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十六国时期,讲述淝水之战的过程,进一步认识到各民族之间团结的重要性。2.知道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基本史实,理解孝文帝改革推动了北方民族大交融,是符合时代发展潮流的,从而初步树立维护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的价值观。3.理解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方式和意义。【重点难点】1.重点:淝水之战,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和意义。2.难点:理解北方民族大交融与北魏孝文帝改革之间的关系。【自主学习】一、淝水之战1.背景(1)十六国时期: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的 ,总称为“十六国”。(2)前秦: 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2.概况(1)时间、地点: 年,淝水。(2)双方:北方的 与南方的 。(3)结果: 打败前秦军。(4)特点:中国古代一次 的著名战役。3.典故:投鞭断流、 、风声鹤唳、东山再起。4.影响:淝水之战以后, 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 的状态。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北魏(1)建立: 世纪后期, 族拓跋部建立。(2)统一北方: 年统一北方,结束了 以来分裂割据的局面。2.孝文帝改革(1)措施①迁都: 年,迁都 。②推行汉化措施:规定官员在朝廷中必须使用 ,禁用鲜卑语;以 代替鲜卑服;改鲜卑姓为 ;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等。(3)作用:改革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 。三、 北朝政权更替1.北朝政权更替(1)原因: 的打击。(2)北魏分裂为 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 。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 。2.北周改革(1)原因:北周在人力、物力等方面不及北齐,为了 需要。(2)内容: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还竭力促成鲜卑人与 的交融。(3)结果:国力渐渐强大。 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为 打下基础。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 ,从事农业生产,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2)政治制度: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大多采取与 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3)文化方面: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 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4)民族心理: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 观念逐渐淡薄。2.民族交融的特点: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 趋于消解, 趋于和缓。3.民族交融的影响: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 和精神文化,并为 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合作探究】1.苻坚拥有90多万兵力,却不能统一江南,这究竟是为什么?2.北魏统一黄河流域有何意义?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3.评价孝文帝改革。4.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民族交融的实质是什么?【当堂达标】1.“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相关的这次战役是( )A.楚汉之争 B.官渡之战C.长平之战 D.淝水之战2.(郴州中考)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A.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B.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C.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D.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3.(宿迁中考)《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4.(成都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5.(安徽中考)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6.(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民族交融加强 B.南北发展平衡C.经济破坏严重 D.文学艺术繁荣7.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我的收获】参考答案【自主学习】一、1.(1)成汉(2)氐 2.(1)383(2)前秦 东晋(3)东晋 (4)以少胜多 3.草木皆兵4.前秦 分裂和混战二、1.(1)4 鲜卑(2)439 十六国 2.(1)494 洛阳 汉语 汉服 汉姓(2)民族交融三、(1)六镇兵变(2)北齐 北周2.(1)强国(2)汉人(3)577 隋朝统一全国四、1.(1)农业技艺 (2)汉族士人 (3)汉语 (4)“胡”“汉” 2. 民族隔阂 民族关系 3.物质文化 隋唐【合作探究】1.(1)从前秦方面看,前秦军队的民族成分复杂,当时民族融合的程度不深,其他民族不满建立前秦的氐族贵族的统治,希望秦军失败,以摆脱氐族贵族的控制。秦军中的汉人更是希望东晋的军队能够打胜仗。(2)前秦军事指挥不当、战线过长也是失败的原因之一。(3)从东晋方面看,广大将士在保卫江南、恢复中原思想的激动下,士气高昂。将领足智多谋,指挥得当,也是东晋军队能够取胜的重要条件之一。2.统一结束了十六国格局混战的局面,使人民免受战乱之苦。统一有利于各民族间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丰富了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3.孝文帝改革从政治制度、社会生活和文化领域比较全面地反映了民族大融合的趋势,深化和巩固了民族大交融的成果,这些改革措施是北方民族大交融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了以鲜卑族为中心的北方各族融入以汉族为主体的中华民族大群体的发展趋势。孝文帝顺应历史潮流,抛弃鲜卑族的旧俗,毅然决然进行改革,对于加强中央集权,促进北方民族大交融,发展社会经济都起了重要作用。4.(1)从形式上看,是少数民族学习中原文化的过程。(2)从经济发展角度看,是游牧民族农业化的过程。(3)从社会发展角度看,是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过程,是历史的进步。【当堂达标】1.D 2.B 3.B 4.A 5.A 6.A7.(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2)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29张PPT)第19课 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1.观察《东晋和十六国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讲述述“十六国”的概念、时代特征,以及前秦的建立与统一。政权并立,各国彼此攻战;经济遭到严重破坏;人民颠沛流离从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各族统治者先后建立了许多政权。历史上把北方主要的15个政权,连同西南地区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特征:概念:前秦的建立与统一:氐人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一度统一了北方2.并结合教材知识,讲述淝水之战的基本史实。时间:地点:双方:特点:结果:影响:典故:383年淝水(今安徽寿县)前秦87万 VS 东晋8万以少胜多东晋大败前秦前秦很快瓦解灭亡,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东晋相对稳定,经济发展投鞭断流、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东山再起淝水之战东晋①有长江天险,易守难攻。②内部团结,军队士气高涨。③采取正确的战略战术。前秦①苻坚骄傲轻敌。②军队民族成分复杂,民族矛盾尖锐,军心不齐。③前秦军指挥不当,战线过长。3.淝水之战苻坚拥兵90多万,而东晋仅8万兵力,这一边倒的兵力,但前秦却兵败如山倒,没能统一中国,这是为什么呢?前秦军队虽然有80多万,但向南进军时前后千里,战线过长,力量分散,到达前线的只有30万人。隔着淝水,苻坚远望对岸八公山上的草本,误以为都是晋兵,开始有所畏惧。这一情景被后人描述为“草木皆兵”。淝水阵前溃退后,败逃的前秦士兵,一路上听见风声鹤唳,都以为是晋军追来,因此昼夜不敢停歇。草木皆兵,风声鹤唳二、北魏孝文帝改革1.观察《南北朝并立形势图》,结合教材知识,说说北魏的建立时间、民族、都城及统一北方的时间与影响。439年民族:统一时间:统一影响:鲜卑族 拓跋部时间:都城:4世纪平城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分裂割局的局面。北魏前期官员没有俸禄,收入主要还是依靠掳掠与赏赐战利品的办法,统一北方后,战争与掠夺的机会少了,于是,官员开始公开贪污受贿,搜刮百姓。霸占农民土地,农民流离失所,激化了阶级矛盾。在战争中往往驱使汉人为先锋,鲜卑骑兵在后面督阵并任意践踏汉人。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民族聚落已不多见。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北方出现了民族交融的趋势①当时,北方各族人民长期杂居,内迁的各族在生产、生活和习俗上,与汉族已无明显的区别。②鲜卑拓跋部因内迁较晚,仍保持鲜卑族的习俗。2.孝文帝改革背景2.阅读材料,结合教材知识,分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背景。3.(1)结合材料和教材知识指出此项改革的内容是什么?国家兴自北土,徙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魏书·任城王传》3.孝文帝改革内容494年迁都洛阳:把包括鲜卑族在内的北方各族百余万人民迁到中原。(2)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归纳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3.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材料一 今欲断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资治通鉴》语言:朝廷中必须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材料二服饰:以汉服代替鲜卑服。(太和十八年十二月)壬寅,革衣服之制。……(太和十九年十二月)甲子,引见群臣于光极堂,班辞冠服。——魏收《魏书·帝纪·卷七》“魏主下诏,以为北人谓土为拓,后为跋。魏之先帝出于黄帝,以土德王,故拓跋氏。夫土者,黄中之色,万物元也,宜改姓元氏。谓功臣旧族代(代郡)来者,姓或重复,皆改之。——《资治通鉴》孝文帝带头娶汉族大姓卢、崔、郑、王4家的女儿为妃,并分别为5个弟弟聘中原大姓女子为王妃。很多鲜卑公主也嫁给汉族高门,鲜卑、汉族互为姻亲。3.迁都之后的改革措施姓氏:改鲜卑族为汉姓。婚姻:鼓励鲜卑贵族与汉人贵族联姻。4.影响4.阅读材料并结合教材知识,思考北魏孝文帝改革带来了哪些影响?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改革符合统治阶级的利益;(2)顺应历史发展的潮流(最主要的原因);(3)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统治者的支持。5.请你想一想孝文帝改革为什么会获得成功?北魏孝文帝改革三、北朝政权更替1.观察《北朝政权更替示意图》,并结合教材知识,描述北朝政权更替的原因和进程。六镇军人对军镇的作用减小、地位降低十分不满,导致兵变,战火蔓延到河北、山东、关陇地区。在六镇兵变的打击下,北魏分裂。原因:进程: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两部分。东魏后被齐取代,史称北齐。西魏后被周取代,史称北周。2.阅读教材知识,说说北周统一北方的原因、概况和作用。北周统治者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措施,竭力促成鲜卑人与汉人的交融,因此国力渐渐强大。原因:概况:577年北周灭掉北齐,北方重归统一。作用:为隋朝统一全国打下基础。四、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1.根据图片材料分析什么是民族交融?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鲜卑人乐舞图》——鲜卑人以汉族礼仪形式的歌舞表演指各民族间共同生活、彼此学习、共同发展、逐渐交融的过程,包括经济生活、文化语言、风俗习惯等互相影响,趋向一致。010302040506生产生活民族交融政治制度社会习俗交融方式民族心理思想文化魏晋以来,内迁的各族人民与当地汉人错居杂处,开始过着定居的生活。2.阅读教材知识,总结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背景。3.根据图文资料和教材知识,列表归纳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表现。(1)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内迁各族人民向汉族人民学习农业技艺,生产方式逐渐由原来的畜牧业转变为农业。汉族人民向北方各族人民学习畜牧经验,还接受他们的食物、服装、用具等。北魏陶俑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汉人胡食画像砖汉族妇女蒸馍烙饼图胡床、方凳、椅子汉人胡食、胡人汉服(2)政治制度上:少数民族学习汉族统治方式十六国北朝政权的统治者,与汉族士人合作的政策,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北魏经典拓碑实行君主专制制度(3)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西晋时期,内迁各族大多使用汉语;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汉语更成为北方主要的通用语言。西北民族的乐器、歌舞等受到汉族人民的喜爱敦煌飞天乐舞壁画汉人演奏少数民族乐器图(4)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甘肃嘉峪关魏晋墓砖画魏晋墓砖画《采桑图》魏晋墓砖画《犁地图》(5)民族心理上: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随着经济、文化的交流与融汇,各族相互认同感日益加强,以往的“胡”“汉”观念逐渐淡薄。汉族妇女蒸馍与烙饼砖画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犁地图》穿汉服的少数民族贵族北方少数民族墓室壁画《采桑图》材料二:李唐一族之所以崛兴,盖取塞外野蛮精悍之血,注入中原文化颓废之躯,旧染既除,新机重启,扩大恢张,遂能别创空前之世局。— —陈寅恪《李唐氏族推测之后记》大概意思:唐朝的崛起和兴盛,是因为加入了北方胡人的新鲜血液,投入到已经颓废的中原文化中,旧的弊端已经解决,新的机会重新开启,唐朝因此创造了空前盛世繁荣的局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为中华民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4.阅读材料和教材知识,分析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有哪些?他们带来的有战乱,还有北方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北方草原民族文化是极富生气和极其活跃的。它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苏秉琦《中国文明起源新探》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进一步丰富了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为隋唐时期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基础北方地区民族交融的影响概况:383年,前秦与东晋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北魏的建立与统一:4世纪后期,439年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淝水之战意义:为隋唐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繁荣与发展奠定了基础方式改革的内容:迁都、汉化政策影响: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和混战局面改革的作用:促进了民族交融生产生活:各民族相互学习政治制度:沿袭中原地区原有的统治方式思想文化:少数民族学习汉族文化;汉族学习少数民族乐舞民族心理:民族认同感日益增强课堂小结社会习俗:各民族相互借鉴吸收政权更替:北魏、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北周统一北方:改善和巩固了鲜卑拓跋部与汉人的关系,促进了民族交融1.“公元383年,这流亡政府的弱势军队出人意外地打败了前秦领袖苻坚所统率的绝对优势的北方联军。”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等成语相关的这次战役是( )A. 楚汉之争 B. 官渡之战 C. 长平之战 D. 淝水之战2.(郴州中考)淝水之战是中国古代一次以少胜多的著名战役,东晋以8万精兵打败了号称有百万大军的前秦。东晋获胜的根本原因是( )A. 前秦将士无心恋战,有意想输掉战争 B. 经济重心逐渐南移,江南经济发展快C. 前秦士兵不习水战,晕船怕水忙逃跑 D. 东晋将领指挥得当,火烧连营建奇功3.(宿迁中考)《魏书·任城王传》记载:“但国家兴自北土,徒居平城,虽富有四海,文轨未一,此间用武之地,非可文治,移风易俗,信为甚难。崤函帝宅,河洛王里,因兹大举,光宅中原……”据材料可知,下列说法不属于孝文帝迁都的原因是( )A.平城文化落后 B.北方各民族交融加强C.平城中守旧势力强大 D.洛阳是中原政治文化中心当堂达标4.(成都中考)北魏孝文帝改革规定,国家以汉语为正音,三十岁以下的在朝官员,强令改说汉语,禁说鲜卑语。如有违反,将受到降职或者撤职的处理。孝文帝推行的这类措施( )A.促进了民族交融 B.削弱了北魏实力C.沿袭了鲜卑习俗 D.实现了南北统一5.(安徽中考)跪坐习俗是儒家礼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垂脚高坐被视为傲慢行为。魏晋南北朝时,随着“胡床、胡坐”的传播,汉人的跪坐礼俗逐渐变为垂脚高坐。这一转变体现了( )A.民族交融的加强 B.儒学正统地位的丧失C.政权分立的加剧 D.少数民族汉化的开始6.(广州中考)研究发现,南北朝时期,鲜卑族慕容部从辽西主动迁到中原地区。后来,慕容鲜卑便从历史上“消失”,只留下“慕容”一词作为一个姓氏而存在。这一现象表明南北朝时期( )A. 民族交融加强 B. 南北发展平衡 C. 经济破坏严重 D. 文学艺术繁荣7.改革是人类社会进步永恒的主题,是中华民族发展的动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在他统治时期(五世纪末)采取一系列措施,要求鲜卑族使用汉语,改用汉姓,改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用汉族官制等。他总结和肯定了以前民族融合的成果,又促进了这一融合进程的迅速发展。当时民族融合,从方式上看,既有各族人民在友好交往中的相互影响,又有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在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但少数民族在与汉族融合的同时,也带来了他们的优秀思想文化,如胡乐、胡舞、胡饼、尊重妇女的意识、胡汉之别观念的淡化等,给汉族文化输入了新鲜血液。——摘编自朱绍侯《中国古代史》(1)材料中的“他”指的是谁?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他”改革的主要内容。(2)根据材料,概括当时民族融合的特点。(3)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他”改革产生的积极影响。(3)北方社会经济有了明显发展;政权封建化加速;促进了民族的交流和融合。(2)方式上:民族交往的互相影响;北魏统治者的主动政策。内容上:汉族影响少数民族是主流;少数民族也给汉民族带来优秀的思想文化。(1)北魏孝文帝;迁都、说汉语、改汉姓、穿汉服、与汉族通婚、采取汉族官制。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学案.docx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第19课北朝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课件.pp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