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江西省吉安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汉景帝年间,政府送蜀地学生到长安学习,又在蜀地开办学校,为学生免除徭役,学优者随带出巡,有的还授以官职。数年之间,蜀地民众感受到了国家对民众的好处,开始乐意进入政府机构服务。汉朝这些举措旨在( )
A. 树立儒学思想的独尊地位 B. 树立民众对统一国家的认同
C. 展现汉帝国强盛开放形象 D. 灵活应对西南夷的边疆危机
2. 1919年6月,《星期评论》在上海创刊,孙中山为其题写刊名。该刊物以介绍和研究国内外劳工运动、宣传社会主义为宗旨,并开启了《共产党宣言》中文译作的起点。这反映当时中国( )
A. 新文化运动得到新发展 B. 工人阶级主导革命进程
C. 国共合作成为时代潮流 D. 三民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3. 1980年和2000年农民各项消费支出占比变化表
年份 吃、穿、住(生存型消费) 发展享受型消费
食品 衣着 居住 交通通讯 家庭设备 文教娱乐 医疗保健 其他
1980年 87.98% 12.02%
2000年 70.35% 29.65%
导致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
A. 农产品产量的减少 B. 农民消费观念的转变 C. 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D. 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
4. 哪吒最早原是印度佛教中护法神“那吒”。宋代以后,道教将佛教的“那吒”吸收并改造为道教神祇“哪吒”,并赋予其叛逆、勇敢、忠诚的性格特征。由此可见( )
A. 印度文明对中国影响最大 B. 文化传承具有连续性
C. 文明交流促进了文化发展 D. 文明具有多元性特点
5. 有学者认为它所创造的文明“立足于东方希腊化地区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上,从其产生的那一时刻起就带有明显的东方色彩……既是典型的基督教文明……又具有明显的罗马因素。”它是指( )
A. 亚历山大帝国 B. 拜占庭帝国 C. 阿拉伯帝国 D. 奥斯曼帝国
6. 据记载,茶叶1650年前后被引进英国时,每磅的价格大约为10英镑,相当于熟练工匠半年的收入,然而一个世纪后,茶叶已成为普通消费品。这种经济现象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
A. 商业革命的影响 B. 大量贵金属涌入欧洲 C. 工业革命的推动 D. 重商主义政策的实施
7. 2025年4月2日,在宣布对大多数进口到美国的货物征收10%的最低关税,并对来自数十个国家的产品征收更高的关税的同时,特朗普还宣布美国进入“国家紧急状态”,其意在绕过国会直接采取贸易限制措施。特朗普此举( )
A. 顺应了时代的发展需要 B. 体现了总统与国会之间职权不明
C. 加强了政府的行政权力 D. 破坏了美国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
8. 容克阶层原为普鲁士的贵族地主阶级,长期垄断军政要职,19世纪中期开始资产阶级化。1871年后,德国实际形成了以容克贵族同资产阶级联盟的政治体制。据此可知德国( )
A. 资本主义制度不断完善 B. 具有浓厚的封建专制色彩
C. 社会经济发展举步维艰 D. 资产阶级代议制形同虚设
9. 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代表亚当·斯密(1723—1790)和大卫·李嘉图(1772—1823)创立并发展了“劳动价值论”。前者提出了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和决定商品价值的理论,后者则进一步指出商品决定于劳动时间,两人都认为商品价值是由工人和资本家共同创造的。他们的“劳动价值论”( )
A. 成为英国宪章运动的指导思想 B. 揭露了资本家剥削工人的秘密
C. 属于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成果 D. 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来源
10. 1823年,美国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曾表示:“美洲大陆……从此不应被任何欧洲列强视为未来殖民的对象……我们将把欧洲列强将其制度扩展到本半球任何部分的企图,视为对我们和平与安全的威胁。”这反映出美国( )
A. 独立后仍然遭受欧洲的殖民威胁 B. 意图维护美洲大陆的和平安全
C 政治经济实力与欧洲国家有差距 D. 与传统殖民势力争夺拉丁美洲
11. 下述现象( )
1870—1914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国防预算
A. 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紧张局势
B. 促进了和平主义运动进一步发展
C. 造成宗主国与被殖民国家关系的紧张
D. 成为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源
12. 1925年,苏联谷物总产量达到7247万吨,接近战前水平,工业总产量为战前的73%,劳动人民的物质生活逐步得到改善。这些成就的取得( )
A. 保证了国内战争的胜利 B. 得益于新经济政策的实施
C. 标志苏联工业化的实现 D. 阻碍了农业集体化的开展
13. 1937年,七七事变发生后,苏联给予中国以巨大援助,从1938年3月到1939年6月,苏联先后给予中国共25000万美元的贷款,以供向苏联购买军火和其他物资之用。这说明( )
A. 苏联援助扭转了中国战场的战略态势 B. 苏联的战略重心逐步转移至东线
C. 苏联援助增强了中国抵抗日军的实力 D. 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效果显著
14. 1961年,美国通过《对外援助法案》,承诺帮助部分国家消除饥饿、贫困、疾病和无知。美国视对发展中国家的卫生援助为一件“穿透铜墙铁壁,直达人心深处”的“工具”,将彰显美国作为医疗大国和卫生强国的软实力,帮助组成对抗共产主义入侵的联盟。这表明( )
A. 美国此举旨在扩大其国际影响力 B. 对第三世界的争夺是美苏冷战重点
C. 美国借助卫生领域渗透冷战思维 D. 美国由此树立负责任大国国际形象
15. 部分发达国家社会保障支出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
年份 英国 德国 瑞典
1960 13.9% 20.5% 12.8%
1970 15.9% 25.6% 21.1%
1980 23.5% 30.7% 33.5%
1993 26.9% 32.2% 42.5%
据此可知,这些国家( )
A. 国民经济的发展存在隐患 B. 政府的财政危机显现
C. 居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D. 社会保障更具公平性
16. 在人工智能时代,生产智能化将减少对劳动力的依赖,甚至代替传统劳动力,这种趋势是必然的并且是全球性的。因此,大批跨国企业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经济发展的自我供给,实现生产“本地化”,使得国际分工的可能性逐步减小。据此可知,人工智能的发展( )
A. 加剧了社会治理复杂化 B. 违背了世界工业化发展的潮流
C. 削减了各国整体就业机会 D. 易拉大南北国家间发展的差距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恩格斯说“城市是中世纪的花朵”。城市具备满足大量集中的学生和教师的物质条件。正如中世纪谚语所说的“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城市拥有学术复兴所必需的自由、宽松的氛围。城市工商业者对世俗知识的大量需求,诞生了一个以知识和传授知识为业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是城市劳动分工体系中的一部分。“在西方国家,中世纪的知识分子随着城市而诞生”,“在中世纪文明中对于人类没有什么比城市具有更大的社会意义了”。
——摘编自符松涛《西欧中世纪城市对大学兴起的影响》
材料二 大学注重职业训练,把世俗科学引进学校,这是对基督教神学教育的一大突破。改变了西方的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专业知识分子阶层,培养了大批管理教会和国家的行政人员、律师及教皇。中世纪大学拥有极大的自主权,推行学术自由,鼓励学者和学生探求真理,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现代大学成为先进文化的聚集地,与中世纪大学在社会系统中奠定的地位是分不开的。
——摘编自符松涛《中世纪大学对西欧教育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欧中世纪大学在城市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西欧中世纪大学兴起的积极作用。
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科技对西方的影响应首推中国的四大发明。造纸术推动了西方的思想启蒙,印刷术加快了西方文化传播,指南针促进了航海时代的到来及世界贸易的发展,火药改变了西方的作战方式。在中国与东南亚国家往来不绝的长期贸易中,中国的航海和造船技术传入泰国等东南亚国家,促进了东南亚国家造船业的发展。华人也将中国的建筑风格传播到泰国,丰富了泰国的建筑艺术。11世纪中期,中国的活字印刷技术传入朝鲜。此外,高丽的瓷器特别是青瓷具有很高的水平,这种工艺是在中国原有的技术上发展起来的。同时,青瓷和白瓷大量输入日本,日本的建筑也多采用中式建筑方法,中国建筑对日本本土建筑有巨大影响。
——摘编自陈苗《浅谈中国文化对世界的辐射及影响》
材料二 通过技术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将殖民地固化为“原材料谷仓”,技术差异加剧了全球剥削链条。……欧洲工业革命带来的机械化生产(如纺织机)直接摧毁了殖民地本土手工业。运输技术(如蒸汽船、铁路)和采矿技术的进步,使欧洲能够系统性地掠夺殖民地的自然资源。军事技术的代差(如火器对冷兵器的压制)是殖民者征服美洲、非洲和亚洲的关键。这种征服模式,使殖民者得以建立单向依附体系:中心国家输出工业制成品,外围国家被迫提供廉价原材料。
——根据《马克思和恩格斯选集》整理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科技对世界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科技进步与世界殖民体系形成的关系并予以说明。
19. 海权是指一个国家利用海洋、控制海洋的海上战略力量体系,它包括海上军事力量和海上经济力量两个方面。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日本是地处东亚边缘的岛国,由于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繁,具有强烈生存危机意识,养成了不断向外扩张的民族性格。日本近代化海防理论的先驱是林子平(1738—1793年),他的著作《海国兵谈》(1791年),第一次运用了“海国”这个概念,他认为海国须拥有与海国相称的武备。从1633年德川幕府发布的第一个“锁国令”算起,直到1853年佩里来航的220年间,日本一直处于“锁国时代”。“佩里的示威行动及随后海军舰炮对鹿儿岛和下关海峡的炮击,使日本领导人相信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同其他国家交往,至少要达到获取西方军事技术的程度”。
——摘编自侯昂妤《近代早期日本走向海洋的动因探析》
材料二 自1890年马汉“海权论”问世以来,美国海权迅猛崛起。美国海权力量的迅速崛起引发了其与老牌海权霸主英国及新兴海权强国日本之间的激烈冲突。然而,美国能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训,没有与竞争者进行直接的对抗,而是通过国际会议的形式与其协商谈判。华盛顿会议上的妥协虽然导致美国确立世界海上霸权的时间往后延长了近三十年,但它却通过谈判享有了和英国几乎等同的海洋权益,建立了一支不亚于英国的强大舰队。此外,美国还利用一战前后的有利形势,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成功取代英国成为新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中心。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军事实力使得美国在世界上的影响力丝毫不亚于英国,美国已经在事实上实现了海权的崛起,成为一个海权强国。待到二战结束,日落西山的英国已经无力维持海上霸权,被迫将其拱手相让,美国这才接过英国的世界海洋霸主宝座。
——摘编自刘自强、陈光辉《冲突与协调:美国海权崛起与华盛顿体系的形成》
(1)根据材料一,指出近代早期日本走向海洋国家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以来美国海权崛起的特点,并简述从美国海权崛起得到的启示。
20.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人类历史进入20世纪,在两次世界大战的进程中和其后的日子里,伴随国际力量的改变,世界格局发生了真正具有全球意义的三次大变动。第一次变动发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二次变动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第三次变动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这三次变动不仅反映了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也体现了不同历史时期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和冲突。
——摘编自吴建新《20世纪世界格局的三次变动》
根据材料,结合世界近现代史的知识,围绕“国际格局的演变”这一主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吉安市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历史试题
(测试时间:75分钟 卷面总分:100分)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题答案】
【答案】B
【2题答案】
【答案】A
【3题答案】
【答案】D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A
【7题答案】
【答案】C
【8题答案】
【答案】B
【9题答案】
【答案】D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C
【14题答案】
【答案】C
【15题答案】
【答案】A
【16题答案】
【答案】D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共52分。其中第17题12分,第18题14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
【17题答案】
【答案】(1)原因:城市经济发展为大学兴起提供了物质条件;城市自由氛围为大学兴起提供了宽松环境;城市知识分子阶层为大学提供了智力支持。
(2)积极作用:打破了教会对教育的垄断地位;助推教育发展,培养了人才;弘扬自治、自由精神,推动了学术研究;为近现代大学发展提供了借鉴;为文艺复兴、自然科学发展提供了条件,推动西欧的思想解放。
【18题答案】
【答案】(1)影响:中国的四大发明传播至欧洲,推动了欧洲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转型;先进的科技和生产工艺的传播,促进了东南亚和东亚的社会经济发展;塑造了东南亚和东亚的文化,促进了中华文明圈的形成。
(2)关系:科学技术的进步为资本主义世界殖民体系形成创造了条件。说明:资本主义国家依托军事技术优势,对落后地区进行残酷的军事征服;交通和通讯技术的进步为资本主义海外扩张创造了条件;科技促进了资本主义国家生产技术的发展,商品倾销摧毁了殖民地和半殖民地的传统经济。
【19题答案】
【答案】(1)原因:自然地理环境因素;向外扩张历史惯性、民族性格;本土“海防论”思想的影响,有识之士的推动;美国佩里入侵等外来事件的刺激。
(2)特点:政府重视,以马汉的海权理论为指导;策略灵活,以谈判与和平崛起为主要路径;抓住历史机遇,以两次世界大战为崛起契机;大力发展经济与军事,制订适合国情的海洋战略。
启示:经济实力是发展海权的首要前提,必须平衡好经济与军事之间的关系;正确处理与霸权国的关系是发展海权的重要途径;制定适合国情的海洋发展战略;维护国家利益是发展海权的根本目的。
【20题答案】
【答案】示例一:观点:国家力量对比的变化推动国际关系格局的演变。
阐述:两次工业革命后,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形成。帝国主义国家间政治、经济发展差距拉大,导致它们实力对比发生重大变化,最终酿成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削弱了帝国主义和殖民主义力量,动摇了欧洲的世界优势地位。美国的参战和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开始改变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欧洲衰落,美、苏空前强大。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格局完全被摧毁,取而代之的是美苏对峙的两极格局。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两极格局瓦解,美国成为唯一超级大国,但中国、欧盟、日本、俄罗斯以及第三世界国家的崛起也对美国霸权地位形成冲击,国际格局呈现“一超多强”态势。
综上,国家间力量对比的变动引起国际地位的变动,最终导致国际格局的深刻变化。
示例二:论点:国际格局的演变折射出大国之间的博弈。
阐述:国际格局是国际社会各种力量相互作用的结果,国际社会各种力量不断发展变化尤其是大国的利益变化、实力此消彼长打破原有的均势平衡,促使国际格局发生变化。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遭受战争严重破坏,美国从西半球大国崛起为世界大国,亚洲太平洋地区的力量结构也发生变化,各战胜国根据新的力量对比,经过斗争和妥协,调整了彼此之间的关系,形成新的国际关系体系——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二战使欧洲普遍衰落,与欧洲整体衰落形成极大反差和鲜明对照的是美国与苏联的空前强大。由美、英、苏三国政府首脑罗斯福、丘吉尔、斯大林在雅尔塔会议所达成的雅尔塔协定构建起二战后国际政治秩序的基本构架,其实质是美苏大国实力对比基础上美苏互相妥协的产物,打上了大国强权政治的烙印。
总之,国际格局的演变折射出大国的力量对比,新的格局形成是建立在强国主导下的强权政治,体现了大国力量的博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