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史前时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顺义区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证据是( )A.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C.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D.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2.(2025 兰州)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围沟”内发现了陶窑、灰坑、房址、柱洞等诸多遗迹和大量遗物,附近也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等遗迹。这反映出当时( )A.饲养家畜普遍 B.磨制石器精美C.原始农业兴盛 D.有手工业生产3.(2025春 顺义区期末)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如玉琮、玉钺等;在陶寺古城遗址、牛河梁遗址的墓葬中,也有与之造型相似的玉器。此现象说明( )A.大型水利设施出现B.原始畜牧业有较大发展C.远古传说并不可信D.早期中华文明交流融合4.(2025春 顺义区期末)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考古发现属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是( )A.用火灰烬标本 B.干栏式建筑C.彩绘龙纹陶盘 D.四羊方尊5.(2025春 朝阳区期末)以下一组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A.远古人类的演化 B.打制石器的出现C.中华文明的起源 D.青铜技术的成熟6.(2025 霸州市校级模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出现在长江流域C.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7.(2025 广州)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8.(2025 贵州)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是(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9.(2025 吉林)“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10.(2025春 河西区期末)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夏商周时期 D.封建社会早期11.(2025 黑龙江)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12.(2025 金昌)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 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D.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13.(2025春 和平区期末)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伏羲、黄帝 B.蚩尤、神农 C.盘古、夸父 D.炎帝、黄帝14.(2025 深圳)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15.(2025 平凉)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 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D.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A.A B.B C.C D.D16.(2025 绥化)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17.(2025 阳山县一模)2024年,张家口新庙庄遗址5号地点发现了“石器初级加工场”,发掘出海量的石制品及保存完整的“热处理石料”的窑炉,生动呈现出约1.8万﹣1.5万年前人类的石器制造工艺流程和场景。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A.劳动分工渐趋复杂 B.磨制石器大量生产C.贫富分化日趋明显 D.石器加工技术领先18.(2025 阜阳一模)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这可以佐证中国( )A.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 B.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C.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考古工作的成就辉煌19.(2025 齐齐哈尔)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20.(2025 江都区校级模拟)七年级同学在历史探究学习中,收集了如下资料,据此可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物图片文物介绍 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A.早期文明交流和融合 B.史前社会的审美表现C.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 D.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史前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顺义区期末)考古发现是了解史前社会历史的重要依据。以下材料可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出现的证据是( )A.古人类活动场景想象图 B.北京人头盖骨化石(复制品)C.贾湖遗址出土的碳化稻粒 D.景帝阳陵陪葬墓园出土的陶仓【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原始农业的发展的相关知识。【解答】根据所学可知,原始农业兴起与发展的标志之一是农作物种植,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工作者发现了距今约7000年的稻谷遗存,说明河姆渡人学会种植农作物,可以作为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B项符合题意,正确。A.A项图片反映的是北京使用的打制石器,与农业的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想象图不能作为证据,不符合题意,排除。D.秦半两体现的是秦朝统一货币的措施,不能证明原始农业的发展,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2.(2025 兰州)甘肃临洮县寺洼遗址“围沟”内发现了陶窑、灰坑、房址、柱洞等诸多遗迹和大量遗物,附近也发现大量窖穴、陶窑等遗迹。这反映出当时( )A.饲养家畜普遍 B.磨制石器精美C.原始农业兴盛 D.有手工业生产【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寺洼遗址发现“陶窑”“灰坑”“房址”等遗迹,其中“陶窑”是制作陶器的专门设施,属于手工业生产的典型遗存。陶器的制作需要专门的技术和工具,是手工业发展的直接证据。故D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饲养家畜普遍,排除A;不能体现当时磨制石器精美,排除B;材料不是强调当时原始农业兴盛,排除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当时有手工业生产。3.(2025春 顺义区期末)在良渚古城遗址的贵族墓葬中,考古学家发现了大量的精美玉器,如玉琮、玉钺等;在陶寺古城遗址、牛河梁遗址的墓葬中,也有与之造型相似的玉器。此现象说明( )A.大型水利设施出现B.原始畜牧业有较大发展C.远古传说并不可信D.早期中华文明交流融合【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在良渚古城遗址、陶寺古城遗址、牛河梁遗址中,均有造型相似的玉器。可见早期中华文明交流融合,因此D项符合题意,正确。A.题干信息没有大型水利设施出现,不符合题意,排除。B.原始畜牧业有较大发展题干未涉及,不符合题意,排除。C.远古传说有一定的可信度,说法不正确,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5春 顺义区期末)考古发现的重大成就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其中,周口店北京人遗址对研究人类起源和古人类演化的历史具有重要意义。以下考古发现属于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的是( )A.用火灰烬标本 B.干栏式建筑C.彩绘龙纹陶盘 D.四羊方尊【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北京人,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北京人遗址发现有灰烬、烧石和烧骨等,证明北京人已会使用火,A项正确;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居住的房屋,彩绘龙纹陶盘与红山文化等有关,四羊方尊是商代青铜器,均与北京人遗址无关,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以北京人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5.(2025春 朝阳区期末)以下一组考古资料可用于研究( )良渚古城遗址出土的玉琮 良渚古城及外围水利系统结构示意图 陶寺古城遗址出土的彩绘龙纹陶盘A.远古人类的演化 B.打制石器的出现C.中华文明的起源 D.青铜技术的成熟【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并结合所学可知,良渚古城、陶寺古城等考古发现,表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和初步发展具有多元一体的特征。距今5000年左右,黄河、长江、西辽河流域都发展出了各具特色的早期文明,它们彼此之间不断交流和融合,共同构成了早期中华文明的主体。图片文物可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故C符合题意;图片文物与远古人类的演变、打制石器的出现、青铜技术的成熟无关,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与陶寺都城,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文物可用于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6.(2025 霸州市校级模拟)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 )A.初步产生物品交换 B.出现在长江流域C.已经出现早期国家 D.开始推广牛耕技术【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考古工作者在良渚遗址发现古城和外围水利系统,据估算,其工程总量超过1000万立方米”可知,良渚古城遗址存在规模较大的水利工程,说明当时的社会动员能力较强,可以用于印证早期国家的出现。故C符合题意;材料未涉及初步产生物品交换,排除A;材料不能印证良渚古城出现在长江流域,排除B;春秋战国时期,我国开始推广牛耕技术,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良渚文化,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可用于印证良渚古城已经出现早期国家。7.(2025 广州)下列新石器时代出土的玉质文物,可以证实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 )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玉玦 内蒙古敖汉旗干饭营子遗址出土的兽面形玦饰 黑龙江小南山遗址出土的玉玦A.按部就班 B.多元一体 C.中西合璧 D.孤立闭塞【分析】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不同地区都出土了玉器,说明中华文明具有多元性;各地出土的玉器形状相似,反映中华文明具有一体性。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说明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按部就班,排除A;材料不能反映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中西合璧,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中华文明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孤立闭塞,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中华文明起源的起源及发展具有的特征是多元一体。8.(2025 贵州)考古发掘的成果是研究和了解古代社会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用于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是( )A.北京人遗址出土的各类石器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C.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原始农业兴起和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农作物种植,“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炭化稻谷”,稻谷属于农作物,能证明当时己有水稻种植,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的证据,B项符合题意,正确;A.北京周口店出士的石器,主要体现原始人类的工具制作,反映的是旧石器时代人类生产生活,与原始农业关联小,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山顶洞人使用的骨针和装饰品与原始农业发展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面具,是商周时期的青铜器,代表商周青铜文明,与原始农业发展无直接联系,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9.(2025 吉林)“这里的人们以稻米为主食,住干栏式房屋,还懂得使用天然漆。”该博物馆讲解员讲述的先民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河姆渡人 D.半坡人【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距今约7000年的河姆渡人生活在长江流域,他们使用磨制石器、骨器、用耒耜耕地,种植水稻,住干栏式房屋,过着定居生活。河姆渡人懂得使用天然漆,会制作陶器、玉器和简单的乐器骨哨。故C符合题意;元谋人、北京人不会建造房屋,排除AB;半坡人住半地穴式房屋,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河姆渡人。10.(2025春 河西区期末)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磨制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由以上信息可知,该遗址处于( )A.旧石器时代 B.新石器时代C.夏商周时期 D.封建社会早期【分析】本题考查了河姆渡遗址,需要学生结合所学河姆渡的原始农耕的相关知识作出回答。【解答】A.旧石器时代还未开始农业生产,故A项错误;B.据题干“某遗址先后发掘出大量陶器、石器、骨器、烧火堆、灰坑等,研究还发现了水稻栽培痕迹”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描述的是河姆渡遗址,该遗址种植水稻,已经进入新石器时代,故B项正确;C.夏商周时期已经出现了青铜器,故C项错误;D.封建社会早期已经使用铁器,故D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以河姆渡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1.(2025 黑龙江)某校组织学生开展了“中华文明探源之旅”研学活动,学生们在陕西西安半坡村这一站可以看到( )A.干栏式建筑 B.木结构水井C.出土的粟 D.使用天然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半坡遗址位于陕西西安半坡村,是我国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半坡居民主要种植粟,居住在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中,C正确。干栏式建筑是河姆渡居民的房屋建筑形式,河姆渡遗址位于长江流域,A错误。木结构水井是河姆渡遗址发现的,B错误。河姆渡人会使用天然漆,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12.(2025 金昌)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D.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说明桥头人会种植水稻,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故B符合题意;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都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A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13.(2025春 和平区期末)被后人尊崇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的是( )A.伏羲、黄帝 B.蚩尤、神农 C.盘古、夸父 D.炎帝、黄帝【分析】本题考查人文初祖黄帝和炎帝,知道黄帝和炎帝被后人尊称他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解答】相传,黄帝建造宫室,制作衣裳,教人们挖井,发明舟车等,对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炎帝教人民种植农作物,后人尊称黄帝和炎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故选:D。【点评】本题以“人文初祖”为背景,考查学生对黄帝和炎帝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14.(2025 深圳)俗话说“水火不容”,但古代先民却在烹饪上实现了“水火相成”。只要水、火之间有一层薄薄的隔离,它们就能共存相成。半坡先民解决这一问题使用的方法是( )A.人工取火 B.种植水稻 C.制作陶器 D.建造房屋【分析】本题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相关知识。题干中提到在烹饪上实现“水火相成”需要水、火之间有隔离。【解答】半坡原始居民会制作陶器,陶器可以作为水和火之间的隔离物,在烹饪时实现“水火相成”,C正确。人工取火主要是解决获取火源的问题,而不是解决水、火在烹饪中隔离的问题,A错误。种植水稻是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要农作物种植活动,与半坡居民无关,也与题干中解决水、火隔离问题无关,B错误。建造房屋主要是为了居住,与题干中在烹饪上解决水、火隔离的问题没有直接关系,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5 平凉)考古发现是了解历史的重要依据。下列考古发现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的是( )A.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 B.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C.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 D.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A.A B.B C.C D.D【分析】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说明桥头人会种植水稻,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故B符合题意;北京周口店出土的石器不能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排除A;良渚遗址出土的玉琮、河南安阳出土的司母戊鼎与原始农业无关,排除C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原始农业的发展,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浙江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可作为了解我国原始农业发展证据。16.(2025 绥化)生活在距今约70万﹣20万年,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的原始人类是( )A.元谋人 B.北京人 C.山顶洞人 D.河姆渡人【分析】本题考查北京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北京人生活在距今约70万年至20万年的北京西南周口店地区,他们使用打制石器,过群居生活,共同劳动(采集、狩猎),共同分享劳动成果。北京人已经学会使用火,还会长时间保存火种。故B符合题意;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排除A;山顶洞人距今约3万年,排除C;河姆渡人距今约7000年,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北京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的是北京人。17.(2025 阳山县一模)2024年,张家口新庙庄遗址5号地点发现了“石器初级加工场”,发掘出海量的石制品及保存完整的“热处理石料”的窑炉,生动呈现出约1.8万﹣1.5万年前人类的石器制造工艺流程和场景。据此推知,当时该地区( )A.劳动分工渐趋复杂 B.磨制石器大量生产C.贫富分化日趋明显 D.石器加工技术领先【分析】本题考查新庙庄遗址,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可知,新庙庄遗址既发现了“石器初级加工场”,也发掘出海量的石制品及保存完整的“热处理石料”的窑炉。这说明当时该地区劳动分工渐趋复杂,排除A;距今约10000年左右,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排除B;材料不能说明当时该地区贫富分化日趋明显,排除C;材料不能体现当时该地区石器加工技术领先,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新庙庄遗址,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当时该地区劳动分工渐趋复杂。18.(2025 阜阳一模)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这可以佐证中国( )A.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 B.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C.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 D.考古工作的成就辉煌【分析】本题考查良渚文化,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良渚古城遗址位于浙江余杭,距今约5300一4300年。古城由宫殿区、内城和外城组成。该遗址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了国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良渚古城的考古发现证实,距今约5000年,长江下游地区已经出现早期国家。这是中国早期文明出现的重要代表,说明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文明史,C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其他地区的文明遗址,不能说明中国成为最早的文明古国,排除A项;良渚古城距今约5300一4300年,不能说明中国具有一万年的文化史,排除B项;题目只提及一处遗址,不能说明考古工作的成就辉煌,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以良渚文化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19.(2025 齐齐哈尔)同学们在参观某处历史遗址时,讲解员介绍道:“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他们参观的这处遗址是( )A.元谋人遗址 B.北京人遗址C.半坡遗址 D.河姆渡遗址【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半坡遗址,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这里的人们生活在黄河流域,主要种植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与此相关的是半坡遗址。半坡遗址位于黄河流域,出土了大量农作物粟,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C项正确;元谋人遗址位于云南元谋(长江流域),河姆渡遗址位于浙江余姚(长江流域),均与黄河流域无关,排除AD项;北京人遗址属于旧石器时代遗址,并未进入原始农耕生活,排除B项。故选:C。【点评】本题以半坡遗址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20.(2025 江都区校级模拟)七年级同学在历史探究学习中,收集了如下资料,据此可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文物图片文物介绍 义乌桥头遗址出土的炭化稻粒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猪纹陶钵 半坡遗址出土的人面鱼纹陶盆A.早期文明交流和融合 B.史前社会的审美表现C.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 D.商业活动的逐渐活跃【分析】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义乌桥头遗址出土了炭化稻粒、河姆渡遗址出土了猪纹陶钵、半坡遗址出土了人面鱼纹陶盆,这些文物都与原始农业有关。炭化稻粒代表了早期农业种植,猪纹陶钵和人面鱼纹陶盆则反映了当时人们生产生活的情景。图片反映主题是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故C符合题意;题干反映的是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与早期文明交流和融合无关,排除A;审美表现与题干“炭化稻粒”不符,排除B;题干反映的是农业的发展与商业活动无关,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河姆渡人、半坡人,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图片反映主题是原始农业起源和发展。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