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南山区期末)如表发展进程简表的主题应是(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1949年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国家政权属于人民195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B.法律维护秩序的功能C.总路线制定完善的过程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2.(2025 兰州)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3.(2025 长沙)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4.(2025 吉林)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5.(2025 黑龙江)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6.(2025 齐齐哈尔)学者金冲及曾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7.(2025 广西)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8.(2025春 河西区期末)“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9.(2025 鄂州二模)虽然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提高了。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C.提升了民众救亡意识 D.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10.(2025 鲁山县二模)1905年,某私塾改制为新学堂,课程内容由之前的四书、五经、试帖诗等变为国语、算术、常识、体育等。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白话文的推广C.维新思想的传播 D.科举制的废除11.(2025 石家庄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12.(2025 天津)某学者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这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 D.一二 九运动13.(2025 平房区二模)图表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将一些事物中隐藏的联系进行关联,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如表内容反映的是( )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A.宣统帝下诏退位的过程B.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的过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过程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14.(2025 盐城一模)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5.(2025 南山区三模)如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A.宣统帝下诏退位 B.军阀间混战不休C.巴黎和会的获胜 D.袁世凯复辟帝制16.(2025 广州二模)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进步性在于( )A.终结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实现了民族独立 D.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17.(2025 福建)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18.(2025 宜宾)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治理体系的完善 B.人民主权的实现C.实业救国的主张 D.民主政治的色彩19.(2025 南阳二模)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20.(2025 道外区三模)以下为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专题研究时搜集到的材料:“1851年金田起义”“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1895年公车上书”“1911年武昌起义”,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B.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革命活动C.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D.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多种尝试中考历史一轮复习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共20小题)1.(2025春 南山区期末)如表发展进程简表的主题应是( )1912年 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1949年 颁布《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强调国家政权属于人民1954年 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规定国家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A.民主制度的建设和发展B.法律维护秩序的功能C.总路线制定完善的过程D.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以及内容,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主权属于全体国民,是资产阶级民主制度建设尝试;1949年《共同纲领》、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强调国家权力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进程。三者围绕不同时期民主制度(权力归属)的构建与发展,A正确;表格重点是法律规定的“国家权力归属(国民、人民)”,体现民主内涵,而非“维护秩序”(如社会稳定、治安等),B错误;表格内容是宪法或纲领对国家权力的规定,与“总路线”(如过渡时期总路线等)无关,C错误;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标志是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1912年、1949年的文件与社会主义制度确立无关,D错误。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中华民国临时约法》。2.(2025 兰州)胡适认为:“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砍断大树”是指( )A.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 B.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C.改变了中国社会性质 D.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辛亥革命,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题干信息“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洋务运动只不过剪断了一些枝叶,辛亥革命则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可知,胡适将中国传统文化比作“大树”,洋务运动“剪断枝叶”指仅学习西方技术而未触及根本;辛亥革命“砍断大树”则指对传统体系的重大冲击。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彻底结束了封建帝制,相当于斩断了传统封建体系的“主干”,符合“砍断大树”的比喻,B项正确;刺激了民族工业发展是辛亥革命的间接影响,但与“砍断传统文化大树”的比喻无关,侧重经济层面,排除A项;辛亥革命并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这是其局限性,与题干不符,排除C项;促进了社会生活变化是辛亥革命在社会习俗层面的影响,属于“枝叶”层面的变化,而非“砍断大树”的核心,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以辛亥革命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3.(2025 长沙)1915年底,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的湖南志士是( )A.黄兴 B.宋教仁 C.蔡锷 D.蔡和森【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蔡锷,重点掌握护国战争的相关史实。【解答】袁世凯复辟帝制活动,令举国哗然。孙中山发表《讨袁檄文》,号召爱国豪杰共同奋起,维护共和制度。1915年底,蔡锷、李烈钧、唐继尧在云南宣告独立,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护国战争爆发。蔡锷是湖南邵阳人,是护国军主要领导人。1915年底,蔡锷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并组织护国军北上讨袁,C项正确;黄兴与护国战争无关,排除A项;宋教仁已于1913年在上海火车站遇刺身亡,排除B项;蔡和森是早期共产党人,与护国运动无关,排除D项。故选: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蔡锷的相关史实。4.(2025 吉林)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这得益于( )A.黄花岗起义 B.武昌起义C.二次革命 D.北伐战争【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武昌起义,识读题干材料是解答本题的关键。【解答】1911年10月10日武昌首义,起义军当天占领武昌,12日,起义军完全控制武汉三镇,史称“武昌起义”。武昌起义打响了辛亥革命的第一枪,在武昌起义影响下清朝统治土崩瓦解。武昌起义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武汉是近代民主革命的重镇,有“首义之城”的美誉,B项正确;黄花岗起义发生在广州,排除A项;二次革命是1913年反对袁世凯的斗争,时间地点均不符,排除C项;北伐战争是1926﹣1927年国民革命军从广东革命根据地出发北进,与“首义“无关,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题干信息以及理解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武昌起义的相关史实。5.(2025 黑龙江)1912年发表的《新陈代谢》一文中写道:“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文章中两个“成”所表述的事件是( )A.中华民国成立 B.提出三民主义C.秋收起义爆发 D.推翻封建制度【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建立,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题干信息进行解答即可。【解答】根据材料“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总统成,皇帝灭”可知,反映了辛亥革命后政体变革,1911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辛亥革命开始,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和封建君主专制制度,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成立,孙中山等人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确立了共和政体和总统制,与题干“成”直接对应,A项正确;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纲领阐发为三民主义,与题干时间信息不符,排除B项;秋收起义为1927年中共领导的起义,与1912年无关,排除C项;辛亥革命仅推翻帝制,未彻底终结封建地主土地制度等,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以中华民国建立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题干信息的能力。6.(2025 齐齐哈尔)学者金冲及曾指出: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这反映了辛亥革命的( )A.背景 B.经过 C.性质 D.影响【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辛亥革命使中国人抛弃了对皇帝的崇拜,促使人们敢于发表以前不敢说的主张,民众心理有了巨大变化”可知,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因此D项符合题意,正确。A、B、C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7.(2025 广西)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打断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体系的循环链条,肇建民国。这一观点肯定了辛亥革命( )A.终结君主专制制度 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C.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分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辛亥革命。【解答】题干指出辛亥革命打破了中国传统王朝更替的循环,建立了民国。这体现了辛亥革命的根本意义在于终结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A 项符合题意,正确。B.促进民族工业发展并非辛亥革命直接且最主要的成果,不符合题意,排除。C.北伐战争是1926年至1927年间,由广东国民政府发动的反对北洋军阀的革命战争。目的是推翻帝国主义支持的北洋军阀统治,统一全国。推翻北洋军阀统治与题干强调的“打断王朝更替循环”这一核心论点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推动社会习俗变化并非辛亥革命直接且最主要的成果,与题干强调的“打断王朝更替循环”这一核心论点关联性较弱。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A。【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8.(2025春 河西区期末)“痛只痛,甲午年,打下败阵。痛只痛,庚子岁,惨遭杀伤。痛只痛,割去地,万古不返。痛只痛,所赔款,永世难偿……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这份资料出自( )A.太平天国的告民书 B.维新派的变法宣言C.革命党人的宣传册 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分析】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掌握基础知识。【解答】A.太平天国运动发生在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排除A;B.维新变法发生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前,排除B;C.根据材料“雪仇耻,驱外族,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分析可知,材料不仅体现了抵御列强侵略的主张,还体现了驱逐满清政府统治的意图,是革命派的主张,C正确;D.北洋政府改革方案,与“复我冠裳。到那时,齐叫道,中华万岁”不相符,排除D。故选:C。【点评】本题侧重于考查辛亥革命,答题关键在于对材料的分析和相关知识点的把握。9.(2025 鄂州二模)虽然中华民国的成立并没有给人民带来当家作主的现实,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意识到自己的政治地位提高了。这表明辛亥革命( )A.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 B.增强了资产阶级力量C.提升了民众救亡意识 D.推动了民众思想解放【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据题干“但民众的心理发生了很大变化,认识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了”和所学知识可知,这表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使人民真正实现当家作主的地位,但在思想上却唤醒了民众的国家主人意识,这正是民主政治思想传播的体现,民众思想解放的体现,D项符合题意,正确;辛亥革命的胜利推翻了君主专制制度,并没有完全推翻封建专制,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题干主要强调民众心理的变化,未涉及资产阶级力量增强,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题干主要反映的是民众国家主人意识的提高,没有体现出民众救亡意识的提升,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0.(2025 鲁山县二模)1905年,某私塾改制为新学堂,课程内容由之前的四书、五经、试帖诗等变为国语、算术、常识、体育等。出现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洋务运动的推动 B.白话文的推广C.维新思想的传播 D.科举制的废除【分析】本题考查了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清政府谕令一律停止科举考试,兴办学堂,促进了新式学堂的出现和教学内容的变革,D项正确;洋务运动兴起于19世纪六十到九十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排除A项;白话文的推广与1915年开始的新文化运动有关,排除B项;维新思想的传播主要是在19世纪末,侧重于政治制度的变革和思想启蒙,对私塾课程内容的改变没有直接的推动作用,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清末民初的文化、教育与社会生活,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11.(2025 石家庄三模)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此事说明( )A.君主立宪思想广泛传播B.革命与反革命斗争激烈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D.革命党人孤立无援【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题干“清政府命令吴禄贞率北洋新军第六镇(师)镇压山西革命,但他却暗中与山西革命党人联络,随后并共同反清,最终于1911年11月被旧势力暗杀于石家庄火车站”可知,革命势力与反革命势力之间的激烈对抗,B项符合题意,正确;A.“君主立宪”与革命党推翻帝制的目标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C.“革命果实落入北洋之手”发生于袁世凯掌权后,与材料时间(1911年11月)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D.“孤立无援”与吴禄贞主动联合革命党的史实矛盾,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2.(2025 天津)某学者提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中国社会确实也在缓慢地向前发展,黑暗中也酝酿着光明”。这指的是( )A.洋务运动 B.义和团运动C.新文化运动 D.一二 九运动【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辛亥革命推翻了中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资产阶级的思想启蒙运动不断深入;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因此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新文化运动蓬勃发展,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故C项符合题意,正确。A.洋务运动发生在19世纪60﹣70年代,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B.义和团运动发生在1900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D.一二 九运动发生在1935年,时间不符,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3.(2025 平房区二模)图表的使用能够很好地将一些事物中隐藏的联系进行关联,使得我们能够发现其中的小秘密。如表内容反映的是( )袁世凯逼宣统帝退位(清朝灭亡)→孙中山辞职→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A.宣统帝下诏退位的过程B.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的过程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颁布的过程D.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分析】本题考查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识记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解答】A.宣统帝下诏退位的过程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A。B.孙中山创建中华民国是在1912年1月1日之前与题干信息无关,排除B。C.材料没有涉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排除C。D.图片中的文字显示袁世凯通过种种手段实现个人目的的过程,结合所学可知这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分析图片可知,描述了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1912年2月13日,孙中山向临时参议院提出辞职,并推荐袁世凯继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2月15日,临时参议院选举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1912年4月,孙中山正式解除临时大总统职务,临时政府迁往北京,所以图片中的文字显示袁世凯通过种种手段实现个人目的的过程,反映的主题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的过程,D符合题意。故选:D。【点评】解答本题要明确考查的知识点是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运用所学知识正确作答即可。14.(2025 盐城一模)有学者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成果、背叛共和后,辛亥革命就失败了。但是,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他意在说明辛亥革命( )A.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B.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C.使中国陷入军阀割据的局面D.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分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根据材料“如果从民主发展的进程来说,袁世凯反对民主、背叛共和失败的那么惨那么快,又是辛亥革命的结果。”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虽然被袁世凯窃取了,但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做法很快也失败了,说明辛亥革命促进了民主共和观念的传播,打开了中国进步潮流的闸门,A项正确。B.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与题干主旨不符,排除B。C.袁世凯逝世后,中国陷入了军阀割据的局面,排除C。D.五四运动使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排除D。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15.(2025 南山区三模)如图《自作孽不可活》是民国时期的一幅漫画,它讽刺了( )A.宣统帝下诏退位 B.军阀间混战不休C.巴黎和会的获胜 D.袁世凯复辟帝制【分析】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需要学生在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的情况下给予作答。【解答】根据漫画“民国四年”“万岁”并结合所学知识,民国元年1912年,民国四年等于1912+4﹣1=1915年。漫画讽刺了1915年底袁世凯复辟帝制。1915年末,袁世凯下令以1916年为“中华帝国洪宪元年”,准备在元旦举行登基大典,D项正确;从所学知识可知,1912年2月12日,在袁世凯软硬兼施的逼迫下,宣统帝下诏退位,宣统帝下诏退位为民国元年,排除A项;从所学知识可知,1916年袁世凯去世,北洋军阀混战不休,排除B项;从所学知识可知,巴黎和会的召开时间是1919年,且对于国民来说,巴黎和会中国外交是失败的,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袁世凯复辟及北洋政府的黑暗统治,考查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基本历史事件特征的再认再现能力。16.(2025 广州二模)1912年,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其进步性在于( )A.终结了封建帝制 B.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C.实现了民族独立 D.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解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临时约法》明确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主权在民的原则,确立了民主共和制度,否定了君主专制,具有进步性。故B符合题意;“终结了封建帝制”是辛亥革命的直接成果(1912年2月清帝退位),但《临时约法》本身并未直接终结帝制,而是从法律上确立民主共和制度。排除A;“实现了民族独立”不符合史实。辛亥革命后,中国仍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民族独立并未实现。排除C;“推动了工业快速发展”与《临时约法》的内容无关,该约法主要涉及政治制度,而非经济政策。排除D。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考查学生的材料分析能力以及调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17.(2025 福建)某历史人物去世后,时人撰写挽联:“抗孙黄以做总统,先临时、后正式、旋改国号,一片心称皇呼帝,忽焉取消,我也笑鳌入紫泥。”这反映出当时( )A.清廷压迫百姓 B.复辟行径不得人心C.军阀割据混战 D.封建制度业已终结【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影响,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挽联核心是批判复辟帝制的行为,未涉及清朝统治时期的百姓压迫问题,且清廷在1912年已灭亡,与材料中“改国号”“称皇呼帝”的时间背景不符,排除A项;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挽联通过“笑鳌入紫泥”(讽刺其失败)直接表达对复辟行为的嘲讽,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帝制复辟的反对,说明复辟行径不得人心。结合史实,这与1915年袁世凯复辟帝制、1916年被迫取消的事件完全吻合,B项正确;挽联重点是批判“称帝”行为,未涉及军阀之间的武装割据或混战,排除C项;1912 年辛亥革命推翻清朝统治,结束了君主专制制度,但封建制度的彻底终结需到新中国成立后(如土地改革等)。挽联反映的是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失败,强调“君主专制”不得人心,而非“封建制度”完全终结,排除D项。故选:B。【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袁世凯复辟帝制以及影响。18.(2025 宜宾)孙中山在担任临时大总统期间,曾发布通令,要求所有政府官员树立公仆意识,“须知凡属官员,皆系为民服务,官规具在,莫不负应尽之责任,而无特别之利益。”这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 )A.治理体系的完善 B.人民主权的实现C.实业救国的主张 D.民主政治的色彩【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识记和分析历史知识的能力。【解答】根据材料可知,孙中山当选临时大总统后,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强调官员是人民的公仆,要为人民服务,这体现了主权在民的理念,体现了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民主政治的色彩,D项符合题意,正确。A.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而不是治理体系的完善,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B.材料强调的是民主政治的建设,而没有实现人民的主权,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C.材料强调的是主权在民,而不是实业救国的主张,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故选:D。【点评】本题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9.(2025 南阳二模)有学者认为,“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是中国近代内在矛盾发展的结果,是一种前无古人的变化”。这个“变化”是指( )A.结束君主专制的统治 B.推翻北洋军阀统治C.开启新民主主义革命 D.实现中华民族独立【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民国之取代自秦始皇以来两千多年的帝国”可知,材料的描述指的是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反动统治,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A项正确;北伐战争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中内容没有体现,排除B项;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开启了新民主主义革命,材料中内容没有体现,排除C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实现了中华民族的独立,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D项。故选: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理解并识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20.(2025 道外区三模)以下为某历史小组在进行专题研究时搜集到的材料:“1851年金田起义”“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1895年公车上书”“1911年武昌起义”,这些事件共同反映了( )A.资产阶级领导旧民主主义革命B.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革命活动C.中华民族的民族危机大大加深D.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多种尝试【分析】本题考查了武昌起义、金田起义、京师同文馆、公车上书,要求学生阅读史料并结合所学作出回答。【解答】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领导力量并不都是资产阶级。像1851年的金田起义是农民阶级领导的太平天国运动,并非资产阶级领导,所以该选项说法错误。而且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是洋务运动的举措,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发起的,也不是资产阶级领导,A错误。虽然这些事件涉及不同阶层,比如农民阶级、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等,但并不是所有活动都属于革命活动。例如洋务运动是地主阶级为了维护封建统治进行的自救运动,并非革命,所以不能说社会各阶层积极参与革命活动,B错误。民族危机大大加深主要是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来体现的,比如《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而题干中的这些事件更多体现的是不同阶层为了挽救国家危亡所做出的努力,并非直接反映民族危机加深的程度,C错误。1851年金田起义是农民阶级试图推翻清王朝统治来挽救危机的尝试;1862年设立京师同文馆是地主阶级洋务派学习西方技术以自强求富的举措;1895年公车上书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推动变法的行动;1911年武昌起义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尝试。这些事件体现了不同阶层为了救亡图存而进行的多种不同形式的努力,D正确。故选:D。【点评】本题考查了武昌起义、金田起义、京师同文馆、公车上书,主要考查学生结合所学知识解答问题的能力。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