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19张PPT)“问鼎中原”传说,古代夏禹铸造九鼎,代表九州,作为国家权力的象征。夏、商、周三代以九鼎为传国重器,为得天下者所据有。公元前606年,楚庄王欲取周而代之,就借朝拜天子的名义,到周王室寻问九鼎的大小轻重。后来,人们就将企图夺取政权称为“问鼎”。中原:指黄河中下游一带。请大家思考:西周时期,诸侯对天子绝对服从,为什么春秋时期楚庄王对周王室如此无礼,周天子却又无能为力呢?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一、王室衰微1.结合图片和教材前言知识和注解,说说东周的两个时期划分情况。2.分析《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王室衰微的表现和结果。东周和西周王室实力对比表“礼乐征伐自天子出”“政令征战自诸侯出”结果:西周—实行分封制周天子东周—分封制逐步瓦解授民授疆土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周天子直接管辖地区仅在洛邑一带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诸侯定期纳贡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周王室缴纳贡赋王室衰微 诸侯崛起 竞相称霸有权没权有地没地有臣没臣有钱没钱设置县、郡,委派官员管理日渐强大,各自为政二、诸侯争霸1.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诸侯争霸的背景和目的。①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比较强大的有十几个。②诸侯国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结盟和军事征伐等活动。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尊王攘夷”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尊王”:就是拥护周王室。“攘夷”:当时我国北方的狄人和戎人,借中原各国争战之机南下,对各国造成严重威胁。领头伐夷,就能得到各国的拥戴。背景:特点:2.识读《春秋争霸形势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五霸称霸的过程。过程: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吴国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越王勾践一箭之仇管鲍之交退避三舍竭泽而渔兵不厌诈厉兵秣马秦晋之好问鼎中原一鸣惊人止戈为武卧薪尝胆兔死狗烹老马识途有关春秋五霸的成语故事春秋初期形势图春秋后期形势图3.结合所学知识,对照两张地图,思考:春秋时期争霸的实质是什么?有何利弊?史书记载西周初年有800诸侯国,到了春秋初年,还剩170多个,而到战国初期只有十几个诸侯国了。温馨提示:评价历史事件的基本方法1、评价历史事件,要学会用辩证的观点,从正反两方面思考。2、把历史事件或人物放在特定的历史环境中思考。春秋争霸的消极影响:春秋争霸的积极影响 :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2.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春秋争霸的实质:奴隶主的掠夺战争。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材料 《盐铁论·水旱》中说:“农,天下之大业也;铁器,民之大用也。器用便利,则用力少而得作多。”影响:使农业的深耕细作、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这是春秋时期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穿鼻环牛尊铁臿(cha)1.观看视频《经济的发展》,识读图片、分析史料,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农业发展的表现及影响。牛耕出现表现:春秋后期,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2.识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春秋时期手工业发展的表现。手工业的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冶铁业、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发明了错金、错银、嵌红铜等新工艺生铁柔化处理技术比欧洲早1900多年齐国的丝织品、楚国的漆器等水平很高齐有渠展之盐,燕有辽东之煮。3.识读图片,结合教材知识,指出春秋时期商业发展的表现。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金属货币在当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城市交易市场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诸侯争霸争霸影响衰微原因王室衰微农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出现商业:商业活动活跃、使用金属货币手工业:规模扩大、分工细致衰微表现衰微影响争霸原因争霸过程课堂小结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衰微 D.天子依附于诸侯2.《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3.对春秋时期争霸战争的评价正确的是( )①争霸战争导致产生了更多的诸侯国 ②有利于国家走向统一和民族交融 ③争霸过程中许多国家通过改革增强了自身的实力 ④争霸进一步削弱和瓦解了周王室的统治地位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当堂达标4.(黄冈中考)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5.(河南中考)考古发现,战国中后期铁器的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6.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其中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 ( )A.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 B.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C.海外贸易兴盛 D.集市上出现了纸币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请回答:(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2)“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三个具体的例子。(3)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春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1)公元前770年。春秋的开始。第5课 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 学案【学习目标】1.知道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认识经济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政治的变革。2.知道东周王室衰微,了解西周制度的逐渐瓦解。3.讲述春秋大国争霸战争的情况及其影响,培养用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看待历史现象的能力。【重点难点】1.重点:春秋时期的诸侯争霸;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2.难点:春秋争霸战争产生的历史影响。【自主学习】一、王室衰微1.东周时期与春秋时期(1)东周时期: 年,周平王将国都从镐京东迁 ,中国历史从此进入东周时期。(2)东周前期被称为 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2.王室衰微(1)原因:春秋时期的社会处于动荡和变化的状态。西周的各种制度逐渐遭到破坏,后人称之为“ ”。 西周时期的 逐步走向瓦解。(2)表现① 东迁后,周王缺乏经济、军事实力,权威明显削弱,渐渐失去对各地诸侯的控制。②诸侯国日益强大,各自为政。诸侯不再定期朝觐天子和向周王室 ,导致周王室财政入不敷出,困难重重。(3)结果:周王室地位不断 ,已失去对国家的实际统治权,大的诸侯势力雄厚,他们操控政治,竞相角逐,使春秋时期的政治呈现出新面貌。二、诸侯争霸1.背景:春秋时期,诸侯国林立。它们之间为了追逐自身的利益,经常从事 和军事征伐等活动。2.特点:一些强大的诸侯打出“ ”的旗号,积极争夺霸主地位。3.表现(1) 、晋文公、秦穆公、 等先后称霸,牵头召集诸侯大会,充当盟主,号令诸侯。(2)春秋末期,东南地区的 和越国迅速崛起,先后北上争霸。4.影响(1)春秋时期的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 不断扩展。(2)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 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也产生了 观念。三、春秋时期的经济发展1.农业(1)表现:春秋后期, 和 出现。(2)作用:使农业的 、山林的开发、耕地的扩大都具备了条件,粮食产量有了明显增长,人口也不断增多。铁制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是春秋时期农业 提高的重要标志之一。2.手工业:规模不断扩大,分工更加细致,铸铜业、 、纺织业、煮盐业和漆器制作等都有所发展。3.商业:产品的增加,使商业活动逐渐活跃起来,各诸侯国统治者对经济活动提供一定的鼓励和保护, 在当时得到了较为广泛的使用。【合作探究】1.春秋时期诸侯争霸的实质并评价其利弊。2.我国古代劳动工具的革新。【当堂达标】1.据记载,春秋时期鲁国向周天子朝贡7次,其中鲁国国君亲自去的有3次,同时鲁国却朝齐11次,朝晋20次。这说明( )A.鲁国定期向周天子纳贡 B.鲁国主动与齐、晋结好C.周王室衰微 D.天子依附于诸侯2.《诗经·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据考证,该诗为赞美齐桓公帮助卫国人打败狄人(北方游牧民族)而作,印证了齐桓公“尊王攘夷”的政治策略。与以上信息相关的史实是( )A.牧野之战 B.春秋争霸 C.国人暴动 D.涿鹿之战3.“郑庄公儒葛之战大败周桓王,一度形成郑独强的形势。之后齐桓公打着尊王攘夷的口号首先称霸,继齐以后晋文公于城濮之战战胜楚国,形成了晋国的霸业。”上述材料反映出春秋时期( )A.社会经济发展 B.诸侯竞相称霸C.社会秩序安定 D.思想文化繁荣4.(黄冈中考)夏商西周时期,水利工程兴修较少,少有山林开发;春秋战国时期,大量开发山林,扩大耕地,兴修水利工程。导致这一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A.新兴地主阶级的崛起 B.诸侯国势力此消彼长C.铁制生产工具的使用 D.新政治经济秩序确立5.(河南中考)考古发现,战国中后期铁器的出土范围遍及秦、齐、燕、楚等七国境内,器类包括农具、手工业工具、兵器和杂器。这表明当时铁器( )A.象征贵族身份 B.制作工艺精良C.实行官营专卖 D.得到广泛使用6.春秋时期,商业活动十分活跃,其中很多城市开设了商品交换市场,除此之外,还表现在 ( )A.玉器雕刻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B.金属货币被更多地使用C.海外贸易兴盛D.集市上出现了纸币7.阅读下列材料:材料:平王立,东迁于洛邑,避戎寇。平王之时,周室衰微,诸侯强并弱,齐、楚、秦、晋始大,政由方伯(指诸侯)。——《史记·周本纪》请回答:(1)“平王立,东迁于洛邑”是在哪一年?标志着哪一时期的开始?(2)“政由方伯(指诸侯)”,请你举出三个具体的例子。(3)请你试着分析一下“诸侯强并弱”所产生的影响是什么?【我的收获】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公元前770 洛邑(2)春秋2.(1)礼崩乐坏 分封制(2)周平王 缴纳贡赋(3)不降二、1.结盟2.尊王攘夷3.(1)齐桓公 楚庄王(2)吴国4.(1)疆域(2)民族交融 华夏认同三、1.(1)铁制农具 牛耕(2) 深耕细作 生产力水平2.冶铁业3.金属货币【合作探究】1.(1)实质:奴隶主之间的掠夺战争。(2)评价:①利:逐渐形成了局部地区的统一;加速了旧制度的瓦解,有利于新制度的确立;促进了民族交融;推动了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与交流。②弊:给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和痛苦。2.原始社会初期(打制石器)→原始社会中期(磨制石器)→原始社会末期(青铜器)→奴隶社会夏商周时期(青铜器发展达到鼎盛)→奴隶社会春秋时期(出现铁农具)→战国(铁农具推广使用)【当堂达标】1.C 2.B 3.B 4.C 5.D 6.B7.(1)公元前770年。春秋的开始。(2)齐桓公、晋文公、楚庄王。(3)春秋时期的争霸战争,给社会带来种种灾难。春大国争霸导致许多中小诸侯国覆灭,少数强大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当时中原的“诸夏”与周边的“戎”“狄”“蛮”“夷”等长期交往,为民族交融创造了契机;在频繁往来和密切联系中,这些民族产生了华夏认同观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5课动荡变化中的春秋时期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