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质量监测
历史
考试时间:75分钟 满分:100分
注意:请将答案书写到答题卡上指定位置,书写在草稿纸、本试卷上无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小题2分,共7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下图分别为四川三星堆遗址和河南洛阳二里头遗址所出土的文物。这主要反映了( )
A.手工业生产水平领先世界 B.古代先民重视祭祀和生产
C.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 D.华夏文明起源于四川地区
2.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医侯”等文字。“医侯”即为“燕侯”,是周初的诸侯,封地在蓟。材料反映周朝实行的制度是( )
A.禅让制 B.分封制 C.宗法制 D.井田制
3.春秋时,楚庄王曾诠释“武德”,认为“武德”即“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这一诠释体现了他对社会安定和民众利益的追求,也符合周初以来华夏对“德”的理解。之后,他又举(周)武王之例,显示其欲以武王为效法对象。这反映出楚庄王( )
A.对华夏文明的认同 B.有同周武王一样的功绩
C.对强大武力的向往 D.以儒家思想为立国基础
4.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周朝的礼法秩序;孟子指出天下定于一,天下统一社会恢复秩序,二人的政治主张属于( )
A.儒家追求重建秩序 B.法家强调以法治国
C.道家主张无为而治 D.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5.秦朝在“道里遥远,山川阻深”的西南地区,第一次修筑了从“僰道”(今四川宜宾)到达郎州(今云南曲靖一带)的“五尺道”。汉武帝时将这条长达一千多千米的干道加宽到一丈,还增修了四条新路。以上举措( )
A.维持了边疆的长治久安 B.增加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有利于巩固国家的统一 D.扩大了中央王朝的疆域
6.在西汉前期的社会权势体系中,富商大贾亦占有一席之地。正如李埏先生所说的“雄厚的财力必然带来雄厚的势力”。为此,汉武帝采取的措施是( )
A.颁布了推恩令 B.设立中朝 C.实行盐铁官营 D.尊崇儒术
7.东汉初年,阴皇后家族擅权。光武帝在去世前一年下令将高皇后(汉高祖刘邦的皇后吕后)的神位从祭祀刘邦的高庙移走,理由是“高皇帝与群臣约,非刘氏不王。吕太后贼害三赵,专王吕氏”。此举旨在( )
A.节省开支 B.整顿吏治 C.威慑外戚 D.遏制诸侯
8.先秦以来的观念认为,中原华夏是天下的主导,边缘夷狄为华夏从属。十六国以来,北方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通常以“中国”、“华夏”自居,将东晋斥为“南裔(夷)”。与此同时,南方政权通过礼制改革,逐步树立“建康”为天下中心的观念,修订了“中国”的地理坐标,以南朝为“中国”。这些现象有利于( )
A.巩固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 B.推动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C.奠定统一的社会心理基础 D.消除不同民族之间的差异
9.有学者指出,魏晋之时,“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族寒人,无寸进之路”。而到隋唐之时,天下士子以科举为唯一出路,科举遂成教育重心。材料意在强调唐代科举( )
A.推动了儒学复兴 B.促进了阶层流动 C.消除了门第观念 D.加强了君主集权
10.下表为《旧唐书》与《新唐书》相关内容的对比,据此可知( )
《旧唐书》 编撰于五代十国的后晋时期 史料来源主要是《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存在大量转抄《唐实录》和唐朝国史原文的现象,体例较为混乱
《新唐书》 编撰于北宋时期 针对《旧唐书》中文字繁琐的问题,追求文字精练;效仿“春秋笔法”,叙事把纲常名教放在核心地位
A.《旧唐书》具有秉笔直书的特点 B.理学有利于《旧唐书》的传播
C.《新唐书》注重原始史料的保存 D.《新唐书》强化儒家伦理影响
11.756年,唐玄宗发布了一篇筹划平叛全局的制书,在划分各路势力的基础上,规定“应须士马、甲仗、粮赐等,并于当路自供”,于是“诸道节度使、观察使多率税商贾,以充军资杂用”。这一做法( )
A.埋下了藩镇割据的隐患 B.解决了朝廷的财政危机
C.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 D.旨在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12.下图所示为唐朝政府控制的户口总数变化情况数据图。为了解决这一变化带来的财政运转困难,唐朝政府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
A.抑制土地兼并 B.改革均田制 C.精简政府机构 D.实行两税法
13.中国古代有些统治者为加强统治,解决地域辽阔、民族众多的问题,曾经采用过类似“一国两制”的办法进行治理。下列制度中具有明显“一国两制”特征的是( )
A.秦朝推行郡县制 B.契丹南北面官制 C.金朝猛安谋克制 D.元朝实行行省制
14.明朝时,大量海外商贾来华洽谈贸易,在店铺、酒肆、旅游名胜区,都能看到很多身穿异服,肤色、面孔大异于中原的西方人。《桃花扇》、《琵琶记》、《拜月亭》被带到西方,表演方式和故事情节让西方人大开眼界、轰动一时。上述现象的出现主要得益于( )
A.郑和下西洋 B.设置植场 C.经略边疆 D.西学传播
15.下图政权“在中国几千年以来的历史中,它第一次把中原、雪域、西域、海洋等不同形态统合在一个大一统政权之下,为大一统的拓展和深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直接奠定了现代中国的版图基础”。“它”指的是哪个朝代( )
A.汉 B.唐 C.元 D.清
16.陈旭麓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写道:“这场战争,自西方人1514年到中国起,是他们积325年窥探之后的一逞……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这场战争( )
A.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 B.直接推动了中国早期现代化的尝试
C.使清廷沦为洋人的朝廷 D.使帝国主义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
17.如图是漫画《“文明人”的行径》,此漫画揭露的罪行是( )
A.英国发动的鸦片战争 B.英法联军洗劫圆明园
C.日俄争夺中国的东北 D.八国联军进犯北京城
18.从1872年到1875年,清政府先后派出的四批留美学生回国后备受批评;20世纪初,社会则希望留学生“拯救此将亡未亡之中国”。这一变化表明( )
A.民族危机与社会危机逐渐加深 B.留学生成为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
C.清政府着力培养近代知识分子 D.民主共和思想冲击社会传统观念
19.近代以来,西方基督教与中国传统文化摩擦不断,突出表现为民教冲突。下图中教案发生数有三个典型的高峰期。据此判断,影响民教冲突的最主要因素是( )
A.地缘矛盾 B.思想文化冲突 C.民族危机 D.清朝腐败落后
20.武昌起义爆发后,英美报刊均以更为务实审慎的态度向西方报道中国局势,并不多见关于“宪政”、“共和”等政府形式的讨论,而是注重分析南北割裂的局面,并表达出对孙中山政府实际治理能力的担忧。这些报道反映出英美两国( )
A.支持南方革命政府 B.期望中国建立共和政体
C.注重维护在华利益 D.意图促成军阀割据局面
21.下列图片是五四运动过程中的场景。它们突出反映了五四运动的( )
A.背景 B.影响 C.特点 D.局限
22.下表为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召开的几次重要会议及其通过的主要决议。由此可知,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 )
召开时间 会议名称 主要决议
1921年 中共一大 推翻资产阶级政权
1923年 中共三大 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1927年 八七会议 开展土地革命,武装反抗国民党统治
A.革命道路已从城市转入农村 B.打开了中国革命事业的新局面
C.对中国国情的认识不断深入 D.坚持建立和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23.1928年,一则消息占据了当时的主流报刊,主要内容为“奉吉黑热二十九日易帜、晨七时青白旗满城飞扬、各机关放假休息庆祝”。此事件对当时的政局造成的直接影响为( )
A.造成清朝皇帝退位的政治局面 B.促成了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形成
C.国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统一全国 D.标志着国民党专制统治的确立
24.毛泽东提出中国革命形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点燃“星星之火”的是( )
A.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B.召开八七会议
C.成立中华苏维埃共和国 D.发动秋收起义
25.萧克在《红二、六军团长征记》中回忆:“南渡澧水后……我们边走边打边宣传,严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在筹粮筹款、团结和发动群众等方面,红军的宣传工作也做到了深入人心。可以说在长征途中,哪里有红军,哪里就有红军的演讲声和歌声。红军的这一做法( )
A.旨在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B.表明中共的工作重点转向改善民生
C.推动了人民军队的创建 D.可佐证长征途中播下了革命的火种
26.1935年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义勇军进行曲》广为传唱。时人感叹:“荒山中的三家村里,也有‘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军夫,都能唱‘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反映出( )
A.民族意识空前觉醒 B.电影成为舆论宣传的主要手段
C.全国抗战已经到来 D.日本侵华势力主要在长江流域
27.20世纪某时期,河北平山县妇女一边劳作一边唱歌:“二月里来呀好春光,家家户户种田忙,妇女们呀,多生产,劳动呀光荣,才能得解放”;“一手拿锄头,一手拿枪杆,敌人来了就坚决地打,敌人扫荡也坚持生产”。这反映了( )
A.解放战争获得了广大农民支持 B.三大改造激发农民生产积极性
C.中国共产党践行人民战争路线 D.根据地重视人民群众劳动教育
28.1942年1月,中、美、英、苏四国领衔签署《联合国家宣言》: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国通过《开罗宣言》:1946年4月,中国第一个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这一系列外交高光时刻的到来,主要得益于中国( )
A.综合国力的强势增长 B.外交政策的亲美反苏
C.全民抗战的突出贡献 D.传统文化的全面复兴
29.刘少奇说:“搞了土地改革,农民翻了身,就使我们与蒋介石在力量对比上发生根本变化……我们有一亿五千万人,群众自动参军参战,人力、物力、财力是无穷的……蒋介石靠美国,我们靠老百姓……”上述材料反映的现象应该发生在( )
A.国民革命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抗日战争时期 D.土地革命时期
30.下图是解放战争时期联共(布)中央政治局会议讨论的涉及中国问题的次数。这一变化说明( )
A.中共统战策略成效显著 B.中国革命形势激剧变化
C.苏联全球战略重心转移 D.美苏冷战决定中国走向
31.毛泽东同志曾在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的会议是一个全国人民大团结的会议”“我们的工作将写在人类的历史上,它将表明:占人类总数四分之一的中国人从此站立起来了。”这次会议( )
A.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B.标志着新中国成立
C.出台了新中国的建国纲领 D.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建立
32.1953-1957年,新中国工业总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显著上升。这一时期还建立了一些之前没有的工业制造部门,如飞机、汽车、重型机器等,交通、邮电、水利等国民经济基础部门也得到显著加强。取得这些成就的原因是( )
A.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实现 B.“一五”计划的实施
C.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完成 D.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33.1972年4月我国政府赠送美国两只大熊猫“玲玲”和“兴兴”,中美“熊猫外交”从此翻开了全新的一页。“玲玲”和“兴兴”不辱使命,不仅成为美国国家动物园的镇园之宝,而且还是传媒宠儿。下列促成“玲玲”和“兴兴”赴美的直接因素是( )
A.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 B.中日两国邦交实现了正常化
C.中美外交关系的正常化 D.中国恢复在联合国合法权利
34.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是基于对党和国家前途命运的深刻把握,是基于对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践的深刻总结,是基于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洞察,是基于对人民群众期盼和需要的深刻体悟”。这次大会( )
A.论述正确处理社会主义建设十大关系 B.开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C.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总部署、总动员 D.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
35.1982年中共十二大提出“计划经济为主,市场经济为辅”;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022年中共二十大报告作出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这体现了( )
A.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 B.发展经济手段具有灵活性
C.国家工作重心与时俱进地转移 D.中华民族实现了伟大复兴
二、多项选择题:共5小题,每小题4分,共20分。每小题有多项符合题目要求,全部选对得4分,选对但不全的每选对一项得1分,有选错的则得0分。
36.西域,是指历史上新疆天山南北等广大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我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的一部分,中国政府一直进行有效的管辖,下列机构是对西域管理的有( )
A.西域都护府 B.安西都护府 C.北庭都护府 D.盛京将军府
37.20世纪初期,某杂志刊发文章说:“俄虎、英豹、德法貔、日豺,眈眈逐逐,露爪张牙,环伺于四千余年病狮之旁。割要地,租军港,以扼其咽喉开矿山,筑铁路,以断其筋络。”材料描述了列强( )
A.疯狂地毁坏中华文明遗产 B.纷纷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
C.向中国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D.在中国开矿筑路攫取利润
38.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财政困难,投机商人趁机抢购物资,囤积居奇,拒用人民币,倒卖银元,加剧物价飞速上涨。为制止投机资本制造的市场混乱,党和政府进行了( )
A.“银元之战” B.剿匪镇反 C.“米棉之战” D.抗美援朝
39.歌曲《春天的故事》里有这样的歌词:“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这反映的是改革开放初期中国设立经济特区的历史画卷。中央设立的首批经济特区有( )
A.汕头 B.深圳 C.珠海 D.厦门
40.以习近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个重大时代课题,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 )
A.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
B.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D.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
三、材料解析题:本题共1道小题,共10分。
41.阅读材料内容,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史实 史料
A 粤匪窃外夷之绪,崇天主之教,……士不能诵孔子之经,而别有所谓耶稣之说、《新约》之书,举中国数千年礼义人伦诗书典则,一旦扫地荡尽。
B 彼乃益肆枭张,欺陵我国家,侵占我土地,蹂躏我人民,勒索我财物。……小则欺压平民,大则侮慢神圣。我国赤子仇怨郁结,人人欲得而甘心,此义勇焚毁教堂、屠杀教民所由来也。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面对强敌,中国人民从来没有屈服过,各个阶级、各个阶层前仆后继,不屈不挠英勇反抗外来侵略,积极探索民族复兴的道路。地主阶级、农民阶级、资产阶级探索和抗争都以失败而告终。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A、B两段史料所反映的历史事件分别是什么?(4分)
(2)根据材料及所学,任意列举1840-1919年中国各个阶级探索和抗争的三个事例(材料一涉及事例除外)。(6分)
鞍山市普通高中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高一质量监测
历史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A C C C C B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A D B A D A B A C C
题号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答案 C C C A D A C C B B
题号 31 32 33 34 35
答案 C B C B A
二、多项选择题
题号 36 37 38 39 40
答案 ABC BD AC ABCD ABCD
三、材料解析题
41.
(1)A.太平天国运动;B.义和团运动;(4分)
(2)事例:地主阶级:开眼看世界、洋务运动、新政改革
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
(列举上述任意三个事件,每个事件2分,共6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