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1.(2025七下·贵阳期末)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2.(2025七下·贵阳期末)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古人赞曰“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3.(2025七下·贵阳期末)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4.(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朝后期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原来的373.7万户降为86.7万户,下降了76.8%;南方由311.8万户降为150.7万户,下降51.7%。造成以上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B.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各级官员贪污腐败5.(2025七下·贵阳期末)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城规模宏伟6.(2025七下·贵阳期末)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方针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方针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自守7.(2025七下·贵阳期末)契丹开国君主阿保机重用汉人谋士,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采用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建立孔子庙,春秋祭拜。他还创立南北面官制。这些措施的结果是( )A.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的根本交融B.增强了契丹的实力C.使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加强D.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8.(2025七下·贵阳期末)在北宋中期,经济鼎盛成熟时期的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 )A.宋朝农业的进步 B.当时手工业十分兴旺C.商业和贸易的兴盛 D.“交子”的出现9.(2025七下·贵阳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10.(2025七下·贵阳期末)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11.(2025七下·贵阳期末)“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12.(2025七下·贵阳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代丞相由坐到站着禀奏事宜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13.(2025七下·贵阳期末)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张骞 鉴真郑和 戚继光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14.(2025七下·贵阳期末)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闭关自守 D.崇文抑武15.(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16.(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17.(2025七下·贵阳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力推行 。18.(2025七下·贵阳期末)明朝时,通过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19.(2025七下·贵阳期末)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 。20.(2025七下·贵阳期末)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闭关政策,规定由朝廷特许的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21.(2025七下·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名称 地位隋朝 大运河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长城 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1)根据材料,指出明长城东、西起止点。(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2.(2025七下·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 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 000万。——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B处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 写出由B到C的转折性事件。(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23.(2025七下·贵阳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的一个事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在元朝和清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解析部分1.【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2.【答案】C【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 ”及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排除B项;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度,打破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垄断,考生无论出身均可报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凸显了公开公平的竞争,D项正确;“注重门第家世”与材料直接矛盾,科举制正是为削弱门阀政治而设立,排除A项;唐代科举虽分常科(进士、明经等)和制举,但材料强调统一以考试(程文)为准,未体现方式多样性,排除B项;唐代科举无道德审查环节,材料亦未提及,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答案】B【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 ”及所学可直接得出人口的变化与安史之乱相关,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于天宝末年,持续8年,恰为户数锐减的关键时期。战乱导致北方(叛乱中心区)人口大量死亡、流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户数降幅(51.7%)明显低于北方(76.8%),但仍有下降,B项正确;虽导致统治危机,但户数下降是突发性战乱结果,与长期腐败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中唐后南方经济地位上升,但户数减少是战乱导致的短期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的长期趋势无关,排除C项;官员腐败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但非户数骤降的主因。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唐人口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选:D。【点评】 本题以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6.【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丧失尚武精神”“与 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及所学可直接得出该方针为崇文抑武,宋朝确立"以文制武"原则,文人统兵、压制武将地位,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将领权力,形成"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项正确;"重农抑商"属经济政策,与军事无关,"和亲会盟"是外交手段,非长期国策;"闭关自守"不符合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史实,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丧失尚武精神”“与 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再结合宋初的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7.【答案】B【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契丹的措施可知,创文字、尊孔子等举措提升契丹文明程度,强化政权合法性,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治契丹,南面官治汉人)实现“因俗而治”,有效管理多民族国家,吸收中原农业、手工业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增强了契丹的实力,为后来契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契丹的措施确实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题干问的是“结果”,更侧重对契丹国自身发展的直接影响,民族交融是过程中的表现而非核心结果,排除A项;题干措施主要集中在文化、制度层面,未直接涉及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加强并非这些措施的直接结果,排除C项;契丹(后为辽)始终与北宋等政权并立,并未完成全国统一,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契丹国采取的措施,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 ”可知这从侧面说明了大量人口脱离农业,依赖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为生,直接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项正确;农业虽是基础(如占城稻推广提高粮食产量),但农业进步主要支撑人口增长,而非直接推动城市化,排除A项;手工业兴旺虽重要,但需通过商业贸易实现产品流通,属于间接因素,排除B项;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标志金融创新,但仅服务于商业,非城市化主因,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 ”,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答案】B【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郡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排除属于中央机构的A、C两项;D项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B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和军事等大权,受中书省的节制。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10.【答案】D【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朱元璋”“不应该出现”可直接得出应该是东厂的成立,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设立,属于永乐年间,D项正确;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即定都南京(应天府),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强化中央集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均属于其统治时期,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朱元璋”“不应该出现”,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及所学可直接判断出该机构为澎湖巡检司,元朝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辖澎湖及台湾本岛,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正式行政管辖,C项正确;1684年清朝康熙时期设立台湾府,宣政院为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1885年清朝光绪时期设立台湾省,为近代化行政建制,排除AB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联系所学基本知识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答案】D【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题干中丞相从“坐而论道”到“站立奏事”的礼仪变化,直观体现了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反映君主通过礼仪规范强化专制权威,D项正确;礼仪变化是皇权集中的表现,非制度系统性完善,排除A项;生活习惯变化属表面现象,未触及政治权力本质,排除B项;礼仪严格化反而可能体现专制加深,与文明进步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结合君主专制的强化,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3.【答案】B【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张骞”“鉴真”“郑和”“戚继光”及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倭寇侵略,属于抵抗侵略,均涉及到中外交往,B项正确;材料的主题为中外交往,而非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抵抗侵略等内容,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历史人物,联系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4.【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可知,顺治时期颁布的“禁海令”明确体现了清朝严格限制海上贸易的核心特征,即闭关自守政策,C项正确;重农抑商该政策核心是限制对外经济交流,而非针对国内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排除A项;对外开放 与材料中“禁海”“内迁”“片帆出海”等限制措施完全相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教育与军事政策的对比,属于无关选项,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历史人物,联系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5.【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的诗人,代表了唐诗发展的端峰;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关汉卿、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代表人物的关联搭配的相关史实。16.【答案】开元盛世【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因此该空应填为开元盛世。故答案为:开元盛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唐玄宗“盛世局面”,然后回顾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7.【答案】保甲法【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为解决“积贫积弱”问题,在军事和社会控制领域推行了保甲法。这一措施通过基层组织重构与军事化管理,实现了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并为军队储备了潜在兵源,成为变法增强军事力量的关键举措之一,因此此空该填为保甲法。故答案为:保甲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王安石变法”“增强军事力量”,然后回顾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答案】“隆庆和议”【知识点】明朝的建立;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明朝与蒙古在明穆宗时期通过隆庆和议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开放贸易往来,此后直到明朝灭亡都未再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一事件是明朝与蒙古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双方从长期军事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因此该空应填为隆庆议和。故答案为:隆庆议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明朝”“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 ”,然后回顾明朝民族关系之间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9.【答案】《窦娥冤》【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品是悲剧 《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誉为“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因此该空应填为《窦娥冤》。故答案为:《窦娥冤》。【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元朝”“ 关汉卿”,然后回顾元朝文学艺术领域的相关成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答案】广州十三行【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事务,因此该空应填为广州十三行。故答案为:广州十三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清朝”“对外贸易”“闭关政策”“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然后回顾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关政策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答案】(1)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2)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世。论述: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泽被后世。【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直接查看材料中关于明长城的描述部分,找到“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这一明确表述,即可得出答案。(2)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试题要求——提炼观点,加以论述,为此分析材料主题,材料分别介绍了隋朝大运河和明长城,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工程,且都提及了它们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围绕“中华文化遗产”“历史作用”“影响后世”等方面提炼观点,从而确定观点为“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世”,然后结合材料中大运河连接水系、沟通丝绸之路、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及成为民族纽带等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些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作用延续至今,从而完成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阅读史料,按照试题要求作答,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按照阅读要求、确立观点、综合史料与所学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即可。22.【答案】(1)时期:B.隋唐;D.两宋。共同趋势:上升。转折性事件:安史之乱。(2)共同态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结果: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多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大量开垦荒地。(4)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安史之乱;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B对应的时间是589~754年,结合所学知识,589年隋朝统一,之后是唐朝,754年处于唐朝时期,所以B是隋唐;D对应的时间是960~1279年,960年北宋建立,1279年南宋灭亡,所以D是两宋;从趋势图看,B和D时期经济发展指数曲线均呈上升状态,;由B到C,时间从754年到960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经济下滑,所以转折性事件是安史之乱。(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提到唐太宗“注重农桑”,明太祖“令流民还乡生产”“免役三年”“垦荒”,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可见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态度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小问可由唐太宗时“社会经济繁荣”,明太祖时“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清初“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分析得出结果是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解题时可由材料三中“明中后期传入的高产作物……到清代普遍种植”“清初荒地极多……大都被开垦耕种,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可得出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多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大量开垦荒地。(4)解题时分析材料二三可知,材料二体现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政策影响经济,材料三反映耕地面积变化和作物品种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再结合所学,人口数量增长也会影响经济,所以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唐宋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并结合试题要求共同分析归纳。23.【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和平交往: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北宋与辽互通使节,宋辽(或宋夏)议和。(任举一例即可)军事战争:宋辽之间的多次战争,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蒙古与西夏、金,元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后金与明朝的交战。(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等。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政权建设、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管辖)等【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1)解题时从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该制度与维持统一有关。中国古代维持统一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再依据材料一中“得以始终维持统一”可直接概括作用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2)解题时由所学可知,和平交往可想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友好;军事战争如宋辽之间有多次战争,结合所学,从对应时期选取典型事例即可。(3)解题时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对西藏设宣政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清朝对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设伊犁将军,台湾设台湾府。(4)解题时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因素,材料一讲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属政权建设),材料二讲民族交融,材料三讲边疆治理,因此主要因素就是政权建设、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民族关系、边疆管理等方面内容去分析。1 / 1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1.(2025七下·贵阳期末)国家统一是中国历史发展的主流.公元6世纪80年代,中国重归统一时的皇帝是( )A.隋文帝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答案】A【知识点】隋朝的建立与统一【解析】【分析】581年,隋文帝杨坚建立了隋朝.581年属于公元6世纪80年代.故选A.【点评】本题考查的是隋朝建立的知识点.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隋朝建立的有关知识的记忆能力.2.(2025七下·贵阳期末)大运河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使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逐渐成为一体,古人赞曰“鸿恩大德,前古未比”。隋朝修建大运河所起的最重大的影响是( )A.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 B.加强北部边防C.加强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 D.巩固隋朝的统一【答案】C【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 ”及所学可知,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征发几百万人从605年起开通了一条以洛阳为中心,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C项正确;满足隋炀帝游江都的愿望,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之一,排除A项;大运河的开凿有利于交通和经济的发展,不能加强边防,排除B项;巩固隋朝的统治是开凿大运河的目的,而不是影响,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连接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的两个文明”,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3.(2025七下·贵阳期末)隋唐时期,科举制度下考生可以自由报考,而且“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材料主要体现出科举制的特点是( )A.注重门第家世 B.取士方式多样C.关注道德品质 D.公开公平竞争【答案】D【知识点】科举制的创立与完善【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及所学可知,隋唐时期确立了科举制度,打破魏晋南北朝的门阀垄断,考生无论出身均可报名,以考试成绩)为唯一依据,凸显了公开公平的竞争,D项正确;“注重门第家世”与材料直接矛盾,科举制正是为削弱门阀政治而设立,排除A项;唐代科举虽分常科(进士、明经等)和制举,但材料强调统一以考试(程文)为准,未体现方式多样性,排除B项;唐代科举无道德审查环节,材料亦未提及,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取士不问家世”“一切以程文为去留”,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4.(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朝后期的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北方由原来的373.7万户降为86.7万户,下降了76.8%;南方由311.8万户降为150.7万户,下降51.7%。造成以上数据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唐玄宗宠幸杨贵妃,从此荒废朝政B.安史之乱造成社会动荡C.经济重心开始南移D.各级官员贪污腐败【答案】B【知识点】安史之乱【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天宝元年(742年)至元和年间(806—820年)南北方户数发生了巨大变化 ”及所学可直接得出人口的变化与安史之乱相关,安史之乱(755—763年)爆发于天宝末年,持续8年,恰为户数锐减的关键时期。战乱导致北方(叛乱中心区)人口大量死亡、流亡,南方受战乱影响较小,户数降幅(51.7%)明显低于北方(76.8%),但仍有下降,B项正确;虽导致统治危机,但户数下降是突发性战乱结果,与长期腐败无直接因果关系,排除A项;中唐后南方经济地位上升,但户数减少是战乱导致的短期现象,与经济重心南移的长期趋势无关,排除C项;官员腐败可能加剧社会矛盾,但非户数骤降的主因。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唐人口的变化,结合时代背景,然后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5.(2025七下·贵阳期末)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写道:“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诗句描述的是唐朝( )A.农业生产的发展 B.丝织工艺的精湛C.垦田面积的扩大 D.长安城规模宏伟【答案】D【知识点】盛唐经济的繁荣【解析】【分析】“百千家似围棋局,十二街如种菜畦”是对长安城的描述。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长安城街道整齐,排水设施齐全,内分为坊和市,市坊分开,坊是居民住宅区,市为繁华的商业区;长安人口上百万,还云集着边疆各族和世界各国的人,既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市。故选:D。【点评】 本题以白居易的《登观音台望城》的内容为切入点,主要考查盛唐社会气象的相关知识点。6.(2025七下·贵阳期末)有一种史学观点认为:宋朝某项方针的实行,使得中国人丧失了汉朝“犯我强汉者,虽远必诛”的尚武精神,以至其在与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这项方针应该是( )A.重农抑商 B.崇文抑武 C.和亲会盟 D.闭关自守【答案】B【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丧失尚武精神”“与 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及所学可直接得出该方针为崇文抑武,宋朝确立"以文制武"原则,文人统兵、压制武将地位,通过"杯酒释兵权"削夺将领权力,形成"重文轻武"社会风气,直接导致军队战斗力下降,B项正确;"重农抑商"属经济政策,与军事无关,"和亲会盟"是外交手段,非长期国策;"闭关自守"不符合宋朝海外贸易发达史实,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紧扣“丧失尚武精神”“与 少数民族政权的战争中屡屡败北 ”,再结合宋初的时代背景,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7.(2025七下·贵阳期末)契丹开国君主阿保机重用汉人谋士,学习中原文化和制度。采用汉字偏旁创制契丹文字,建立孔子庙,春秋祭拜。他还创立南北面官制。这些措施的结果是( )A.促进了契丹族和汉族的根本交融B.增强了契丹的实力C.使契丹军队的战斗力得到了空前加强D.完成了对全国的统一【答案】B【知识点】契丹族与党项族【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契丹的措施可知,创文字、尊孔子等举措提升契丹文明程度,强化政权合法性,南北面官制(北面官治契丹,南面官治汉人)实现“因俗而治”,有效管理多民族国家,吸收中原农业、手工业技术,推动经济繁荣,增强了契丹的实力,为后来契丹的崛起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契丹的措施确实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但题干问的是“结果”,更侧重对契丹国自身发展的直接影响,民族交融是过程中的表现而非核心结果,排除A项;题干措施主要集中在文化、制度层面,未直接涉及军事改革,军队战斗力加强并非这些措施的直接结果,排除C项;契丹(后为辽)始终与北宋等政权并立,并未完成全国统一,此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契丹国采取的措施,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8.(2025七下·贵阳期末)在北宋中期,经济鼎盛成熟时期的宋神宗元丰年间(1078—1085年),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这一数据从侧面反映了( )A.宋朝农业的进步 B.当时手工业十分兴旺C.商业和贸易的兴盛 D.“交子”的出现【答案】C【知识点】宋代的经济发展;宋元时期发达的中外交通【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 ”可知这从侧面说明了大量人口脱离农业,依赖商业、手工业和服务业为生,直接反映商品经济的高度繁荣,C项正确;农业虽是基础(如占城稻推广提高粮食产量),但农业进步主要支撑人口增长,而非直接推动城市化,排除A项;手工业兴旺虽重要,但需通过商业贸易实现产品流通,属于间接因素,排除B项;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标志金融创新,但仅服务于商业,非城市化主因,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我国城市化率、城市人口比例竟达到惊人的30%以上 ”,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9.(2025七下·贵阳期末)《元史》记载:“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与都省为表里”的地方行政机构是( )A.三司 B.行中书省 C.中书省 D.宣政院【答案】B【知识点】行省制度及其影响【解析】【分析】题目材料信息大意为:该机构统掌地方上的经济、军事和行政等大权,受中央机构“郡省”的节制。由此可见该机构为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故排除属于中央机构的A、C两项;D项宣政院统辖吐蕃地区,与题目中的信息不符。B项元朝的行中书省为地方最高行政机构,掌握地方上的经济和军事等大权,受中书省的节制。故选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元朝行省制度。10.(2025七下·贵阳期末)某班同学在学习《明朝的统治》一课时,准备编写一个关于朱元璋的历史课本剧,剧本中不应该出现的是( )A.定都应天府 B.废除丞相 C.设立三司 D.成立东厂【答案】D【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朱元璋”“不应该出现”可直接得出应该是东厂的成立,东厂由明成祖朱棣于1420年设立,属于永乐年间,D项正确;1368年朱元璋称帝时即定都南京(应天府),在地方设布政使司、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强化中央集权,1380年朱元璋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均属于其统治时期,排除AB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属于逆向思维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朱元璋”“不应该出现”,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1.(2025七下·贵阳期末)“台湾者,中国之土地也。”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是( )A.台湾府 B.宣政院 C.澎湖巡检司 D.台湾省【答案】C【知识点】元朝的疆域及对边疆地区的管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及所学可直接判断出该机构为澎湖巡检司,元朝首次在台湾地区设立澎湖巡检司,隶属福建行省泉州府,负责管辖澎湖及台湾本岛,标志着中央政府对该地区的正式行政管辖,C项正确;1684年清朝康熙时期设立台湾府,宣政院为元朝管理西藏的机构,1885年清朝光绪时期设立台湾省,为近代化行政建制,排除AB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 ”,联系所学基本知识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2.(2025七下·贵阳期末)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古代丞相由坐到站着禀奏事宜反映的实质是( )A.封建制度的完善 B.生活习惯的变化C.社会文明的进步 D.君主权力的强化【答案】D【知识点】朱元璋强化皇权;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解析】【分析】题干中丞相从“坐而论道”到“站立奏事”的礼仪变化,直观体现了皇权对相权的压制,反映君主通过礼仪规范强化专制权威,D项正确;礼仪变化是皇权集中的表现,非制度系统性完善,排除A项;生活习惯变化属表面现象,未触及政治权力本质,排除B项;礼仪严格化反而可能体现专制加深,与文明进步无必然联系,排除C项。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 君臣礼仪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发展的外在表现 ”,结合君主专制的强化,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3.(2025七下·贵阳期末)图片承载着鲜活的历史。某班在进行研究性学习时搜集到以下图片,与这些人物相关的史实反映的主题是( )张骞 鉴真郑和 戚继光A.祖国统一 B.中外交往 C.民族团结 D.抵抗侵略【答案】B【知识点】张骞的历史贡献;鉴真与玄奘;郑和下西洋;戚继光抗倭【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张骞”“鉴真”“郑和”“戚继光”及所学可知,张骞通西域加强了汉朝与西域各国的联系,鉴真东渡日本传播文化,郑和下西洋促进了中国与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戚继光抗倭是反抗日本倭寇侵略,属于抵抗侵略,均涉及到中外交往,B项正确;材料的主题为中外交往,而非祖国统一、民族团结、抵抗侵略等内容,排除ACD项。故答案为:B。【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历史人物,联系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4.(2025七下·贵阳期末)顺治时期,颁布“禁海令”,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材料反映出清朝实行的政策是( )A.重农抑商 B.对外开放 C.闭关自守 D.崇文抑武【答案】C【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题干中“严厉限制海上贸易,又强迫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准商船、渔舟“片帆出海””可知,顺治时期颁布的“禁海令”明确体现了清朝严格限制海上贸易的核心特征,即闭关自守政策,C项正确;重农抑商该政策核心是限制对外经济交流,而非针对国内农业与商业的关系,排除A项;对外开放 与材料中“禁海”“内迁”“片帆出海”等限制措施完全相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文化教育与军事政策的对比,属于无关选项,排除D项。故答案为:C。【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理解分析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题干中历史人物,联系具体历史事件,并对比备选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5.(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四大高峰,从中我们能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古典之美。“四大高峰”的代表人物依次是( )A.李白关汉卿苏轼曹雪芹 B.苏轼曹雪芹李白关汉卿C.苏轼李白曹雪芹关汉卿 D.李白苏轼关汉卿曹雪芹【答案】D【知识点】中国古代文学【解析】【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的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代表人物。李白、杜甫是盛唐时期的杰出的诗人,代表了唐诗发展的端峰;宋代著名词人有苏轼、李清照、辛弃疾等;关汉卿、马致远是元曲的代表;清朝曹雪芹创作的《红楼梦》是古典小说的高峰,故D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点评】本题主要考查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判断分析的能力。识记与灵活掌握代表人物的关联搭配的相关史实。16.(2025七下·贵阳期末)唐玄宗统治前期出现的盛世局面是 。【答案】开元盛世【知识点】“开元盛世”【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唐玄宗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增加,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因此该空应填为开元盛世。故答案为:开元盛世。【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唐玄宗“盛世局面”,然后回顾唐玄宗时期的盛世局面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7.(2025七下·贵阳期末)北宋王安石变法中,为了加强对民众的控制,增强国家的军事力量,大力推行 。【答案】保甲法【知识点】宋太祖强化中央集权;宋代的经济发展【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北宋王安石变法期间,为解决“积贫积弱”问题,在军事和社会控制领域推行了保甲法。这一措施通过基层组织重构与军事化管理,实现了对民众的直接控制,并为军队储备了潜在兵源,成为变法增强军事力量的关键举措之一,因此此空该填为保甲法。故答案为:保甲法。【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王安石变法”“增强军事力量”,然后回顾北宋王安石变法内容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8.(2025七下·贵阳期末)明朝时,通过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此后明朝与蒙古之间很少爆发大规模战争。【答案】“隆庆和议”【知识点】明朝的建立;蒙古族的兴起与蒙古灭夏金【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明朝与蒙古在明穆宗时期通过隆庆和议结束了长达二百年的敌对状态,双方达成和平协议,开放贸易往来,此后直到明朝灭亡都未再发生大规模冲突。这一事件是明朝与蒙古关系的重要转折点,标志着双方从长期军事对抗转向和平共处,因此该空应填为隆庆议和。故答案为:隆庆议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明朝”“ 结束了明朝与蒙古近200年的敌对状态 ”,然后回顾明朝民族关系之间的相关史实即可得出正确答案。19.(2025七下·贵阳期末)元朝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一生创作了许多剧本,代表作是悲剧 。【答案】《窦娥冤》【知识点】宋元时期的文化——宋词、元曲、资治通鉴【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元代最优秀的杂剧家是关汉卿,他的代表作品是悲剧 《窦娥冤》,是元杂剧悲剧的典范,也是我国古代悲剧的代表作,被誉为“元剧中最优秀最光辉的剧本”,因此该空应填为《窦娥冤》。故答案为:《窦娥冤》。【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元朝”“ 关汉卿”,然后回顾元朝文学艺术领域的相关成就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0.(2025七下·贵阳期末)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实行闭关政策,规定由朝廷特许的 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答案】广州十三行【知识点】闭关锁国政策【解析】【分析】依据已学可知,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长期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中外贸易往来。1757年,乾隆皇帝下令仅开放广州一处作为对外通商口岸,并规定由朝廷特许的广州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事务,因此该空应填为广州十三行。故答案为:广州十三行。【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准确识记与运用的能力,解题时需要抓住“清朝”“对外贸易”“闭关政策”“统一经营对外贸易”,然后回顾清朝在对外贸易方面的相关政策即可得出正确答案。21.(2025七下·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名称 地位隋朝 大运河 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了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直到今天仍发挥着重要的交通、运输、行洪等作用,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长城 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它以城墙为主体,由关隘、城台、烽火台等组成,沿线设立卫所,驻扎军队,开展屯田,并修建了相连的道路,形成一个完整的军事防御体系。长城已经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今天,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1)根据材料,指出明长城东、西起止点。(2)阅读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答案】(1)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2)观点: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世。论述:隋朝大运河北抵涿郡,南至余杭郡,连接五大水系,全长2 700多千米。它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是沟通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通道,自古至今在保障中国经济繁荣和社会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明长城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总长万余里。历史已赋予长城以全新的意义,升华为一条连接着中华各民族的纽带。综上所述,中华民族创造了许多优秀文化,并得到流传,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泽被后世。【知识点】大运河的开通;明朝的建筑与文学——明长城和北京城、小说和戏剧【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直接查看材料中关于明长城的描述部分,找到“它东起鸭绿江边、西至嘉峪关”这一明确表述,即可得出答案。(2)解题时首先阅读设问,明确试题要求——提炼观点,加以论述,为此分析材料主题,材料分别介绍了隋朝大运河和明长城,均为中国古代重要的工程,且都提及了它们的历史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围绕“中华文化遗产”“历史作用”“影响后世”等方面提炼观点,从而确定观点为“丰富而优秀的中华文化遗产泽被后世”,然后结合材料中大运河连接水系、沟通丝绸之路、保障经济社会稳定,明长城的军事防御体系及成为民族纽带等内容,再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这些文化遗产是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其作用延续至今,从而完成论述,做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运用已学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阅读史料,按照试题要求作答,第二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撰写小论文,按照阅读要求、确立观点、综合史料与所学加以论述,最后总结即可。22.(2025七下·贵阳期末)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唐太宗认为:“夫人者国之先,国者君之本。”因此他注重农桑,轻徭薄赋,使社会经济繁荣起来。明初,朱元璋下令各地流亡人民还乡生产,还乡者皆免税三年,量力开垦土地。清初统治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诸位帝王,都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大力推行垦荒政策,使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等材料三 明中后期传入我国的高产作物,如玉蜀黍(即玉米)、番薯(俗称地瓜),到清代普遍种植于全国各地。高产作物的推广,对于粮食增产有重大影响。清初荒地极多,随处可见,而到康熙末年,则大都被开垦耕种。因而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人口增长也随之加快,特别是地丁合一之后,人口数字急剧增加,乾隆十四年(1749年)为1亿7 000万,至嘉庆十七年(1812年)增加到3亿6 000万。——张传玺《简明中国古代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图中B处和D处分别是我国古代哪一时期。这两个时期经济发展的共同趋势是怎样的 写出由B到C的转折性事件。(2)材料二中,历代统治者对经济的发展有何共同态度 结果如何 (3)根据材料三,分析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4)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答案】(1)时期:B.隋唐;D.两宋。共同趋势:上升。转折性事件:安史之乱。(2)共同态度: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结果: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多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大量开垦荒地。(4)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知识点】安史之乱;明朝的经济发展;清朝农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分析】(1)解题时可根据材料一的时间轴,B对应的时间是589~754年,结合所学知识,589年隋朝统一,之后是唐朝,754年处于唐朝时期,所以B是隋唐;D对应的时间是960~1279年,960年北宋建立,1279年南宋灭亡,所以D是两宋;从趋势图看,B和D时期经济发展指数曲线均呈上升状态,;由B到C,时间从754年到960年,755~763年的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转衰的转折点,导致经济下滑,所以转折性事件是安史之乱。(2)第一小问由材料二中提到唐太宗“注重农桑”,明太祖“令流民还乡生产”“免役三年”“垦荒”,清初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推行垦荒政策”,可见历代统治者的共同态度是重视农业生产的发展;第二小问可由唐太宗时“社会经济繁荣”,明太祖时“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清初“农业生产很快得到恢复”分析得出结果是使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3)解题时可由材料三中“明中后期传入的高产作物……到清代普遍种植”“清初荒地极多……大都被开垦耕种,耕地面积由1645年的400余万顷增加到1724年的680余万顷”可得出清朝前期农业产量迅速增加的原因是多种高产作物的引进和大量开垦荒地。(4)解题时分析材料二三可知,材料二体现统治者重视农业的政策影响经济,材料三反映耕地面积变化和作物品种变化对经济的影响,再结合所学,人口数量增长也会影响经济,所以影响封建经济发展的因素包括统治者的统治政策、人口数量的变化、耕地面积的变化、作物品种和数量的变化等。【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获取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唐宋明清时期的经济发展并结合试题要求共同分析归纳。23.(2025七下·贵阳期末)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国家,维护和巩固国家统一始终是历史发展的主题。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 中国作为一个多民族的统一的大国……在世界历史中,特别是与其他古国相比,是一个十分罕见的现象。……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材料二 各地域子文明兄弟民族汇聚滚动、血脉交融,共同缔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历史上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彼此相互依存、相互吸收、血脉交融,联系越来越密切,逐渐形成一股强大的内聚潮流。——李治安《中华文明多元融汇与大一统》材料三 中国边疆最早确立于秦汉之际……在长期边疆治理实践的基础上,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周平、李大龙《中国的边疆治理:挑战与创新》(1)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制度 根据材料一概括其积极作用。(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列举出从隋唐到明清时期,各民族之间既有“和平交往”,也有“军事战争”的一个事例。(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中国逐渐形成了富有智慧的边疆治理方略以及各种因势而定的边疆治理方式”在元朝和清朝的具体表现。(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推动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发展的主要因素。【答案】(1):制度:中央集权制度。积极作用:推动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2)和平交往:唐朝时文成公主入藏和亲,北宋与辽互通使节,宋辽(或宋夏)议和。(任举一例即可)军事战争:宋辽之间的多次战争,宋与西夏之间的战争,蒙古与西夏、金,元与南宋之间的战争,后金与明朝的交战。(3)元朝实行行省制度,设宣政院管理西藏地区军政事务,设置澎湖巡检司管理台湾等。清朝册封达赖和班禅,设置驻藏办事大臣管理西藏;设置伊犁将军,管辖包括巴勒喀什池和葱岭在内的整个新疆地区军政事务;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4)政权建设、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管辖)等【知识点】盛唐民族交往与交融;辽与北宋的和战;金灭辽及北宋;秦确立中央集权制【解析】【分析】(1)解题时从材料一中“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制度,也是这个多民族的千年古国得以始终维持统一的重要原因”可知,该制度与维持统一有关。中国古代维持统一的重要政治制度是中央集权制度;再依据材料一中“得以始终维持统一”可直接概括作用为推动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与发展。(2)解题时由所学可知,和平交往可想到唐朝文成公主入藏,促进唐蕃友好;军事战争如宋辽之间有多次战争,结合所学,从对应时期选取典型事例即可。(3)解题时依据材料及所学可知,元朝在地方设行省,对西藏设宣政院,台湾设澎湖巡检司;清朝对西藏册封达赖班禅、设驻藏大臣,新疆设伊犁将军,台湾设台湾府。(4)解题时需要综合三则材料概括因素,材料一讲政治制度(中央集权,属政权建设),材料二讲民族交融,材料三讲边疆治理,因此主要因素就是政权建设、民族交融、边疆治理。【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史料,提炼有效信息及知识迁移的能力,解题时需要结合古代政治制度、民族关系、边疆管理等方面内容去分析。1 / 1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学生版).docx 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七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教师版).doc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