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贽之死”看明清思想之变 复习课 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从“李贽之死”看明清思想之变 复习课 教学课件(共21张PPT)

资源简介

(共21张PPT)
从三桩公案
看明清转型困境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所有敢于挑战规则的人都将受到规则的惩罚,无人例外。
【核心素养目标】
括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分析李贽所处晚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背景,分析其思想产生的根源,认识思想文化是特定历史时期政治经济的反映。
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在理解李贽思想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从不同角度对李贽思想的进步性和局限性进行合理阐释,对李贽之死的原因进行历史解释,培养批判性思维。
家国情怀:学习李贽不畏强权、思想独立的精神,培养追求真理、勇于创新的品质。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和社会责任感。
李贽,字宏甫,号卓吾。
幼年家贫,跟随教书谋生的父亲识字读书,二十二岁中秀才,二十六岁中举人。曾任国子监博士,万历中为姚安知府。旋弃官,居湖北麻城芝佛院,著有《焚书》《藏书》等。其在麻城讲学时,从者数千人。后被诬下狱,自刎于狱中,享年七十六岁。
思想之变
“李贽之死”与明清
——从李贽案看明清社会思想生态
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四单元
观看视频“李贽之死”了解案情
*史料
①“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焚书·答邓石阳》)“夫私者,人之心也。人必有私,而后其心乃见。”(《藏书·德业儒臣后论》)
②“夫童心者,真心也……若失却童心,便失却真心;失却真心,便失却真人。”(《焚书·童心说》)
③“天下无一人不生知,无一物不生知,亦无一刻不生知。”(《焚书·答周西岩》)“虽孔夫子亦庸众人类也。”(《焚书·答周柳塘》)“咸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故未尝有是非耳!”(《藏书·世纪列传总目前论》)*“孔之疏食,颜之陋巷,非尧心欤?自颜氏没,微言绝,圣学亡,则儒不传矣。”
④“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阳为道学,阴为富贵,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焚书·又与焦弱侯》)
⑤“谓人有男女则可,谓见有男女岂可乎?设使女人其身而男子其见,乐闻正论,则恐当世男子视之,皆当羞愧流汗。”《焚书·答以女人学道为见短书》“致一之理,庶人非下,王侯非高。”《李氏丛书·老子解下篇》“天之立君,本以为民。”(《焚书·答耿中丞》)“昔日虎伏草,今日虎坐衙。大则吞人畜,小不遗鱼虾。”(讽刺权贵阶层贪婪,以及僵化的礼教对人的压迫)《猛虎行》
⑥“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盖有两则有对。”(《续焚书·与陶石篑》)
⑦“治贵适时,学必经世。”《藏书·赵汝愚》
任务一
解构“异端”--李贽思想“异”在何处?
张问达奏疏称李贽“刻《藏书》《焚书》《卓吾大德》等书,流行海内,惑乱人心……以孔子之是非为不足据,狂诞悖戾”。
“尤可恨者,寄居麻城,肆行不简,与无良辈游于庵,挟妓女白昼同浴,勾引士人妻女,入庵讲法,至有携衾枕而宿庵观者,一境如狂……而后生小子,喜其猖狂放肆,相率煽惑,至于明劫人财,强搂人妇,同于禽兽,而不足恤。”
“近闻(李)贽且移至通州,通州距都下仅四十里,倘一入都门,招致蛊惑,又为麻城之续。望敕礼部檄行通行地方官,将李贽解发原籍治罪,将贽刊行诸书并摉简其家未刊者,尽行烧毁,毋令贻乱于后世道。”
——摘编自《明实录》
任务一
阅读史料,解读李贽的思想及其与程朱理学的关系,并总结特点。
小组讨论
史料序号 李贽的思想内容 与传统儒学(程朱理学)的关系




特点:
①否定孔子绝对权威;批判伪道学;提倡男女平等,反对君主专制。有强烈的批判精神。
②肯定人欲与私心;童心说;倡导个性解放,有鲜明的启蒙性。
③辩证思维,立足现实需求,提倡经世致用,有世俗性。
④仍然延续了儒学的“仁爱”“民本”等观点,虽被视为异端,但未脱离儒学范畴。
历史法庭:
邪说异端还是
启蒙先驱?
任务二
张问达(沈永瑆)
历史法庭:邪说异端还是启蒙先驱?
泉州商人卢旺达
李贽(丁家宝)
法官(杜乐瑶担任)
河南农民崔大
梅澹然(宋嘉殷)
“荡轶名教”“非圣无法”,人们提起李贽,往往想到“异端”二字,他本人也如此自嘲。李贽思想之前卫、批判之激烈,固然暴露了统治阶层的虚伪,对封建统治的思想基础造成了冲击。迥异于官方价值体系,李贽的思想真的就是异端吗?是谁有资格,又以什么样的标准下了这样的定义?李贽的思想究竟是邪说异端还是解放思想的启蒙?课前同学们查阅史料,分组完成证据收集。
多角度分析李贽思想产生的原因
①商品经济繁荣,江南地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市民阶层崛起,追求物质利益、个性解放,为强调个人私欲提供社会土壤。
②明后期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频发,社会动荡不安,传统的儒家思想难以解决现实问题。
③明中后期政治腐败,君主专制强化,社会矛盾尖锐;
④程朱理学逐渐僵化,流于空谈,压抑人性;心学兴起,注重个体主观能动性,为李贽思想提供了借鉴。
⑤西学东渐,社会思潮逐渐活跃。
明神宗:
“李贽敢倡乱道,惑世诬民,便令厂卫五城严拿治罪。其书籍已刊未刊者,今所在官司尽数烧毁,不许存留。如有党徒曲庇私藏,藏该科及各有司访参奏来,并治罪。”
任务三
时代回响—谁杀死了李贽?
小组讨论
1.谁杀了李贽?李贽为何而死?
2.你如何看待李贽的思想?
*史料
①病中的李贽听说衙役上门,勉强起床,“大声曰:‘是为我也,为我取门片来!’遂卧其上,疾呼曰:‘速行,我罪人也,不宜留。’”(从容不迫、慷慨赴义的形象)
——明·袁中道《李温陵传》
②《续焚书》:我老矣,可以死矣,不须去也,又何递解以去乎?……古称“不愧”“不怍”,我实当之!是以堂堂之阵、正正之旗,日与世交战而不败者,正兵在我故也。正兵法度森严,无隙可乘,谁敢邀堂堂而击正正,以取灭亡之祸欤?“我若告饶,即不成李卓老矣。……故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
③李贽因思想获罪,他的密友马经纶说:“卓吾生今之世,宜乎为今之人,乃其心事不与今人同,行径不与今人同,议论不与今人同,著作不与今人同。夫彼既自异于今人矣,今之人其谁不以彼为异为颇。”
——《马氏文集》
④马经纶曾叹曰;“且不刎于初系病苦之日,而刎于病苏之后。又不刎于事变之初,圣怒难测之日,而刎于群喙尽歇,事体渐平之后。此真不可思议!”
——《马氏文集》
时代回响—谁杀死了李贽?
1.谁杀了李贽?李贽为何而死?
2.你如何看待李贽的思想?
1.“我若告饶,即不成李卓老矣。……故我可杀不可去,我头可断而我身不可辱。”
——李贽
2.“卓吾生今之世,宜乎为今之人,其心事不与今人同,行径不与今人同,议论不与今人同,著作不与今人同。夫彼既自异于今人矣,今之人其谁不以彼为异为颇。”
——《马氏文集》
3.李贽人虽亡,思想不死。“宏甫殁,遗书四出,学者争传诵之。”
——明·焦竑《续藏书序》
5.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李贽多有赞誉,将其作为批判封建礼教、倡导思想解放的武器。
4.明治维新先驱者吉田松阴曾写道“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得心”。
死于时代与思想的冲突
李贽在世时批判僵化的理学,反对君主专制,提倡男女平等,有强烈的批判性和启蒙性,是商品经济发展下市民阶层诉求的体现,与封建专制统治的主导思想程朱理学产生激烈对抗。李贽的死反映了明前时期虽处于社会转型期,但思想控制的继续强化,。
李贽之死,既是被迫的结果,也是他个人坚守自我、不屈服于世俗的一种选择,是他用生命捍卫自己思想和尊严的体现。
①李贽人虽亡,思想不死。“宏甫殁,遗书四出,学者争传诵之。”——明·焦竑《续藏书序》“尔时,部议并毁其书刻,而世人喜其高奇,反以盛传于世。”——明·沈鈇《李卓吾传》“士大夫多喜其书,往往收藏,至今未灭。”
——清·顾炎武《日知录》
②五四运动时期,知识分子对李贽多有赞誉,将其作为批判封建礼教、倡导思想解放的武器。周作人:在《谈文字狱》中认为李贽“为已之极,急于为人,为人之极,至于无已”,肯定其思想受迫害是因自有所得而思以利他。在《读初谭集》中,周作人还认为李氏有常识,懂得人情物理,其思想“颇和平中正的,只是世间历来的意见太歪曲了,所以反而显得奇异”,并欣赏李氏对妇女的态度。吴虞:1916 年,吴虞发表《明李卓吾别传》,引李贽为非儒反孔、反对旧礼教的同道,盛讚李贽“与其行尸走肉,保褥栋之长年,宁可玉碎兰摧,留英灵之浩气”。
③明治维新先驱者吉田松阴曾写道“吾曾读王阳明《传习录》,颇觉有味,顷得《李氏焚书》,亦阳明派,言言得心”。——(日)井上哲次郎《日本阳明学派之哲学》
(1)给当世带来震动,成为思想解放的先声,为黄宗羲、顾炎武等进步思想家的出现作铺垫。
(2)成为中国近代思想解放的有力武器。
(3)著作传入日本,引起关注,对明治维新有推动作用。
(4)但未脱离儒学框架;批判由余,建构不足,未形成新的社会发展方案。
“士大夫多喜其书,往往收藏,至今未灭。”——清·顾炎武《日知录》
黄宗羲
顾炎武
《明夷待访录》
天下为主君为客。
《日知录》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1.完成课后练习题。
2.对明清思想之变的其它典型案例进行论述。
2.对比莎士比亚《哈姆雷特》的人文独白与李贽思想,思考东西方思想解放的共性与差异。
课后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