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材】人教版音乐7下第一单元项目一第一课时 音乐从振动开始 教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新教材】人教版音乐7下第一单元项目一第一课时 音乐从振动开始 教案

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音乐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声·音·乐》
课题 学习项目一《音乐从振动开始》 单元 一 学科 音乐 年级 七年级
教材分析 单元以“科学与音乐的融合” 为核心主题,“音乐从振动开始” 是单元的基础课题。教材选取了贝多芬《第九交响曲 “合唱”》、福雷《悲歌》等不同风格的音乐作品作为素材,通过声音产生原理、基本属性及声音 “过程” 的讲解,引导学生从科学角度理解音乐的本质。
学习目标 准确感知声音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特点,能辨别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差异。能运用声音属性知识分析作品的情绪表达,并用专业语言描述。3. 认识音乐与科学的关联,知道振动原理是音乐产生的基础,了解录音、播放技术对音乐传播的作用。
核心素养描述 1. 审美感知:通过对声音振动及属性的探究,提升对音乐音响的敏感度,形成对音乐情绪的细腻感知能力。2. 艺术表现:在分析与实践中,掌握运用声音属性表达音乐情感的方法,增强音乐创造力与表现力。3. 文化理解:建立科学与艺术融合的认知,理解音乐作为 “世界语言” 的跨文化传播价值,培养跨学科思维。
重点 知道音乐与其他艺术形式的区别,认识到音乐是声音的艺术、情绪的艺术。能够在音乐中获得细腻、微妙、不可言传的情感体验。
难点 理解联觉对应关系,体会音乐的情绪特征。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 播放《第九交响曲 “合唱”》《悲歌》《红旗颂》片段,并提问:“这些音乐的情绪差异可能与什么有关?”并讲解:“音乐的奥秘藏在声音里,今天从‘振动’揭开面纱”
聆听音乐,在记录表上填写直观情绪,自由发言,分享对情绪差异原因的猜想。
通过多风格音乐对比,激发学生兴趣,建立 “音乐情绪与声音相关” 的初步认知,为后续知识讲解铺垫
知识讲解 声音产生原理:播放扬声器振动动画,讲解 “振动推动空气传播,引发鼓膜振动产生听觉”声音基本属性:(1)音高:就是指音的‘高’‘低’,它和物体振动的频率有关。振动频率高,我们听到的就是高音;振动频率低,就是低音。(2)音强:指的是音的‘强’‘弱’,它取决于振动的幅度。振动幅度大,声音就强;振动幅度小,声音就弱。(3)音长:就是音的‘长’‘短’,由振动的时间决定。振动时间长,就是长音;振动时间短,就是短音。(4)音色:音色是声音的特色,由于发声体材料、结构的不同,声音的振动在波形方面表现出不同特性。3. 声音 “过程”: 展示 ADSR 波形图,标注 “音头(A-D)、音腹(S)、音尾(R)” - 播放古筝(起音急,音头硬)与二胡(起音缓,音头柔)片段,引导对比感受
1. 观察音叉实验动画,记录 “振动产生声音” 的结论2.学生识记声音属性(1)音高:模仿小鸟鸣叫(高音)与牛叫(低音)音频,对比振动频率差异;引导学生用 “高 / 低” 描述《鹧鸪飞》笛声与大号声。(2)音强:学生敲击鼓面(轻 / 重),观察振动幅度并听辨强弱;分析《节日序曲》中强音的激情效果 (3)音长:听老师弹奏钢琴长音 “啊 ——” 与短音 “嘿”,对比振动时间;结合《夜曲》长音感受舒缓氛围(4)音色:听小提琴与钢琴演奏同一旋律,引导辨析差异,说明 “发声体材料不同导致波形不同”3. 结合波形图,对比古筝与二胡片段,在表格中填写 “音头速度与情绪关联”(如 “急→刚”“缓→柔”)
将抽象的声学知识具象化,帮助学生理解声音产生及属性的核心概念,为后续分析与实践打基础
聆听音频,小组讨论后用自己的话描述音高、音强、音长、音色的特点,完成 “属性辨析表”
作品分析 再次播放《第九交响曲 》与《悲歌》视频片段。2.引导提问:“《第九交响曲》和《悲歌》的音高偏高还是偏低?音强如何?音头是否有力?表现的情绪如何?
聆听音乐,并回答:从声音属性和声音‘过程’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它们为什么会给我们带来那样不同的感受呢?2.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并回答老师的提问。 代表发言时,其他小组可补充或质疑,形成互动讨论
通过经典作品的深度分析,让学生学以致用,将声音属性知识与音乐情绪表达关联,提升分析能力与逻辑思维
课堂小结
“音乐的魅力源于振动,音高、音强等属性是表达情绪的‘工具’,希望大家用耳朵发现生活中的‘音乐振动’”
总结本节课重点——“振动产生声音”“音头影响情绪”等。 梳理知识脉络,强化核心概念,激发学生对音乐与科学的持续探索兴趣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