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阳新县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素质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1--12题答案:BDAC ABDD DBBA13题参考【答案】:(1)制度:科举制。(1分)意义: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它加强了朝廷在选官上的权力,使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它不仅扩大了统治基础,对社会阶层流动也起到积极作用,还显著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2分,任答两点即可)(2)工具分别是:曲辕犁;(1分)筒车。(1分)(3)共同原因:统治者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工具创新等。(2分,任答两点即可)(4)方针:崇文抑武方针。(1分)积极作用:崇文抑武方针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跋扈和兵变政移的情况发生,有利于政权的稳固和社会的安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1分)消极影响:导致国家军队战斗力减弱;官员办事效率低下;增加了朝廷的财政支出。(1分)14题参考【答案】:(1)奉行积极政策,市舶司(2分)(2)目的:宣扬国威,加强友好往来。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2分)(3)实行闭关锁国的对外政策。消极影响:使中国逐渐落伍于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2分)(4)政策演变影响社会发展;或闭关锁国使国家落后,开放使国家强大。(2分)15题参考【答案】:(1)北宋毕昇发明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于航海;宋代火药广泛运用于军事;沈括发明了“十二气历”等(2分)(2)国家的统一;经济的发展;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2分)(3)趋势:从先进转为落后(2分)原因:八股取士制度的束缚。(2分)16题参考【答案】:【答案】观点:唐太宗善于纳谏。论述:材料中提到的张玄素在唐太宗已经下诏的情况下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虚心接受,难能可贵,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鼓励臣下直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并能从谏如流,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唐太宗注重听取正确意见,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皇帝都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结论:唐太宗还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直言进谏,蔚然成风。【解析】本题属于开放型试题,理解材料,根据“贞观之治”的史实,言之有理即可。如观点:唐太宗善于纳谏;论述:材料中提到的张玄素在唐太宗已经下诏的情况下给唐太宗提意见,唐太宗虚心接受,难能可贵,唐太宗李世民亲眼看到庞大的隋帝国在农民战争的风暴中迅速崩溃,受到极大的震撼。他为政期间,吸收隋亡教训,认为治理好国家的关键是选贤用能,鼓励臣下直言,注意任用贤才和虚心纳谏,并能从谏如流,他知人善任,唯才是举,唐太宗注重听取正确意见,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魏征前后向他进谏二百多次,是最著名的谏臣,以至于在他死后,皇帝都痛惜失去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镜子”,唐太宗还重用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善断大事的杜如晦,贞观年间,名相、名将辈出,直言进谏,蔚然成风。阳新县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素质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卷一、选择题:本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1. 金克木教授曾说,中国有两种文化,“一个叫‘运河文化’……运河通连南北,是‘通’的文化”。据此对隋朝大运河理解正确的是( )A. 结束了长期分裂的局面B. 加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C. 加重了人民的徭役负担D. 消除了南北的文化差异2. 毛主席评价武则天:“你觉得武则天不简单,我也觉得她不简单,简直是了不起……武则天确实是个治国天才,她既有容人之量,又有识人之智,还有用人之术。”请问以下哪项属于武则天的功绩( )A. 开创“贞观之治” B. 打败东突厥C. 设立安西都护府 D. 创立殿试制度3. 某学者对南宋绍兴十八年(1148年)《题名小录》和宝祐四年(1256年)《登科录》进行统计,得出“半数以上的进士来自平民家庭”的结论。该结论可以佐证科举取士( )A. 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 B. 是古代选官的唯一方式C. 推动了文学艺术的创作 D. 阻碍了科学技术的发展4. 古典小说《隋唐演义》描述了隋唐之际英雄辈出、侠义勇武的传奇故事;历史档案表明,隋唐时期民众普遍喜爱户外运动,如蹴鞠、摔跤、拔河等十分流行。可见,隋唐时期( )A. 儒家思想遭遇冲击 B. 阶级矛盾尖锐C. 社会风气自由开放 D. 民族关系融洽5. 一组同学开展“小钱币,大历史”跨学科主题学习,搜集了以下唐朝时期的钱币资料,它们可用于探究当时( )A. 中外交流的发展 B. 政治制度的完善C. 民族关系的和睦 D. 文学艺术的繁荣6. 《史记·货殖列传》中描述江南地区“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宋朝时出现了“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材料反映了( )A. 宋朝时政治统治加强 B. 经济重心的南移C. 民族交流加强 D. 宋朝时重视经济发展7. 不论以魏为正统,或以蜀为正统,从来没有人把另外两国排斥在中国之外;当宋、辽、西夏或宋、金、西夏并存时,虽互为敌国,但也并不把对方排除在中国之外。这一观点意在强调( )A. 儒家思想的影响 B. 民族隔阂消失C. 外交的重要性 D. 民族认同感8. 元朝的行省制度在历史上影响深远。各行省的重大民政事务,必须呈报中书省。行省长官也拥有地方行政、军事、监察及官员任命等职权。由此可见,行省制度的特点是( )A. 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 B. 加剧了地方与中央相抗衡C. 导致了地方机构效率低 D. 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结合9. 宋朝将中枢机构运行改为行政、军事和财政三权分属中书门下、枢密院和三司。三者鼎足而立、彼此不相知。明太祖朱元璋登基后,也大刀阔斧地对中央行政机构——中书省下手……至此,历史上的君权和相权合二为一,皇帝兼理丞相职务。两朝的政治改革均旨在( )A. 精兵简政 B. 维护统一 C. 削弱地方 D. 加强皇权10. 明朝时,长城沿线(蒙古)“布帛锅釜及针线梳篦米盐糖果之类,应从贾人互易”,更有“九边生齿日繁……商贾日通,边民始知有生之乐”的景象。这说明明代长城( )A. 防御功能为主 B. 加强了经贸往来C. 修筑规模最大 D. 巩固了明朝统治11. 某同学在一篇文章里,读到了如下的内容:元朝设置宣慰使司都元帅府、清政府于1885年在台湾建省、设置伊犁将军等。这位同学阅读的内容是( )A. 文化的繁荣与昌盛 B. 边疆的加强与巩固C. 经济的发展与变化 D. 对外的联系与交往12. 《钦定藏内善后章程》规定,驻藏大臣督办藏内事务,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平等,共同协商处理政事。此章程的颁布和实施( )A. 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B. 标志西藏地区正式归属中央政府管辖C. 明确了达赖和班禅必须经中央政府册封D. 密切了中央与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联系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第13题10分,第14题8分,第15题8分,第16题10分,共36分。13. 【国家治理】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10分)材料一 根据儒家“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材料二材料三 唐太宗在位20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繁荣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百姓的田租和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系列改革;他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兴修水利,整顿漕运,改革税制……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材料四 钱穆在《国史大纲》中写道,“不能再让军人操纵政权”和“优待士大夫”成为“宋王室历世相传更不放弃”的两条家训。蒋复建说:“宋代强干弱枝,转变而为重内轻外,再转变而为重文轻武,积习相传,牢不可破。”(1)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3分)(2)唐朝时期,农业工具的创新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材料三中唐朝出现的两种新农具分别叫什么?(2分)(3)结合材料二、三和所学知识,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2分)(4)材料四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方针?该方针有何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 (各写出一条即可)(3分)14. 【政策演变与社会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材料一 宋代手工业和商业十分繁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使得陆上丝绸之路受阻,统治者致力于开辟海上通道,对海外贸易奉行积极政策,“市舶之利最厚……所得动以百万计”。材料二 郑和下西洋材料三 “天朝物产丰盈,无所不有,原不借外夷货物以通有无。”——乾隆皇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宋朝海外贸易的政策和为管理海外贸易而设立的机构。(2分)(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郑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最远到达的地方。(2分)(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清朝实行的对外政策,并说明该政策在当时的消极影响。(2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一谈启示。(2分)15. 【科技发展】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8分)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多次的讲话中强调发展新质生产力。生产力质态的每一次演进和发展,都是以重大科技创新为主导。古往今来,人类创造的科技成果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发展进程。材料一 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著作《中国科学技术史》导论中提到:“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材料二 宋元时期是我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高峰时期……宋朝结束了五代十国以来长期分裂割据和混战的局面。那时经济发展,城市繁荣,航海和对外贸易空前活跃。元朝实现了全国的统一,中外经济文化交流频繁。两大因素的结合使宋元文化突飞猛进,涌现出一批著名的科学家和文学家,艺术家。反映了那个时期我国科学技术在世界上的领先地位。材料三 从世界范围看,明清科技从总体上逐渐从先进转为落后,而且与西方的差距不断拉大。……八股取士制度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和心灵,读书是为了做官,很少有人去攀登科学的殿堂,没能产生如同期西欧的天文、数学等近代科技。(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宋代两项重要的科技发明成果。(2分)(2)据材料二概括宋元时期我国科技发展的共同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指出明清科技的发展趋势。并概括制约明清科技发展的原因。(4分)16. (10分)阅读材料,依据材料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写一篇80-120字小短文。(要求:观点明确且符合材料主旨,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材料 贞观四年(630年),唐太宗平了东突厥,北边威胁解除,他想修治在隋末已被毁坏了的洛阳宫殿,以便于巡幸。修治的诏令已经下达了,给事中(官名)张玄素认为不妥,上书指出:天下刚刚安定,百姓承隋末离乱之后,财力、物力都已凋尽,修建宫殿必然大动功役,这就会“役疮痍之人,费亿万之功,袭百王之弊”,他要求唐太宗停工,认为如果要营造下去,百姓对朝廷的怨恨恐怕会超过隋炀帝时。这话说得十分尖锐、激切。唐太宗听他言之有理,立即下诏罢役。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七年级历史试题答案.docx 试题卷.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