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辽宁省葫芦岛市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含答案)

资源简介

葫芦岛市义务教育阶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9小题满分70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长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 肖老师整理了一张学习卡片,却被同学不小心滴上墨渍。这张学习卡片名称是( )
名称: ·它是我国古代选官制度的重大变革 ·通过考试选拔官员的用人制度逐渐确立 ·扩大了统治基础,提高了整个官僚队伍的文化素养
A. 科举制度 B. 九品中正制度 C. 察举制度 D. 军功爵制度
2. “夫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下列人物被唐太宗称为镜子的是( )
A. 房玄龄 B. 杜如晦 C. 魏征 D. 姚崇
3. 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下列史料中,可以用来研究“唐朝农业发展情况”的是( )
A. B.
C. D.
4. 张同学在阅读课外书籍时,看到了以下几个关键语句,其描述的盛世局面是( )
唐玄宗李隆基 国力达到前所未有的强大 忆昔开元全盛日 人口数量增长明显
A. 贞观之治 B. 文景之治 C. 开元盛世 D. 康乾盛世
5. 下图是“校园杯”中国历史漫画大赛的获奖作品《称重》,天平上“文”重于“武”。该漫画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
A. 社会风气的开放 B. 崇文抑武的实行
C. 经济重心的南移 D. 文学艺术的繁荣
6. 某校历史兴趣小组准备排练一部关于宋代商业繁荣的舞台剧。下列最有可能出现在舞台剧中的情景是( )
A. 临安百姓严格遵循着坊市制度生活 B. 四川商人怀里装着“交子”做生意
C. 东京商贩贩卖着玉米、甘薯、花生 D. 山西商人组成晋商商帮,开设票号
7. 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下列表述属于历史解释的是( )
A 916年,耶律阿保机统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政权
B. 党项首领元昊仿效唐宋制度,订立官制、军制和法律
C. 1206年,铁木真完成蒙古草原的统一,建立蒙古政权
D. 西夏与北宋连年的战争,使西夏遭受很大损耗,人民处于困苦中
8. 下面知识卡片信息反映的制度是( )
辖区广阔 军政大权集中 提高了行政效率 我国省制的开端
A. 行省制 B. 郡县制 C. 分封制 D. 三司制
9. “南海一号”是南宋初期一艘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向外运送瓷器时失事的木质沉船,它是迄今世界上发现的海上沉船中年代最早、船体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远洋贸易商船。由此可知,辽宋夏金元时期( )
A. 封建国家巩固 B. 民族交融加强 C. 对外交流密切 D. 城市规模扩大
10. 李同学利用人工智能软件查询著名思想家的相关信息。她查询的是( )
AI检索 人物扫描
理学的集大成者 存天理、灭人欲 要求人们遵从传统的伦理道德和社会秩序
逐渐成为我国古代的统治思想 思想还传到朝鲜半岛、日本乃至欧洲
A. 柳宗元 B. 王守仁 C. 程颢 D. 朱熹
11. 王磊在历史课后进行笔记整理,下列选项可以补充笔记内容的是( )
人物:朱元璋 ·1368年,称帝,建立明朝 _____________ ·把原来的大都督府分为五军都督府 ·设立了由皇帝直接指挥的锦衣卫 ·在地方,设立三司,互不统属
A. 废除丞相 B. 设立东厂 C. 设立通判 D. 设置南书房
12. 某历史兴趣小组进行历史主题复习,依据下列目录判断他们复习的主题是( )
◆大兴文字狱 ◆成立西厂 ◆设立军机处
A. 民族政权的并立 B. 君主专制的强化
C. 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D. 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
13. 依靠可信史料认识历史,是学习历史要具备重要能力。下列史料可信度最高的是( )
A. B.
C. D.
14. 同学们在课堂上展开激烈讨论,依据下面发言内容可知,他们讨论的是( )
A 援朝战争 B. 雅克萨之战 C. 平定准噶尔部 D. 平定回部叛乱
15. “明清时期的制瓷中心为江西景德镇,它的制瓷技术达到了我国古代传统制瓷业的巅峰……还远销海外,成为重要的外贸商品。”以上反映出明清时期( )
A. 耕地面积不断扩大 B. 人口数量快速增长 C. 手工制品畅销海外 D. 粮食产量大幅提高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6. 同学们以“古代科技文化熠熠生辉”为主题设计了下列展板,请你参与完成。
古代科技文化熠熠生辉
板块一
板块二 隋朝大运河示意图 明长城示意图
板块三 材料一: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杜甫《无家别》 材料二: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材料三:曹雪芹以亲身经历和见闻为基础,用真切可感的笔触展现了18世纪封建社会的写真画卷。……这部作品使中国古典小说达到一个新的艺术境界。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1)请将板块一中的内容进行分类。(只写序号)
印刷技术:______ 农学巨著:______ 天文历法成就:______
(2)请从板块二中任选一项,说明其入选展板的理由。(要求:从目的、功能或影响等方面作答)
(3)板块三中,材料一中杜甫的诗被称作什么?材料二中苏轼词的特点是什么?写出材料三中“作品”的名称。
(4)根据上述板块内容及所学知识,谈谈你有哪些收获?
17. 某历史老师为了帮助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中华民族历史观,开展主题探究活动。
【隋唐 繁荣与开放】
图一《步辇图》(局部) 材料一: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朕如父母。 ——《资治通鉴》卷一九八
(1)图一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从材料一我们可以看出唐太宗实行的民族政策是什么?他被西北各族尊奉的称号是什么?
【宋元 交融与共生】
图二 辽宋夏金时期政权演变示意图 材料二:西藏自古以来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此后,元朝统治者在西藏统计户口,征收赋税,设置驿站,实施有效管理。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2)图二A处政权名称是什么?此政权是由哪一少数民族建立的?材料二中政府为了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在中央设置了哪一机构?
【明清 巩固与发展】
材料三:1771年,避祸西迁至伏尔加河流域的蒙古土尔扈特部,因不堪忍受沙皇俄国的控制和压迫,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战胜重重困难,重归祖国怀抱。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图三 伊犁将军府
(3)材料三反映的历史事件是什么?图三机构的设置是为了管辖今天的哪一地区?
(4)综合以上探究,你有哪些感悟?
18. 某校学生学习了中国古代历史后,将自己的学习成果进行了汇报展览。
【展板一重大变革】
·材料一:在核实土地的基础上,按土地的多少、好坏平均征税。方田均税法一定程度上避免官僚和大地主隐瞒土地、逃避赋税的问题,增加政府收入。
·材料二:明朝时期,内阁首辅张居正在清丈田亩的基础上,将田赋、徭役及其他杂税合并,计入田亩,用银两收税。此法简化了税收手续……政府税收增加,取得了积极成效。
——以上均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1)材料一的变革是在宋朝哪位官员主持下进行的?材料二中此法指的是什么?根据展板一内容并结合所学回答,两次变革的共同影响是什么?
【展板二杰出人物】
A B C 人物: 人物:戚继光 人物:郑成功 事迹:率军抗金 事迹:率军抗倭 事迹:
(2)A处人物是谁?B处戚继光领导的战争性质是什么?补全C处人物事迹。
【展板三社会矛盾】
·材料三:杀牛羊,备酒浆,开了城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朝求升,暮求合(gě),近来贫汉难存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
——明末歌谣
·材料四:清朝统治者担心国家领土主权受到侵犯,又惧怕沿海人民同外国人交往,会危及自己的统治,于是实行闭关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3)材料三中的歌谣反映了哪次农民起义?材料四的“政策”有何影响?
19. 某班以“中外交往促发展”为主题开展探究性学习,请你参与完成。
【任务一史料实证】
材料一:____将中国的很多风俗习惯带到日本,如五月初五的端午(阳)节、七月初七的七夕节、七月十五的中元节、九月初九的重阳节等。有些风俗一直流传至今。
——摘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七年级历史下册》
材料二:上(宋高宗)曰:“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万计。”
——《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卷一一六
(1)材料一中____代表的使团是什么?材料二中提到的宋朝设置管理对外贸易的机构名称是什么?
【任务二图片解读】
名字:玄奘 事迹:西行天竺,求取佛经 影响:为中国佛教的发展作出重大贡献。根据他的口述,由弟子记录成书的《 ① 》,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名字: ② 事迹:东渡日本,传授佛法 影响:是唐朝与日本的文化交流中,最有影响的人物,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 名字:郑和 事迹: ③ 影响: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威望,同时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2)结合所学知识,将①②③处补充完整。
【任务三观点论证】
(3)请以“中外交往促进社会发展”为观点,从上述史事中任选两项加以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规范)
葫芦岛市义务教育阶段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学业水平测试七年级历史试卷
(本试卷共19小题满分70分历史和道德与法治考试时长共150分钟)
考生注意: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指定区域内作答,在本试卷上作答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0分)
本部分共包括15小题,每小题2分。下列每小题只有一个最符合题目要求的选项。
【1题答案】
【答案】A
【2题答案】
【答案】C
【3题答案】
【答案】A
【4题答案】
【答案】C
【5题答案】
【答案】B
【6题答案】
【答案】B
【7题答案】
【答案】D
【8题答案】
【答案】A
【9题答案】
【答案】C
【10题答案】
【答案】D
【11题答案】
【答案】A
【12题答案】
【答案】B
【13题答案】
【答案】D
【14题答案】
【答案】B
【15题答案】
【答案】C
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40分)
本部分共包括4小题。
【16题答案】
【答案】(1) ①. ② ②. ③ ③. ①
(2)
示例1:隋朝大运河。
理由: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朝开凿了大运河。全长2700多千米,是当时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的开凿和贯通加强了南北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上的交流,有利于国家统一和民族交融。
示例2:明长城。
理由:为了防御北方蒙古族南扰,明朝先后多次修筑长城。形成了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明长城。明长城是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
(3)被称作:“诗史”。
特点:气势豪迈。
名称:《红楼梦》。 (4)收获:中国古代创造了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中国在科技文化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为人类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古代科技文化熠熠生辉等等。
【17题答案】
【答案】(1)文成公主入藏;开明的民族政策;“天可汗”
(2)金;女真;宣政院
(3)土尔扈特部回归;新疆
(4)西藏、新疆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领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交融等等(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18题答案】
【答案】(1)王安石;“一条鞭法”;增加政府收入(答案相似或相近即可)
(2)岳飞;反侵略战争;郑成功收复台湾
(3)李自成起义;导致当时的中国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19题答案】
【答案】(1)遣唐使;市舶司
(2)①《大唐西域记》②鉴真③郑和下西洋
(3)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答案:
观点:中外交往促进社会发展
论证:鉴真东渡日本,传授佛法,还传播中国的医药、文学、书法、建筑、绘画等,对中日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贡献;郑和率船队七次下西洋,提高了明朝在国际上的地位和
威望,同时推动了中外贸易发展。郑和的远航,时间之长,规模之大,堪称世界航海史上的空前壮举,发展了海上丝绸之路,增进了中国与亚非国家和地区的了解和友好往来,为人类的航海事业作出了伟大贡献。
综上所述:中外交往促进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