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9课 辛亥革命 课件(33张PPT 内嵌视频)

资源简介

(共33张PPT)
导入
“剪辫令”
“剃发令”
为什么一条辫子的去留会成为新旧时代的标志?




// 以史为鉴,振兴中华 //
辛亥革命
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1
2
3
了解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史料实证、时空观念)
知道中华民国的成立,了解《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内容,辩证分析辛亥革命的影响。(历史解释、唯物史观)
知道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体会中国民主革命的艰巨性和曲折性,认识到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家国情怀)




先导阅读,整体感知
辛亥革命是如何爆发的?这次革命取得了哪些成果?最终结果如何?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中华民国建立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指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清王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全过程。
特指武昌起义,因其发生在旧历辛亥年,故称辛亥革命。
1911年
1894年
1912年
武昌起义
兴中会
袁世凯篡夺革命果实
狭义:
广义: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经济基础: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思想基础:民主革命思想的广泛传播。
组织基础:革命团体及革命政党的建立。
军事基础:先后发动了一系列武装起义。
【历史解释】武昌起义是在什么大背景下爆发的?
1901至1911年间,新设厂矿386家,资本额8.8348亿元,十年间超过前此三十年设立的厂矿、资本额总数二倍以上。
——李侃《中国近代史》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徐锡麟
黄兴
秋瑾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铁路国有”政策,将民间绅商集资兴办的川汉、粤汉铁路的修筑权收归国有,清廷对原有股本补偿不公,又借筑路为名大借外债,与美、英、法、德四国银行团订立借款合同,总额为六百万英镑,公开出卖川汉、粤汉铁路修筑权。激起湘、鄂、粤、川人民的反对,保路风潮随之兴起,尤以四川最为激烈。清政府急调湖北新军入川镇压,造成湖北防务空虚。
“若没有四川保路同志会的起义,武昌革命或者要推迟一年半载”。
——孙中山
有利时机:四川保路运动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时间 主要力量
过程 结果 1911年10月10日
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武汉三镇取得胜利;成立湖北军政府,推举黎元洪为都督。
夺取军械库→进攻总督衙门→占领武昌城→攻占汉口、汉阳
【教材研读】阅读教材P52-53,梳理武昌起义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武昌起义胜利后,湖北革命党人自认为“资望”不足,遂请新军协统黎元洪出任湖北军政府都督,结果遭到拒绝。革命党人只得用手枪逼迫黎元洪就位。
【历史解释】黎元洪作为清王朝旧官僚,摇身一变却成为了革命党人的高阶领袖,这反映了什么问题?
一方面反映了革命力量的薄弱,另一方面也深刻暴露了资产阶级革命的软弱性、妥协性和不彻底性。
各省纷纷响应。到11月下旬,全国已有一半以上省份宣布独立,支持革命。
武昌起义胜利后,全国出现了什么现象?
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是什么?
目标导学一:武昌起义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
广东
福建
浙江
江苏
安徽
山西
陕西
四川
云南
贵州
广西
江西
湖南
湖北
清政府的腐朽统治不得人心,资产阶级革命思想的传播与革命组织的长期准备。
“大局粗定,军政民政亟须统一,拟联东南各军政府公电恳请孙中山先生迅速回国组织临时政府,以一事权。中山先生为首创革命之人,中外人民皆深信仰,组织临时政府舍伊莫属,我公力顾大局,想亦无不赞成。
——(《神州日报》1911年11月16日)
1911年12月29日上午10时,17省45位代表齐集南京,举行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首任临时大总统选举会。投票结果:孙中山得16票,黄兴得1票。
——张宪文等著:《中华民国史(第一卷)》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倾覆满洲专制政府,巩固中华民国,图谋民生幸福,此国民之公意,文实遵之,以忠于国,为众服务。至专制政府既倒,国内无变乱,民国卓立于世界,为列邦公认,斯时文当解临时大总统之职。谨以此誓于国民。
——《临时大总统誓词》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时间 地点
总统 副总统
纪年 机构 性质 意义 【教材研读】自主阅读教材P54,梳理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成立的概况。
民国者,民之国也。为民而设,由民而治者也。
——孙中山
中华民国国旗——五色旗
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
1912年1月1日
南京
黎元洪
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成立临时参议院,由各省的会议代表任参议员
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孙中山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公元纪年 民国纪年
1912年 民国元年
1913年 民国二年
1914年 民国三年
1915年 民国四年
1916年 民国五年
1917年 民国六年
1918年 民国七年
…… ……
观察表格,归纳民国纪年法与公元纪年法的换算公式。
民国24年是公元多少年?
公元1945年是民国多少年?
[注]民国纪年只适用于公元1912年至新中国成立前这段时间。
1935年
民国34年
公元纪年-1911=民国纪年
民国纪年+1911=公元纪年
X年
X年-1911
【历史解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内容体现了什么原则?
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民主共和政体的确立。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第一章《总纲》,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第二章《人民》,规定:“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人民得享有人身、居住、财产、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信、信仰等自由……。
第三章《参议院》,规定:“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第四章《临时大总统副总统》,规定:“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五章《国务员》,规定:“国务员辅佐临时大总统,负其责任”;“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第六章《法院》,规定:“法官独立审判,不受上级官厅之干涉。”
责任内阁制
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
主权在民
自由平等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颁布时间 制定机构
目的 地位 意义 【教材研读】自主阅读教材P54-55,梳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1912年3月
临时参议院
实现民主政治,维护民主共和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虽然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了,但是中国仍然处于南北分裂的局面……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882年:参与平定朝鲜“壬午军乱”开始发迹。
1895年:天津小站练兵,为北洋新军的崛起奠定基础。
1898年:以叛卖维新派而获得慈禧的信任,先后担任山东巡抚、直隶总督等职务。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后,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
如清帝实行退位,宣布共和,则临时政府决不食言,文即可正式宣布解职;以功以能,首推袁氏。
——《辛亥革命史资料选》
人物扫描:袁世凯
南北议和
北洋军阀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逼淸帝退位
孙中山提出辞职
通电赞成共和
袁世凯就职
临时政府迁往北京
【时空观念】阅读教材,袁世凯是怎样一步步窃取革命果实的?
1912年2月12日,清廷发布退位诏书,宣统皇帝退位。
袁世凯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清王朝统治结束
目标导学二:中华民国建立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4月
1912年1月
1928年
北洋政府
南京临时政府
南京国民政府
1949年
中华民国:1912—1949年中国的国家名称,分为南京临时政府、北洋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历史时期。
中华民国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历史解释】结合视频,小组讨论,袁世凯为何能够窃取革命果实?
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
立宪派和旧官僚的攻击
帝国主义支持袁世凯
袁世凯掌握清廷大权,拥有北洋新军
南京临时政府内外交困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北方将士以袁世凯为首领……今日虽服从民国,焉能保其心之无他?故予奉临时约法使之服从。
——孙中山《中国之革命》
为了限制袁世凯的权力,孙中山曾提出过哪些措施?
新任大总统到南京就职;
内阁总理由议会的多数党产生。总理可以驳回总统的意见;总统颁布命令必须由总理副署才能生效。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实行责任内阁制
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宋教仁改组国民党,筹划组织责任内阁
发动“二次革命”
破坏《临时约法》,控制内阁
制造“宋教仁案”
袁世凯独裁准备
革命党民主抗争
中华民国第一届内阁成员 国务总理 唐绍仪 北洋派系 司法总长 王宠惠 同盟会
外交总长 陆征祥 北洋派系 教育总长 蔡元培 同盟会
内务总长 赵秉钧 北洋派系 农林总长 宋教仁 同盟会
陆军总长 段祺瑞 北洋派系 工商总长 陈其美 同盟会
海军总长 刘冠雄 北洋派系 交通总长 施肇基 无党派
财政总长 熊希龄 亲袁立宪派 南京留守 黄兴 同盟会
(宋教仁说)国民党在全国的选举都已胜利,已占国会的大多数,大局已定,政党责任内阁制一定可以成功。
——摘编自《辛亥革命回忆录(一)》
为宪法流血,
公真第一人。
江西都督李烈钧
(国民党)
广东都督胡汉民
(国民党)
安徽都督柏文蔚
(国民党)
1913年6月,袁世凯罢免三省都督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根本原因
直接原因
时间
领导人
结果
1913年
孙中山、黄兴
宋教仁案
袁世凯专制独裁。
失败
【教材研读】自主阅读教材P56,梳理二次革命的基本史实。
自主学习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材料二:在军事行动上,他们不善用兵,各地各自为战,没有统一的军事指挥机构,使本来就不足的兵力显得更加分散。
——吕思勉《中国简史》
材料一:“民初政党除国民党外,大多拥护袁世凯,军队亦倾向支持他。袁氏又贿买部分国民党人,使他们倒戈。”
——汪朝光《中国近代通史·第六卷·民国的初建》
材料三:“今兹之举(二次革命),虽云护法,而商民之疑虑未消,农工之附和者寡。”
——《民立报》1913年7月报道
【历史解释】阅读材料小组讨论,归纳二次革命失败的主要原因。
革命缺乏群众基础。
北洋军力量强大,袁世凯先发制人。
国民党力量涣散,缺乏统一指挥。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辛亥革命给长期黑暗无际的中国带来了一线光明,当时人们是多么的欢欣鼓舞啊!但是,转瞬之间,袁世凯窃去国柄,把中国重新投入黑暗的深渊,人们的痛苦和失望,真是达于极点,因此有的便走上了自杀的道路。
——《吴玉章文集》下册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材料一: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
——1912年3月5日发表于《时报》的《新陈代谢》
君主专制
封建制度
辛亥革命有什么意义呢?……第一,觉得凡不是中国人,都没有权来管中国的事情。第二,觉得凡是中国人,都有权来管中国的事。第一件叫民族精神的自觉,第二件叫做民主精神的自觉。
——梁启超《辛亥革命之意义》
民族革命:反对外来侵略压迫、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
民主革命:反对本国专制统治、争取民主自由的革命。
性质: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材料一:“皇帝如今都可以被打倒……还有什么陈腐的东西不可以怀疑、不可以打破?思想的闸门一经打开,这股思想解放的洪流就奔腾向前,不可阻挡了。”
——金冲及
【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1912一1919年,中国新建厂矿企业达470多家,投资近亿元,加上原有扩建新增资本达l.3亿元以上,相当于革命前50年的投资总额……
——严中平《中国近代经济史资料》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
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
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材料一: 知县大老爷还是原官,不过改称了什么,而且举人老爷也做了什么——这些名目,未庄人都说不明白——官,带兵的也还是先前的老把总。
——《阿Q正传》
材料三:辛亥革命以孙中山先生的解职和袁世凯的登台而结束,实际上是失败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并没有改变,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仍然沉重地压在中国人民的头上。
——《吴玉章回忆录》
局限性: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目标导学三: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与二次革命
【唯物史观】结合所学及材料,分析辛亥革命是成功了还是失败了?对此你有何启示
核心素养
问题探究
教师指导
知识拓展
自主学习
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中国,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
辛亥革命是一次深刻的现代化运动,它促进了中国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的现代化。
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现代化视角
革命视角
课堂小结
评价
结果
成果
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武昌起义
中华民国
辛亥革命
爆发
地位: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文件
意义:它肯定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制度和民主自由原则,是辛亥革命的重要成果。
积极: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消极:革命果实被袁世凯窃取,革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社会性质,未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
时间:1911年10月10日
主力:湖北新军中倾向革命的士兵
结果:武汉三镇;湖北军政府,黎元洪为都督。
时间、总统:1912年1月1日;孙中山
纪年:以1912年为民国元年,改用阳历
性质:亚洲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
意义:是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重要成果
宋教仁案→二次革命
课堂检测
1.“它动摇了中国人对皇权统治的崇拜,用武装起义的方式掀倒了皇帝的宝座。中国人从此抛弃了对皇帝的信仰,不管这个皇帝姓爱新觉罗还是姓袁,不管是满族皇帝还是汉族皇帝!”“它”是( )
A.戊戌变法 B.辛亥革命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2.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曾将《卿云歌》定为国歌,其中的歌词有“时哉夫,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也。”这反映了( )
A.民主共和成为潮流 B.戊戌变法顺利开展
C.洋务运动逐步深入 D.新文化运动兴起
B
A
课堂检测
3.1913年2月23日出版的《独立周报》中写道:“与农夫田父谈于树林之下,语以代议制之善,及国会选举之不宜草率投票,则皆虚目而不解。叩其故,则曰:‘吾人困土匪军队之不眼,何暇及其他。’”这段材料最有助于了解辛亥革命的( )
A.背景 B.条件 C.过程 D.影响
4.1913年3月20日,宋教仁由上海前往北京策划组织第一届责任内阁,被刺杀于上海火车站。该案发生后,革命党人发动了( )
A.公车上书 B.辛亥革命 C.二次革命 D.南昌起义
D
C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