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1.(2025八下·临洮期末)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胜利会师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答案】C【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据题干“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故选C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A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翻身作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准确识记。2.(2025八下·临洮期末)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修建的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的铁路干线是 (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C.包兰铁路 D.青藏铁路【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修建的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的铁路干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铁路,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故选B项。鹰厦铁路连接江西鹰潭、福建厦门,排除A项。包兰铁路连接内蒙古包头、甘肃兰州,排除C项。青藏铁路连接了青海西宁市、西藏拉萨,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2025八下·临洮期末)下图所示的三位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析】【分析】据题干“三位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被誉为“铁人”,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英雄劳模,体现了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选A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排除B项。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表现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排除C项。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表现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方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英雄劳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相关史实。4.(2025八下·临洮期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材料反映的新发展理念主要是( )A.开放 B.共享 C.协调 D.创新【答案】D【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解析】【分析】据题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体系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所以材料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故选D项。开放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格局。坚持以开放求发展,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享受发展带来红利,排除B项。协调是平衡发展的战略抓手。协调是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做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发展理念。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2025八下·临洮期末)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的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传承 B.经济建设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可知,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科技发展,排除C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文旅开发,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2025八下·临洮期末)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答案】D【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据题干“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毛泽东说“三十六,和为上计”,排除A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周恩来无关,排除B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刘少奇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7.(2025八下·临洮期末)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 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这些措施( )A.奠定了两岸和平交往的政治基石B.直接促成了 “九二共识”的提出C.使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D.直接促成两岸空运直股、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答案】C【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解析】【分析】据题干“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 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故选C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海峡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08年,海峡两岸空运直股、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1987年”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8.(2025八下·临洮期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答案】A【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舰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南海舰队,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北海舰队,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华东军区海军”的准确识记。9.(2025八下·临洮期末)下面图片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的资料。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经济建设 B.民主政治 C.国防建设 D.社会生活【答案】C【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题干“辽宁舰”“歼-20战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的坦克方队”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这组照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C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社会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国防建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0.(2025八下·临洮期末)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成功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离间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关系的阴谋,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中的“某次会议”是指( )A.中共八大 B.万隆会议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答案】B【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分析】据题干“1955年”“求同存异”,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成功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离间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关系的阴谋,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B项。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C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11.(2025八下·临洮期末)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他从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C.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答案】B【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解析】【分析】据题干“袁隆平”,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B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排除A项。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排除C项。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飞天之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准确识记。12.(2025八下·临洮期末)过去吃不饱,现在不愁吃,而且还要吃好,过去人们一般吃粗粮和野菜,很少吃到细粮和肉类,现在提倡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说明改革开放后( )A.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B.我国消费总量的增长C.人们生活观念落后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答案】D【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对外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过去吃不饱,现在不愁吃,而且还要吃好”“现在提倡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可知,材料信息表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有了大的提高,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故选D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无法得出消费总量的增长,排除B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3.(2025八下·临洮期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束,使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发展农业合作化必须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决不能实行盲目急躁的冒险主义。——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材料二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决定实行大包干。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如果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发扬民主,想要发展快,办不到。”安徽的做法得到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到1983年,中国农村大部分生产队斗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依据材料一 .指出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并概括农业合作化经历的主要阶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农村推广的原因。【答案】(1)目的: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主要阶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一“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束,使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可知,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是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阶段:据材料一“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发展农业合作化必须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可知,农业合作化经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2)据材料二“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可知,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据材料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安徽的做法得到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据材料二"到1983年,中国农村大部分生产队斗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故答案为:(1)目的: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主要阶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2025八下·临洮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继续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示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接编自张玉兰《“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实行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3)依据材料三.简要归纳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和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不利因素: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一贯立场: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据材料二“已经并将继续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示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可知,“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据不利因素:材料三“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可知,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是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一贯立场:据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党和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不利因素: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一贯立场: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统一问题。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2025八下·临洮期末)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历史充分证明,弱国无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屈辱外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二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使中国对外交往在不同层次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摘编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2)依据材料二,指出为“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形成的外交布局,并说出这种外交布局的作用。(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原因。【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布局:据材料二“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可知,为“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据材料二“……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可知,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据材料三“……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原因:据材料三“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故答案为:(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特色大国外交。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6.(2025八下·临洮期末)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例,以“艰辛奋斗 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研制“两弹一星”设立经济特区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答案】示例:“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这些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短文试题。依据题意,以“艰辛奋斗 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材料中任选两个事例展开分析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即可。如选取“两弹一星”“经济特区”为例,结合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最后总结强调上述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故答案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这些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点评】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1.(2025八下·临洮期末)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自尊心和自豪感极大地增强了。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A.长征胜利会师 B.人民解放战争胜利C.新中国的成立 D.土地改革基本完成2.(2025八下·临洮期末)定西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镇,又是新欧亚大陆桥的必经之地,已成为中国西部的一个重要的交通枢纽。“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修建的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的铁路干线是 ( )A.鹰厦铁路 B.宝成铁路 C.包兰铁路 D.青藏铁路3.(2025八下·临洮期末)下图所示的三位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是( )A.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B.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C.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D.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4.(2025八下·临洮期末)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推动商业航天、低空经济、深海科技等新兴产业安全健康发展。材料反映的新发展理念主要是( )A.开放 B.共享 C.协调 D.创新5.(2025八下·临洮期末)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出版了的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藏族史诗《格萨尔王传》、蒙古族史诗《江格尔》和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 它们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 ( )A.文化传承 B.经济建设 C.科技发展 D.文旅开发6.(2025八下·临洮期末)进入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后,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人物是 ( )A.毛泽东 B.周恩来 C.刘少奇 D.邓小平7.(2025八下·临洮期末)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 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这些措施( )A.奠定了两岸和平交往的政治基石B.直接促成了 “九二共识”的提出C.使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D.直接促成两岸空运直股、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8.(2025八下·临洮期末)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是( )A.华东军区海军 B.东海舰队C.南海舰队 D.北海舰队9.(2025八下·临洮期末)下面图片是某同学在探究性学习中搜集的资料。由此判断,他学习的主题是( )A.经济建设 B.民主政治 C.国防建设 D.社会生活10.(2025八下·临洮期末)1955年,周恩来在某次会议上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这一方针成功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离间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关系的阴谋,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材料中的“某次会议”是指( )A.中共八大 B.万隆会议C.日内瓦会议 D.第26届联合国大会11.(2025八下·临洮期末)袁隆平是我国第一个特等发明奖的获得者,他从事的研究 ( )A.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 B.保障了我国的粮食安全C.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 D.开启了我国的飞天之旅12.(2025八下·临洮期末)过去吃不饱,现在不愁吃,而且还要吃好,过去人们一般吃粗粮和野菜,很少吃到细粮和肉类,现在提倡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这说明改革开放后( )A.我国粮食产量下降 B.我国消费总量的增长C.人们生活观念落后 D.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13.(2025八下·临洮期末)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多次对农村生产关系进行了调整。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束,使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必须提倡“组织起来”发展农民劳动互助的积极性 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发展农业合作化必须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由低级到高级,由小到大,由点到面,决不能实行盲目急躁的冒险主义。——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第三版)材料二 1978年底,小岗村的18户农民在生产队长严俊昌的带领下决定实行大包干。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这一做法引起很大争议,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如果不关心群众生活,不发扬民主,想要发展快,办不到。”安徽的做法得到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到1983年,中国农村大部分生产队斗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摘编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1)依据材料一 .指出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并概括农业合作化经历的主要阶段。(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以在全国农村推广的原因。14.(2025八下·临洮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建国家繁荣富强的必要前提和重要保证。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摘编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材料二“一国两制”构想在香港、澳门的成功实践,已经并将继续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示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接编自张玉兰《“一国两制”构想的伟大实践——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决不是针对台湾同胞,而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 江泽民《为促进祖国统一大业的完成而继续奋斗》(1)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哪项基本政治制度?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实行的意义。(2)依据材料二,指出“一国两制”构想成功实践的重大意义。(3)依据材料三.简要归纳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党和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15.(2025八下·临洮期末)外交是国家综合国力的外在表现,历史充分证明,弱国无外交。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新中国结束了近代以来百余年的屈辱外交。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外交迎来了新局面。改革开放后,中国通过多边舞台,积极参与全球性问题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摘编自《中华人民共和国简史》材料二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形成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对外工作大协同局面,使中国对外交往在不同层次都取得显著成就……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摘编自《改革开放四十年中国外交的变革与成就》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尤其是21世纪以来,中国对稳定世界发展所作的贡献日益显著。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摘编自严文斌《解构百年大变局之“变”与“局”》(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奉行的外交政策。(2)依据材料二,指出为“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形成的外交布局,并说出这种外交布局的作用。(3)依据材料三,指出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以及中国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的原因。16.(2025八下·临洮期末)民族复兴是中华儿女不懈奋斗的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结合材料,从下面的史事中任选两例,以“艰辛奋斗 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要求: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研制“两弹一星”设立经济特区 提出“一国两制”的构想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提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C【知识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解析】【分析】据题干“1949年是充满希望的一年、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中国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了,故选C项。1936年10月,红军三大主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排除A项。1949年4月,渡江战役解放南京,推翻了国民党统治,人民解放战争基本胜利,排除B项。1952年底,土地改革基本完成,农民翻身作主人,巩固了人民政权,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准确识记。2.【答案】B【知识点】第一个五年计划【解析】【分析】据材料“‘一五’计划期间,我国修建的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的铁路干线”,结合所学可知,1953-1957年,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建设时期,交通运输建设取得了很大成就,新建宝成铁路,连接陕西、甘肃和四川三省,故选B项。鹰厦铁路连接江西鹰潭、福建厦门,排除A项。包兰铁路连接内蒙古包头、甘肃兰州,排除C项。青藏铁路连接了青海西宁市、西藏拉萨,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第一个五年计划,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答案】A【知识点】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前进;社会主义建设成就【解析】【分析】据题干“三位人物共同体现的时代精神”,结合所学可知,焦裕禄被誉为“党的好干部”,王进喜被誉为“铁人”,雷锋被誉为“解放军好战士”,他们都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英雄劳模,体现了艰苦奋斗、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故选A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勤政精神体现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清正廉洁,排除B项。舍生忘死、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表现为崇高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排除C项。勇于改革、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表现为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方面,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社会主义全面建设时期的英雄劳模。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图片的解读能力和对历史的识记、理解能力。解题关键要熟练掌握社会主义全面建设的相关史实。4.【答案】D【知识点】五大发展理念【解析】【分析】据题干“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并结合所学可知,2015年10月,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其中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强化体系创新和创新能力建设,推动科技创新和经济社会发展深度融合,所以材料描述的内容反映的新发展理念中的创新理念,故选D项。开放展现高质量发展的广阔格局。坚持以开放求发展,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独占,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共享是高质量发展的价值追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中有更多获得感,共同享受发展带来红利,排除B项。协调是平衡发展的战略抓手。协调是发展手段和目标的统一,坚持统筹兼顾,妥善做好区域协调、城乡协调,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新发展理念。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5.【答案】A【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共同繁荣发展【解析】【分析】据题干“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工作取得大批成果……”可知,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的整理说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与发展,有利于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故选A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经济建设,排除B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科技发展,排除C项。材料表明国家重视少数民族的文化传承,没有涉及文旅开发,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民族共同繁荣发展。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6.【答案】D【知识点】“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据题干“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的人物”,结合所学可知,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确立了和平统一祖国的大政方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形成了“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对台基本方针,故选D项。20世纪50年代中期,国家确立了争取用和平方式解放台湾的思想,毛泽东说“三十六,和为上计”,排除A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周恩来无关,排除B项。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一国两制”伟大构想,与刘少奇无关,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一国两制”的相关史实。7.【答案】C【知识点】海峡两岸交往【解析】【分析】据题干“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结合所学可知,1987年,台湾当局开始被迫调整“三不”政策,开放台湾居民赴大陆探亲,并在经济、文化交流 等方面,逐步采取了一些开放措施。海峡两岸同胞近40年的隔绝状态终于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故选C项。坚持一个中国原则是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基础,排除A项。“九二共识”是1992年由海峡两会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2008年,海峡两岸空运直股、海运直航和邮政合作实现,与材料时间“1987年”不符,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海峡两岸关系发展,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8.【答案】A【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题干“中国人民解放军建立的第一支海军部队”,结合所学可知,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第一支海军部队——华东军区海军建立,故选A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东海舰队,排除B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南海舰队,排除C项。新中国成立后,建立了北海舰队,排除D项。故答案为:A。【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华东军区海军”的准确识记。9.【答案】C【知识点】海、陆、空军的建设【解析】【分析】据题干“辽宁舰”“歼-20战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国庆阅兵中受的坦克方队”并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这组照片反映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化国防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故选C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经济建设无关,排除A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民主政治无关,排除B项。材料表达的主题是国防建设成就,与社会生活无关,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以国防建设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0.【答案】B【知识点】万隆会议及“求同存异”外交方针【解析】【分析】据题干“1955年”“求同存异”,结合所学可知,1955年,万隆会议,周恩来提出了“求同存异”的方针,成功粉碎了帝国主义国家离间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关系的阴谋,从而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故选B项。1956年,中共八大,确立了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排除A项。1954年,日内瓦会议,新中国第一次以五大国之一的身份参加的国际会议,排除C项。1971年,第26届联合国大会,恢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在联合国的一切合法权利,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万隆会议,旨在考查学生知识迁移和灵活分析运用历史材料的能力,解题关键要理解掌握关于万隆会议的相关史实。11.【答案】B【知识点】袁隆平及杂交水稻【解析】【分析】据题干“袁隆平”,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70年代,农业科学家袁隆平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提高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为解决我国吃饭问题和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故选B项。1964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打破了有核大国的核垄断,排除A项。中国药学家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开创了治疗疟疾的新方法,排除C项。1999年,神舟一号无人飞船成功完成载人航天工程的第一次飞行试验,开启了飞天之旅,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主要考查学生对“袁隆平与杂交水稻”的准确识记。12.【答案】D【知识点】衣食住行的变迁;对外开放【解析】【分析】据题干“过去吃不饱,现在不愁吃,而且还要吃好”“现在提倡粗细粮搭配、荤素搭配、营养均衡”可知,材料信息表明,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快速发展,物质条件更加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有了大的提高,人们追求生活质量,故选D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粮食产量下降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无法得出消费总量的增长,排除B项。材料表明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生活观念发生了变化,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以新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分析解读题干信息的能力。13.【答案】(1)目的: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主要阶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知识点】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农业、手工业合作化【解析】【分析】(1)目的:据材料一“要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束,使农业生产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可知,我国开展农业合作化运动的目的是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阶段:据材料一“从互助组到初级社,再到高级社,发展农业合作化必须采取说服、示范和国家援助的方法使农民自愿联合起来”可知,农业合作化经历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三个阶段。(2)据材料二“农民取得了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小岗村1979年的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可知,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据材料二“安徽省委书记万里却说”“安徽的做法得到邓小平、陈云的肯定”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据材料二"到1983年,中国农村大部分生产队斗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可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故答案为:(1)目的:克服农民分散经营的困难和局限,使广大农民富裕起来,满足国家工业化的需要。主要阶段:互助组、初级社、高级社。(2)农民取得生产自主权和产品支配权后,生产积极性提高,粮食产量大幅增长;得到了安徽省委及邓小平、陈云等国家领导人的肯定和支持;符合当时农村生产力发展的实际情况。【点评】(1)本题考查的是农业合作化运动。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2)本题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4.【答案】(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不利因素: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一贯立场: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知识点】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平统一,一国两制”【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自治权的制度”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据材料二“已经并将继续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重要示范,也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可知,“一国两制”构想的成功实践,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据不利因素:材料三“是针对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搞“台湾独立”的图谋的”可知,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是现阶段阻碍祖国统一的不利因素。一贯立场:据材料三“ 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中国人不打中国人。我们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结合所学可知,党和政府在国家统一问题上的一贯立场是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故答案为:(1)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意义:保障了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权利,促进了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维护了国家的统一和民族团结。(2)为最终解决台湾问题提供了重要示范,为国际社会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历史遗留问题创造了良好范例。(3)不利因素:外国势力干涉中国统一和“台湾独立”图谋。一贯立场:努力实现和平统一,但不承诺放弃使用武力,坚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一国两制”,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及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熟练掌相关基础知识。(3)本题考查的是国家统一问题。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15.【答案】(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知识点】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全方位外交【解析】【分析】(1)据材料一“亚非会议后,中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进展”,结合所学可知,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布局:据材料二“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初步形成了‘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的外交格局”可知,为“推进特色大国外交”,中国形成“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据材料二“……在形成立体化外交格局方面也取得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新的重大贡献”可知,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据材料三“……在当前的世界大变局中,中国致力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可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提出的国际关系新理念。原因:据材料三“中国的大国责任与担当快速增长,国际影响力日益增强……”,结合所学可知,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故答案为:(1)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2)外交布局:“大国是关键,周边是首要,发展中国家是基础,多边是重要舞台”的全方位外交格局。作用:为我国发展营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3)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中国坚持和平发展道路,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国际政治经济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点评】(1)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理解并识记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相关历史知识。(2)本题考查的是特色大国外交。检测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解释历史现象,论证和发展问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3)本题主要知识考点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主要考查学生的材料解读分析能力,解答此题应仔细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提炼材料信息主旨,掌握相关基础史实。16.【答案】示例:“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这些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知识点】“两弹一星”【解析】【分析】本题为历史小短文试题。依据题意,以“艰辛奋斗 民族复兴”为题,写一篇120字左右的小短文。从材料中任选两个事例展开分析说明,要求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即可。如选取“两弹一星”“经济特区”为例,结合所学可知,“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最后总结强调上述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故答案为:“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极大地增强了我国的国防实力和国际地位,为我国的国家安全和民族复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设立经济特区,打开了对外开放的窗口,引进了外资、技术和管理经验,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推动了我国从富起来向强起来的迈进。这些史实都体现了中国人民在艰辛奋斗中为民族复兴所作出的努力,彰显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勇于进取的精神。【点评】本题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切入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理解能力,运用所学知识,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解题关键在于要求学生具有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学生版).docx 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2024-2025学年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