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学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 第16课 三国鼎立 课件+学案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1.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归纳曹操势力日益壮大的原因。
材料一: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畜军资,如此则霸王之业可成也。——《三国志·魏书·毛玠传》
材料四:募民屯田许下,得谷百万斛(Hu)……征伐四方,无运粮之劳。 ——《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注引《魏书》
材料二:提倡“唯才是举”,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不论其出身地位如何,都提拔重用。他曾三次发出《求贤令》,因而曹操周围“猛将如云,谋臣如雨”。——曹操《求贤令》
政治上: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实行屯田,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政治上:把汉献帝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扶天子以令诸侯。
材料三: (曹操)后领兖州,破降黄巾三十万众。 ——《古文鉴赏辞典》
军事上: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
2.观察《官渡之战示意图》、人物图片和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官渡之战的基本史实。
曹操势不及袁绍,而竟能克绍者,非惟天时,亦人谋也。
——诸葛亮
袁绍
曹操
时间
交战双方
经过
特点
结果
影响
200年
曹操采取声东击西、避实击虚,打击敌人要害的战术,偷袭袁军的后勤供应,烧毁其全部军粮,袁绍军队人心涣散,被迅速歼灭
以少胜多
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曹操 2万 VS 袁绍 10万
1.阅读图文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
背景:
(2)曹军大兵压境后,刘备、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1)208年,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统一全国。
长江上、中、下游三州地图
孙权据长江中下游扬州地区
刘璋据长江上游益州地区
刘表据长江中游荆州地区
2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赤壁之战的基本史实。
208年,曹操20万大军南下。
刘备不敌,撤军南逃,欲往存有物资的江陵。
曹军在长坂追上刘备。
刘备败退,率兵东逃至樊口。
曹操前
往江陵
刘备派诸葛亮前往江东联合孙权共同抗曹。
周瑜率3万兵马沿江西进。
5万孙刘联军行至赤壁,与曹操水军隔江对峙。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曹操退至乌林,与陆军会合。
孙刘联军乘胜追击,曹操一路溃逃,退回北方。
赤 壁 之 战
208年
赤壁之战
孙刘联军用火攻大败曹军,以少胜多
战役 赤壁之战
时间
作战双方
力量对比
特点
战术
结果
影响
曹操军队
孙刘联军
不习水战,连接船舰
兵力20余万
兵力约5万
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曹操败兵北撤。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208年
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官渡之战曹操以少胜多,为什么事隔8年,曹操却以20万大军败在孙刘联军之手
分析讨论
亮曰:“……曹操之众,远来疲弊……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 ——《三国志》
瑜部将黄盖曰:“操军方连船舰,首尾相接,可烧而走也。”…先以书遗操,诈云欲降。” ——《资治通鉴》
曹操其人极易激动,易被胜利冲昏头脑。
——张作耀《曹操传》
①曹军长途跋涉,兵士疲惫,士兵多为北方人,不习水战。
②战术失误,曹军连船使军队失去灵活性;
孙刘联军采取火攻,战术得当
③曹操自恃兵多,骄傲轻敌。
论从史出
1.要谦虚谨慎,骄兵必败;
2.学会冷静分析,扬长避短;
3.讲究方法策略;
4.重视团结协作。
赤壁之战后
曹操惨败——无力南下,转而平定北方
刘备——派兵入蜀攻占益州
孙权——占据岭南,巩固东南统治
三方都不具备统一全国的条件
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吴国建立
221年,刘备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定都成都。
220年,曹丕自称皇帝,国号魏,定都洛阳。



1.识读《三国鼎立形势图》(262年)并结合教材知识,列表归纳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220年
221年
229年
曹丕
刘备
孙权
洛阳
成都
建业
政权名称
建国年代
创建者
都城(今名)



(pī)
2.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曹魏的农业发展成就。
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马钧制成汲水工具翻车。
曹操和他的后继者一直重视屯田,发展农业生产,大力兴修水利,注意兴修水利,保护农桑。北方出现“家家丰足,仓库盈溢”的景象。
翻车
翻车
2.(2)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孙吴发展的基本史实。
孙吴开发江东,造船业发达,发展了海外贸易。
230年,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2.(3)阅读图片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讲诸葛亮是怎样治理蜀国的?
蜀汉在丞相诸葛亮的治理下,发展经济,改善民族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鞠躬尽瘁,
死而后已
诸葛亮治理国家时,赏罚分明、宽严并用。对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保持尊重,教会他们谋生的技术,帮助他们改进生活。
蜀锦行销三国
3.根据图一到图二的变化,说说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何历史意义?
你认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是历史的进步还是倒退?
图一: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形势图 图二:三国鼎立形势图
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结束了东汉末年以来割据混战的局面 ,实现了局部统一,给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了一个相对安定的社会环境,有利于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为此后走向统一奠定了基础。所以,我认为是历史的进步。
在京剧舞台上,曹操的脸谱一直是用白抹脸,勾本眉、细眼窝及脸纹,代表人物性格奸诈、狡滑。或者说,曹操成了奸臣的代名词。你如何看待?
方法: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看其大节,看其对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有何作用和贡献,而不应该抓其一点、不计其余。
曹操虽有挟天子令诸侯、屠城等奸诈残忍行为,但从历史事实来看,曹操能谋善断,唯才是举,志向远大,他以统一大业为己任。他重视农耕,大兴屯田,统一北方并发展了北方经济,为西晋的统一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伟大的贡献,是一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
课堂小结
三国鼎立
官渡之战
时间:200年
结果:曹操以少胜多打败袁绍
赤壁之战
时间:208年
结果:孙刘联军以少胜多打败曹操
影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基础
形成
魏蜀吴的建立与发展
吴国:229年,孙权,建业
发展: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孙吴发展海外贸易、蜀汉改善民族关系
影响:为曹操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魏国:220年,曹丕,洛阳
蜀国:221年,刘备,成都
1.“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
必赋,文开魏晋先河”。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 )
A.生活在三国时期 B.完成了国家统一
C.赤壁之战取得胜利 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
2.(临沂中考)“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3.(菏泽中考)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当堂达标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4.(定西中考)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 公元2世纪前期 B. 公元2世纪后期
C. 公元3世纪前期 D. 公元3世纪后期
5.(遵义中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6.(毕节中考)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
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景,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战河南,
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材料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息。
(1)材料一中提到对“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结合材料三你能找出是哪两次战役吗?这两次战役有什么突出的共同特点?
(2)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所学分析,曹操为什么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负呢?
(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的原因。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
善于谋略。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收编青州黄巾军精锐。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第16课 三国鼎立 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的经过及作用,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
2.知道魏蜀吴三国建立的时间、都城及建立者,了解三国的发展情况。
3.正确评价曹操、诸葛亮等历史人物,让学生学会正确评价历史人物。
4.通过学习三国鼎立局面,认识到分立是暂时的,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重点难点】
1.重点: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三国鼎立。
2.难点:分析曹操在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中一胜一败的原因,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
【自主学习】
一、官渡之战
1.背景:①曹操:在政治上,把 从都城洛阳接到许,扶天子以令诸侯;招揽各种人才。②军事上:收编投降的 精锐。③经济上:实行 ,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经济上,用的措施,发展农业生产。而 地广人众,兵多粮足。
2.概况
(1)时间:公元 年。
(2)双方: 与曹操。
(3)结果:曹操以少胜多,迅速歼灭 主力。
(4)影响:为曹操日后 打下基础。
二、赤壁之战
1.背景:
(1)曹操挥师南下,准备消灭南方的割据势力, 。
(2)曹军大兵压境后, 、孙权联合迎战曹军。
2.概况:
(1)时间:公元 年。
(2)双方:曹操(20余万)与 (5万人)。
(3)结果: 以少胜多、以弱胜强,曹军溃败。
(4)影响:对当时整个局势有关键性的影响,为 的形成奠定基础。
三、魏蜀吴的建立及发展
1.背景:
① :经营并扫平关中的割据势力,完成了北方的统一。
② :占领了荆州南部以后,又向西南发展,占取益州。
③ :统治范围延伸从扬州延伸到交州,把刘备势力排挤出荆州地区。
2.形成
国号 时间 都城 开国君主
魏国 年 洛阳
蜀国 221年 刘备
吴国 229年 孙权
3.统治举措:
(1)曹魏:重视农业生产,大力 。
(2)吴国:造船业发达,发展了对外贸易;230年,孙权派 率船队到达 (今台湾),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
(3)蜀国:发展经济,改善 关系,加速了西南地区的开发。
【合作探究】
1.曹操为什么能打败袁绍统一北方?
2.赤壁之战中曹操失败原因。
3.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
【当堂达标】
1.“治世能臣,乱世奸雄,武并汉秦一帝;对酒当歌,登高必赋,文开魏晋先河”。对联中描述的这位历史人物( )
A.生活在三国时期B.完成了国家统一
C.赤壁之战取得胜利D.官渡之战取得胜利
2.(临沂)“臣下只有竭尽全力,到死方休罢了。至于伐魏兴汉究竟是成功还是失败,是顺利还是困难,那不是臣下的智力所能预见的。”(摘自《汉晋春秋》中《后出师表》的白话译文)这句话中的“臣下”所指的我国古代历史人物是( )
A.霍去病 B.诸葛亮 C.周瑜 D.司马炎
3.(菏泽)整理表格是我们历史学习中常用的一种学习方法,下表反映的战役应是( )
时间 208年
交战双方 曹操和孙刘联军
战役特点 以少胜多
战役结果 孙刘联军取得胜利
A.牧野之战 B.巨鹿之战 C.官渡之战 D.赤壁之战
4.(定西) 220年,曹操的儿子曹丕在洛阳称帝,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229年,孙权在建业称帝。三国鼎立的局面形成于( )
A.公元2世纪前期 B.公元2世纪后期
C.公元3世纪前期 D.公元3世纪后期
5.(遵义中考)台湾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三国时期台湾被称为( )
A.台湾 B.流求 C.夷洲 D.楼兰
6.(毕节中考)根据《三国志·魏书》等记载,220年曹操卒于洛阳,葬在邺城(今河南省安阳市郊)。2009年,国家文物局审核了河南省安阳市高陵墓的考古发掘成果,最终认定高陵墓的墓主为曹操。以上确认高陵墓主为曹操的依据是( )
A.历史文献与考古成果 B.家族族谱的记载
C.历史学家的主观判断 D.安阳的悠久历史
7.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早期,曹操依郭嘉、程昱等人之谋,先与袁绍互为背景,袁绍北向,曹操南向。曹操战河南,吕布、陶谦、袁术、张绣等人先后为其所灭,而后再与袁绍决战,避免了两线作战。并在官渡大破袁绍,顺利统一北方。
材料二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曹操
材料三 赤壁之战是我国历史上一次著名的战役,曹操在这次战役失败后再也没能卷土重来,从此势力仅限于北方,而孙权和刘备在江南和巴蜀的势力则得以巩固。赤壁之战前的曹操可谓雄心壮志,气吞山河,欲完成统一天下的大业,不料占据军事优势的曹操在赤壁之战中却败得一塌糊涂,令人叹息。
(1)材料一中提到对“对于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有两次战役非常重要”,结合材料三你能找出是哪两次战役吗?这两次战役有什么突出的共同特点?
(2)材料二表现了曹操怎样的思想感情?
(3)结合所学分析,曹操为什么在两次战役中一胜一负呢?
(4)三国时期,英雄辈出,你最喜欢的是哪一位?请用一句话说明你喜欢他的原因。
【我的收获】
参考答案
【自主学习】
一、1.汉献帝 青州黄巾军 屯田 袁绍 2.(1)200(2)袁绍(3)袁军 (4)统一北方
二、1.(1)统一全国(2)刘备 2.(1)208(2)孙刘联军(3)孙刘联军 (4)三国鼎立局面
三、1.曹操 刘备 孙权 2.220 曹丕 成都 建业 3.(1)兴修水利(2)卫温 夷洲 (3)民族
【合作探究】
1.客观方面:(1)袁绍骄傲轻敌;(2)人民渴望早日结束战乱实现统一,统一成为历史发展的趋势。
主观方面:(1)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增强了号召力;重视人才。(2)经济上:招募流亡农民垦荒,组织士兵耕田,发展生产,粮食储备丰富。(3)军事上,有一支战斗力较强的军事力量,收编投降的青州黄巾军精锐。
2.(1)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
(2)曹操的骄傲自满。
(3)孙、刘联军正确的战术。
(4)根本原因在于当时统一的条件尚未成熟。
3.(1)从力量基础看,是东汉末年地方军政力量发展、军事割据势力的结果。
(2)从当时军阀力量格局看,没有能一统天下的强有力的军阀势力。
(3)从社会环境看,东汉政权后期,皇权旁落,黄巾大起义又使东汉政权名存实亡,更加剧了地方军政势力的分裂割据。也就是说,没有出现强有力的中央集权力量维系统一的局面。
【当堂达标】
1.D 2.B 3.D 4.C 5.C 6.A
7.(1)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两次战役都是以少胜多的战役。
(2)表现了曹操老当益壮、志在千里的积极进取精神,抒发了他统一国家的豪情壮志。
(3)官渡之战胜因:“奉天子以令不臣”,收纳流民,开展屯田,发展生产,扩编军队,战术得当,笼络人才。赤壁之战败因:曹操骄傲,曹军来自北方,不习水战;孙、刘联军战术正确。
(4)示例一:喜欢诸葛亮。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示例二:喜欢曹操,因为他有远大的志向,善于谋略。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