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zip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内蒙古自治区乌海市第一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卷.zip

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乌海一中高二年级
期末考试试卷
满分:100分 时间:75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班级、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第I卷(选择题)
一、选择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题所列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最符合题意。)
1.安徽郎溪县磨盘山文化遗址的早起阶段(距今约6200—5300年)出土了大量的陶器、石器、玉器等文物,其中渔网网坠所占比例很高,猪、鱼等仿生形器物独具特色,水稻、莲子等植物遗存和鹿、野猪等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的空间分布广泛。据此可知,磨盘山的先民们(  )
A.生活平等而富足 B.深受良渚文化影响 C.生计方式多样化 D.主要从事农业生产
2.西周统治者吸取商朝灭亡的历史教训,实施“封建亲戚,以藩屏周”的分封制,以新的国家政体取代了方国联盟体制。周人认为,天子作为天之“元子”,是代表唯一的天而统治唯一的天下的唯一的人,天下的疆土与万民皆在天子的统治之下。据此可知西周时期(  )
A.天人感应理论得以确立 B.文明范围较商朝有所扩大
C.政治的聚合性有所增强 D.诸侯国具备了世袭统治权
3.春秋时期每一次重大的争霸战争结束后,取得军事胜利的诸侯都要通过会盟这种传统的礼制形式,把自己的军事胜利转化为政治成果,确立公认的霸主地位。这说明春秋时期(  )
A.新兴地主阶级掌握了政权 B.社会转型迹象进一步加快
C.礼制仍保留着相当大作用 D.争霸战争瓦解了宗法制度
4.战国秦的基层社会统治,借助民间自治秩序,任用聚落中自然产生的领袖为里吏,辅助官僚行政体系施政。但秦在吞并六国的过程中调整了里吏选任原则,将原有领袖排除,选用无爵或低爵平民担任。秦的这一措施(  )
A.反映了地方行政制度的完善 B.确保了基层统治秩序的稳定
C.利于加强对基层的权力渗透 D.体现了社会各阶层趋向平等
5.西汉时期的律学家:一类是官僚学者,他们虽是私家注律,却得到皇帝认可,有权解释法律;另一类是专任司法要职的官吏,他们关注的重点是注律应符合法意,带有官方解释的色彩。到西汉晚期出现了以注律为业的注律世家,他们开创了私家授律的时尚。材料可用来说明西汉(  )
A.法律解释权的多元化 B.皇权专制受到抑制
C.官僚体系日益专业化 D.法律深受儒家影响
6.魏晋时期,王弼等人提出“名教本于自然”的观点,认为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圣人,是以“无”为本、体“自然之性”的,并不排斥世俗,具有世俗的情感。王弼等人的思想折射出当时(  )
A.玄学成为社会的主流思潮 B.外儒内道的学术风气渐盛
C.士人秉持积极入世的态度 D.“三教合归儒”趋势出现
7.据《魏晋南北朝官制考》整理的北周官员任职情况表(部分),这反映了(  )
官员姓名 民族 官职 主要政治举措
宇文泰 鲜卑 太师、大冢宰 推行府兵制,融合鲜卑八部与汉族六军
苏绰 汉族 大行台度支尚书 制定《六条诏书》,推行汉族均田制度
独孤信 鲜卑 大司马 采用汉制礼仪修订鲜卑婚丧习俗
韦孝宽 汉族 徐州总管 在边境推广鲜卑马政与汉族屯田结合模式
A.汉族官员主导北周政治改革 B.汉文化对鲜卑的单向渗透
C.北周民族交融下的制度创新 D.南北朝官制的同质化趋势
8.隋唐之际,士人阶层开始“中央化”的转型历程。他们纷纷迁徙、著籍两京(长安洛阳)周边,并世代营葬于此,出现了“士无乡里,里无衣冠”“仕家不著籍于乡闾”“里闾无豪族,井邑无衣冠,人不土著,萃处京畿”的现象。导致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地方宗族力量的瓦解 B.出身庶族的士大夫出现
C.政府选官制度的变化 D.安史之乱摧毁士族集团
9.唐建中初年(780年)匹绢折钱3200—3300文,到了贞元十年(794年)匹绢仅折钱1500—1600文,“往输其一者,今过于二矣。虽官非增赋,而私已倍输,此则人益困穷”,于是陆贽针对两税问题上书请求“比类当今时价,加贱减贵”。贞元十二年(796年),河南尹齐抗也上奏此事,主张户税征实物。这反映出两税法(  )
A.未能与货币政策相适应 B.受到市场不稳定因素制约
C.促使赋税征纳成本上升 D.存在地区税负不均的弊病
10.据《唐会要》及《全唐诗》记载,天宝年间楚州(今淮安)出现“夜市千灯照碧云”的景象,而长安西市仍严格执行“日中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入前七刻击钲三百下散”的规定;越窑青瓷在长安贵族中成为“九秋风露越窑开,夺得千峰翠色来”的追捧之物,需通过大运河漕运至长安。由此可见当时(  )
A.城市发展深度突破了时空限制 B.区域经济地理变迁影响社会生活
C.大运河漕运推动南北文化统一 D.北方贵族的生活必需品依赖南方
11.宋朝时期,部分地区出现耕地闲置现象,如宋仁宗时,中原腹地的“淮阳、许昌、汝南之域,人稀土旷,地力不尽”;《宋史·地理志》中记载,南宋时,荆湖北路(今湖北地区)“农作稍惰,多旷土”。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由于(  )
A.赋税繁重压抑了耕作积极性 B.经济重心南移导致劳动力的流失
C.土地兼并与社会动荡的影响 D.高产作物推广降低了耕地的需求
12.捶丸是中国古代击球进洞的一种运动,北宋开始较为盛行。与此前步打运动区别是由攻击入球变为击球入洞,由双方队员直接对抗转变为间接的方式。且可以“收放心,怡神情,畅四肢。”据此可知,古代捶丸运动(  )
A.削弱了儒家思想的社会功能 B.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C.推动市民体育运动达到鼎盛 D.助推边防危机解决
13.宋朝十分重视“祖宗之法”,崇文抑武、严防外戚及宦官专权。但《宋史》有传的60位外戚中,有25人曾任禁军统兵官,甚至还有多人官至宰相。有传的43位宦官中,担任过军职的有39人,带兵打仗的有18人。由此,史学研究(  )
A.要秉持史料与实物相印证的原则 B.要重视历史发展的整体与细节
C.应坚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的理念 D.应根据需要对史料进行取舍
14.北宋仁宗《天圣令》明确声言,租约到期,佃户可以辞离别住,“如是主人非理拦占,许经县论详”。南宋初年户部重申,主佃双方发生意见分歧,“如租户不伏,许令退佃”。这说明宋代(  )
A.人身依附关系松弛 B.佃农成为农民阶级主体
C.农业经济发展迅速 D.地主阶级利益得到保障
15.14世纪成书的《口述传记》,描述了西藏僧人邬坚巴在被卷入一场严重军事冲突后,没有借助自己的宗教身份,而是完全依据事件实际过程并援引元朝法律和行政制度进行抗辩。这体现了(  )
A.西藏地区完全实现了世俗化治理 B.元朝国家治理向边疆地区有效拓展
C.藏传佛教僧人彻底放弃宗教权威 D.元朝法律与藏地习惯法的相互冲突
16.元朝某机构“领以国师,秩正二品……掌浮图氏(对佛教徒的称呼)之教,兼治吐蕃之事”。该机构的位置在(  )
A.① B.② C.③ D.④
二、非选择题(本题共4小题,17题12分,18题14分,19题12分,20题14分,共52分)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魏晋南北朝医政基本承袭两汉,置太医令、丞等职。北魏还设置太医博士等,他们“掌以医术教授诸生”,并承担整理研究医籍的任务。魏宣武帝曾下诏:“经方浩博,流传处广……更令有司,集诸医工,寻篇推简。”官方医者多为世家大族等上层人士服务,但世家大族为行孝道和保持家业隆盛,也需掌握一些消灾防病的医学知识。当时,还活跃着不少为民众服务的医者。晋代范汪“性仁爱,善医术,常以拯恤为事。凡有疾病,不限贵贱,皆为治之”。北魏李亮在“徐、兖之间,多所救恤,四方疾苦,不远千里,竟往从之”。该时期也是医药典籍整理和编撰的重要阶段。晋代王叔和搜集前代脉诊知识编著的《脉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梁朝陶弘景的《本草经集注》对后来药典的修撰影响深远。随着对外交通的拓展,医学不断传播。梁武帝应百济请求,派医师传医送药。6世纪中叶,智聪携带《明堂图》等医书到达日本。
——摘编自王仲荦《魏晋南北朝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发展的意义。(6分)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一
我们不妨套用王国维论及殷周之变的口吻对周秦之变作一评述:“欲观秦之所以定天下必自其制度始矣。秦人之制度大异于周者,一曰设二十等爵之制,二曰废封建而立郡县。二十等爵之制,以源于王权之政治身份结构组织取代基于自然之血缘身份组织,实施对各阶层百姓的直接控制,不别亲疏贵贱,不讲仁义惠爱。废封建而立郡县,秦人所以统治天下,由帝王一人直接控制各级地方行政,郡县乡里,事无大小皆决于上。”
——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
材料二
八世纪中叶到十四世纪中叶,以王朝来说,自唐朝中期到元朝的灭亡,大约只有六百年的时间。但其间中国的政治形态、社会经济结构以及文化的性格等各方面都有很大的变化。尤其在八世纪到十一世纪之间的时代有显著的变革,因此这个时期被称作唐宋变革期。
——摘编自李华瑞《唐宋变革论的由来与发展》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周秦之变在政治上的表现及特征。(8分)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举例说明你对唐宋变革期经济变化的理解。(6分)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材料
宋代以来,理学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以下表格呈现了宋代以来不同时期理学发展的概况。
时期 发展概况
北宋 周敦颐提出“太极图说”,认为“无极而太极”,为理学发展奠定基础。程颢、程颐兄弟主张“天理”是宇宙万物的本原,把天理和伦理道德直接联系起来,提出“格物致知”的认识论
南宋 朱熹集理学之大成,著《四书章句集注》,强调“存天理,灭人欲”,其思想成为官方正统儒学。陆九渊创立心学,主张“心即理也”,强调“发明本心”的认识论
元代 元代理学呈现出鲜明的南北不同的风貌。北方理学家注重实用,反对空疏之学,主张由浅入深地研习学问,南方理学家以“和会朱陆”的方式实现学术传承与发展。南方理学主要分为金华(今浙江金华)、四明(今浙江宁波)、新安(今安徽歙县)、江右(今江西)四支
明代 王阳明在陆九渊思想的基础上,提出“致良知”,强调内心的自我反省。心学在明朝中后期广泛传播,对传统理学形成冲击,引发思想界的反思与变革
清代 清代理学承袭晚明儒学,在乾嘉时期经戴震、章学诚等人发扬光大,他们以考据学为辅助工具,议论立于其上,以弥补宋明理学之缺失
——摘编自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并提炼宋代以来整体、部分或某个时期的信息,围绕“理学发展”,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
材料
土官制度是元政府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推行的一种特殊的行政体制。元朝土官隶属于“掌天下官吏选授之政令”的吏部,是朝廷命官,同时也是少数民族首领。汉人、蒙古人等也可因功受封或因居住时间长而成为部落首领,变为客籍土官。西北社会经济及民族成分复杂,如果采用同内地一样的统治方法,难以达到富有成效的预期政治目的,因而需要由土官进行管理。蒙古統治者采取招抚与武力相结合的措施征服西北民族地区后,在西北民族地区安置了许多土官,并不惜赐以金、银符和虎符以表重用。由于大批汉族和蒙古族移民遍及西北各地,与少数民族交错杂居,元政府在广泛任用土官的同时,也委任流官进行统治,对土官的各种规定变得更加具体。在统一的行政管理下,西北土官地区各族人民的生活得到统治者的关心,迁徙、流亡的人得到适当的安置,水利建设得到重视,叠州安抚使阿哥潘“招逃亡,立城垒,课耕桑”,党项人朵儿赤在宁夏“塞黄河九口,开其三流”。
——摘编自高士荣《蒙元政府推行土官制度的原因和特点》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元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的土官制度的特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元政府在西北地区实施土官制度的影响。(8分)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乌海一中高二年级
历史期末考试参考答案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C C C A B C C B B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C B B A B C
二、非选择题
17.【答案】
(1)特点:官办医政体系延续并发展;医学服务对象多元化;世家大族推动医学知识普及;医学典籍成果丰硕;对外医学交流加强。
(2)意义: 推动了医学专业化与体系化;促进了社会医疗水平提升;传承与发扬医学文化;加强了中外医学交流;反映了社会变迁与多元融合;彰显了医者精神与社会责任。
18.【答案】(14分)
(1)表现:以军功爵制取代世卿世禄制;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实行中央集权制);形成了皇帝制度。(4分)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特征:中央权力从分散到集中,地方权力从相对独立到集权于上;政治制度由贵族政治到官僚政治;由分裂混战向天下一统转变;封建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与巩固;强调法律和行政手段管理国家,淡化宗法伦理的影响。(4分)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点得2分,任答两点即可得4分,总分不得超过4分)
(2)理解:唐前期实行限制兼并的均田制,后随土地兼并严重而无法实行,宋代实行“不抑兼并”政策,租佃制迅速发展,说明土地制度出现变化。
唐代城市管理相对严格,实行坊市分离的坊市制,宋朝城市管理相对宽松,商业活动突破时空限制以及纸币的出现,说明商品经济繁荣发展。
唐朝中叶以来南方的经济实力渐渐超过北方,南宋时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一带,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说明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唐代实行租庸调、两税法,宋代王安石变法实行募役法,说明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松弛。(6分)
(评分细则:每答对一点得2分,任答三点得6分,总分不得超过6分。现象、说明各1分,只回答其中一个得1分,回答其他的发展变化亦可)
19.【答案】(12分)
示例一
论题:理学发展深刻反映了时代变迁。(2分)
阐述:自三国至五代,儒家学说专注经书字据阐释,日渐僵化,其社会影响力总体上不及佛、道二教。北宋中期,一批学者发起儒学复兴运动,秉持学术服务现实的理念。周敦颐以“太极图说”借宇宙论构建人伦秩序,程颢、程颐兄弟将“天理”与伦理道德相连,期望凭借道德实践稳定社会。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提出“存天理,灭人欲”,推动理学成为官方意识形态。
元朝完成了全国的大一统,南北地区存在的差异也体现在理学的发展上。北方理学务实,摒弃空谈,与蒙古统治者恢复发展经济的诉求契合;南方理学“和会朱陆”,既延续了学术传统,又顺应多民族文化交融的现实。金华、四明等学派的兴起,彰显了南方经济优势下文化的地域特色。
明代中后期,商品经济蓬勃发展冲击了传统伦理秩序。王阳明心学应时而生,提出“致良知”“心外无理”,回应了市民阶层对主体意识的追求。清代考据学则针对理学空谈之弊,借实证研究矫正其脱离实际的倾向,这既是对清朝文化高压政策的一种回避,也暗藏对专制制度的反思。(8分)
总之,宋代以来,理学的每一次理论革新,都回应了特定历史阶段的社会需求,彰显了强大的生命力与适应性。(2分)
示例二
论题:宋代理学官方化与社会治理的互动关系。(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三
论题:经济发展视角下宋明理学的适应性调整。(2分)
阐述:略。(10分)
示例四
论题:元代南北理学分野背后的政治文化生态。(2分)
阐述:略。(10分)(“示例”仅作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
20.【答案】
(1)土官具有双重身份,民族成分复杂;与西北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状况相适应;恩威并施,重用土官;土流参治,土官的活动有一定限制;中央政府对各级土官有任命权与处置权;土官制度属于中央统一的行政体系。(6分,任答三点即可)
(2)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加强了中央集权,增强了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对元政府的认同;推动了地方秩序的稳定;利于促进西北地区的经济发展;加强了西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有助于陆上丝路贸易的畅通。(8分,任答四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