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课件(共29张PPT)

资源简介

(共29张PPT)
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一 苏联共产党就是我们最好的先生,我们必须向他们学习。
——毛泽东(1950年出访苏联回国后)
思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发生了什么变化
材料二 1956年4月初,毛泽东在中共中央书记处会议上提出:从苏共二十大我们得到的教益,“最重要的是要独立思考,把马克思主义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现在是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我们要进行第二次结合,找出在中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吴冷西《忆毛主席》
◎苏共二十大全盘否定斯大林模式
探索中国自己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第九单元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和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了解20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
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
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
了解毛泽东对中国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认识毛泽东思想对近现代中国的深远影响。
1956
1中共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分析
提出八字方针
文化大革命
1957
1961
1962-1965
1958
1提出正确处
理人民内部
矛盾思想
1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2“大跃进”
3“人民公社化运动”
发展
曲折
1966-1976
三线建设
一系列外交
成就
反右扩大化
三年经济困难
2整风运动
3反右斗争
A 1962七千人大会总结经验
B 1962-1965国民经济稳步增长
C 1964提出四个现代化
2提出“双百方针”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1)中共八大(1956年)
①召开背景
经济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政治上——1954年宪法颁布,人民当家作主基本实现;
外交上——万隆会议后,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封锁;
思想上——苏共二十大启示探索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材料一:改变生产资料私有制为社会主义公有制这个极其复杂和困难的历史任务,现在在我国已经基本上完成了。我国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谁战胜谁的问题,现在已经解决了。
——刘少奇《在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
材料二:1956年2月苏共召开的二十大,第一次公开批判了斯大林的“个人崇拜”,揭露了“个拜”造成的恶果。中共中央对此十分重视,书记处、政治局多次召开会议进行讨论。在这些会议上,中共“以苏为鉴”的思想有了进一步的深化,……毛泽东当时多次指出:苏共二十大“表明苏联、苏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确的,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泽东在中央书记处会议上又说“感谢赫鲁晓夫揭开了盖子,我们应从各方面考虑如何按照中国的情况办事,不要再像过去样迷信了。”
——摘编自王保贤《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与苏共二十大》
(1)中共八大(1956年)
②内容:
主要矛盾: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
主要任务:把我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成先进的工业国。
建设方针:坚持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即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
③意义: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后来并没有真正得到贯彻。
1956年9月15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上致开幕式,号召“团结国内外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中国而奋斗”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2)《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1957年2月27日,毛泽东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
内容:
①全面分析了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及其特点;
②明确提出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两类社会矛盾问题;
③提出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各项具体方针;
④强调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已经成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
地位:
系统的阐述了社会主义社会的矛盾问题,创造性地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矛盾的理论。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1.成功探索
【知识链接】 整风运动
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整风运动的指示》,决定在全党进行一次以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为主题,以反对官僚主义、宗派主义和主观主义为内容的整风运动。
整风运动随后展开。这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执政的共产党开展的一次意在扩大民主,加强党的建设的一次尝试活动。然而,在不到 40 天的时间里,运动却发生了重大转折,转向反击所谓资产阶级右派的严重斗争。最终的结果背离了整风的最初的目标。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知识链接】 反右派斗争扩大化
针对极少数资产阶级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产党和社会主义制度进行猖狂进攻的问题,1957年7月,毛泽东部署反右派斗争。
但反右派斗争严重的扩大化,成为以阶级斗争为核心内容的“左”倾理论逐渐形成的起点,导致了对知识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变化,破坏了工人、农民和知识分子的联盟,促使了在经济建设上急于求成思想的发展,推动了“左”倾思想的滋长和发展。
1957年国庆游行中的反右标语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探索失误
(1)社会主义总路线
提出: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会议。
内容: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
评价: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了客观的经济规律。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2)“大跃进”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提出钢产量要比1957年要翻一番,达到1070万吨。全国开始了全民炼钢运动。“大跃进”以大炼钢铁为中心,追求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高速度,放卫星、“浮夸风”盛行。
材料三: 在1958年的“大跃进”中,曾放出了许多离谱的农作物高产“卫星”。其中,河南西平县和平农业社小麦高产7320斤,湖北麻城县建国农业一社早稻亩产36956斤,广西环江县红旗公社中稻亩产130434斤10两4钱。
“大跃进”时期的宣传画
全民大炼钢铁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四:重工业畸形发展,农业受到严重削弱,生产大幅度下降。1960年比1957年,工业总产值增长2.3倍,而农业总产值却下降了22.8%;农业不能为工业的迅速发展提供所需要的粮食、油料、原料等农产品。
——吴金余《如何理解“大跃进”所造成的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
(2)“大跃进”运动
“大跃进”运动违背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造成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和人力、物力巨大浪费,破坏生态环境,犯了“左”倾冒进错误。
材料五:国家花费了宝贵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废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产的“一〇七〇万吨”钢里,有三百多万吨是乡下人砸铁锅,城里人拆钢窗、卸暖气管,用“土高炉”炼出来的,什么用处也没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说的“一九五八年炼出来的三百万吨土钢,至今还埋在草里”。
——中国国家统计局编一九八三年《中国统计年鉴》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 人民公社化运动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建立农村人民公社问题的决议》,全国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运动的高潮。
它的特点是"一大二公"。权力过分集中,分配上实行平均主义。人民公社化运动不顾生产力的实际水平,片面变革生产关系。严重损害了农民的利益,影响其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犯了“左”倾错误。
人民公社准军事化,列队下地生产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4) 三年经济困难
“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反映了广大人民迫切要求改变我国经济文化落后状况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忽视客观经济规律,导致出现1959至1961年的严重经济困难。
材料六:根据国家统计局、民政部所编《中国灾情报告》披露的资料,1960年春荒期间,全国共有1.2亿人口忍饥挨饿,其中山东省3100万人,河北、四川各有2000万人和1500万人。迄至当年5月,北京市粮食库存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库存,而上海已经见底。辽宁省10个主要城市也只有8天的存粮。12月底,国家统计局对市场情况作出了分析报告:1-10月累计,粮食收购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生猪下降31%,棉花下降23%。到1960年9月,各地凭票供应的商品已达30余种。这年的粮食产量,根据1961年的核实,只有2870亿斤,比1957年的3900亿斤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
——夏明方、康沛竹《三年自然灾害——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中国大饥荒》
2.探索失误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3.政策调整
(1)表现:
①从1960年冬开始,中共中央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
②同时对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识分子等方面的政策进行重要调整;
③1962年初召开的七千人大会比较深入的总结了经验,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④1964年,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提出建设
“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极大地激发了亿
万人民建设社会主义国家的积极性。
(2)结果:
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国民经济稳步增长,接近并超过新中国成立以来最高水平。
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
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
材料一:“从毛泽东的思想历程看, 反右与文革是一脉相承的———反右就是文革的预演, 文革就是反右的继续。”
——沈志华《从波匈事件到反右派运动》
长期“左”倾错误的延续和发展
材料二:“混进党里、政府里、军队里和各种文化界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是一批反革命的修正主义分子,一旦时机成熟,他们就会要夺取政权,由无产阶级专政变为资产阶级专政。”
——1966《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通知》
领导人错误发动
被反革命集团利用
民主法制不健全
外交环境恶化
二、“文化大革命”
1971:党中央成功粉碎林彪反革命集团
1972:周恩来在毛泽东的支持下主持中央日常工作,出现转机,遭到江青等反对
1975:邓小平主持日常工作,领导进行各方面的整顿,经济形势有了明显好转
1976:粉碎江青反革命集团,“文化大革命”结束
1966:全面爆发
1967:“一月风暴”,社会和生产秩序陷于混乱
1969: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逗、批、改”运动,中共九大召开
“‘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二、“文化大革命”
拓展
毛泽东思想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根据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理,把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中的一系列独创性的丰富经验进行理论概括而形成的适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科学理论体系,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克思列宁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革命与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 》
基本特点
(1) 集体智慧的结晶
(2) 中国长期革命和建设实践的经验总结
(3)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二、“文化大革命”
拓展
毛泽东思想
发展历程
(1)早期酝酿 (1917-1927) 思考革命领导者、同盟军和革命对象等问题
(2)形成 (1927-1937) 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农村包围城市道路
(3)成熟 (1937-1945) 系统阐述新民主主义革命 (任务、力量、过程、前途)
(4)继续发展 (1945年以后) 国家学说、一系列富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方针
二、“文化大革命”
拓展
毛泽东思想
主要内容
(1) 新民主主义革命: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工农武装割据;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2) 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 人民民主专政: 社会主义改造;论十大关系;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双百方针等
(3) 军队与战略:古田会议-政治建军:论持久战
(4) 活的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注意:毛泽东思想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被实际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好经验总结;在毛泽东思想的形成过程中,毛泽东做出了主要的贡献。而毛泽东的思想就是指毛泽东个人的思想由于受到具体的历史条件的限制,有其正确的一面,也有其错误的一面,我们要辩证的对待。
毛泽东晚年的错误:社会主义建设速度急于求成、生产关系变革过快以致共产主义、阶级斗争问题判断失误以致发动“文革”。
二、“文化大革命”
领域 成 就
工业
国防 科技
农业
教育医疗
外交
逐步建成了一批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三线建设
成功爆炸原子弹、氢弹;成功发射中远程导弹、人造卫星
兴修水利、农田建设、培育良种、科学种田
长足进步、蓬勃发展
建交高潮;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1971);
中美、中日关系正常化(1972)、中美建交(1979)
——伟大成就为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提供了 物质基础、宝贵经验和理论准备。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三线建设,指的是自1964年起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在中国中西部地区进行的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基本设施建设。
三线地区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原子弹
1964年10月16日,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氢弹
1967年6月17日,我国第一颗氢弹爆炸成功
人造地球卫星
1970年6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
科技和国防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为国家隐姓埋名,连父母妻儿都不知其行踪。
使用算盘进行极为复杂的计算,一个数据要一日三班倒,演算一个多月。
试验出事故,深知辐射危险却抢上前去把摔破的原子弹碎片拿到手里仔细检验。
创造了世界上最快的速度。
临终叮咛:"不要让人家把我们落得太远……"
国家脊梁——邓稼先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国家脊梁——王进喜
“铁人”王进喜
1960年参加松辽石油会战时他逢人就问的三句话:“这里我的井位在什么地方?我的钻机什么时候能到,这里钻井的最高纪录是多少?”
为了堵住井喷,纵身跳入滚烫的泥浆。
被誉为“铁人”“钻井卫星”“钻井闯将”。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新中国成立后,由于美国的阻挠,在联合国的席位一直被台湾的蒋介石集团所占据。中国政府为恢复自己的合法席位进行了长期的斗争。1971年10月25日,第26届联合国大会上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并立即将蒋介石集团的代表从联合国的一切机构中驱逐出去。
重返联合国
中国代表团团长乔冠华开怀大笑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党的好干部”
焦裕禄
“地质之光”
李四光
“中国航天之父”
钱学森
“中国现代数学之父”
华罗庚
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时代精神
新中国成立三十年来取得伟大建设成就的重要原因
三、伟大的建设成就
1956—1976年三十年间的社会主义建设曲折探索
历史特点:
总结:
——恢复发展(八字方针、政策调整、
七千人大会、提出“四个现代化”)
——中共“八大”召开,指出主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
——全国整风运动和反右斗争的开展
——“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运动”(三面红旗)
——严重困难 三年自然灾害
全面
建设
社会
主义
1956:
1957:
1958:
1959—1961
1962——1965
文化大革命
时间:
原因:
性质:
1966——1976
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发动“文化大革命”,防止资本主义复辟。
伟大的建设成就:
成就表现、时代精神、历史意义
本课小结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