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2 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学案 (原卷版+解析版) 北京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2.1.2 植物的光合作用 导学案 (原卷版+解析版) 北京版(2024) 七年级上册

资源简介

2.1.2 植物的光合作用(导学案)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功能及光合作用的场所;
2.阐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
构建"结构-功能"观:通过分析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差异,理解叶肉细胞结构(叶绿体分布)与光合效率的关联性。
2.科学思维
证据推理能力:基于海尔蒙特实验及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现象,推导"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结论;通过碘液显色实验分析绿叶产淀粉的条件。
3.探究实践
规范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及叶片脱色等实验操作。
设计对照实验:以"银边天竺葵遮光实验"为例,分析单一变量(光照/叶绿体)对结果的影响。
4.态度责任
生态意识培养:结合温室效应现象,讨论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意义,提出保护植被的具体行动建议。
【学习重点】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2.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实质;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习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分析光合作用相关实验的原理和结果。
1.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叶。
2.植物的叶是由叶片、叶柄和托叶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托叶,有的植物没有叶柄。叶片是叶的主要部分,它的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3.在叶片的横切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含有叶绿体的叶肉细胞。这些叶肉细胞构成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叶的表皮上分布着许多气孔。这些气孔既可以开放,也可以关闭。
4.叶片一般由表皮、叶肉和叶脉三部分组成。
5.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
6.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
7.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淀粉等有机物,同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一、问题探究→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主要器官——叶的结构探究
不同植物叶的形态多种多样,但结构相似,那么叶具体由哪些结构组成,不同结构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叶片对植物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活动:观察叶肉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填写叶肉中栅栏层和海绵层在位置、细胞形状、细胞排列、含叶绿体多少等方面的特点。
叶片由表皮、叶肉、叶脉组成。叶肉属于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主要功能是进行光合作用。栅栏层靠近上表皮,细胞呈圆柱形,排列紧密,含叶绿体较多;海绵层靠近下表皮,细胞形状不规则,排列疏松,含叶绿体较少。叶片呈现绿色是因为叶肉细胞中含有叶绿体,叶绿体中含有叶绿素。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光合作用能为植物自身及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的实验探究
海尔蒙特做了柳树实验,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他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验证植物在光照下能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呢?
活动:分析海尔蒙特实验,思考气体参与情况,参与“检测植物在光照下能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实验探究。
海尔蒙特的实验结果说明柳苗生长所需要的物质,并不是由土壤直接转化的,水才是使植物增重的物质。判断依据是实验中只给柳树浇水,土壤的质量变化很小。后来人们发现植物的生长还要依赖空气,光合作用过程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在验证实验中,瓶中溶液颜色变浅,可能是因为植物吸收了二氧化碳,使溶液中的二氧化碳减少;将带火星的卫生香伸入瓶中气体处时,带火星的卫生香复燃,说明瓶中产生了氧气。所以植物在光照的条件下,会吸收环境中的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淀粉呢?实验中的暗处理、叶片遮光、隔水加热除去叶绿素对最后的实验结果分别有什么影响?
活动:参与“认识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认识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思考实验步骤及现象。
实验步骤包括暗处理、叶片遮光、光照、脱色、滴加碘液等。漂洗后的叶片滴加碘液后,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说明叶片的绿色部分在光照条件下产生了淀粉,淀粉遇到碘液会变为蓝色。暗处理是为了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叶片遮光可以形成对照,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隔水加热除去叶绿素是为了避免酒精燃烧,同时使叶片脱色,便于观察淀粉遇碘液的颜色变化。所以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在光照条件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淀粉。有些植物的叶片有非绿色的部分,这些部分与植物体的根等其他非绿色器官一样,无法进行光合作用。
二、问题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
叶片结构相关思考
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永久装片,判断“叶脉只由具有支撑作用的机械组织构成”这一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该叙述错误。叶脉中含有输导组织和机械组织,不只是由具有支撑作用的机械组织构成。输导组织可以运输水分、无机盐和有机物,机械组织具有支撑作用。
光合作用实验相关思考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判断“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该说法错误。一般情况下,在一定范围内温度越高,光合作用越强。乙组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度应该大于甲组。
光合作用产物来源相关思考
香甜的红薯是植株的块根,其中糖类物质主要来源是什么?为什么?
红薯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由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块根中。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从空气中吸收的是二氧化碳,不能吸收糖类物质;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糖类物质。
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
B.金鱼藻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
C.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
D.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
【答案】:C
【解析】:A. 金鱼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A正确;B.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会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B正确;C. 乙组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度应该大于甲组,C错误;D. 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所以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D正确。故选C。
2.如图表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
B. ②中a区域和b区域可形成对照
C. ③可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生理盐水中
D. ④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答案】:C
【解析】: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A选项正确;②中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然后移到阳光下照射,这样a区域见光,b区域遮光,二者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选项正确;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而不是生理盐水中,C选项错误;淀粉遇碘变蓝色,向漂洗后的叶片滴加碘液,是为了检验叶片中是否产生了淀粉,观察叶片颜色变化,D选项正确。
3.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
B.金鱼藻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
C.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
D.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
【答案】:C
【解析】:A. 金鱼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A正确;B. 金鱼藻进行光合作用需要吸收二氧化碳,所以会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B正确;C. 乙组温度高,光合作用强度应该大于甲组,C错误;D. 光合作用会产生淀粉,所以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D正确。故选C。
4.香甜的红薯是植株的块根,关于其中糖类物质主要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由叶片光合作用制造 B. 由气孔从空气中吸收 C. 由导管从叶运输而来 D. 由根直接从土壤吸收
【答案】:A
【解析】:植物的光合作用是在叶绿体里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红薯中的糖类物质主要是由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A选项正确;气孔是植物蒸腾失水的“门户”,也是气体交换的“窗口”,从空气中吸收的是二氧化碳,不能吸收糖类物质,B选项错误;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筛管运输有机物,叶片制造的有机物通过筛管运输到块根中,C选项错误;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不能直接吸收糖类物质,D选项错误。
5.图是马铃薯植株示意图。它的食用部分是块茎,其中富含淀粉,这些淀粉主要由(  )
A.根从土壤中吸收积累 B. 块茎利用无机物合成 C. 叶片制造后运输而来 D. 花瓣分解有机物而来
【答案】:C
【解析】: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是水和无机盐,不能吸收淀粉,A选项错误;块茎不能进行光合作用,不能利用无机物合成淀粉,B选项错误;叶片是光合作用的主要场所,叶片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主要是淀粉),通过筛管运输到块茎中储存起来,C选项正确;花瓣不能制造淀粉,也不能分解有机物为块茎提供淀粉,D选项错误。
6.今年李伯伯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使南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答案】:B
【解析】:光合作用的原料是二氧化碳和水,二氧化碳来自于空气,水是由根从土壤中吸收的。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二氧化碳和水合成有机物,使南瓜增产。土壤中的无机盐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但不是使南瓜增产的主要物质;空气中的水分不能直接作为光合作用的原料;土壤中的有机物需要经过分解者的分解作用才能被植物吸收利用,也不是使南瓜增产的主要物质来源。所以使南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B选项正确。
7.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
B. 甲组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C. 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 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答案】:B
【解析】: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进行光合作用,A选项正确;在该实验中,乙组装置中有氢氧化钠溶液,能吸收二氧化碳,使装置内没有二氧化碳,甲组装置中没有氢氧化钠溶液,有二氧化碳,所以乙组为实验组,甲组为对照组,B选项错误;氢氧化钠能与二氧化碳反应,所以其目的是除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C选项正确;一段时间后,对两组叶片进行脱色、滴碘处理,甲组叶片变蓝,说明有淀粉生成,进行了光合作用;乙组叶片不变蓝,说明没有淀粉生成,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实验结论: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D选项正确。
8.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最主要原因是( )
A. 增加植株数目 B. 充分利用土壤肥力 C. 充分利用阳光 D. 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答案】:C
【解析】:合理密植是指在单位面积上,栽种作物或树木时密度要适当,行株距要合理。如果种植过密,植物叶片相互遮挡,不能充分进行光合作用,会影响产量;如果种植过稀,会浪费土地资源,光能得不到充分利用。所以合理密植有利于充分利用阳光,提高光合作用效率,从而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C选项正确。虽然合理密植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利用土壤肥力和水分,但不是最主要的原因,增加植株数目不一定能提高产量,关键是要合理利用光照,A、B、D选项错误。
9.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采摘生长旺盛的树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产生的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增加光照,A中产生的气泡一定会增加
C. 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D. B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答案】:C
【解析】:A中在光照条件下,叶绿体进行光合作用产生氧气,氧气不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A选项错误;增加光照,在一定范围内,光合作用会增强,产生的气泡会增加,但如果光照过强,可能会导致气孔关闭,影响二氧化碳的吸收,光合作用反而会减弱,产生的气泡不一定会增加,B选项错误;A有光照,B无光照,其他条件相同,A和B对照,变量是光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C选项正确;B和C的变量不唯一,有光照和叶绿体两个变量,不能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D选项错误。
10.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部分实验步骤,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③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步骤④使叶片里的______溶解到酒精里。
(2)在⑤中,叶片银边部分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叶片的b、c处为一组对照实验,叶片b处变蓝,说明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答案】:(1)消耗叶片中原有的淀粉;叶绿素;(2)不变蓝;光;淀粉
【解析】:(1)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让叶片内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避免对实验结果产生干扰;酒精能溶解叶绿素,把叶片放在酒精中隔水加热,使叶片含有的叶绿素溶解到酒精中,叶片变成黄白色,便于观察淀粉遇碘变蓝的现象。(2)叶片的银边部分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滴加碘液后不变蓝;b处见光,c处遮光,二者形成以光照为变量的对照实验,b处变蓝,说明有淀粉生成,进行了光合作用,c处不变蓝,说明没有淀粉生成,没有进行光合作用,由此可以得出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难点回顾与反思
1.请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思考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答案:光合作用的概念是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释放出氧气的过程。其实质是制造有机物,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原因如下:
从物质方面来看,它为地球上的生物提供了食物来源。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的有机物,不仅满足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需要,还为其他生物提供了食物和能量。
从能量方面来看,它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是地球上能量的重要来源。地球上的生物所利用的能量大多直接或间接来自于光合作用固定的太阳能。
从气体平衡方面来看,它维持了大气中氧气和二氧化碳的相对平衡。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对缓解温室效应、维持地球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2.在探究光合作用相关实验时,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控制变量的方法非常重要。请思考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分别是如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
答案:“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实验:
控制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光照。通过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从上下两面遮盖起来,使这部分叶片不能接受光照,而另一部分叶片能接受光照,从而形成了有光和无光的对照。
设置对照实验:遮光部分和未遮光部分形成对照。遮光部分作为实验组,未遮光部分作为对照组。这样可以通过对比两组叶片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来证明光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
“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实验:
控制变量:该实验的变量是二氧化碳。通过在一个装置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二氧化碳,而另一个装置不做处理,使两个装置中的二氧化碳含量不同。
设置对照实验:有二氧化碳的装置作为对照组,没有二氧化碳的装置作为实验组。通过对比两组叶片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来证明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
拓展阅读
阅读以下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拓展资料,回答问题。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产量。例如,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使农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避免相互遮挡;通过增施有机肥或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农田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利用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特别是在冬季或光照不足的地区。此外,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也非常重要,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适应性。
问题:请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答案:
合理密植:合理密植可以使农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避免相互遮挡。这样可以增加单位面积内叶片接受光照的面积,从而提高光能的利用率,使更多的光能用于光合作用,合成更多的有机物,进而增加农作物的产量。
增加二氧化碳浓度: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增施有机肥,有机肥在分解过程中会释放出二氧化碳;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可以直接增加农田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当二氧化碳浓度增加时,光合作用的原料充足,能够促进光合作用的进行,使植物合成更多的有机物。
延长光照时间:光照是光合作用的必要条件。利用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特别是在冬季或光照不足的地区,可以增加光合作用的时间。在光照时间延长的情况下,植物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光合作用,从而合成更多的有机物,提高产量。
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一些农作物品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适应性。这些品种的叶片结构、叶绿体数量和活性等方面可能更有利于光合作用的进行。选择这样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获得更高的光合作用效率和产量。
能力提升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目的: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实验材料: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若干株、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如红色、蓝色、绿色、无色)、光照设备、二氧化碳检测仪、氧气检测仪等。 实验步骤:
将长势相同的同种植物分别栽种在相同的花盆中,分成四组,每组若干株。
用不同颜色的玻璃纸分别罩住四组植物,其中一组用无色玻璃纸作为对照组,另外三组分别用红色、蓝色、绿色玻璃纸作为实验组。
将四组植物放在相同的光照强度和温度条件下,给予充足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每隔一段时间,使用二氧化碳检测仪和氧气检测仪分别检测四组植物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的含量变化。
记录实验数据,分析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预期结果及分析:
预期结果:在相同的时间内,对照组(无色玻璃纸)植物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含量下降最多,氧气含量增加最多;红色和蓝色玻璃纸组植物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也有明显变化;绿色玻璃纸组植物周围环境中二氧化碳和氧气含量变化最小。
分析:无色玻璃纸能让各种颜色的光透过,植物可以利用各种光进行光合作用,所以光合作用效率最高。红色和蓝色光对植物光合作用有促进作用,因为植物叶绿体中的色素主要吸收红光和蓝紫光。而绿色光大部分被植物反射,植物吸收的绿色光较少,所以光合作用效率最低。2.1.2 植物的光合作用(导学案)
【知识目标】
1.说出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功能及光合作用的场所;
2.阐明光合作用的原料和产物,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3.归纳光合作用的实质(概念)举例说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素养目标】
1.生命观念
构建"结构-功能"观:通过分析叶片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差异,理解叶肉细胞结构(叶绿体分布)与光合效率的关联性。
2.科学思维
证据推理能力:基于海尔蒙特实验及溴麝香草酚蓝溶液变色现象,推导"光合作用消耗二氧化碳"的结论;通过碘液显色实验分析绿叶产淀粉的条件。
3.探究实践
规范操作技能:独立完成徒手切片制作、临时装片观察及叶片脱色等实验操作。
设计对照实验:以"银边天竺葵遮光实验"为例,分析单一变量(光照/叶绿体)对结果的影响。
4.态度责任
生态意识培养:结合温室效应现象,讨论光合作用在维持碳-氧平衡中的意义,提出保护植被的具体行动建议。
【学习重点】
1.绿色植物叶片的结构和功能;
2.光合作用的场所、原料、产物和实质;
3.光合作用的概念及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
【学习难点】
1.理解光合作用的实质;
2.分析光合作用相关实验的原理和结果。
1.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是______。
2.植物的叶是由______、______和______组成的。有的植物没有托叶,有的植物没有叶柄。______是叶的主要部分,它的结构与光合作用功能相适应。
3.在叶片的横切结构中可以观察到含有______的叶肉细胞。这些叶肉细胞构成了________和________。叶的表皮上分布着许多______。这些气孔既可以开放,也可以关闭。
4.叶片一般由______、______和______三部分组成。
5.光合作用需要________并产生______。
6.植物叶片的绿色部分在__________________下可以进行光合作用,产生______。
7.植物通过______,利用阳光提供的能量,将________和______合成为______等有机物,同时把______转变为______储存在有机物中,并且释放出______的过程,称为光合作用。
一、问题探究→光合作用
光合作用主要器官——叶的结构探究
不同植物叶的形态多种多样,但结构相似,那么叶具体由哪些结构组成,不同结构又具有什么样的功能呢?植物的叶片为什么是绿色的,叶片对植物有什么重要作用呢?
活动:观察叶肉的结构示意图,思考并填写叶肉中栅栏层和海绵层在位置、细胞形状、细胞排列、含叶绿体多少等方面的特点。
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并产生氧气的实验探究
海尔蒙特做了柳树实验,这个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他认为柳树质量的增加来自水,这样判断的依据是什么?如何验证植物在光照下能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呢?
活动:分析海尔蒙特实验,思考气体参与情况,参与“检测植物在光照下能从环境中吸收二氧化碳,产生氧气”的实验探究。
光合作用产生淀粉的实验探究
如何通过实验验证绿叶在光下能产生淀粉呢?实验中的暗处理、叶片遮光、隔水加热除去叶绿素对最后的实验结果分别有什么影响?
活动:参与“认识光是光合作用的条件,认识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实验,思考实验步骤及现象。
二、问题思考→植物的光合作用
叶片结构相关思考
用显微镜观察迎春叶横切永久装片,判断“叶脉只由具有支撑作用的机械组织构成”这一叙述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光合作用实验相关思考
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判断“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这一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原因。
光合作用产物来源相关思考
香甜的红薯是植株的块根,其中糖类物质主要来源是什么?为什么?
1.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 B.金鱼藻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
C.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 D.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
2.如图表示“探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 ①的目的是消耗叶片中原有淀粉 B. ②中a区域和b区域可形成对照
C. ③可将叶片中的叶绿素溶解到生理盐水中 D. ④向叶片滴加碘液,观察叶片颜色变化
3.某生物小组为了探究温度对金鱼藻光合作用的影响,设计了实验装置,在阳光下进行了相关实验,如下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金鱼藻释放出的气体为氧气 B.金鱼藻吸收池水中的二氧化碳
C.甲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乙组 D.还可以用碘液检测淀粉的生成
4.香甜的红薯是植株的块根,关于其中糖类物质主要来源的叙述,正确的是( )
由叶片光合作用制造 B. 由气孔从空气中吸收 C. 由导管从叶运输而来 D. 由根直接从土壤吸收
5.图是马铃薯植株示意图。它的食用部分是块茎,其中富含淀粉,这些淀粉主要由(  )
A.根从土壤中吸收积累 B. 块茎利用无机物合成 C. 叶片制造后运输而来 D. 花瓣分解有机物而来
6.今年李伯伯种植的南瓜喜获丰收,使南瓜增产的物质主要来自(  )
A.土壤中的水分和无机盐 B. 土壤中的水分和空气中的二氧化碳
C. 空气中的水分和二氧化碳 D. 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土壤中的有机物
7.为探究二氧化碳是否为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某同学进行了相关实验,实验装置如下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 将两装置同时放在黑暗处24小时,然后一起移到阳光下
B. 甲组为对照组,乙为实验组
C. 氢氧化钠的目的是除去环境中的二氧化碳
D. 实验结论是: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必需原料
8.合理密植有利于提高农作物单位面积的产量,最主要原因是( )
A. 增加植株数目 B. 充分利用土壤肥力 C. 充分利用阳光 D. 充分利用土壤水分
9.科学家希尔为了探究光合作用的奥秘,采摘生长旺盛的树叶做了如图所示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A中产生的气体会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B. 增加光照,A中产生的气泡一定会增加
C. A和B对照,可以证明光照是光合作用的条件
D. B和C对照,可以证明光合作用场所是叶绿体
10.如图是探究“绿叶在光下产生淀粉”的部分实验步骤,请分析并回答问题:
(1)步骤③把天竺葵放到黑暗处一昼夜,目的是______,步骤④使叶片里的______溶解到酒精里。
(2)在⑤中,叶片银边部分______(填“变蓝”或“不变蓝”),叶片的b、c处为一组对照实验,叶片b处变蓝,说明______是光合作用的必需条件,______是光合作用的产物
难点回顾与反思
1.请回顾光合作用的概念和实质,思考为什么说光合作用是地球上最重要的化学反应之一?
2.在探究光合作用相关实验时,实验设计的思路和控制变量的方法非常重要。请思考在“验证绿叶在光下合成淀粉”和“探究光合作用需要二氧化碳”的实验中,分别是如何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
拓展阅读
阅读以下关于光合作用在农业生产中应用的拓展资料,回答问题。 在现代农业生产中,人们常常利用一些技术手段来提高农作物的光合作用效率,从而增加产量。例如,采用合理密植的方法,使农作物的叶片充分接受光照,避免相互遮挡;通过增施有机肥或使用二氧化碳发生器,增加农田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利用人工光源延长光照时间,特别是在冬季或光照不足的地区。此外,选择合适的农作物品种也非常重要,一些品种具有较高的光合效率和较强的适应性。
问题:请结合资料和所学知识,分析这些提高光合作用效率的方法是如何起作用的?
能力提升
设计一个实验,探究不同颜色的光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