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和平区期末)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A.分封制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三国鼎立2.(2025春 霞山区期末)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搜集到的图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中国古代(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灌溉工具的革新C.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交通工具的进步3.(2025 金平区一模)孔子告诫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指出“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他们都强调要注重实际行动,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动荡不安与变革 B.百家争鸣思想活跃C.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4.(2025春 旺苍县期末)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这两项工程都( )A.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完成B.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C.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D.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5.(2025 楚雄市三模)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最多只可以使用七鼎六簋。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却僭越享用九鼎八簋。这说明( )A.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周王室地位下降C.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D.诸侯国实力衰弱6.(2025 广州)如图为出土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其材质坚硬,铜、锡、铅成分配比合理。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这反映了商朝( )A.海外贸易活跃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C.牛耕得到普及 D.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7.(2025 兰州)甘肃出土的青铜礼器秦公簋,铭文内容以秦公语气歌颂先祖功业,表达了继承祖业、奋发治国的信念,蕴含敬天法祖、家国一体思想。与此有关的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8.(2025春 顺义区期末)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它”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9.(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图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10.(2025 上城区二模)《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字镌刻历史记忆,让我们感受跨越千年的温暖和力量。以下国宝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以小搏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 ②贾湖骨笛——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史前先民的呼吸。 ③击鼓说唱陶俑——汉高祖的剑,飞将军的弓,都活在我们的段子里。 ④殷墟嵌绿松石甲骨——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11.(2025春 永春县期末)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 天问》;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均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 )A.思想理论 B.政治制度 C.文化底蕴 D.经济繁荣12.(2025春 金水区校级期末)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国的( )A.军事防御的精密构思B.城市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C.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D.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13.(2025春 朝阳区期末)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涌现。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 )A.兴起的背景 B.发生的过程C.各派的主张 D.产生的影响14.(2025 阳山县一模)某学校学生在探究“百家争鸣”时,找到了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见图),该学者意在说明( )A.儒学为百家思想之本原B.思想文化与时代相结合C.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15.(2025 齐齐哈尔)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图示中*处朝代对应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16.(2025 谷城县模拟)周朝对祭祀用品的数量、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反映出当时( )A.青铜技术落后 B.墓葬用品单一C.社会等级森严 D.贫富分化严重17.(2025 城区二模)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局面( )A.百家争鸣 B.各国争霸 C.思想统一 D.君主专制18.(2025 南皮县一模)据史书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有名的近两百家、著作近五千篇。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由此可见,“百家争鸣”的特点是( )A.多元思想并存 B.弘扬民主科学C.关注现实问题 D.注重典籍整理19.(2025 广西)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20.(2025 江都区校级模拟)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夏商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和平区期末)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它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材料评价的是( )A.分封制 B.春秋争霸 C.百家争鸣 D.三国鼎立【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相关知识,需要考生掌握百家争鸣的意义。【解答】百家争鸣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社会急剧变化,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各学派纷纷著书立说,发表意见,并互相辩论,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学术繁荣局面,这是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为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C项符合题意。分封制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主要作用是巩固统治、拓展疆域,与思想文化发展高峰无关,A项错误。春秋争霸是春秋时期各诸侯国为争夺霸权而进行的战争,主要体现在政治和军事方面,并非思想文化领域,B项错误。三国鼎立是东汉末年之后形成的魏、蜀、吴三国并立的政治局面,主要涉及政治和军事,与思想文化发展高峰不相关,D项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考生对基础知识的记忆、迁移与运用能力。2.(2025春 霞山区期末)某同学为了参加辩论会搜集资料,搜集到的图可以作为证据资料来论证中国古代( )A.手工业技术的进步 B.灌溉工具的革新C.农业生产力的发展 D.交通工具的进步【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要求运用所学分析解读题干信息。【解答】春秋战国铁犁的出现,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汉代耦犁和犁耕法进一步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唐代曲辕犁的发明,标志着中国传统步犁的基本定型,这些都表明了农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C正确。题干中的春秋战国铁犁、汉代耦犁和犁耕法、唐代曲辕犁都是农业生产工具,并非手工业工具,不能体现手工业技术的进步,A错误。这些工具都是用于耕地等农业生产环节,不是灌溉工具,不能反映灌溉工具的革新,B错误。这些工具与交通运输无关,不能体现交通工具的进步,D错误。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3.(2025 金平区一模)孔子告诫弟子要“讷于言而敏于行”;墨子指出“多力而不伐功,此以名誉扬天下”。他们都强调要注重实际行动,这反映了当时( )A.社会动荡不安与变革 B.百家争鸣思想活跃C.诸侯争霸战争的需要 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分析】本题考查的是老子和孔子的相关知识。【解答】据题干“他们都强调要注重实际行动”和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是一个社会大变革的时期,诸侯割据、战争频繁,社会秩序动荡。在这种背景下,孔子和墨子强调要注重实际行动,希望人们能够通过实际行动来改善社会状况,A项符合题意,正确;B.春秋战国时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竞相发展,但题干中的两句话主要强调的是实际行动,体现不出思想活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题干中的两句话更多的是从个人修养和道德层面来强调实际行动,而不是直接与战争相关,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华夏认同观念形成更多涉及民族融合,与题干中的实干主张无关,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4.(2025春 旺苍县期末)我国古代先民非常注重兴修水利,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这两项工程都( )A.推动了国家统一的完成B.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的交流C.导致了农民起义的爆发D.体现了中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相关史实,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父子主持修建的水利工程,修建时秦国已在局部地区实现统治,其主要作用是灌溉防洪,助力成都平原农业发展,并非推动国家统一完成。隋朝大运河是在隋朝实现国家统一后开凿的,目的是加强南北交通、巩固统治,不是为推动国家统一,所以A选项错误;都江堰主要是为解决成都平原的水患和灌溉问题,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其影响范围主要是四川地区,并没有促进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隋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贯通南北,促进了南北地区经济文化交流,所以该项只符合大运河,不符合都江堰,B选项错误;都江堰的修建是积极的水利工程建设,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没有导致农民起义爆发。隋朝大运河在修建过程中过度征发民力,加重百姓负担,是隋末农民起义的原因之一,但这不是二者的共同之处,C选项错误;都江堰巧妙利用地形、水势,修建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设施,实现防洪、灌溉、水运等功能,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水利智慧。隋朝大运河规划宏大,沟通五大水系,在选线、河道开凿、水利设施配套等方面展现高超技艺,同样体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所以D选项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都江堰和隋朝大运河相关史实。5.(2025 楚雄市三模)按照周礼的规定,只有天子可以享用九鼎八簋,诸侯最多只可以使用七鼎六簋。但到了春秋时期,郑国国君却僭越享用九鼎八簋。这说明( )A.早期国家开始形成 B.周王室地位下降C.青铜冶炼技术发达 D.诸侯国实力衰弱【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时期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瓦解,涉及周王室权威的衰落与诸侯势力的崛起。【解答】A.西周时期已形成较为完备的国家制度,而题干中的“春秋时期”与早期国家形成的时间不符,排除A;B.题干中郑国国君僭越使用天子礼器,反映诸侯不再严格遵守周礼,说明周王室权威削弱,礼乐制度逐渐崩溃,B项正确;C.题干强调礼制僭越,而非青铜器制造水平,排除C;D.诸侯僭越礼制恰恰说明其实力增强,而非衰弱,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通过礼器使用制度的变化,考查学生理解春秋时期社会变革的能力,需结合分封制与礼乐制度的演变分析制度崩坏与权力转移的关系。6.(2025 广州)如图为出土于殷墟的亚长牛尊,其材质坚硬,铜、锡、铅成分配比合理。它以野生水牛为造型,头前伸,嘴微张,憨态可掬;牛身上绘有二十六只动物,花纹细腻。这反映了商朝( )A.海外贸易活跃 B.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C.牛耕得到普及 D.甲骨文记载内容丰富【分析】本题考查青铜器,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商朝工匠已经准确掌握了铜、锡、铅的比例,铸造的青铜器形态逼真,这说明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故B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商朝海外贸易活跃,排除A;牛耕得到普及是战国时期,排除A;材料与甲骨文无关,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青铜器,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说明商朝青铜器制作工艺高超。7.(2025 兰州)甘肃出土的青铜礼器秦公簋,铭文内容以秦公语气歌颂先祖功业,表达了继承祖业、奋发治国的信念,蕴含敬天法祖、家国一体思想。与此有关的学派是( )A.道家 B.墨家 C.儒家 D.法家【分析】本题考查儒家,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题干并结合所学可知,“敬天法祖”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儒家强调“礼”“孝”,主张通过祭祀祖先、遵循天命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国家稳定;“家国一体”也是儒家的核心理念之一,认为家庭是国家的雏形,治理国家应以家庭伦理为基础,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故C符合题意;道家主张“无为而治”,排除A;墨家主张“兼爱”“非攻”,排除B;法家主张“以法治国”,排除AB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儒家,考查学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与材料相关的学派是儒家。8.(2025春 顺义区期末)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是汉字发展的重要阶段,也是我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它”是( )A.甲骨文 B.金文 C.小篆 D.隶书【分析】本题考查甲骨文的特点与地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甲骨文是中国商周时期刻写在龟甲和牛、羊等兽骨上的文字,具备汉字基本结构,是已知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成熟文字,与题干表述完全契合,A选项正确;金文是铸刻在青铜器上的文字,主要流行于商周时期,其出现时间晚于甲骨文,并非“年代最早”的成熟文字,B选项错误;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推行的标准文字,通过对大篆等整理简化而来,在甲骨文之后出现,不符合“年代最早”,C选项错误;隶书由篆书演变而来,起源于战国后期,定型于东汉,其形成时间远在甲骨文之后,D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甲骨文的特点与地位。9.(2025春 顺义区期末)如图示意图呈现的是中国古代一位思想家的主张。这位思想家是( )A.老子 B.孔子 C.墨子 D.韩非【分析】本题考查诸子百家思想,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老子是道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为“道”。其主张事物有对立面且可相互转化,处世倡导安于柔弱、以退为进、以柔克刚,政治上追求“无为而治”“小国寡民”,与题干内容完全匹配,A选项正确;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核心思想是“仁”“礼”,强调仁者爱人、克己复礼,注重道德教化与社会秩序规范,与题干中“道”“无为而治”等道家思想无关,B选项错误;墨子是墨家学派代表,主张“兼爱”“非攻”“尚贤”等,思想聚焦社会平等、和平与人才选拔,与题干道家理念不符,C选项错误;韩非是法家学派集大成者,主张以法治国、强化中央集权、奖励耕战,强调通过严刑峻法与制度构建治理国家,和题干道家思想差异明显,D选项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诸子百家思想观点。10.(2025 上城区二模)《如果国宝会说话》——以文字镌刻历史记忆,让我们感受跨越千年的温暖和力量。以下国宝按照时间先后顺序,排序正确的是( )①越王勾践剑——天下第一剑:以小搏大,不欺老幼,善于忍耐。 ②贾湖骨笛——穿行在骨笛孔洞之间的是史前先民的呼吸。 ③击鼓说唱陶俑——汉高祖的剑,飞将军的弓,都活在我们的段子里。 ④殷墟嵌绿松石甲骨——我们写出的横竖撇捺,刻在骨头上,因为刻骨,所以铭心。A.①②③④ B.②①④③ C.①④②③ D.②④①③【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不同历史文物所属的时代,通过明确各文物对应的时间,来判断排序是否正确。【解答】②贾湖骨笛 属于新石器时代前期(距今约9000﹣7500年 ),是目前中国发现最早的可吹奏乐器,代表史前先民的文化遗存,时间最早。④殷墟嵌绿松石甲骨 出自商代,甲骨文是商代成熟的文字,刻在甲骨上记录商王朝相关内容,时间晚于贾湖骨笛。①越王勾践剑为春秋晚期越国君主勾践的佩剑,春秋时期在商代之后。③击鼓说唱陶俑属于汉代文物,展现汉代民间艺术风貌,汉代在春秋之后。故D符合题意,排除ABC。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不同历史文物所属的时代。11.(2025春 永春县期末)中国空间站的问天实验舱“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 天问》;2022年冬奥会国家速滑馆“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均突出中国元素,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 )A.思想理论 B.政治制度 C.文化底蕴 D.经济繁荣【分析】根据材料,结合屈原的《楚辞》和敦煌壁画的相关知识推断出答案。【解答】由题干“‘问天’之名取自于先秦诗人屈原的长诗《楚辞 天问》”“‘冰丝带’的设计灵感源于敦煌壁画中的‘飞天’”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天问》全诗通篇是对天地、自然和人世等一切事物现象的发问,内容奇绝,被誉为是“千古万古至奇之作”;敦煌壁画中的飞天,在洞窟创建同时出现,艺术形象,姿态和意境,风格和情趣,都在不断地变化,不同的时代、不同的艺术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同风格特点的飞天,这些设计彰显了我国源远流长的文化底蕴,C项正确;《楚辞 天问》和“飞天”与思想理论和政治制度无关,排除A、B项;题干和经济繁荣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考点。考查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熟练掌握。12.(2025春 金水区校级期末)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共同体现了古代中国的( )A.军事防御的精密构思B.城市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C.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D.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信息“都江堰、长城、大运河、北京城”,可知题干中的都江堰是水利工程;长城是军事防御工程;大运河是交通运输工程;北京城是都城建筑,它们分属不同领域,但均为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与创造力的结晶,D项符合题意,正确;A.军事防御的精密构思,仅符合长城,与都江堰、大运河、北京城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城市建筑理念的传承发展,仅符合北京城,与都江堰、长城、大运河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水利工程的发展历程,仅符合都江堰和大运河,与长城、北京城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5春 朝阳区期末)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涌现。材料反映的是百家争鸣( )A.兴起的背景 B.发生的过程C.各派的主张 D.产生的影响【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解答】根据材料可知,题干指出战国时期的社会状况:旧制度瓦解、新制度确立,“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兴起,诸子百家纷纷涌现。这些内容并非直接描述百家争鸣的具体过程(如学派互动)、各派主张(如儒家“仁政”、道家“无为”)或历史影响(如对后世思想的影响),而是列举了百家争鸣得以发生的社会条件与时代背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准确识记百家争鸣的相关内容。14.(2025 阳山县一模)某学校学生在探究“百家争鸣”时,找到了某学者绘制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见图),该学者意在说明( )A.儒学为百家思想之本原B.思想文化与时代相结合C.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D.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掌握诸子百家之间的关系特点。【解答】观察可知,诸子百家之间存在师友关系、熟识关系等。这种关系表明不同学派的思想家之间有交流,在交流过程中必然会彼此借鉴学习对方的思想,这体现了诸子百家彼此借鉴学习的特点,C项正确。图中呈现的是诸子百家之间的师友、熟识等关系,不是以儒学为源头衍生出百家的形态,排除A项。题干中所给的诸子百家关系示意图,重点展示的是诸子百家之间人物的关联,并没有直接体现出思想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信息。图中没有关于时代背景对思想影响,或者思想如何反映时代特征的相关呈现,排除B项。图中没有突出法家集各家思想之大成的信息,从示意图中无法得出法家在诸子百家中处于集大成这样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5 齐齐哈尔)了解历史时序是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下面图示中*处朝代对应的古代政治制度是( )A.世袭制 B.分封制 C.郡县制 D.行省制【分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朝代与政治制度的对应关系,解题的关键是正确识读题干图示。【解答】根据题干图示可知,图示中*处朝代对应的是西周。西周为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周天子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诸侯,诸侯承担相应义务,该制度与西周对应,B选项正确;世袭制在夏朝已确立(启继承禹的位置),并非西周特有的政治制度,A选项错误;郡县制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秦朝时全面推行,不是西周的政治制度,C选项错误;行省制是元朝创立的地方行政制度,与西周无关,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国古代的政治制度。16.(2025 谷城县模拟)周朝对祭祀用品的数量、规格有严格的规定,如规定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卿大夫五鼎,士三鼎。这反映出当时( )A.青铜技术落后 B.墓葬用品单一C.社会等级森严 D.贫富分化严重【分析】本题考查西周的等级制度,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周朝对祭祀用鼎的数量、规格有严格规定,这一现象的核心本质是礼乐制度对社会等级的规范。鼎是西周礼器,象征权力与等级,不同身份的人使用鼎的数量不同,反映当时社会等级森严。故C符合题意;材料不能反映当时青铜技术落后,排除A;题干仅提及“鼎”的数量规定,未涉及其他墓葬用品的种类或丰富程度,不能体现“墓葬用品单一”,排除B;贫富分化侧重经济层面的财富差距,而题干强调的是政治等级制度(身份差异),二者逻辑不同,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考查西周的等级制度,考查学生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知道材料反映当时社会等级森严。17.(2025 城区二模)赵吉惠《论中国文化的多元性、一元性与封建专制主义》中提到:“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这反映了当时出现的局面( )A.百家争鸣 B.各国争霸 C.思想统一 D.君主专制【分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中国早期文化第二次大发展是战国后期,彼时各种文化既互相对立又互相渗透,出现了文化发展的综合趋势”可知反映的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领域的繁荣,A正确;“各国争霸”“思想统一”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君主专制”是秦朝建立的,排除D。故A正确。故选:A。【点评】本题以百家争鸣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18.(2025 南皮县一模)据史书载,战国时期“诸子百家”有名的近两百家、著作近五千篇。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形成了思想文化的繁荣局面。由此可见,“百家争鸣”的特点是( )A.多元思想并存 B.弘扬民主科学C.关注现实问题 D.注重典籍整理【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百家争鸣的特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提到“诸子百家有名的近两百家、著作近五千篇,各家学派聚众讲学、著书立说”,说明思想领域流派众多、观点各异,呈现 多元思想并存 的局面,如儒家、道家、法家等各自独立又相互争鸣,故A正确;“民主科学”是近代新文化运的核心主张,与战国“百家争鸣”无关联(百家争鸣聚焦治国、伦理、社会秩序等传统议题),B错误;题干仅描述“百家争鸣”的流派、著作数量及传播形式,未体现“关注现实问题”(如未提各家思想如何解决战争、民生等现实矛盾),无法推导此特点,C错误;题干强调“聚众讲学、著书立说”,重点是思想创造与传播,而非“典籍整理”(如孔子整理典籍是个人行为,并非百家争鸣的普遍特点),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百家争鸣的特点。19.(2025 广西)商鞅变法时期,军功是秦人获得政治权利的主要途径,国君的宗族没有军功也不能享受世袭爵位的特权。秦国的这一改革措施有利于( )A.改进生产技术 B.增强军事实力C.维护周王统治 D.完善户籍管理【分析】本题考查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的作用,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以军功作为获得政治权利和世袭特权的依据,激励秦人奋勇作战、建立军功,能提高军队战斗力,增强秦国军事实力,B选项正确;题干强调军功与政治权利、世袭特权的关系,未涉及生产技术改进相关内容,A选项错误;商鞅变法是为了增强秦国实力,推动秦国向封建国家转变,并非维护周王统治(当时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C选项错误;题干围绕军功爵制展开,与户籍管理无关联,D选项错误。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商鞅变法中军功爵制的作用。20.(2025 江都区校级模拟)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使蒙尘三千多年的“符号”免于湮没。这种“符号”应是( )A.刻画符号 B.甲骨文 C.金文 D.小篆【分析】本题以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甲骨文.【解答】清代的金石学家王懿荣是第一个发现“龙骨”上刻有明显“符号”的人,并断定为商代的文字,这种“符号”应是甲骨文。19世纪末,著名学者王懿荣在买回来的药材里,发现了龟甲和兽骨上刻有符号,他断定这是中国失传已久的文字,甲骨文就这样被发现了。商朝人刻写在龟甲或兽骨上的文字被称为“甲骨文”,它已经具备了汉字结构的基本形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从商朝开始。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解读题干信息和对历史史实的分析和准确识记能力.理解并识记文字的演变的相关史实.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