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苏省淮安市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盱眙县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试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要求)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族区域自治法》第十二条: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根据当地民族关系、经济发展等条件,并参酌历史情况,可以建立以一个或者几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为基础的自治地方。这说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特点是( )
A. 范围广泛 B. 因地制宜 C. 循序渐进 D. 注重协商
2. 下图是某同学进行历史学习时设计的年代尺,请推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
A.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B.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C. 国防建设与外交成就 D. 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
3. “就在 21世纪的钟声即将敲响之前,从神州大地上消除了最后一块帝国主义侵略造成的残痕,完全而彻底地完成了民族独立的历史使命。”能印证这一结论的是( )
A. 《告台湾同胞书》发表 B. 西藏和平解放
C. 《反分裂国家法》颁布 D. 澳门回归
4. 如图中两个组织分别是海峡两岸成立的民间团体。下列史实与它们直接相关的是( )
A. 习近平会见马英九 B. “九二共识”达成
C. 实施“一国两制 D. 停止炮击金门、马祖
5. 某历史兴趣小组在自主学习时收集了以下图片,最符合这组图片的主题是( )
A. 对内改革,释放活力 B. 科技强军,钢铁长城
C. 和平外交,独立自主 D. 社会生活,日新月异
6. 孔子曾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即“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相互冲突”。与该思想最吻合的新中国外交智慧是( )
A. “求同存异”方针的提出 B. 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中国与美国正式建交 D. 全方位外交布局的形成
7. 1971年10月,刚果总统表示:“这不仅是中国人民的胜利……是人类和平和正义事业的胜利。”材料中“中国人民的胜利”指的是( )
A. 抗美援朝的胜利 B. 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
C. 出席日内瓦会议 D. 中美正式建交
8. 新华社报道:2022年11月29日23点08分,中国成功发射“神舟十五号”载人飞船,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中国成功发射的第一艘载人飞船是( )
A. 神舟一号 B. 神舟二号 C. 神舟五号 D. 神舟六号
9. 粮食安全关乎国运民生,国家之大,粮安天下。下列科学家中,为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作出突出贡献是( )
A. B.
C. D.
10.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化艺术领域硕果累累,出现了长篇小说《红岩》、话剧《茶馆》、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电影《英雄儿女》等优秀作品,这直接得益于( )
A. 创新驱动战略的实施 B. 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C. 新发展理念的落实 D. “双百”方针的提出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1. 弱国无外交。建国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的推进,我国的外交事业经过了曲折的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1953年元旦的《人民日报》社论提出……此时,中国已经具备了经济建设和社会改造的国内条件,还需要争取的就是有利的国际条件,特别是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
——摘编自刘磊《万隆会议与中国同亚非国家的经贸关系》
材料二:
材料三:
材料四:面对人类是一个整体,地球是一个家园。任何人、任何国家都无法独善其身。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
——习近平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50周年纪念会议上的讲话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在社论发表后的一年多时间里,中国在争取“与周边国家建立良好关系”确立了怎样的外交原则?从这个原则中折射出我国基本的外交政策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的两幅图片并结合所学,指出它们反映了我国20世纪70年代初外交工作取得的哪两件重大成就?请分析取得这些成就的根本原因。
(3)材料三反映了新时期我国形成了具有怎样特点的外交格局?
(4)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为了维护好地球这个共同人类“家园”,中国提出了什么方案?
(5)综合上述材料,请分析影响国家外交政策变化的主要因素。
12. 中国是统一多民族国家,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51年,西藏地方政府派出以阿沛·阿旺晋美为首席代表的代表团到达北京,与中央人民政府谈判。双方经过协商充分谈判,达成《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了大团结。
——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国历史》初中教材
材料二:由于历史上反动统治者长期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各民族之间,主要是少数民族和汉族之间存在着很深的隔阂。少数民族大多信仰宗教,以致民族问题往往同宗教问题交织在一起而难于处理……鉴于情况复杂,中国共产党从少数民族地区的社会经济政治实际情况出发,制定了正确的民族工作方针和政策。
——《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册)
材料三: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的统一观已经有了创新性的发展,不完全要求绝对的“政治上的服从”和制度上的一致,大陆方面首创了一个国家中允许存在不同社会制度的理论。
——摘编自许世铨《国家统一是中华民族历史形成的国家观》
材料四:5月20日,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发表就职讲话,赤裸裸宣扬“两国论”……在此次讲话中,赖清德通篇以“中国”指代大陆,30多次将台湾以“国家”自居,公开宣扬“中华民国台湾是一个主权独立的国家”“中华民国与中华人民共和国互不隶属”以及“中华民国台湾的未来,由两千三百万人民共同决定”等一系列极其反动的谬论。
——摘编自季烨《赖清德当局谋“独”挑衅必受严惩》(新华网2024年5月27日)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这一协议达成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请说出新中国为解决我国民族问题而确立的基本政策是什么?为了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的重大举措,请举例说明。
(3)结合所学内容,请指出材料三中的国家首创的关于国家统一的“理论”。这个理论的首次成功实践是指哪一历史事件?
(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内容,指出赖清德的主张违背了什么基本原则?根据材料,请据此分析指出阻碍中国统一的主要因素。
13. 新中国成立以来国家重视科学研究,取得了举世瞩目的重大成就,人民的生活也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国之重器】
材料二:【丰富多彩的服饰】
材料三: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十分重视科学技术工作,发出“向科学进军”的号召,钱学森、钱三强、邓稼先等科学家“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战胜各种困难,在国防建设上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摘编自《中国共产党的九十年》
材料四:党的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社会研发投入从2012年的103万亿元增长到2021年的2.79万亿元。中国科技进步贡献率从2012年的52.2%迅速增至2022年的60%以上,我国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
——据中国历史研究院主编《中华文明史简明读本》
(1)材料一中的两幅图片分别反映了我国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科技领域取得的什么成就?
(2)根据材料二中图片,对比我国20世纪50年代和20世纪90年代人们服饰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生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中国在国防建设上取得重大成就的主要原因。
(4)根据材料四,概括我国为加快创新发展和建设创新型国家而采取的重大措施。
(5)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为早日实现民族振兴的“中国梦”,我们该怎么做?
盱眙县 2024-2025 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监测试卷
八年级历史
试卷满分:50分 考试时间:50分钟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0题,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要求)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B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B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B
【8题答案】
【答案】C
【9题答案】
【答案】A
【10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30分)
【11题答案】
【答案】(1)外交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外交政策: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2)成就:中日建交、中美关系正常化。
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
(3)外交格局: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格局。
(4)方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5)主要因素:国家利益、国家实力(综合国力)、国际形势、国内形势等。
【12题答案】
【答案】(1)
历史意义:西藏和平解放,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
(2)
基本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举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进行对口支援等。
(3)
理论:“一国两制”。
历史事件:1997年香港回归。
(4)
基本原则:一个中国原则。
主要因素:“台独”分裂活动。
【13题答案】
【答案】(1)成就: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2)原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思想观念解放,审美多元化。
(3)主要原因:政府重视科技;科学家奉献;人民艰苦奋斗,国家自力更生、克服困难。
(4)措施: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实施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大研发投入。
(5)做法:重视科技教育;弘扬奋斗创新精神;顺应时代,落实国家战略;提升自身素质,为国家建设出力。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