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课程)目标 1.政治认同:认同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和基本的观点,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是在实践中不断推进的,坚定对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科学精神:理解实践和认识的内涵、特点,把握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这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观点,学会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分析生活中的现象和问题,培养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探究精神。3.公共参与:积极投身社会实践,在实践中获取知识、检验认识,主动参与社会生活,提升参与社会事务的能力和责任感,树立实践第一的观念,通过实践推动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 教材分析 本课是高中思想政治统编版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中第四课“探索认识的奥秘”的第一框内容。主要阐述马克思主义哲学认识论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实践的观点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和基本的观点,理解其与认识的关系是掌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关键路径。本框内容为后续学习真理等知识奠定基础,在整个教材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第一目“认识与实践”,讲解认识的内涵、分类以及实践的内涵、特点,为理解第二目内容提供理论支撑;第二目“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详细阐述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所在,也是高考常考知识点。两目内容相互关联、层层递进,共同构建起实践与认识关系的理论体系。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实践的特点(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这些重点内容是理解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核心,对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实践观和认识观至关重要。教学难点: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这一难点较为抽象,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理解能力要求较高,需要通过具体案例和深入分析帮助学生突破理解障碍。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展示 2025 年我国在航天领域取得新突破,嫦娥六号月球样品最新研究成果发布的时政新闻视频。提问:科学家们对月球的新认识是如何获得的?引发学生思考认识的来源问题,从而导入本节课“人的认识从何而来”。新课讲授一、认识与实践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自主探究认识的含义、两个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关系。展示生活中不同人对同一部电影评价不同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其中体现的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理解二者的区别与联系。通过多媒体展示工人建设高楼、科学家进行实验、国家推行新政策等图片,让学生判断这些活动是否属于实践,并依据实践的含义(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活动)说明理由,从而引出实践的含义和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科学实验活动)。以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开展的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例,从参与人员、使用工具、遵循自然规律等方面分析实践的客观物质性;从植树造林是为了改善生态环境这一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分析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对比不同历史时期植树造林的规模、技术和目标,分析实践的社会历史性。二、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议题一:从我国对新能源汽车技术不断研发升级的过程,探究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展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从起步到不断发展壮大,技术不断突破的资料,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在新能源汽车技术研发过程中,新的认识是如何产生的?为什么要进行这些研发实践?引导学生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人们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与客观事物相互作用,从而获得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议题二:结合我国在 5G 通信技术推广应用过程中,对其在工业互联网、智能医疗等领域应用效果的不断探索,探究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展示 5G 技术在不同行业应用后带来的新变化、新需求的相关报道,让学生思考:这些新需求如何推动了对 5G 技术应用认识的发展?在实践过程中,又有哪些新的认识工具和手段促进了认识的深化?通过讨论,使学生明白实践产生新问题、新需求,推动人们去探索和研究,同时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了认识的发展。议题三:以我国疫苗研发必须经过严格临床试验才能投入使用为例,探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介绍我国疫苗研发的严谨流程,强调只有经过多期临床试验,证明疫苗安全有效后才能获批上市。组织学生讨论:为什么疫苗研发需要临床试验?其他认识能否作为检验疫苗有效性的标准?引导学生理解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而实践是连接主观和客观的桥梁,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议题四:从我国航天技术发展成果广泛应用于气象预报、通信导航等民用领域,探究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展示航天技术在民用领域应用带来便利和效益的实例,提问学生:航天技术研发的目的仅仅是为了探索宇宙吗?引导学生认识到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最终目的。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重点内容:认识的内涵、分类,实践的含义、特点以及实践是认识的基础(来源、动力、检验标准、目的)。强调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决定性作用,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投身实践,在实践中不断深化认识、发展认识,用正确的认识指导实践。 知识点整合 4.1人的认识从何而来1.认识和实践⑴认识①含义: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②形式或阶段: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③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的关系:a.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b.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深化为理性认识,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具有辩证统一关系。⑵实践①含义: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②实践活动的基本形式: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变革社会的实践、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③特点:a.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原因:实践的基本要素包括实践的主体(人)、实践的对象(客观事物)和实践的手段(工具设备)都是客观的。实践的过程和结果也是客观的,制约实践活动的客观事物及其规律也具有客观性。b.实践具有主观能动性,实践是人有目的、有意识的活动。c.实践具有社会历史性社会性:实践不是单个人的孤立的活动,而是处在一定社会关系中的人的活动,离开了他人和社会的的纯粹个人的实践活动是根本不存在的。历史性: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实践活动的内容、形式、规模和水平是各不相同的,都受到一定历史条件的制约,是一定历史条件的产物。2.实践是认识的基础⑴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注意】来源≠途径,途径有多个 ⑵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①实践不断产生新问题、提出新要求,推动人们进行新的探索和研究。②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这些工具延伸了人类的认识器官,促进人类认识的发展。 ③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类在改造客观世界的同时,也改造着自己的主观世界,提高自己的判断和推理能力,从而推动认识的不断深化。 ⑶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⑷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从实践中来,最终还要回到实践中去,指导实践,为实践服务。认识本身不是目的,改造世界才是认识的目的。否则就失去了它的实际意义。 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原理】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决定认识)。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②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科学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促进实践的发展;错误的认识则会把实践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实践的发展。【方法论】 ①要树立实践第一的观点,积极投身社会实践。②要重视科学理论的指导作用,坚持理论与实践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课后练习 1. (2022·全国乙卷)穿山甲原来被作为重要的药用野生动物,近年来受人类活动影响我国穿山甲数量急剧下降,在2020年版《中国药典》中,穿山甲未被继续收载。2020年6月5日,国家林草局发布公告,将穿山甲调整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随着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人们对野生动物的认识发生了深刻变化,这表明( )①认识只有不断变化才能正确指导实践②符合客观规律的认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③认识发展的目的在于不断创新原有观点④社会实践的需要是认识发展变化的动因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2. (2023年新课标II卷)据中国科学院发布的嫦娥五号月球科研样品研究成果,月球最“年轻”玄武岩年龄为20亿年,表明月球在20亿年前仍存在岩浆活动,比以往月球样品限定的岩浆活动时间延长了约8亿年。该成果深化了人类对月球演化历史的认识,可见( )①科学研究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强大动力②认识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推翻前人认识的过程③在继承基础上不断超越是真理发展的客观规律④科学理论在一定条件下也能够检验认识的真理性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3. (2024·湖北卷)下图漫画揭示的哲理是( )①实践与认识的同一是对立中的同一 ②认识的真理性要在实践过程中反复检验 ③认识都能与实践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④实践能把头脑中观念的存在变成现实的存在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参考答案:CBA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