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2.2运动的规律性 教案项目 内容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通过对运动规律性的学习,深刻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认同党和国家基于客观规律制定的各项政策方针。例如,在分析我国航天事业发展时,认识到国家对科技发展规律的把握和运用,增强对国家战略决策的认同。2.科学精神:培养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透过现象把握事物运动的本质和规律,树立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正确认识世界的物质性和运动的规律性,反对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如在探讨生态保护问题时,运用规律的客观性原理分析生态平衡的重要性。3.公共参与: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和社会活动中,自觉遵循客观规律,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参与社会实践,为推动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像在垃圾分类宣传活动中,学生依据生态规律,积极向公众宣传环保知识,推动环保行动。教材分析 本框题 “运动的规律性” 是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课的关键内容。承接第一框对世界物质性的阐述,深入探究物质的运动状态及运动遵循的规律。从规律的客观性、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三个层面递进展开,揭示物质运动本质,为学生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理论支撑,是后续学习唯物辩证法联系观、发展观、矛盾观的重要基石,在哲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物质与运动的辩证关系:清晰理解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与存在方式;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这是认识世界本质和运动规律的基础。2.规律的含义及特点:明确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掌握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助力学生树立尊重规律的意识。3.客观规律与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懂得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同时人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对学生实践行动具有关键指导意义。教学难点:1.意识的能动作用:意识能动性较为抽象,学生理解意识如何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存在困难,需结合丰富实例深入剖析。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复杂现实生活和实践中准确运用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对学生是一大挑战,需引导学生从哲学原理高度理解和把握。教学过程(议题或情景式教学) 导入新课展示 2025 年我国在人工智能领域取得新进展的新闻,如某企业研发的人工智能系统在医疗诊断方面实现重大突破,能更精准地识别病症。提问学生:从人工智能技术的研发到应用这一过程,体现了哪些变化?这些变化反映了怎样的哲学道理?由此引出本节课主题 —— 运动的规律性。讲授新课第一部分:规律是客观的议题一:从人工智能发展看物质、运动和规律1.展示人工智能研发过程中涉及的技术迭代、数据处理等多种运动形式的资料,提问学生哲学上运动的含义。引导学生总结哲学运动是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组织学生讨论:人工智能技术发展中,运动的主体是什么?离开相关技术、设备等物质载体,这些运动能否存在?得出物质与运动关系: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无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脱离物质的运动不存在。举例说明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如认为人工智能技术固定不变)和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如认为人工智能的发展是纯粹思维的结果)观点。3.引导学生思考人工智能技术背后遵循的算法规律、数据处理规律等,提问规律的含义。讲解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通过对比现象与规律(如人工智能的便捷应用是现象,背后的算法规律是本质),帮助学生理解规律特点。第二部分: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议题二:人工智能研发人员如何突破技术难题1. 讲述我国人工智能科研团队在攻克技术瓶颈时,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验尝试,发挥主观能动性的事迹。提问学生:科研人员的意识活动有哪些特点?这些特点怎样助力他们认识和解决问题?引导学生分析得出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人能够能动地认识和改造世界。2. 组织学生讨论:我国人工智能技术的进步,是否意味着科研人员可改变客观规律?总结出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有效发挥能动作用,实现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失败。第三部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议题三:人工智能产业发展如何做到从实际出发1.展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中,依据不同阶段的技术水平、市场需求、政策环境等实际情况,制定不同发展规划的资料。提问学生: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怎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引导学生思考并总结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含义和要求。2.对比分析历史上一些因违背客观规律、脱离实际而导致失败的案例(如某些不切实际的互联网项目)与我国人工智能产业成功遵循规律、从实际出发取得成就的案例,让学生深刻理解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重要性。课堂小结 本节课围绕运动的规律性展开,我们明晰了物质与运动紧密相连,物质借运动存在,运动以物质为依托。深入探究了规律的本质与特点,认识到规律客观且普遍。进而理解人虽具主观能动性,但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前提。最后掌握了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方法论。希望同学们能运用这些哲学原理,正确认识和改造世界。知识点整合 2.2运动的规律性1.规律是客观的(1)哲学的运动概念:哲学上所讲的运动,是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2)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原理】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固有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载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方法论】①要用运动、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反对两个错误倾向:离开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离开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注意:①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暂时的。②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会导致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运动而否认静止则会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3)物质运动是有规律的①规律的概念: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注意】 规律≠现象②规律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原理】 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①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②规律具有普遍性,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方法论】①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否则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在客观规律面前并不是无能为力。人具有主观能动性,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③要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2.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自觉能动性)⑴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自觉选择性和主动创造性(意识的特征),人不仅能认识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深藏在事物内部的本质和规律。②意识活动的主动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⑵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①意识不仅能够能动地反映客观世界,而且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即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对客观事物的发展起推动作用;错误的思想意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往往起阻碍作用。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3)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原理(意识的能动作用原理) 【原理】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自觉选择性和能动创造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可以能动地指导人们改造世界,通过实践把观念的东西变成现实的东西,创造出符合人的目的的客观事物。③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条件。意识的能动性受到客观规律的制约。只有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才能正确指导人们的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预期目标;违背客观规律的错误意识,会导致实践的失败,会对事物的发展产生阻碍作用。【方法论】①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树立符合客观规律的正确意识,克服错误意识。②坚持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3.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⑴什么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我们想问题、办事情的根本立足点。⑵哲学依据: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⑶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①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一个尊重)②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一个发挥)③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两个结合)④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两个反对)★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重点)【原理】①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物质的反映。②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正确的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方法论】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使主观符合客观,做到主观与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②重视意识的作用,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课后练习 1.2025年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经过45年的发展,深圳已经成为新质生产力的典型代表,深圳综合改革试点48条经验全国推广,全方位深层次打造高水平营商环境,经营主体突破444万户。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深圳牢记使命任务,乘着改革开放的时代大潮阔步前行。深圳发生的一切表明( )①自然界在本质上是物质的②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固有属性③人类社会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④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2.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不是永恒存在的,都不是一成不变的。这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A.物质运动不是杂乱无章的 B.人的观念是事物变化发展的基础C.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D.变化是物质的基本属性和存在方式3.“我希望有朋自远方来,岁月不改其性,红尘不染其心;我希望岁月无痕,天地不老。”某公交车上的最美寄语充满了诗情画意。从哲学角度看( )①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不存在“不改其性”的朋友②物质的根本属性是客观实在性,“岁月无痕”只是美好的祝福③人在红尘面前是无能为力的,“不染其心”是不可能存在的④物质的运动具有绝对性,不存在“天地不老”的现象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需要( )①根据自身需要创造或改变规律,为人类造福②规律具有客观性,我们要按规律办事③尊重客观规律与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相结合④只要尊重规律就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5.中国传统稻作重视收集河泥、塘泥、沟淤,将其直接或经堆沤后施入稻田,用作肥料。这不仅减少了水稻的施肥量,降低了稻田温室气体排放,还减少了自然湿地洼地的有机物淤积,使甲烷产生菌没有足够的“食物”,进而显著降低自然湿地或洼地的甲烷排放。这启示我们(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是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②尊重客观规律是规律发挥作用、造福人类社会的前提③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要充分发掘事物与其周围事物的有益联系④传统农业智慧可以为今天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提供宝贵经验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6.折耳根,又名鱼腥草,除具有食用价值外,鱼腥草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的作用,在我国传统医学中具有较为广泛的应用。而关于鱼腥草的味道评价,各地人都有不同的看法。有的人认为它清爽可口,有的人认为它腥味太重难以下咽。上述材料启示我们( )①折耳根这一事物是各种观念的集合②人们可以透过事物的表象看到本质③意识对事物的反映具有自觉选择性④要以发挥主观能动性为前提认识事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7.《论语》有言:“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古希腊哲学家赫拉克利特提出:“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这些观点共同蕴含的哲理是(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②事物的运动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永恒的③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止的统一④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贯穿于一切现象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DCBBDCA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