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32张PPT)1948年冬,山东莱阳农民唐和恩带领村里的小车队,为前线解放军运送物资。 临行前,他携带一根小竹竿当拄棍。每到一地,就把地名刻在竹竿上。最后统计下来,他经过山东、江苏、安徽3个省88个城镇村庄,行程2500多千米。陈毅曾深情地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广大农民为何踊跃支援解放军 这与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有怎样的关系 唐和恩刻有沿途地名的小竹竿第七单元:人民解放战争第21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学习目标:1.了解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等史事,知道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2.了解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知道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认识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3.通过学习本课,认识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解放区:是指推翻了反动统治、建立人民政权的地区。特指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军队从敌伪统治和国民党反动统治下解放出来的地区。旧解放区新解放区土地改革:是指封建土地所有制的变革。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广大农民废除封建半封建性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的革命运动。名词解释一、解放区土地改革一、解放区土地改革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说,占乡村人口不到10%的地主富农,占有约70%-80%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人口90%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却总共只有20%-30%的土地,终年劳动,不得温饱。——《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关于公布中国土地法大纲的决议》(1947年10月10日)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中国共产党为什么实行土地改革?1.原因①土地占有不均,土地制度极不合理,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渴望得到土地。②抗日战争后,为充分调动农民参加革命的积极性,赢得解放战争。识读图片信息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解放区土地改革的信息时间 会议政策 文件 内容 总路线 成果 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乡村全部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解放区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土地、农具、耕畜、房屋等翻身农民在分得的土地上插界标全国土地会议将减租减息改为没收地主阶级土地分配给农民的政策识读图表、歌曲等信息,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历史意义。材料二:地主阶级材料一:土改前土地占有情况土改后土地占有情况解放区的天①使农村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②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注意土地私有制性质并没有改变,改变的只是土地的所有权。由地主土地私有制变为农民土地私有制识读年代尺中信息,分析中共不同时期制定不同的土地政策的原因、出发点、启示?土地革命时期1927—1937年抗日战争时期1937—1945年打土豪分田地(农民私有)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地主私有)耕者有其田(农民私有)消灭地主阶级打倒地主阶级团结地主阶级人民解放战争时期1947—1949年时期土地政策原因:革命形势、国情的变化(主要矛盾的变化)出发点:维护人民的利益启示:因时而变,与时俱进相关史事抗战胜利后,国民党政府依靠美国发动内战,美国商品大量涌入中国市场,排挤国货。国民党官僚资本迅速膨胀,垄断经济,挤压民族资本主义企业。国民党政府还不断增加苛捐杂税、滥发纸币,导致恶性通货膨胀,民族资本主义陷入绝境,国统区人民在饥饿中挣扎。通货膨胀,人们疯抢粮食饿死街边的儿童戴着铁链的壮丁处于战略防御阶段。先后粉碎了敌人对解放区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二、三大战役人民解放军经过一年的内线作战,共歼敌112万人,其中正规军97个半旅78万人,平均每月歼敌八个旅。国民党总兵力从430万下降至373万人,机动兵力只剩下40个旅左右。——王桧林《中国现代史》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解放战争的第一年,人民解放军处于什么战略阶段?战况如何?1.战略进攻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解放经过一年的战争,国民党军队主力深陷陕北和山东解放区。中共中央抓住机遇,决定挺进中原,以主力打到外线去,将战争引向国统区127万430万1946年6月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190万373万1947年6月人数战略进攻时机成熟(一)战略进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解放结合教材知识,说出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的时间、领导人、参战部队、经过和意义时间: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1947年夏部队:刘伯承、邓小平领导者:在山东西南强渡黄河天险,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南京、武汉经过:意义: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跃进大别山陕北山东武汉南京蒋介石两个拳头(陕北和山东)这么一伸,他的胸膛就露出来了。所以,我们的战略就是要把这两个拳头紧紧拖住,对准他的胸膛插上一刀。——毛泽东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学史崇德1948年5月,在解放河北隆化战斗中,共产党员董存瑞率全班连续炸掉4座炮楼、5座碉堡。部队发起冲锋时,突然遭到一座桥型暗堡中机枪火力的封锁,突击受阻。董存瑞冲到桥下,却发现这座暗堡无处放置炸药,但总攻时间已到,他毅然托起炸药包,抵住桥身炸毁暗堡,壮烈牺牲,以自己年轻的生命为部队开辟了前进道路。1950年9月,董存瑞被授予“全国战斗英雄”称号。董存瑞(1949—1948)经过连续作战,人民解放军先后歼灭国民党精锐200多万,迫使国民党军队主力退守沈阳、北平、徐州等孤城,被动防御作战。毛泽东和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及时抓住决战时机,正确选定决战方向,针对各战场不同情况制定作战方针,在1948年9月-1949年1月,中共先后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二)三大战役1947年6月195万373万280万365万1948年秋人数人民解放军国民党军队战略决战时机成熟①三大战役之辽沈战役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主要城市战术结果1948年9月-11月林彪、罗荣桓东北人民解放军锦州、长春、沈阳解放东北全境辽沈战役结束后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47万多人,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数量上超过国民党军队。先占锦州,断其退路(关门打狗)锦州是沟通东北与华北的战略要地。攻克锦州,就切断了敌人的退路,形成“关门打狗”之势。②三大战役之淮海战役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城市战术结果1948年11月-1949年1月刘伯承、陈毅、粟裕、谭震林中原野战军与华东野战军以徐州为中心的广大地区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歼敌改编敌人数最多以徐州为中心,中间突破,分割歼灭(黑虎掏心)人民群众踊跃支持。证明人民群众是革命的主力军,是革命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为什么这样说?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民 工 543万人担 架 30.5万副大小车 88万辆牲 畜 76.7万头船 只 8500只筹 粮 9.6亿斤挑 子 20.6万副③三大战役之平津战役时间指挥者参战部队城市战术结果1948年11月-1949年1月林彪、罗荣桓、聂荣臻东北人民解放军与华北人民解放军北平、天津、张家口傅作义接受和平改编,北平和平解放;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先打两头,后取中间(瓮中捉鳖)傅作义平津战役中,为什么采取和平解放北平?①和平解放能减少人民伤亡,是人心所向。②保护北平城市和文物。战役 时间 参战 部队 指挥者 战果 歼敌 数量 解放地区辽沈 战役淮海 战役平津战役1948.9 —111948.11—1949.1东北解放军林 彪罗荣桓47万东北全境中原、 华东野战军刘伯承、邓小平、陈毅、粟裕、谭震林55万长江中下游以北1948.11—1949.1东北、华北解放军林彪、罗荣桓、聂荣臻52万华北全境关门打狗黑虎掏心瓮中捉鳖意义:三大战役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国民党军队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三)解放南京:渡江战役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渡江战役的时间、结果和意义。时间:1949年4月结果:意义:人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渡长江,解放南京(4月23日)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1949年4月)朗诵这首诗,谈谈你的感想?(三)解放南京:渡江战役这首诗展现人民解放军攻占南京的磅礴气势,“百万雄师过大江” 尽显胜利进军的豪迈。“宜将剩勇追穷寇” 体现乘胜追击、彻底革命的决心,警示不做沽名钓誉的霸王。能感受到革命胜利的壮阔,以及对将革命进行到底、顺应历史潮流的坚定信念,让人热血沸腾,铭记革命先辈的伟大壮举与进取精神。知识回顾 台湾的三次分离和两次回归明朝末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1684年清朝设置台湾府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中国战败日本通过《马关条约》割占台湾1945年抗日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1949年4月,南京解放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相关史事全国解放前夕,国民党见大势已去,秘密从上海中央银行国库转移435万两黄金到台湾。又将大批文物和珍贵文献资料运往台湾,仅北平故宫文物就有2972箱,其中古物1434箱,图书1334箱,文献204箱,中央博物院文物852箱,还有近20万册善本古籍、40万件明清档案文献等珍贵历史资料。前两次分离是外来侵略所致。第三次分离是中国内战所致,属于中国内政问题,所以与前两次有着本质区别。南京中心城区地形简图1842年,南京下关附近江面上,中英签署《南京条约》,使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62年,太平天国攻占南京后改称天京,定都于此。1911年,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1927年,蒋介石成立南京国民政府。1936年,日寇攻陷南京,制造了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1945年,日军在南京向中方递交投降书,14年的抗日战争最终胜利。南京,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近代史的结束。如何理解“开始”与“结束”呢?1949年4月23日,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取得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得出的启示是什么?材料一:1947年3月,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央领导机关及解放军总部撤离延安。毛泽东说:“人有失地,地终可得。有地失人,必将人地皆失。”此后,毛泽东指示人民解放军采用灵活机动的“蘑菇”战术,将敌人磨得精疲力竭,然后消灭。材料二:准海战役中,广大群众踊跃捐献粮食、担架......帮助解放军筑路、修桥、转运伤员......许多解放区的农民表示:“解放军打到哪里,我们就支援到哪里!”此战役的指挥者之一陈毅感慨地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的。材料三:毛泽东说:“谁赢得了农民,谁就会赢得中国,谁解决土地问题,谁就会赢得农民。”——(美)埃德加·斯诺《旅行于方生之地》材料四:P125页知识拓展:1947年5月20日,集中到南京的5000多名学生举行联合大游行,高呼“反饥饿”“反内战”等口号。国民党派出大批军警上街,用水龙和棍棒阻止学生游行,导致数十名学生受伤。同一天,北平7000多名学生也走上街头,要求政府立即停止内战。这场反饥饿反内战运动,迅速扩大到上海、杭州、武汉、广州等60多个大中城市,同工人罢工、教员罢教等各阶层人民的斗争汇合到一起,形成反对国民党统治的第二条战线,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①人民解放军的英勇作战,以及中共中央的正确战略决策与英明指挥②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正确决策赢得全国民心,解放区土地改革使中国共产党获得农民广泛拥护。③国统区民主运动有力配合了人民解放战争。④国民党反动统治不得民心1945年9月2日日本正式投降,抗日战争胜利1945年8—10月国共重庆谈判,签订《双十协定》1946年6月,蒋介石进攻中原解放区全面内战爆发先后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战略防御阶段1946.6—1947.6战略进攻阶段1947.6—1948.9刘邓大军千里挺进大别山,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战略决战阶段1948.9—1949.4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占领南京梳理国共内战(人民解放战争)过程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结合教材知识,说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时间、地点、内容(一)中共七届二中全会1949年3月河北西柏坡时间:地点:内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会场相关史事七届二中全会结束后,中共中央离开西柏坡向北平进发。临行前,毛泽东对周恩来说,今天是进京的日子,进京“赶考”去。周恩来说,我们应当都能考试及格,不要退回来。毛泽东说,退回来就失败了。我们决不当李自成,我们都希望考个好成绩。1949年3月底,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与中央机关、人民解放军总部进驻北平香山,标志着中国革命重心从农村转向城市。③毛泽东告诫全党,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第一步,中国革命以后的路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强调,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①确定了全国胜利后党在政治、经济、外交方面的基本政策。②决定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党的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阅读材料,归纳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历史意义。材料: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使中华民族的历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更大变化,这一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结束了帝国主义、殖民主义势力奴役中国各族人民的历史。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当家作主,真正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这是中国人民社会政治地位的根本变化。中国由此实现了从几千年的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政治的伟大跨越。——摘编自中共中央党史研究室著《中国共产党历史》②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发展进程。①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毛泽东思想的伟大胜利,它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地位和外患频仍、长期战乱、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和人民的解放。课堂小结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解放区土地改革时间、文件:1947年,《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消灭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刘邓大军跃进大别山:1947年夏,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和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中共七届二中全会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意义:改变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三大战役:辽沈战役:解放东北全境意义: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踊跃参军参战淮海战役:长江中下游以北广大地区获得解放平津战役: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时间、地点:1949年3月,西柏坡内容: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向城市;奋斗目标是把中国逐渐由落后的农业国转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课后活动:1.回顾所学知识,梳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重要历史事件。1919年: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开端1921年:中共一大召开,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天辟地)1924 - 1927 年:国民大革命、北伐战争、黄埔军校1927 年: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第一枪)、秋收起义、建立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开辟农村包围城市道路)1934 - 1936年:红军长征(转危为安)、遵义会议(生死攸关)1931- 1945年:抗日战争:九一八事变(1931年)、西安事变(1936年)七七事变、淞沪会战、台儿庄战役、百团大战、平型关大捷1946- 1949 年:人民解放战争:重庆谈判(1945年),签订《双十协定》;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三大战役(1948-1949):辽沈、淮海、平津战役,渡江战役(1949年4月)解放南京,国民党政权覆灭。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标志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1.1947年,《人民翻身兴家立业》《儿童劳军》《参军图》等年画,深受解放区人民喜爱。这主要是因为解放区( )A.实行减租减息 B.开展土地改革 C.完成民主建设 D.转入战略反攻2.“我军这一战略行动,恰似一把利剑插进蒋介石反动统治的心脏,……从此,中国人民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扭转了整个战争形势。”此次军事行动是( )A.渡江战役 B.平津战役 C.辽沈战役 D.挺进大别山3.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使华北全境基本解放的战役是( )A.青化砭战役 B.辽沈战役 C.平津战役 D.淮海战役4.在人民解放战争期间,解放东北全境的军事行动是(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BD当堂达标Ca5.这三大战役,从1948年9月12日开始,到1949年1月31日结束,历时四个月零十九天,共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这三大战役( )A.粉碎了国民党重点进攻 B.揭开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C.加速了解放战争的胜利 D.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6.下列毛泽东诗词能印证“南京解放”的是( )A.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 B.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C.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D.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7.1949年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党的工作重心必须由乡村转移到城市。这一决策提出的历史背景是( )A.全面内战的爆发 B.三大战役的胜利 C.渡江战役的发起 D.全国的基本解放8.1949年3月,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强调:夺取全国胜利,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全党同志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这体现了( )A.国民党反动统治的覆灭 B.党的忧患意识和革命精神C.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完成 D.人民当家作主与民族独立CBDB9.1949年3月,中共中央召开了七届二中全会。毛泽东向全体与会同志提出了“四不两少”的要求:不做寿、不送礼、少敬酒、少拍掌、不以人名作地名、不要把中国同志同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平列。这些规定( )A.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转向农村 B.确立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C.加强了中国共产党的作风建设 D.为抗日战争最后胜利准备了条件10.1947年,中国共产党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提出没收地主土地,不分男女老幼,按人口统一平均分配。据此可知,这一时期的土地改革( )A.奠定了解放战争胜利的基础 B.彻底废除了封建土地制度C.扫除了国家工业化建设的障碍 D.促进了全国粮食产量增加CA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47年是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的奋斗历程中书写的历史年份。毛泽东指出:“这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是蒋介石二十年反革命统治由发展到消灭的转折点。”材料二:文献纪录片《走近毛泽东》中有这样一个情节:在西柏坡的小院里,警卫员给毛泽东梳头时拔下一根白发,毛泽东打趣地说:“打了三个战役,白了一根头发,值得!”(1)材料一中,蒋介石的“二十年”是指从哪一年到哪一年?1947年,揭开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序幕的军事行动是什么?(2)材料二中的“三个战役”分别指哪些战役?(1)从1927年到1947年。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2)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材料三:人民解放军强渡长江,促使了“一个城市的解放,一个政权的垮台”。(3)材料三反映的是哪一战役?该战役有何历史意义?(4)综上所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人民解放战争中国共产党最终取得胜利的因素。(3)渡江战役。意义:解放南京,宣告国民党反动统治覆灭。(4)中国共产党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和大力支持。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