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在陶寺遗址的大型墓葬中,鼍鼓、石磬、土鼓构成了固定组合,在入葬时间相差100多年的墓葬之中,其数量、组合和布设位置都是固定和统一的,形成固定的规制。墓葬中漆木器、厨刀、猪下颌骨的有意陈设摆放,反映了埋葬过程中庄重、严肃的助葬仪式。上述材料表明陶寺遗址( )A. 与南方的河姆渡文化遥相呼应 B. 主要从事渔猎和采集C. 已经初步形成礼制 D. 开始进入国家形态2. 汉武帝时将全国分为十三部(习惯上也称州)即13个监察区,各设部刺史一人,以《六条问事》为内容监督地方郡守及强宗豪右;到东汉末年的州牧、刺史“内亲民政,外领兵马”,如公孙瓒“乃自署其将帅为青、冀、充三州刺史,又悉置郡县守令”。袁绍“兼督冀、青、幽、并四州”“众数十万”。这一变化表明东汉末年( )A. 地方行政监察体系日益完善 B. 中央注重对地方官吏的监察C. 形成内轻外重、干弱枝强的局面 D. 皇帝可以直接管理地方事务3. 曹魏初年,由各州郡分别推选大中正一人,所推举的大中正,必为在中央任职官员且德名俱高者。大中正再产生小中正。中正官依据世(家世出身)、状(才能表现)、行(品德品行)三个方面的标准品评人才。由此可知,魏初这一制度( )A. 进一步加强了君主专制 B. 对世家大族形成了毁灭性地打击C. 开创了社会阶层流动 D. 加强了中央集权4. 据《通典》记载,天宝十四年(755年)全国总人口为52918309人,其中不负担租庸调的竟有44700988人。建中元年(780年),德宗下令:“令黜陟观察使及州县长官,据旧征税数及人户土客定等第钱数多少,为夏、秋两税。其鳏寡惸独不支济者,准制放免。其丁租庸调,并入两税。”由此可见,这一改革使( )A. 白银开始成为了税收支付手段 B. 政府放弃了对户籍制度的管理C. 赋税征收标准由资产走向了人丁 D. 百姓赋税负担相对公平5. 宋代蔡襄指出:“婚取何谓,欲以传嗣,岂为财也。观今之俗,娶其妻不顾门户,直求资财。”(《端明集·福州五戒文》)司马光也指出:“今世俗之贪鄙者,将娶妇,先问资妆厚薄,将嫁女,先问聘财之多少。”(《司马光奏议·卷三》)以上材料反映的主要原因是( )A. 门第观念淡化 B. 商品经济浪潮的冲击C. 婚姻制度的自由 D. 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相对松弛6. 学者赵现海认为:“明朝内部虽然出现了新时代的因素,但由于自身内敛性的限制,最终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上与近代世界擦肩而过,内敛性是贯穿明朝衰亡的重要因素。”下列史实符合该学者的主要观点的是( )A. 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 B. 郑和下西洋 C. 修长城,行海禁 D. 隆庆开关7. 百日维新期间,光绪帝向严复询问变法对策。严对曰:“请皇上于未变法之先,可先到外洋一行,以联各国之欢,并到中国各处,纵人民观看,以结百姓之心。”这说明( )A. 社会各界一致拥护变法 B. 光绪帝赞同君主立宪制C. 列强支持清王朝变法 D. 变法具有实现的可能性8. 清末民国初年,革命政党纷纷成立并提出各自革命纲领,同盟会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中共一大提出“革命军队必须与无产阶级一起推翻资本家阶级的政权”。二者的共同点是( )A. 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B. 以推翻封建专制为目标C. 主要采用暴力的手段 D. 符合当时中国具体国情9. 1938年《新华日报》的发刊词:欲求抗战的最后胜利,欲求独立自由幸福的新中国之实现,其在今天和将来,除应加强我们内部的团结,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外,别无方法与途径。这是挽救时局和复兴中华的关键。这说明( )A. 加强国共合作具有必然性 B.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C. 中共是抗日中的中流砥柱 D. 国民党企图破坏国共的合作10. 1956年,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明确提出在进行科学研究时,应该首先掌握世界现有的先进科学成就,在开展国际科学合作时应力求自力更生。国家制定12年科技规划的有利条件是( )A. 国民经济的调整完成 B. 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逐步建立C. 提出了“四个现代化”的伟大目标 D. 三线建设取得巨大的成就11. 长期以来,我国农村实行农产品统购统销的流通体制。1985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规定,“从今年起,除个别品种外,国家不再向农民下达农产品统购派购任务,按照不同情况,分别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这一变化反映了( )A. 农村开始实行经济体制改革 B. 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发展C. 表明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 D. 推动了城市经济体制改革12. 古代波斯帝国使用了多种货币,包括金币、银币和铜币。这些货币虽然在形状、大小和纹饰上有所不同,却具有共性:发行权基本被掌握在中央政府手中,且货币上面通常印有国王的头像、名字和权力象征等。这些特征( )A. 说明民众主要缴纳货币税 B. 反映出帝国工商业的空前繁荣C. 促使波斯建立起辽阔帝国 D. 彰显了货币的合法性和可信度13. 在中世纪西欧的社会活动中,当王权与教权产生矛盾和冲突时,双方主要从保护自己利益的角度而非取代或推翻对方的角度出发,采取谈判、法庭斗争、货币赎买,甚至是战争威胁等手段,使彼此达成一种妥协,建立一种新的权利义务关系。这些做法( )A. 助推封君封臣制的形成 B. 奠定了民主政治的基础C. 为城市自治提供了借鉴 D. 限制了贵族权力滥用14. 下面是欧美近代以来部分大事简轴,根据图中信息设计一个主题,最恰当的是( )A. 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在全球范围内建立 B. 资产阶级共和政体确立的艰难历程C. 经济发展与制度变革之间的相互作用 D. 两次工业革命推动世界市场的形成15. 1918年,面对大流感肆虐以及防疫陷入困境,美国出现了所谓的疫情“地理溯源”,进而有了“西班牙病毒”“俄国病毒”“德国病毒”等舆论风波。这一现象反映了( )A. 病毒研究的科学化 B. 民族主义的狭隘化C. 语言暴力的感性化 D. 医学问题的政治化16. 如图为1941年的一幅英国漫画,其标题为“爱能征服一切”。漫画中希特勒化身成爱神丘比特,把丘比特之箭射向了三巨头(从左至右为罗斯福、斯大林、丘吉尔),引起了三人之间的猜忌和争夺。该漫画可以揭示( )A. 反法西斯同盟内部存在矛盾 B. 美英苏协作为战争胜利奠定基础C. 反法西斯国家存在利益之争 D. 苏联是美英两国争相拉拢的对象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 唐代“安史之乱”是中国古代一系列变革的转折点,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任何一项制度,决不是孤立存在的。各项制度间,必然是互相配合,形成一整套。制度跟着人事随时有变动。某一制度也决不是无端忽然地消失了,它必有流变,渐渐地在变质。——摘编自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材料二 唐初百年,土地占有、赋税和劳役形成了以户籍中成年男子为中心的完整复合制度。户籍三年一造,成年男子承担固定数额的赋税,不考虑实际财富和收入。随着大庄园的发展,地主扩张占有更多的土地,农户连同他们的税收和劳役,从国家记录中消失了。“安史之乱”导致华北农民的大量死亡和逃离,战乱地区众多户籍和税收记录遭到破坏,国家因此爆发空前规模的财政危机。780年,唐朝政府废除租庸调,改行两税法。——摘改编自“哈佛中国史”丛书《世界性的帝国:唐朝》材料三 唐朝“安史之乱”后百余年间的藩镇基本情况如下表所示:藩镇类型 数量(个) 官员任免 赋税供纳 兵额与功能河朔割据型 7 藩镇自擅 不上供 拥重兵以自立中原防遏型 8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防矫藩边疆御边型 17 朝廷任命 少上供 驻重兵守边疆东南财源型 9 朝廷任命 上供 驻兵少防盗贼——摘改编自张国刚《唐代藩镇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租庸调制流变的原因。(2)杜牧(803—853)说:“今天下以江淮(指江南和淮南)为国命”。请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杜牧的观点。18.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阿拉伯帝国横跨亚欧非三大洲,经也门沿红海东岸到地中海地区,这条古代东西方贸易的动脉,给阿拉伯帝国带来了巨额财富。哈里发政府为了增强实力,巩固政权,十分重视发展生产。工农业的发展,又为商品交换提供了有利的条件。阿拉伯商人精于海上贸易,他们远航到中国和印度等地,频繁的贸易给他们带来了巨额财富。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古兰经》规定:每一个身体健康、有经济能力的穆斯林,一生中必须要到麦加“朝圣”一次。朝圣既是宗教活动,也是商业集会。阿拉伯帝国贸易的发展,促进了东西方的经济文化交流。中国的四大发明通过阿拉伯人传入欧洲,推动了欧洲社会的发展。——摘编自张曦《中世纪阿拉伯国家经济繁荣的原因》材料二 奴隶贸易作为一种历史因素,刺激了资本主义及其经济制度和社会结构的发展。换言之,持续400多年的奴隶贸易给当时正处于初始阶段的世界现代化进程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机会、改革和变化……奴隶贸易对非洲现代化的具体影响是什么呢?从经济上看,非洲青壮年劳动力的损失是最主要的负面影响。此外,商品内容和交易形式的改变也不可忽视,奴隶贸易将抢掠和暴力引入了交易过程。——摘编自钱乘旦、李安山《世界现代化历程:非洲卷》(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早期奴隶贸易的影响。(3)请为上述两则材料拟一个主题。19. 政权建设关于国家政权建设的部分文献摘录文献名称 相关内容摘录《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在苏维埃政权下所有的工人、农民、红军兵士及一切劳苦大众都有权选派代表掌握政权的管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在共产党员被选为某一行政机关之主管人员时,应保证该机关之职员有三分之二为党外人士充任,共产党员应与这些党外人士实行民主合作,不得一意孤行,把持包办。《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为新民主主义即人民民主主义的国家,实行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人民行使国家政权的机关为人民代表大会和各级人民政府。《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 坚持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两大原则,在《共同纲领》的基础上,以国家根本法形式,对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性质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国家基本政治制度作了更为完备的规定。依据材料,任选两个文献,解读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进行政权建设的艰辛探索历程。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黄金是一切商品中最宝贵的,黄金是财富,谁占有黄金,谁就能获得他在世界上所需的一切。同时也就取得把灵魂从炼狱中拯救出来,并使灵魂重享天堂之乐的手段。——摘自《哥伦布致西班牙国王和王后书》(1503年)材料二 美洲的发现,绕过非洲的航行,给新兴的资产阶级开辟了新天地。东印度和中国的市场、美洲的殖民化、对殖民地的贸易、交换手段和一般商品的增加,使商业、航海业和工业空前高涨,因而使正在崩溃的封建社会内部的革命因素迅速发展。——摘自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1)根据材料一,请分别从物质和精神两个角度说明开辟新航路的动因。(2)根据材料二,指出反映历史事件,并说明它们给西欧社会带来的影响。潮州市2024-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高二级教学质量检测卷历史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姓名和考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将答题卡交回。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C【2题答案】【答案】C【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D【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B【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D【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D【16题答案】【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52分。第17~20题,每个试题考生都必须作答。【17题答案】【答案】(1)原因:①唐初实行以均田制为基础租庸调制,按丁承担定额赋税及徭役。②土地买卖和土地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土地日益减少。③“安史之乱”导致北方农民大量死亡和逃离,户籍崩坏,户口不实。④“安史之乱”后,唐政府爆发的财政危机,为解决财政困难,改行两税法。(2)理由:东晋南朝以来,江南开发,农业和手工业迅速发展。“安史之乱”后加剧经济重心开始南移,江南成为了国家赋税重地。北方因遭受战乱,社会生产力受到很大的破坏。唐朝江南曲辕犁等农业技术革新,增加了南方粮食产量。“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中央权威下降,除东南外,大多数藩镇赋税少供甚至是不上供朝廷。朝廷在河朔、中原、边疆地区驻军消耗大量税粮。因此,唐中央朝廷、部分边疆和中原藩镇不得不依靠富裕的南方提供补给,才有杜牧的“今天下以江淮(指江南和淮南)为国命”。【18题答案】【答案】(1)原因:①社会秩序相对稳定;②地理位置优越;(东西方贸易桥梁)③工农业发达,为商品贸易提供了前提;④阿拉伯商人海上贸易的推动;⑤伊斯兰教鼓励贸易活动;(或受宗教思想的影响)⑥统治者重视发展生产。(2)影响:①使大量财富流入西欧,加速了西欧资本的原始积累;促进资本主义发展,推动欧洲社会的转型。②使非洲丧失了大量劳动力,阻碍了非洲社会、政治和经济发展,是非洲长期落后的历史根源;③给美洲带来了劳动力,推动了美洲种植园经济的发展;改变了美洲的人口结构。④客观上促进了世界经济文化的交流;推动了世界市场的发展;改变了商品内容和贸易形式。(3)主题:商业贸易发展推动世界经济文化交流。(商业贸易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商业贸易推动了社会发展;商业贸易存在双重性。答出一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19题答案】【答案】示例一:中国共产党成立后,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带领中国人民进行新民主主义革命。南昌起义后,阶级矛盾成为我国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在各地建立革命根据地,立志推翻国民党反动派统治。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建立。苏维埃政权属于工人、农民、红军士兵及一切劳苦民众,对军阀、地主豪绅实行专政。这是中国共产党借鉴苏俄模式,创建人民政权的尝试。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民族矛盾上升为主要矛盾。国共两党密切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开辟敌后战场,建立了很多抗日根据地。中国共产党在边区政府推行抗日民主制度,实行“三三制”原则。在各级政府机关的工作人员组成上,共产党员只占三分之一,体现了革命阶层的广泛性,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加强了抗日民主政权的建设。上面两次建设民主政权的尝试表明,中国共产党在进行民主政权建设的时候,不唯书,不唯苏,打破了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的束缚,能够从中国革命的实际情况出发,走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这些可贵的经验为中国共产党新中国政权建设方面提供了很大助益。示例二:1949年9月,人民解放战争接近尾声,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胜利,建立新中国的条件正在成熟,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以及各界人士齐聚北平,共商国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了《共同纲领》,对新政权性质的规定,是符合中国国情的人民民主专政,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人民当家作主,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新中国成立,开启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纪元。1954年,“三大改造”正在进行中,社会主义经济制度逐步建立,9月,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在北京举行大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体现了人民民主原则和社会主义原则。大会确立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们初步构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的政治制度体系。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社会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了政权建设的艰苦探索,《共同纲领》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是这一探索历程中的重要里程碑。(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卷唯一标准答案)【20题答案】【答案】(1)物质动因:由于欧洲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人们对货币和贵金属黄金的追求日趋狂热。精神动因:葡萄牙、西班牙(欧洲人)笃信基督教,进行宗教扩张。(2)历史事件:新航路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影响:①地主阶级和封建的生产方式日趋没落;②欧洲出现商业革命和价格革命;③推动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资产阶级实力上升。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