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图片版,含答案)

资源简介

2024年秋季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75分)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
2.考生作答时,请在答题卡上作答(答题注意事项见答题卡),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8小题,每小题2分,共36分。每小题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
请考生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将选定的答案标号涂黑。)
23.1987年,北京人遗址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
火种,用火烧烤食物、御寒、照明、驱兽。”最能支持这一结论的是
A.遗址中发现的灰烬、烧石和烧骨
B.北京人遗址挖掘的影像资料
C.远古时代的神话传说
D.历史研究学者的推测和论述文章
24.下列组图为不同文化遗址出土的龙形文物。它们可用于佐证
黄河流域仰韶文化遗址
辽河流域红山文化遗址
(距今约7000-5000年)
(距今约5500年)
出土的蚌壳龙形堆塑
出土的玉龙
A.旧石器时代文明的进步
B.农耕技术已经广为传播
C.早期国家大多沿河兴建
D.中华文明发展多元一体
25.据《史记·夏本纪》记载:为治理洪水,他“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这
位传说中的治水英雄是
A.黄帝
B.炎帝
C.蚩尤
D.大禹
26.下面是一位同学在复习中国某一历史时期政权更迭时制作的年代尺,其中③处应是
公元前2070年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771年
D
(2
(1D
A.禹建夏朝
B.商汤灭夏
C.武王伐纣
D.西周灭亡
27.右图所示铭文及其内容反映了西周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
按:此为西周初《克罍(16)》铭文拓片。据研究,铭文内容为周天子册封召公长子克为燕侯,
燕侯制作克罍以为纪念。
A.稳定政治形势,巩固疆土
B.促进社会阶层流动
C.扩大选官范围
D.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大一统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第1页(共4页)
28.“工匠精神”是中华民族精神谱系中的重要内容,它追求极致、
追求品质。右图是迄今世界上出土的最重的青铜器,该展品是
A.毛公鼎
B.四羊方尊
C.利簋
D.司母戊鼎
29.春秋时期,鲁国国君朝觐周王仅3次,而朝觐齐、晋、楚三国却有33次之多。对此,合理的
解释是
A.鲁国到王都路途遥远
B.周王不是鲁国的宗亲
C.周王室地位已经衰落
D.鲁国国君是春秋霸主
30.“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上述材料描述的是我国哪项伟
大的水利工程
A.都江堰
B.郑国渠
C.灵渠
D.大运河
31.以下关于诸子百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儒家
孟子
兼爱非攻
B
道家
老子
无为而治
C
墨家
孙子
民贵君轻
D
法家
庄子
以法治国
32.史论结合是学习历史的重要原则和方法,在历史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区分历史史实与历史结
论。下列表述中,属于“史论”的是
A.公元前209年,大泽乡起义爆发
B.秦统一全国后,标准货币是圆形方孔半两钱
C.秦朝最早统一使用的文字是小篆
D.秦的统一,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33.某校七年级举行课本剧大赛,某班四位同学编排了“文景之治”的课本剧,下列场景符合史
实的是
A.县官张三因鼓励百姓从事商业而受到汉景帝提拔
B.农民李四把自己全部的粮食上交国家
C.汉文帝的嫔妃因铺张浪费而受到汉文帝训斥
D.汉文帝要求用金、银、铜等贵金属装饰他的陵墓
34.东汉时期,“宗室权落,外戚兴起;外戚势衰,而宦官又盛”。这主要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A.宗族观念根深蒂固
B.宦官外戚交替专权
C.君主专制统治加强
D.地方割据势力膨胀
35.著名历史学家翦伯赞曾说:“他发现西域,对于当时中国人的刺激,就正像后来1492年哥伦
布发现美洲对于欧洲人的刺激一样。他是一个冒险家,又是一个天才的外交家。”“他”是
A.蒙恬
B.卫青
C.张骞
D.班超
36.官渡之战、赤壁之战、淝水之战的相似之处是
A.都是南方政权战胜北方政权
B.战败一方的经济都迅速土崩瓦解
C.都有保护南方相对安定局面的作用
D.都对当时的政治格局变化有决定性作用
37.西晋在我国历史上昙花一现,其统一只维持了很短的时间。西晋结束分裂、完成统一的标志是
A.西晋灭吴
B.西晋灭蜀
C.少数民族的内迁
D.西晋代魏
38.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的主要原因是
A.三国鼎立局面出现
B.北方人口大量南迁
C.社会动荡不安
D.丝绸之路开辟
七年级历史期末质量监测第2页(共4页)广西壮族自治区崇左市扶绥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
七年级上学期期末检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36分,每小题2分)
1-5:A D D C A
6-10:D C A B D
11-15:C B C D A
16-18:B A C
二、非选择题(39分)
1. (13分)
(1)有利于国家统一:①;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与交融:②(2分)
(2)历史事件:北魏孝文帝改革。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3分)
(3)生产方式:①;生活习俗:③;文化艺术:②(3分)
(4)特点:汉化是总体趋势,文化交融是双向或多向的。意义:促进了隋唐文化新的整合,造就了隋唐的辉煌盛世。(3分)
(5)认识:民族融合有助于国家统一、文化繁荣、社会发展;应加强各民族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民族融合等(言之有理即可得分)。(2分)
2. (13分)
(1)创立者:秦始皇(嬴政)。掌管军事:太尉。地方措施:实行郡县制。(3分)
(2)思想主张:法家。(2分)
(3)监察官职:刺史。盐铁措施:实行盐铁专卖。(3分)
(4)机构:西域都护。标志:西域正式归属中央政权。作用: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5分)
3. (13分)
(1)措施:统一度量衡;废除井田制;鼓励耕织;奖励军功。(2分)
(2)“王国问题”措施:颁布“推恩令” 。“铸造钱币问题”措施:统一铸造五铢钱。(3分)
(3)目的:巩固政权,解决各种错综复杂的社会矛盾。改革措施:迁都洛阳;使用汉语,禁用鲜卑语;改鲜卑姓为汉姓等(任答一项即可)。(2分)
(4)示例:
主题:改革推动社会发展。
观点: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
论述:商鞅变法中统一度量衡、鼓励耕织等措施,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汉武帝采取“推恩令”、盐铁专卖等措施,加强了中央集权,实现了大一统;北魏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实力。这些都说明改革能调整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从而推动社会发展。(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