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精品解析】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资源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2025七下·岷县期末)下面是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这些可以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 (  )
A.创新 B.开放 C.安定 D.开明
2.(2025七下·岷县期末)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治的日趋腐败 B.盛世局面的出现
C.海外贸易的发达 D.五代十国的动荡
3.(2025七下·岷县期末)“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藩镇乱象加剧 B.唐朝统治终结
C.割据遭到遏制 D.社会趋于稳定
4.(2025七下·岷县期末)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据此分析,北宋(  )
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5.(2025七下·岷县期末)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城市中设有“望火楼”,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传递警报,组织灭火行动。这说明宋代城市(  )
A.政治功能完全丧失 B.商业性特征较明显
C.社会观念日益开放 D.管理具有现代雏形
6.(2025七下·岷县期末)南宋辛弃疾曾诗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词句体现了(  )
A.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
7.(2025七下·岷县期末)《大明律》对于朝廷文书在传递过程中泄密、毁损的惩罚加以明确,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这一规定说明 (  )
A.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官员的保密意识亟待加强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文书的保密工作需要立法
8.(2025七下·岷县期末)下表所示是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这说明当时(  )
A.政治黑暗腐败 B.相权势力增强
C.外戚势力专权 D.倭寇入侵严重
9.(2025七下·岷县期末)军机处的办公地点距离皇帝寝宫近,信息传递迅速。军机处内部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据此分析军机处的特点是 (  )
A.保密性强 B.决策高效 C.权力集中 D.缺乏约束
10.(2025七下·岷县期末)解读图表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下图所示内容凸显出当时(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耕地面积增长迅猛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11.(2025七下·岷县期末)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反映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是(  )
A.和谐 B.豪华 C.对称 D.完整
12.(2025七下·岷县期末)甘肃,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此外,在民政方面,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财政方面,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这种体制,使得河西节度使在当地拥有极高的权威,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摘编自《甘肃与河西节度使:跨越时空的历史钩沉》
材料二 五代以后,茶叶大量流入游牧地区,普通民众饮茶之风日盛。北宋建政时,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辽朝。随后,党项人兴起,建立西夏政权。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同时,加强物价管理,禁止在交易过程中欺夺番商货物。宋朝的茶马互市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摘编自李俊清、李天顺《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材料三 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五十年间,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其中,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三卫归肃州卫管辖。明代末期,由于边防松弛,河西走廊处于混乱状态.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
——摘编自《河西走廊,2 000多年的风云变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河西节度使的职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宋代茶马互市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经营甘肃的措施。
13.(2025七下·岷县期末)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我们的出版业历史悠久,保存古代灿烂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两宋时期,文化昌盛,科技进步。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些都为书籍的刊刻、印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图书事业也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摘编自《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开幕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说出你熟悉的一位诗人名字。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图书事业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14.(2025七下·岷县期末)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诸国使团“慕化而归”,在求学、做官之外,携带书籍、文物回国的遣唐使最为人所熟知。以日本、新罗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他们对唐文化的汲取体现在律令制度、儒家文化、文字语言等多方面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铁序中发展国际关系。
——摘编自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
材料二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陆路转向海洋。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下诏令“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卜宪群、梁仁志《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
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将海外贸易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指定沿海港口城市。这些立足于王朝统治安全的海防和海贸政策,严重挤压了民 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极大缩短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焦距,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摘编自陈贤波《明清海防意识觉醒及海防政策变迁兼及对明清时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日本和新罗汲取的唐文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对外开放重心从陆路转向海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府海防政策的影响。
15.(2025七下·岷县期末)“物”“史”互证,探究文物背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凝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 历史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4年6月14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出版。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精选文物(部分) 唐:《步辇图》;突厥石人像 宋;契丹鸡冠壶;女真骑马武士砖雕 元:元朝至元宝钞 清:班禅金印;金瓶掣签的金瓶
结合材料从上面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以“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题干“科举发榜”,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隋朝开创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选官制度的创新;“曲辕犁”是对直辕犁的改进,反映了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创新;“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是灌溉工具的创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反映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属于印刷技术的创新。综上分析可知,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体现了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创新,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创新,故选A项。
开放体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安定体现在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稳定,没有战乱等现象,材料未体现社会安定等内容,排除C项。
开明一般反映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繁盛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繁盛的相关史实。
2.【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题干“越窑青瓷荷花托盘”,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达;“至(开元)十三年……”“勤政务本楼,始寻于唐开元八年……”,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开元盛世繁荣景象;“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结合所学可知,描绘了唐都长安城的布局严整。综上分析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形成,故选B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没有信息表明政治日趋腐败,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没有涉及唐朝海外贸易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五代十国的动荡是唐亡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图文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盛唐繁荣景象,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据题干“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标志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出现了唐朝后期长达百余年时间的藩镇割据局面,故选A项。
907年,朱温废唐帝,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统治终结,而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割据,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并非遭到遏制,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藩镇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局势趋于动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4.【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可知,范仲淹劝阻张载投笔从戎,以《中庸》相送,鼓励张载钻研学问,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采取了“崇文抑武”政策,重用文臣,抵制武将,强化集权,故选D项。
材料描述了范仲淹劝张载弃武从文,并未对比文臣与武将的才能,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范仲淹劝张载弃武从文,无法论证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排除B项。
北宋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不能说明北宋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可知,宋代城市设有卫生清洁、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和火灾防控等机构,表明宋朝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专业化,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的雏形,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政治功能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并没有体现商业性特征较明显,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无法得出社会观念日益开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城市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6.【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题干“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偏安江南,辛弃疾的这首诗强调英雄的历史使命,抒发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
材料体现了辛弃疾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与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毫无关联,排除A项。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与金和西夏并立对峙,国家并未实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辛弃疾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并非对三国时代的憧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弃疾,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可知,《大明律》严惩文书泄密行为,并动用锦衣卫特务追查,反映了明朝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严格控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严惩朝廷文书泄密行为,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无关联,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严惩朝廷文书泄密行为,没有信息涉及官员保密意识亟待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通过法律和特务手段严惩文书泄密,文书保密工作需要立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据题干“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可知,武宗宠信太监,声色犬马;世宗沉迷炼丹;神宗28年不上朝;熹宗沉迷木匠活。综上可知,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怠于政事,沉迷玩乐,说明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导致宦官专权乱政,政治黑暗腐败,故选A项。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故“相权势力增强”错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统治黑暗腐败,没有体现外戚势力专权,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统治黑暗腐败,没有涉及倭寇入侵严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衰亡。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传递迅速”“……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离皇帝近、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的繁琐程序,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故选B项。
军机处保密性强,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军机处只是笔录传达,一切裁决权归属皇帝,体现权力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军机处严格受皇帝控制,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实权,故“缺乏约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0.【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题干“ 清朝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 ”可知,从1753-1851年,清朝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则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用地紧缺,人地矛盾逐渐加剧,故选D项。
清朝前期,土地兼并确实日益严重,而材料只反映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迅速和耕地面积减少,无法说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迅速和耕地面积减少,并未体现耕地面积增长迅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人地矛盾加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矛盾的相关史实。
11.【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中轴对称”的传统规划理念,故选C项。
明朝北京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说明“和谐”反映的是整体协调,并非布局特点,排除A项。
“豪华”反映的是北京城建筑的华丽程度,与“中轴线”布局特点不符,排除B项。
明朝北京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说明“完整”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并非“中轴线”的布局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北京城,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答案】(1)职责: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征收赋税,调配物资。
(2)原因: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
(3)措施: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可知,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据材料一“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可知,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据材料一“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可知,征收赋税,调配物资。
(2)据材料二“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可知,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据材料二“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可知,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
(3)据材料三“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知,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据材料三“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可知,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据材料三“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可知,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故答案:(1)职责: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征收赋税,调配物资。(2)原因: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3)措施: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朝对河西地区的管辖措施,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3.【答案】(1)表现: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诗人名字: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
(2)原因: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表现:据材料一“诗人两千两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可知,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据材料一“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布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可知,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材料一“……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诗人: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人倍出,如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
(2)据材料二“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可知,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据材料二“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可知,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故答案为:(1)表现: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诗人名字: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2)原因: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繁荣。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图书事业,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答案】(1)说明: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
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
(2)原因: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海上贸易;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政府政策支持(设驿站、鼓励交往)。
(3)影响: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知识点】遣唐使;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
(2)据材料二“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可知,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据材料二“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可知,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据材料二“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可知,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据材料二"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可知,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
(3)据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 严重挤压了民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 ”可知,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据材料三“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结合所学可知,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故答案为:(1)说明: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2)原因: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海上贸易;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政府政策支持(设驿站、鼓励交往)。(3)影响: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宋元对外开放。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题以明清政府海防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答案】【示例】
《步辇图》文物。
主题:何以中华·文物解读。
论述:《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所绘绢本设色画,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中,唐太宗端坐步辇,吐蕃使者躬身奏报,生动展现唐代中原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此画以艺术形式记录了文成公主入藏前的历史瞬间,见证唐代通过和亲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经济互联的开明政策。唐太宗准许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知识点】“中国梦”;世界贸易组织;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材料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你最为熟知的文物,以“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由引得出小论文主题为“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据材料“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内涵。如选取“《步辇图》”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对“何以中华·文物解读”进行论述,做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即可。最后强调《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故答案为:示例:《步辇图》文物。主题:何以中华·文物解读。论述:《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所绘绢本设色画,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中,唐太宗端坐步辇,吐蕃使者躬身奏报,生动展现唐代中原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此画以艺术形式记录了文成公主入藏前的历史瞬间,见证唐代通过和亲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经济互联的开明政策。唐太宗准许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以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甘肃省定西市岷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七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2025七下·岷县期末)下面是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这些可以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 (  )
A.创新 B.开放 C.安定 D.开明
【答案】A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题干“科举发榜”,结合所学可知,图一反映的是隋朝开创科举制度,通过考试选拔人才,是选官制度的创新;“曲辕犁”是对直辕犁的改进,反映了我国古代耕犁技术的创新;“筒车”利用水力自动灌溉,是灌溉工具的创新;“雕版印刷品《金刚经》”反映了雕版印刷术的发明,属于印刷技术的创新。综上分析可知,隋唐时期的部分政策和成就,体现了隋唐时期在政治、经济、科技等方面的创新,说明隋唐繁盛的原因是创新,故选A项。
开放体现在对外交往和文化交流等方面,唐朝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B项。
安定体现在社会环境和政治局势稳定,没有战乱等现象,材料未体现社会安定等内容,排除C项。
开明一般反映统治者的统治理念,唐朝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等,材料中没有相关信息,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隋唐繁盛的原因。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隋唐繁盛的相关史实。
2.(2025七下·岷县期末)七年级某班同学在开展跨学科主题学习时搜集到以下资料。据此判断,他们学习的主题是(  )
A.政治的日趋腐败 B.盛世局面的出现
C.海外贸易的发达 D.五代十国的动荡
【答案】B
【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
【解析】【分析】据题干“越窑青瓷荷花托盘”,结合所学可知,反映了唐朝手工业发达;“至(开元)十三年……”“勤政务本楼,始寻于唐开元八年……”,结合所学可知,体现了开元盛世繁荣景象;“ 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 ”,结合所学可知,描绘了唐都长安城的布局严整。综上分析可知,材料内容反映了唐朝政治、经济、文化、城市发展的繁荣局面,体现了唐玄宗开元盛世的形成,故选B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没有信息表明政治日趋腐败,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没有涉及唐朝海外贸易状况,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唐朝盛世景象,五代十国的动荡是唐亡之后,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是图文材料型选择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盛唐繁荣景象,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3.(2025七下·岷县期末)“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也是整个中国历史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这说明安史之乱后(  )
A.藩镇乱象加剧 B.唐朝统治终结
C.割据遭到遏制 D.社会趋于稳定
【答案】A
【知识点】安史之乱
【解析】【分析】据题干“安史之乱不仅是整个唐王朝的转折点……此后唐室李家与藩镇共天下”,结合所学可知,安史之乱标志唐朝国势从此由盛转衰,中央权力衰微,出现了唐朝后期长达百余年时间的藩镇割据局面,故选A项。
907年,朱温废唐帝,建立后梁政权,唐朝统治终结,而材料描述的是藩镇割据,排除B项。
材料描述的是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地方割据势力膨胀,并非遭到遏制,排除C项。
材料描述了唐朝在安史之乱后形成藩镇割据,藩镇之间战争不断,社会局势趋于动荡,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藩镇割据,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4.(2025七下·岷县期末)范仲淹担任陕西经略安抚副使时,在陕西带兵防御西夏,张载投奔他,要投笔从戎,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据此分析,北宋(  )
A.文臣才能略高于武将 B.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
C.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 D.实行崇文抑武的政策
【答案】D
【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重文轻武的政策
【解析】【分析】据题干“……范仲淹却送了他一部《中庸》,让他回去好好钻研学问”可知,范仲淹劝阻张载投笔从戎,以《中庸》相送,鼓励张载钻研学问,结合所学可知,北宋时期,为防止唐末五代以来武将专横跋扈,采取了“崇文抑武”政策,重用文臣,抵制武将,强化集权,故选D项。
材料描述了范仲淹劝张载弃武从文,并未对比文臣与武将的才能,排除A项。
材料描述了范仲淹劝张载弃武从文,无法论证社会阶层的流动加强,排除B项。
北宋王朝实行“崇文抑武”政策,不能说明北宋轻视军队建设和军备,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以北宋“崇文抑武”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5.(2025七下·岷县期末)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城市中设有“望火楼”,一旦发生火灾,能够迅速传递警报,组织灭火行动。这说明宋代城市(  )
A.政治功能完全丧失 B.商业性特征较明显
C.社会观念日益开放 D.管理具有现代雏形
【答案】D
【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据题干“政府设有专门负责街道清洁以及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的机构……”可知,宋代城市设有卫生清洁、公共设施建设与修缮和火灾防控等机构,表明宋朝城市管理具有一定的组织性和专业化,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具有现代城市管理的雏形,故选D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政治功能完全丧失”表述错误,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并没有体现商业性特征较明显,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宋代城市管理特点,无法得出社会观念日益开放,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城市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在于准确把握材料主旨,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考生作答时应紧扣材料,抓住材料关键词,并熟练掌握相关史实。
6.(2025七下·岷县期末)南宋辛弃疾曾诗云: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这一词句体现了(  )
A.宋代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 B.大一统的时代背景
C.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 D.对三国时代的憧憬
【答案】C
【知识点】南宋的偏安
【解析】【分析】据题干“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结合所学可知,南宋偏安江南,辛弃疾的这首诗强调英雄的历史使命,抒发了辛弃疾渴望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故选C项。
材料体现了辛弃疾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与市民阶层的审美需要毫无关联,排除A项。
南宋政权偏安江南,与金和西夏并立对峙,国家并未实现大一统局面,排除B项。
材料体现了辛弃疾收复国土的家国情怀,并非对三国时代的憧憬,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辛弃疾,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7.(2025七下·岷县期末)《大明律》对于朝廷文书在传递过程中泄密、毁损的惩罚加以明确,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这一规定说明 (  )
A.政府的行政效率提高 B.官员的保密意识亟待加强
C.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D.文书的保密工作需要立法
【答案】C
【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
【解析】【分析】据题干“……一旦发生泄密行为,锦衣卫特务追查行动迅速展开,人人戒惧从而知谨慎”可知,《大明律》严惩文书泄密行为,并动用锦衣卫特务追查,反映了明朝时期加强了对官员的严格控制,进一步强化了君主专制统治,故选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严惩朝廷文书泄密行为,与政府行政效率提高无关联,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严惩朝廷文书泄密行为,没有信息涉及官员保密意识亟待加强,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通过法律和特务手段严惩文书泄密,文书保密工作需要立法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8.(2025七下·岷县期末)下表所示是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这说明当时(  )
A.政治黑暗腐败 B.相权势力增强
C.外戚势力专权 D.倭寇入侵严重
【答案】A
【知识点】明朝的政治腐败与社会动荡
【解析】【分析】据题干“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的为政表现”可知,武宗宠信太监,声色犬马;世宗沉迷炼丹;神宗28年不上朝;熹宗沉迷木匠活。综上可知,明朝中后期部分皇帝怠于政事,沉迷玩乐,说明明朝中后期,皇帝大多昏庸无能,导致宦官专权乱政,政治黑暗腐败,故选A项。
明朝初年,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故“相权势力增强”错误,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统治黑暗腐败,没有体现外戚势力专权,排除C项。
材料反映了明朝中后期统治黑暗腐败,没有涉及倭寇入侵严重,排除D项。
故答案为:A。
【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明朝的衰亡。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9.(2025七下·岷县期末)军机处的办公地点距离皇帝寝宫近,信息传递迅速。军机处内部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据此分析军机处的特点是 (  )
A.保密性强 B.决策高效 C.权力集中 D.缺乏约束
【答案】B
【知识点】军机处的设立
【解析】【分析】据材料“信息传递迅速”“……减少了决策和执行过程中的烦琐程序”,结合所学可知,军机处离皇帝近、机构简单、人员精干,减少了决策和执行的繁琐程序,有官无吏,办事效率高,故选B项。
军机处保密性强,外人不能窥视其活动及文件等,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A项。
军机处只是笔录传达,一切裁决权归属皇帝,体现权力集中,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
军机处严格受皇帝控制,军机大臣没有任何实权,故“缺乏约束”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军机处,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0.(2025七下·岷县期末)解读图表是一项重要的历史学习能力。下图所示内容凸显出当时(  )
A.土地兼并日益严重 B.贫富差距不断扩大
C.耕地面积增长迅猛 D.人地矛盾逐渐加剧
【答案】D
【知识点】清朝的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
【解析】【分析】据题干“ 清朝中期人口数量和人均耕地面积 ”可知,从1753-1851年,清朝人口数量在不断增长,而人均耕地面积则不断下降,结合所学可知,清朝前期人口快速增长,造成用地紧缺,人地矛盾逐渐加剧,故选D项。
清朝前期,土地兼并确实日益严重,而材料只反映了人均耕地面积下降,排除A项。
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迅速和耕地面积减少,无法说明贫富差距不断扩大,排除B项。
材料反映了人口增长迅速和耕地面积减少,并未体现耕地面积增长迅猛,排除C项。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清朝人地矛盾加剧。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数据材料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清朝前期社会矛盾的相关史实。
11.(2025七下·岷县期末)2024年7月,“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中轴线”反映出北京城的布局特点是(  )
A.和谐 B.豪华 C.对称 D.完整
【答案】C
【知识点】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
【解析】【分析】据题干“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结合所学可知,明朝北京城平面呈“凸”字形,由一条中轴线纵贯南北,从宫城到外城都以这条中轴线对称展开,体现“中轴对称”的传统规划理念,故选C项。
明朝北京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说明“和谐”反映的是整体协调,并非布局特点,排除A项。
“豪华”反映的是北京城建筑的华丽程度,与“中轴线”布局特点不符,排除B项。
明朝北京城以中轴线对称分布,均衡布局,形成完整而和谐的巨大建筑群,说明“完整”突出建筑的整体效果,并非“中轴线”的布局特点,排除D项。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明朝北京城,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
12.(2025七下·岷县期末)甘肃,这片承载着千年历史的土地,其发展历程是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阅读材料, 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此外,在民政方面,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在财政方面,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这种体制,使得河西节度使在当地拥有极高的权威,能够迅速有效地应对各种复杂局面。
-—摘编自《甘肃与河西节度使:跨越时空的历史钩沉》
材料二 五代以后,茶叶大量流入游牧地区,普通民众饮茶之风日盛。北宋建政时,契丹人已在北方建立了辽朝。随后,党项人兴起,建立西夏政权。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同时,加强物价管理,禁止在交易过程中欺夺番商货物。宋朝的茶马互市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一些制度沿用至清代。
—-摘编自李俊清、李天顺《从茶马互市看中华民族的团结统一》
材料三 从洪武初年(1368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的五十年间,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其中,沙州、赤斤蒙古、哈密三卫归肃州卫管辖。明代末期,由于边防松弛,河西走廊处于混乱状态.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
——摘编自《河西走廊,2 000多年的风云变幻》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河西节度使的职责。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促进宋代茶马互市发展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政府经营甘肃的措施。
【答案】(1)职责: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征收赋税,调配物资。
(2)原因: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
(3)措施: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知识点】安史之乱;宋代的经济发展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河西节度使负责抵御吐蕃、突厥等外敌的入侵,维护唐朝西北边疆的稳定"可知,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据材料一“节度使负责管理辖区内的百姓,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经济发展”可知,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据材料一“节度使有权征收赋税,调配物资,以保障军队的后勤供应”可知,征收赋税,调配物资。
(2)据材料二“北宋疆域适合养马之地锐减,战马奇缺。宋朝与辽、西夏长期处于战争状态,对战马的需求量很大”可知,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据材料二“宋朝在很多地方设置了购茶、买马的机构,并在此基础上组建了茶马司……”可知,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
(3)据材料三“明政府向甘肃组织了八次大规模的移民活动”可知,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据材料三“为了经营西域,明政府在西北设“关西七卫”(嘉峪关以西称“关西”)”可知,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据材料三“建立起西起嘉峪关,东至山海关的战略防线,并将嘉峪关关城以外的地方弃之不守”可知,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故答案:(1)职责:抵御吐蕃、突厥,维护边疆稳定;管理百姓,促进经济发展;征收赋税,调配物资。(2)原因:宋朝战马短缺,与辽、西夏战争需求;茶叶与马匹互补的经济需求;政府设立茶马司规范贸易,保障交易公平。(3)措施:组织大规模移民屯垦;设置“关西七卫”加强管辖;修建嘉峪关防线,强化边防。
【点评】本题以三则材料为依托,主要知识考点是历朝对河西地区的管辖措施,主要考查了学生阅读史料、获取与解读、调动与运用知识等能力,解题时要注意把握材料关键信息,从材料提炼出关键句子,与课本所学结合回答,言之成理即可。
13.(2025七下·岷县期末)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整理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
材料二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纸张和印刷术的国家,我们的出版业历史悠久,保存古代灿烂文化的典籍浩如烟海。两宋时期,文化昌盛,科技进步。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而这些都为书籍的刊刻、印制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图书事业也就此步入了黄金时代。
——摘编自《玉楮流芳:上海博物馆藏宋元古籍展开幕了!》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诗歌在唐朝发展到顶峰的表现。说出你熟悉的一位诗人名字。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图书事业步入黄金时代的原因。
【答案】(1)表现: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诗人名字: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
(2)原因: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宋元时期的科技——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
【解析】【分析】(1)表现:据材料一“诗人两千两百多人,作品四万八千九百多首,共九百卷”可知,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据材料一“上自帝王、公卿、官僚,下至布衣,旁及僧、道,几乎遍布各个阶层”“诗歌与唐人的日常生活关系密切”可知,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据材料一“……除了传抄这种主要的传播方式外,还有传唱、题壁等多种方式”并结合所学可知,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
诗人:结合所学可知,唐朝诗人倍出,如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
(2)据材料二“与此同时,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了新的高度”可知,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据材料二“在新的时代思潮下,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可知,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故答案为:(1)表现:诗歌创作人数众多,作品数量庞大;题材广泛,涵盖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诗歌体裁完备,风格多样;艺术成就极高,对后世诗歌发展影响深远。诗人名字:李白(或杜甫、白居易等,任写一位唐朝著名诗人即可)。(2)原因:技术方面、两宋时期造纸、制墨、印刷技术达到新高度,为书籍刊刻、印制创造条件;文化方面、两宋时期文化昌盛,文学、史学、艺术高度发展,对书籍的需求增大;思想方面、新的时代思潮推动文化发展,进而促进图书事业繁荣。
【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唐诗繁荣。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宋代图书事业,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
14.(2025七下·岷县期末)以文明交流互鉴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华文明的魅力吸引着诸国使团“慕化而归”,在求学、做官之外,携带书籍、文物回国的遣唐使最为人所熟知。以日本、新罗为代表的国家,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他们对唐文化的汲取体现在律令制度、儒家文化、文字语言等多方面在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铁序中发展国际关系。
——摘编自牛来颖《大唐商人与外部世界》
材料二 宋元是中国历史上对外开放的发展繁荣时期,这一时期对外开放的重心逐渐从陆路转向海洋。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下诏令“其往来互市,各从所欲”。
——摘编自卜宪群、梁仁志《从中国历史看对外开放》
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将海外贸易逐步集中到为数不多的指定沿海港口城市。这些立足于王朝统治安全的海防和海贸政策,严重挤压了民 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极大缩短了国人“开眼看世界”的焦距,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
——摘编自陈贤波《明清海防意识觉醒及海防政策变迁兼及对明清时代经济社会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结合史实说明日本和新罗汲取的唐文化。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元对外开放重心从陆路转向海洋的原因。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政府海防政策的影响。
【答案】(1)说明: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
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
(2)原因: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海上贸易;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政府政策支持(设驿站、鼓励交往)。
(3)影响: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知识点】遣唐使;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
【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不断学习中国的先进制度和文化,并以此来建构自己国家的体制和社会秩序……”,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
(2)据材料二“五代与两宋时期的战争对峙,使西北陆路交通阻断”可知,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据材料二“政治经济中心的南移”可知,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据材料二“造船业的技术进步与指南针的使用,大大促进了东南海上贸易的繁荣”可知,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据材料二"两宋政府在多地设置驿站,保护外国商人与商船""元世祖忽必烈鼓励对外交往,对各国来者尤为礼遇"可知,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
(3)据材料三“明清政府严厉打击未有号票文引的海上非法活动……”“ 严重挤压了民间商业、造船、运输业的发展空间 ”可知,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据材料三“隔绝了早日获取世 界大势信息的渠道,日后的教训不可谓不惨痛”,结合所学可知,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故答案为:(1)说明:日本、仿唐制进行大化改新,建立律令制国家;引入汉字创制本国文字;学习儒家文化。新罗、效仿唐朝中央集权制度;采用科举制选拔官员;吸收儒家经典。(2)原因:西北陆路因战争阻断;经济重心南移促进海上贸易;造船技术进步(如指南针),提升航海能力;政府政策支持(设驿站、鼓励交往)。(3)影响:限制民间商业和造船业发展;阻碍对外交流,导致信息闭塞;埋下近代落后挨打的隐患。
【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唐朝对外交往。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唐朝对外交往的相关历史知识。
(2)本题考查的是宋元对外开放。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本题以明清政府海防政策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5.(2025七下·岷县期末)“物”“史”互证,探究文物背后各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最终凝聚为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 历史逻辑。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2024年6月14日,由中国民族博物馆编纂,郑茜主编的《何以中华:一百件文物中的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出版。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 精选文物(部分) 唐:《步辇图》;突厥石人像 宋;契丹鸡冠壶;女真骑马武士砖雕 元:元朝至元宝钞 清:班禅金印;金瓶掣签的金瓶
结合材料从上面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以“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答案】【示例】
《步辇图》文物。
主题:何以中华·文物解读。
论述:《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所绘绢本设色画,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中,唐太宗端坐步辇,吐蕃使者躬身奏报,生动展现唐代中原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此画以艺术形式记录了文成公主入藏前的历史瞬间,见证唐代通过和亲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经济互联的开明政策。唐太宗准许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知识点】“中国梦”;世界贸易组织;航天事业的发展
【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为开放性试题。依据题意,从材料的精选文物中任选一个你最为熟知的文物,以“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论文。由引得出小论文主题为“何以中华 文物解读”。据材料“该书通过一百件承载中华民族共同体历史记忆的文物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从自在走向自觉的历程,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历史内涵”等信息可知,材料主要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及内涵。如选取“《步辇图》”为例,结合所学知识“《步辇图》、文成公主入藏”,对“何以中华·文物解读”进行论述,做到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即可。最后强调《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故答案为:示例:《步辇图》文物。主题:何以中华·文物解读。论述:《步辇图》是唐代阎立本所绘绢本设色画,描绘唐太宗接见吐蕃使者禄东赞的场景。画面中,唐太宗端坐步辇,吐蕃使者躬身奏报,生动展现唐代中原与吐蕃的友好往来。此画以艺术形式记录了文成公主入藏前的历史瞬间,见证唐代通过和亲促进汉藏文化交流、经济互联的开明政策。唐太宗准许文成公主入藏,密切了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促进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步辇图》昭示着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互动中,如何从松散共存走向文化认同与政治凝聚,是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的生动缩影。
【点评】本题为历史小论文,以民族交流交往交融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
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