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5张PPT)第26课 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标:了解20 世纪50-70年代中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曲折发展和伟大成就,认识“文化大革命”的错误及教训;理解政治、经济外交、国防等领域所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国历史上所具有的开创性、奠基性意义;了解和感悟这一时期中国人民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精神风貌。多维视角下的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的曲折发展1.《论十大关系》 1956.4.25我们一定要努力把党内党外、国内国外的一切积极的因素,直接的、间接的积极因素,全部调动起来,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毛泽东《论十大关系》2.“双百方针” 1956.4.283.中共八大 1956.9思考:为什么是充满希望的1956年?主要矛盾,主要任务?意义?中共八大: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一)充满希望的1956年国际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所做的秘密报告,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造成了极大的思想混乱。同年6月和10月,波兰和匈牙利相继发生了严重的动乱。从此以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就进入了大动荡的时期。——萧冬连等《求索中国:文革十年史》国内从1956年9月到1957年3月间,全国发生了20起共约一万多工人罢工、请愿事件。有几十个城市发生30起一万多大、中学校学生罢课、请愿事件。在农村也发生了闹退社的风潮。如浙江省农村发生请愿、哄闹等事件多起,广东省农村先后退社的有十多万户。——何沁《中华人民共和国史》在社会主义社会,仍然充满矛盾,能否正确处理这些矛盾关系重大!(二)多事之秋的1956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在我们的面前有两类社会矛盾,这就是敌我之间的矛盾和人民内部的矛盾。这是性质完全不同的两类矛盾。——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年)敌我矛盾需要用强制的、专政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矛盾只能用民主的、说服教育的、“团结——批评——团结”的方法去解决,决不能用解决敌我矛盾的方法去解决人民内部的矛盾。——《中国共产党九十年》Q1:当时中国面临哪些社会矛盾?——人民内部矛盾Q2:结合所学,哪一矛盾更主要?意义: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下面是为提交中共八大开会讨论,中央有关部门先后提出的三份“二五”计划方案中,粮、棉、钢产量在1962年应达指标:从材料的数据中,可以看到中共八大召开前,党和政府的经济建设的指导思想经历了怎样的变化 方案一相对保守,方案二反映追求高速度的倾向,后来调整了经济指标,反映出从实际出发,稳步前进的指导思想。【史料思考】粮产量 棉产量 钢产量方案一(1955年夏) 4 600亿斤 4 300万担 1 100万吨方案二(1956年1月) 6 400亿斤 7 000万担 1 500万吨方案三(1956年8月) 5 000亿斤 4 800万担 1 050~1 200万吨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整风运动(1957年)“党天下”、“轮流坐庄”。“我们现在生活没有1949年的生活好,现在我们工人的工资高,但商品价格比1949年的高,物价涨得太多了,不如1949年的生活好。”“毛主席领导好是好,再过两年有米讨;毛主席万万岁,买什么东西都站队。”Q1:部分极端群众批评意见的实质是什么?Q2:产生了什么影响?——反右派斗争及扩大化(夸大阶级斗争)(三)十字路口的1957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957年11月2日至21日毛泽东第二次访问苏联毛泽东讲话:“中国从政治上、人口上说是个大国,从经济上说现在还是个小国。……赫鲁晓夫统治告诉我们,15年后,苏联可以超过美国。我也可以讲,15年后我们可能赶上或超过英国。”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鼓足干劲,力争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设社会主义。”——1958年5月中共八大二次会议“好社会主义之大,喜社会主义之功。”“一张白纸,没有负担,好写最新最美的文字,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1958年春毛泽东材料反映了中央领导人出现什么思想?——片面追求经济建设高速度(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为了达到规定的钢产量指标,号召全国上下一切部门为生产钢“停车让路”,于是以“小(小高炉),土(土法炼钢)、群(群众运动)”为特征的全民炼钢运动迅速掀起。大炼钢铁1958年,全国共生产钢1108万吨,其中合格的钢只有800万吨。瞎指挥 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召开北戴河会议,确定一批工农业生产的高指标,决定1958年生产钢1070万吨,即比1957年的钢产量翻一番,作为1958年实现“大跃进”的重要步骤。当时全国只生产400多万吨钢,要在后4个月完成700万吨钢,是极其艰巨的任务。工业大跃进高指标【情境探究】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 与此同时,农业生产也提出了高指标,即粮食产量由1957年的3901亿斤提高到7000亿斤。致使农村不顾自然条件,片面要求深耕密植,深翻土地在1至2米左右。有的地区举行争取秋粮更大丰收誓师大会,采用“打擂台”形式,由各乡各社派人上台,争报高产。1958年7月开始,各地报刊连续登载粮食高产的浮夸报道。农业大跃进高指标浮夸风瞎指挥(四)走向疯狂的1958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指出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的特点。共产主义是天堂,人民公社是金桥。思考:如何评价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失误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五)严重困难的1959至1961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经济)(2)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的调整(3)七千人大会(1962年)◎七千人大会期间,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在一起毛泽东:“凡是中央犯的错误,直接的归我负责,间接的我也有份,因为我是中央主席。我不是要别人推卸责任,其他一些同志也有责任,但是第一个负责的应当是我。”毛泽东:“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经济落后,要使生产力很大地发展起来,要赶上和超过世界上最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没有100多年的时间,我看是不行的。”(4)提出“四个现代化”(1964年)(六)全面调整的1962至1965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1949195619661976发展趋势时间过渡时期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十年文革时期新时期19781958196019711975恢复一五计划发展八大二次会议困难下滑调整快速发展全面调整的结果:(六)全面调整的1962至1965年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1956—1966年)二、“文化大革命”1.原因(1)20世纪60年代中期,毛泽东认为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2)毛泽东强调“以阶级斗争为纲”,想通过发动“文化大革命”来防止资本主义复辟。60年代前期,在“左”的阶级斗争方针指导下,意识形态领域的政治批判愈演愈烈。姚文元在毛泽东的支持下,挑起对吴晗的新编历史剧《海瑞罢官》的批判。这一“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政治批判,不但造成学术界的不平和党内更大的意见分歧,而且导致中共北京市委的垮台和彭真的被打倒,最终导致毛泽东对党内和国内的政治形势作出灾难性的估计,决心要重新发动一场革命,以揪出“中国的赫鲁晓夫”。“文化大革命”的导火索由此点燃。——摘编自刘勇、高华民:《大论争:建国以来重要论争实录中》2.过程“文革”全面发动后,中央“文革”小组乘机煽动“打倒一切”和“踢开党委闹革命”中共九大之后,全国范围内普遍开展了“斗、批、改”运动林彪反革命集团阴谋夺取最高权力、策动反革命武装政变,最终被粉碎毛泽东逝世,江青反革命集团加紧夺取党和国家最高领导权的阴谋活动周恩来、邓小平先后主持中央日常工作,领导进行了各方面的整顿,使各项工作出现转机江青反革命集团被粉碎,“文化大革命”结束1966年夏→1967年初→1969年4月→1970-1971年→1972和1975年→1976年9月→1976年10月“全面夺权”的“一月风暴”与老一辈革命家的“二月抗争”发生。二、“文化大革命”3.认识“文革”不是任何意义上的革命或社会进步,而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毛泽东对于这场运动的发动,犯了两个严重的错误。第一,对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作了极端夸大的错误估计,甚至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敌我。第二,对怎样消除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的“黑暗面”,采取了极端错误的方法:通过激烈的阶级斗争的办法,放手发动群众,把“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篡夺的权力重新夺回来,对存在的种种问题作一个总解决。从这种错误认识出发,形成了他的“无产阶级专政下继续革命”的错误理论。——摘编自金冲及著:《二十世纪中国史纲》二、“文化大革命”合作探究:小组合作阅读课本思考这一时期哪些领域都获得了哪些成就,试着完成表格。领域 成就工业科技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外交二、伟大的建设成就经济建设·建成门类比较齐全的基础工业项目·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经济体系·三线建设提升国防能力和改善经济布局工业二、伟大的建设成就经济建设·兴修水利·农田基本建设与农业科技·粮食生产水平、抵御灾害能力提高农业十三陵水库袁隆平二、伟大的建设成就科技进步原子弹中远程弹道导弹人造卫星·核武器技术·导弹技术·卫星技术国防二、伟大的建设成就社会和谐恢复高考60年代中国医疗队在非洲·教育进步·医疗卫生事业蓬勃发展教育医疗二、伟大的建设成就外交新象恢复在联合国合法席位尼克松访华·改善安全环境·拓展外交舞台外交二、伟大的建设成就英雄模范“铁人”王进喜党的好干部焦裕禄·特定内涵的时代精神·劳模精神精神二、伟大的建设成就课堂小结时间发展趋势19491956中共八大1958“三面红旗”19611966政策调整三年经济困难1972出现转机“文化大革命”1976整顿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课后思考结合以下史料,你怎样看待1956—1976年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请论述你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见解与体会。(要求:观点明确,论证充分)材料一::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要扫除一切害人虫,全无敌。——毛泽东1963年《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材料二:由于对社会主义建设经验不足,对经济发展规律和中国经济基本情况认识不足,更由于毛泽东同志、中央和地方不少领导同志在胜利面前滋长了骄傲自满情绪,急于求成,夸大了主观意志和主观努力的作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研究和试点就在总路线提出后轻率地发动了“大跃进”运动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得以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和“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倾”严重的泛滥开来。——1981年《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材料三:如果没有1949年建立新中国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积累了重要的思想、物质、制度条件,积累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改革开放就很难顺利推进。——习近平《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几个问题》《求是》2019年7月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