,具紫色斑纹) 豆天蛾属(Clanis)、甘薯天蛾属(Herse),幼虫体型粗壮,体末端具尾角。尺蛾科 体细长,翅薄,多为淡色或具波状横线;停歇时翅平展,前翅与后翅斑纹连续;触角丝状或栉齿状。 槐尺蛾属(Semiothisa),幼虫俗称 “尺蠖”,行走时身体一屈一伸,仅具 2 对腹足。灯蛾科 体中型,体色鲜艳(黑、红、黄相间);前翅多具斑点或条纹;触角羽状(雄)或丝状(雌)。 灯蛾属(Arctia),幼虫多具密长毛,俗称 “毛毛虫”。刺蛾科 体中型,体短粗,翅色鲜艳(绿、黄、褐等),具斑点;触角栉齿状。 代表属:黄刺蛾属(Monema),幼虫体扁,具枝刺(有毒),结石灰质硬茧(形似雀蛋)。鉴别拓展延伸蛾的科属分类(常见科及特征)翅部特征(最核心的鉴别依据):翅的质地(膜质、半革质)和形状(披针形、卵圆形、分裂状);翅面斑纹(环纹、肾纹、剑纹为夜蛾科典型特征;尺蛾科前翅多具波状横线);鳞片颜色(如天蛾科多为鲜艳的绿色或黄色,伴金属光泽;舟蛾科常为灰暗色,具暗色斑纹)。触角类型雄蛾触角多具特异性:羽状(天蛾科部分种类、毒蛾科)、栉齿状(灯蛾科)、丝状(尺蛾科);雌蛾触角多为丝状,可辅助区分性别及科属。鉴别蛾的鉴别依据拓展延伸体型与身体结构体型大小(微型蛾翅展<1cm,如麦蛾科;大型蛾翅展可达 10cm 以上,如天蛾科);腹部形态(夜蛾科腹部较粗壮,末端具毛簇;尺蛾科腹部细长);足的长度(步甲蛾科后足极长,类似蝗虫后足)。幼虫特征幼虫体型(蛴螬型、蠕虫型)、体色、体节突起(如刺蛾科幼虫具枝刺,毒蛾科幼虫具毒毛)、腹足数量(尺蛾科幼虫仅 2 对腹足,行走时呈 “丈量” 状;夜蛾科幼虫具 5 对腹足)。鉴别蛾的鉴别依据拓展延伸蝶类与蛾类的辨别要点鉴别探究新知蝶类 蛾类触角呈球棒 状 触角呈丝状、 羽毛状体表毛很少 体表多毛腹部细长 腹部粗短一般在白天活动 大多数在夜间活动停落时翅膀竖立或略微打开 停落时翅膀展平或呈屋脊状、包裹状蛾的观察与鉴别记录表鉴别探究新知观察 小组 观察 时间 观察 地点 观察方法 观察记录 (描述其生长阶段、形态、大小、颜色、结构、飞行姿态、停落姿态等) 鉴别依据 科属分类 是否为害虫采集探究新知标本制作是生物研究的基本技能。蛾类标本可用于科学鉴定、仿生研究、观赏收藏。对蛾的采集和保管是制作蛾类科学展翅标本的前提。采集探究新知根据蛾的大小和体态,自制三角包存放灯诱或网捕采集到的飞蛾,便于后期制作蛾类标本。三角包制作方法2.将2个小长方形沿边反向折叠1.将长方形硫酸纸斜对折3.将2个三角形反向折叠并固定4.制作不同规格的三角包采集探究新知思考:为什么要将蛾储存在三角包中?由于蛾类的翅膀比较脆弱,采集飞蛾后需要及时地放置在三角包中,储存方式以安全、便捷、实用为原则。采集探究新知制作蛾类标本制作蛾类标本需要用到热水杯、硫酸纸、展翅板、展翅纸带、昆虫针、 大头针、镊子等工具。(1)软化:软化干燥的蛾,至四翅能够展平。(2)插针:将昆虫针从 蛾的中胸部插入,使其固定在展翅板中间的凹槽内。翅基与板面保持在同一平面。(3)整姿:在翅膀上盖上硫酸纸,用镊子小心地将翅膀拉到标准位置,用针在翅膀的顶角、后角、基角处固定。向外斜插,左右对称。用针调整展翅细节,固定触角位置。(4)定型:放入恒温箱烘干或自然风干后,将标本移至昆虫盒中,贴上标签。小锦囊采集探究新知制作蛾的标本工具和材料:注意事项: (作品展示)制作方法与过程:保护鳞片、快速处死、避免潮湿、对称展翅、保护触角、生态保护采集与处死工具:捕虫网、乙酸乙酯毒瓶。制作工具:展翅板、昆虫针、镊子、展翅板、大头针、还软器。保存材料:标本盒、防虫剂、干燥剂、标签1.采集与处死 2.还软3.展翅与固定 4.干燥定型5.装盒保存分析探究新知活动:各小组统计、交流灯诱调查数据,如实分析和描述调查结果。我们灯诱采集的蛾类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正处于___________ (卵、幼虫、蛹、成虫)发育阶段,其发育阶段的规律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种蛾幼虫喜欢食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植物的根茎或叶片。我们预测某地蛾类害虫的活跃时期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棉铃虫、黏虫、槐尺蛾、豆天蛾成虫完全变态发育,依次经历卵、幼虫、蛹、成虫四个阶段,各阶段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差异显著。棉花、玉米、槐树、豆类春末至秋季(5-9 月),此时温度适宜,食物充足,利于成虫活动、交配及幼虫生长。分析探究新知讨论:灯诱实验数据是否支持假设我们的探究假设:灯诱调查结果显示:当夜间环境温度在 18-25℃时,灯诱捕获的蛾类数量显著高于 15℃以下或 28℃以上的时段;且在 20:00-22:00 时段,单小时捕获量占夜间总捕获量的 60% 以上,显著高于其他时段。蛾类成虫的趋光活动强度与夜间环境温度呈正相关(或 “蛾类成虫在夜间 20:00-22:00 时段的趋光活动最活跃”。分析探究新知对调查地点的蛾类害虫防治提出建议针对性开展灯光诱杀:利用蛾类成虫在 20:00-22:00 及 18-25℃时活动活跃的特点,在该时段和温度区间架设频振式杀虫灯,集中诱杀成虫,减少产卵量。加强幼虫期监测与防治:结合灯诱成虫高峰期,提前 7-10 天(成虫产卵至幼虫孵化周期)在寄主植物(如棉花、玉米)上喷施苏云金杆菌(Bt)等生物农药,靶向防治幼虫,减少对植物的直接危害。优化田间生态管理:合理调整作物布局,减少蛾类幼虫喜食的寄主植物连作;在田埂种植显花植物,保护寄生蜂、步甲等同翅目天敌,通过生物调控抑制蛾类种群。动态监测预警:持续记录灯诱数据与环境温度、时段的关联,建立当地蛾类活动预测模型,提前发布防治预警,避免盲目用药。探究新知03萤火虫及其栖息地保护调查研究探究新知同学们见过夏夜萤火飞舞的场景吗 那你知道萤火虫对栖息地的要求吗?萤火虫是生态环境的指示物种,它们对栖息地要求很高,需要干净的水质、茂密的植被、湿润的空气、充足的食物、远离人造光源等。探究新知活动步骤:1.小组合作开展“萤火虫保护行动”,到野外实地考察,寻找萤火虫的身影2.辨识陆生或水生萤火虫的种类,观察其生物学特性和栖息环境3.分析萤火虫与生态环境的依存关系4.探讨萤火虫逐渐消失的原因,提出保护萤火虫的措施和建议探究新知开展活动需要做哪些准备和注意什么?在行动前,通过网络搜索、文献查询、采访长辈等形式,了解萤火虫的种类、可见数量、观赏地点等信息;在野外考察过程中随时记录疑惑,积极请教老师或专家,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考察结束后借助互联网和新闻媒体,将考察报告、倡议书、观察日记、视频等成果展示宣传出去。探究新知04夜间访花昆虫的调查研究探究新知昆虫是植物自然授粉的重要媒介,花是植物的繁殖器官,访花昆虫指的是在植物的花朵上活动较为频繁的一类昆虫。研究一种花卉的夜间访花昆虫种群,研究分析夜间昆虫的访花规律,也可以对不同的访花昆虫进行对比研究。探究新知问题:哪些花是在夜间开放的 夜晚,有哪些昆虫会在花朵上活动 选择一片花海,通过夜间网捕、无味胶粘、设置捕虫纱、拍摄等方式采集或记录夜间访花昆虫的种类,分析其多样性和不同时间段的活跃度;观察、探讨昆虫访花的相关因素,如花的形态、花色、花味、昆虫的器官结构等。研究活动结束后,将考察报告、昆虫标本、自然笔记等活动成果通过班级汇报会、科普竞 赛活动、网络媒体等进行展示宣传。探究新知05“夜观昆虫”探究活动的反思总结、宣传推广探究新知对调查活动中获得的资料进行筛选和整理分析调查数据,得出调查结论,撰写调查报告展示活动成果,分享活动反思和感悟。探究新知将重点材料整理成课题研究报告、野外考察报告、观察日记等。持续开展文献研究,绘制昆虫自然笔记、手抄报等作品。借助信息科技手段处理视频、音频、照片等数字材料,制作汇报课件。档案袋探究新知如何处理活动过程中生成的图文材料 如何撰写 “夜观昆虫”考察报告 对活动过程中搜集到的昆虫资料、制订的活动方案、记录的观察表格、拍摄的昆虫影像等图文材料进行筛选、归类、整理,逐步形成“夜观昆虫”实践活动成果,选择相关素材放入个人成长档案袋中。档案袋探究新知自然笔记活动方案表汇报课件自然笔记自然笔记是指采用图画与文字相结合的形式记录的自然观察日记。其本质上是一种科学考察、观 察、实验的记录,核心是 观察和分析,用自然笔记的方式记录观察内容可以加深对研究对象的感性认识和信息分析。档案袋探究新知工具箱昆虫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写一份昆虫多样性保护倡议书,倡导生态文明习惯和行为。档案袋探究新知挑战任务交流会探究新知组织一次交流会,分享活动收获和反思。(小组有哪些活动成果或作品 在“夜观昆虫”活动中,大家有哪些深刻的感受 又有哪些新生成的问题 )让展示更有效的策略1.展示内容:成果内容要丰富,既有高质量的研究报告、科考日记,也 有生动的图片、绘画、视频等成果。2.展示形式:选择多 样性、创新性的静态或动 态的展示形式。可以是一次昆虫绘画展,也可以是一次直播秀、一场辩论赛、一次公益科普讲座,在校内或校外搭建更大的展示舞台。3.邀请嘉宾:可以邀请老师、家人、专家、记者等参加展示活动。4.扩大展示成效:将 “夜观昆虫”的活动过程与成果制作成短视频,选择一个新媒体平台进行发布和推广。交流会探究新知小锦囊活动总结:交流会探究新知(1)在活动中,我们小组走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认识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昆虫。通过实地调查,我知道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提高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技能。农田与林地交界的开阔地带(或靠近寄主植物田的灯光诱捕区)棉铃虫、黏虫、槐尺蛾、豆天蛾等蛾类,以及螽斯、蝼蛄、夜蛾蛾类成虫具有明显趋光性,且在 20:00-22:00 活动最活跃;不同昆虫的幼虫对寄主植物有特定偏好(如棉铃虫幼虫喜食棉花叶片)野外观察、昆虫形态鉴别、数据记录与分析活动总结:交流会探究新知(2)在“夜观昆虫”活动中,我们组的活动成果有:(3)在活动中,我们遇到的困难是我们的解决办法是采集到 10 种蛾类标本、记录 30 条昆虫活动数据(含时段、数量、行为)、完成 1 份灯诱昆虫种类分布图、拍摄 20 张昆虫生态照片夜间光线不足导致部分小型昆虫难以观察;灯光吸引大量非目标昆虫(如飞蚁),干扰目标蛾类的统计配备可调焦强光手电筒,聚焦观察昆虫细节;提前在灯诱装置周围设置滤网,过滤小型非靶标昆虫,同时分工记录 ——1 人专注统计蛾类,1 人记录其他昆虫种类。活动总结:交流会探究新知(4)我觉得表现最棒的同学是 ,理由是(5)我新生成的问题有我还想继续探究他在观察中细心发现了黄刺蛾幼虫的隐蔽位置(叶片背面),并准确识别出其有毒枝刺的特征,同时主动协助同学规范填写观察记录表,确保数据完整。李华为什么同一种蛾在不同温度下的趋光强度差异显著?蛾类幼虫的体色与其栖息环境是否存在保护色关联?不同波长的灯光对蛾类的诱捕效果差异,以及常见蛾类幼虫的抗药性与农药使用频率的关系。昆虫知识竞赛、害虫预防科普讲座、自然笔记作品展、昆虫夜拍摄影展等,向更多的人分享精彩的“夜观昆虫”活动成果吧!宣传窗探究新知温岭市坞根镇中学开设“夜观昆虫”主题活动浙江省教育厅教研室关于2023年中小学生综合实践活动成果征集结果的公示,其中富有红色文化特色的乡村学校——温岭市坞根镇中学的《坞根香草谷蛾类资源考察探究》成果入选,并得到广泛关注和一致好评。“夜观昆虫”包括前期选题指导、方案论证、中期方法、技能指导、后期成果整理和汇报。课外组织学生参与了“香草谷”自然基地野外考察活动,学生们通过考察,开展了夜间昆虫习性研究、录制虫声、制作昆虫标本、绘制自然笔记、编制昆虫检索表、开展成果汇报等一系列活动。拓展延伸拓展延伸课堂练习如何在夜间录制昆虫鸣声怎样将采集的音频制作成二维码如何制作昆虫标本课堂总结1.3夜观昆虫 第2课时一、家乡鸣虫资源的调查研究二、农林蛾类害虫的调查研究三、萤火虫及其栖息地保护调查研究四、夜间访花昆虫的调查研究五、夜观昆虫探究活动的分享与总结板书设计1.3夜观昆虫 第2课时一、家乡鸣虫资源的调查研究二、农林蛾类害虫的调查研究三、萤火虫及其栖息地保护调查研究四、夜间访花昆虫的调查研究五、夜观昆虫探究活动的分享与总结课后作业:开展“夜观昆虫”实践活动,完成相关成果,并进行展示、分享、交流、宣传课后作业开展“夜观昆虫”实践活动,完成相关成果,并进行展示、分享、交流、宣传https://www.21cnjy.com/help/help_extract.php让备课更有效www.21cnjy.comThanks!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制作蛾的标本一、必备工具与材料1. 采集与处死工具捕虫网:网面需用柔软的尼龙纱(避免损伤翅膀鳞片),适合捕捉飞行或停歇的蛾。毒瓶:用于快速处死蛾(避免挣扎导致翅膀、触角损坏)。推荐使用乙酸乙酯毒瓶(安全且挥发性强,对人体危害较小):广口瓶内放脱脂棉,倒入少量乙酸乙酯(浸湿棉即可,勿过量),瓶口盖纱布(防止蛾直接接触棉团)。注意:传统氰化钾毒瓶剧毒,已被淘汰,禁止使用。三角纸包:用于暂时存放小型蛾(避免挤压),用光滑的硫酸纸折叠(三角形,可保护翅膀)。2. 制作工具展翅板:木质,中间有一条纵向沟槽(宽度适配蛾的身体,深度约 0.5-1cm),两侧板可调节高度(确保翅膀平展)。昆虫针:根据蛾的体型选择型号(3 号针用于中型蛾,2 号用于小型,4 号用于大型),针尖需锋利(避免撕裂虫体)。镊子:尖嘴镊子(最好是不锈钢材质,头部光滑),用于调整翅膀、触角、足的位置。展翅纸 / 透明胶带:轻薄的硫酸纸(或透明胶带剪成细条),用于固定展开的翅膀(避免鳞片粘连)。大头针:固定展翅纸用(较细,避免戳破翅膀)。还软器:密封容器(如干燥器),底部放湿沙(或加水),加少量福尔马林(防霉菌),用于干燥标本的还软(若蛾干燥后翅膀僵硬,需先还软再展翅)。3. 保存材料标本盒:木质或塑料盒(带密封盖),内部铺软木板(方便插标本)。防虫剂:樟脑丸(或樟脑粉)、萘丸(防止标本被虫蛀)。干燥剂:硅胶干燥剂(防潮,避免标本发霉)。标签:硫酸纸标签(记录蛾的种类、采集时间、地点、采集人等信息,需用铅笔或防水笔书写)。二、注意事项保护鳞片:蛾的翅膀覆盖细小鳞片(是分类的重要特征),极易因摩擦、潮湿脱落。操作时手需干净(无油脂),必要时戴薄手套;避免用手直接触碰翅膀,调整时用镊子轻夹翅膀边缘(非翅面)。快速处死:蛾若挣扎过久,会导致翅膀破损、触角折断,需用毒瓶快速处死(放入后 1-3 分钟死亡,体型大的可能稍久)。避免潮湿:未干燥的标本易发霉,操作环境需通风干燥;保存时标本盒内需放干燥剂。对称展翅:翅膀展开需左右对称,符合蛾的自然姿态(否则影响标本科学性)。保护触角:蛾的触角多为丝状、羽状(是重要分类特征),操作时需轻拨,避免折断或卷曲。生态保护:禁止捕捉珍稀、濒危种类,遵守《野生动物保护法》及当地采集规定。三、制作方法与过程步骤 1:采集与处死蛾多为夜行性,可通过 “灯诱法”(夜间在灯光下放置白布,吸引蛾停歇)采集,用捕虫网轻扣捕捉,迅速放入毒瓶处死(放入后盖紧瓶盖,避免乙酸乙酯挥发)。处死的蛾若暂时不制作,可放入三角纸包(头部朝纸包尖端),避免挤压。步骤 2:还软(若标本已干燥)若蛾已干燥(翅膀僵硬、触角易断),需先还软:将标本放入还软器,密封 1-2 天(中型蛾)或 3-5 天(大型蛾),直至用镊子轻拨翅膀能灵活活动(避免还软过度导致虫体腐烂)。步骤 3:展翅与固定固定虫体:将蛾取出,用昆虫针从胸部背面中央垂直刺入(针长约 1/3 露在体外),针尖穿过胸部,插入展翅板的沟槽中(确保身体与沟槽底部贴合,不歪斜)。展开前翅:用镊子轻夹前翅基部(靠近身体处),缓慢向外展开,使前翅的后缘(靠近后翅的一侧)与身体呈垂直状态(或按蛾的自然停歇姿态,前翅略覆盖后翅),用展翅纸覆盖前翅,并用大头针将展翅纸固定在展翅板上(针需斜插,避免戳穿翅膀)。展开后翅:调整后翅,使其前缘与前翅后缘部分重叠(露出后翅的斑纹),同样用展翅纸覆盖并固定。整理触角和足:用镊子将触角轻轻展开(避免交叉或卷曲),足自然摆放(贴近身体两侧),若足易脱落,可先在基部滴少量白胶(速干型)固定。步骤 4:干燥定型将固定好的展翅板放在通风、干燥、避光的地方(避免阳光直射导致鳞片褪色),自然阴干 1-2 周(小型蛾 1 周,大型蛾 2 周以上),直至虫体完全干燥(翅膀坚硬,不易变形)。步骤 5:装盒保存干燥后,轻轻取下大头针和展翅纸,用镊子夹住昆虫针上部,将标本移入标本盒(插在软木板上)。在标本下方插入标签(记录完整信息),盒内角落放置防虫剂(樟脑丸用纱布包好)和干燥剂,盖紧盒盖(定期检查,补充防虫剂和干燥剂)。)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夜观昆虫” 考察报告一、考察背景与目的夜间是昆虫活动的重要时段,许多昆虫(如蛾类、螽斯、蝼蛄等)具有昼伏夜出的习性,其活动规律与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寄主植物分布)密切相关。为探究特定区域夜间昆虫的种类组成、活动高峰及生态习性,我们于2024 年 7 月 15 日 20:00-23:00,在农田与林地交界的开阔地带开展夜观考察。本次考察旨在:记录该区域夜间活跃的昆虫种类,分析其优势类群;探究蛾类等趋光性昆虫的活动时段与环境温度、光照的关联;为当地农田昆虫(尤其是害虫)的生态防治提供基础数据。二、考察方法1. 地点选择选取农田(棉花田、玉米地)与林地交界带,该区域寄主植物丰富,且受人工光源干扰少,适合观察自然状态下的昆虫活动。2. 工具准备观测工具:频振式杀虫灯(波长 330-400nm)、可调焦强光手电筒、体视显微镜(用于标本观察);记录工具:相机(微距模式)、记录本、温湿度计、GPS 定位仪;采集工具:三角纸包、毒瓶(乙酸乙酯)、镊子。3. 观测流程灯诱监测:架设杀虫灯,每小时记录诱捕昆虫的种类、数量,同步记录环境温度(18-25℃)、湿度(60%-70%);野外观察:在灯诱装置周边 10 米范围内,用手电筒观察未趋光的昆虫(如螽斯的取食行为、蝼蛄的爬行轨迹),拍摄生态照片;标本采集与鉴定:对典型种类(如棉铃虫、槐尺蛾)进行标本采集,结合《中国昆虫志》及形态特征(翅纹、触角类型)进行初步鉴定。三、考察结果1. 昆虫种类组成本次夜观共记录昆虫15 种,分属 5 目 8 科,其中优势类群为鳞翅目(蛾类)和直翅目(螽斯、蝼蛄),具体如下:目 科 种类 数量(只) 主要活动习性鳞翅目 夜蛾科 棉铃虫、黏虫 28、15 趋光性强,20:00-22:00 活跃鳞翅目 尺蛾科 槐尺蛾 12 停落于槐树叶片,翅平展拟态直翅目 螽斯科 中华螽斯 8 栖息于草丛,夜间取食植物嫩叶直翅目 蝼蛄科 华北蝼蛄 5 地表爬行,啃食作物根部鞘翅目 步甲科 中华广肩步甲 3 捕食小型昆虫,趋光性弱2. 活动规律分析时段分布:蛾类在 20:00-22:00 捕获量占夜间总量的 65%(其中棉铃虫占比最高),22:00 后数量显著下降;环境关联:当温度低于 18℃时,蛾类趋光活动强度降低(单小时捕获量≤5 只);湿度高于 70% 时,蝼蛄活动更频繁;寄主偏好:棉铃虫成虫多靠近棉花田周边活动,槐尺蛾集中在槐树林边缘。四、讨论与分析优势类群成因:鳞翅目蛾类成为优势类群,与其强趋光性及周边棉花、玉米等寄主植物丰富密切相关,这些植物为幼虫提供了充足食物,导致成虫种群密度较高。活动高峰解释:20:00-22:00 的温度(18-25℃)适宜蛾类飞行,且此时光线逐渐减弱,成虫更易被人工光源吸引,符合 “趋光性昆虫在弱光环境下活动增强” 的规律。生态意义:直翅目昆虫(如螽斯)的夜间取食行为对植物传粉有一定辅助作用,而步甲作为捕食者,可抑制蛾类幼虫数量,体现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关系。五、结论与建议1. 主要结论考察区域夜间昆虫以鳞翅目蛾类(棉铃虫、黏虫等)和直翅目(螽斯、蝼蛄)为主,其中棉铃虫为优势种;蛾类趋光活动高峰为 20:00-22:00,受温度影响显著(18-25℃时活动最活跃);昆虫分布与寄主植物关联紧密(如槐尺蛾靠近槐树林)。2. 防治与保护建议精准防治害虫:在 20:00-22:00 时段,于棉花田周边架设杀虫灯,集中诱杀棉铃虫成虫,减少产卵量;保护天敌:保护步甲等捕食性昆虫,通过生物调控抑制害虫种群,减少化学农药使用;生态管理:在农田与林地交界带保留原生植被,为昆虫提供多样化栖息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六、附录夜观昆虫生态照片(20 张,含棉铃虫趋光、螽斯取食等场景);灯诱昆虫数量时段分布表;采集标本清单(共 10 种,存放于 XX 实验室)。考察人:XX 小组日期:2025 年 X 月 X 日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1.3夜观昆虫 第2课时 课件.pptx “夜观昆虫” 考察报告.docx 夏日常见鸣虫.mp4 夜晚,树林深处发光的菌类与昆虫们的微观小世界.mp4 如何制作蛾的标本.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