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共22张PPT)2025年秋季入学七年级(上)历史导言课“历史是什么?”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 霍列特 卡尔 (1892-1982)说:历史是“现在与过去之间永无休止的对话”。理解过去,是因为可以通过历史了解过去的治乱兴替,成败得失,为现在提供经验以及借鉴。帮助现在,是因为有的时候局面相似,可以根据过去成功的方法摆脱危机,或者过去的教训从而避免风险。展望未来,是因为历史提供了一个时间线索。以时间为轴,纵向观察整个事件的经过或者流程。对目前的局面未来发展走向,可以有一个大致的预测与推断。过去、现在和未来一、什么是历史? 1、本质定义(1)客观历史:过去真实发生的事件与过程(如朝代更替、科技发展) (2)主观历史:人类对过去的记录与解释(如史书、文物、传说) (3)关键区分 :历史≠故事,需基于证据(如化石、文献)重构真相 2、时空坐标 (1)时间轴:公元纪年法(公元前/后)、朝代时序表(夏→清) (2)空间观:中国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扩展至多元一体格局 七年级上册时间轴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距今170万年前秦朝灭亡战国开始夏朝建立传说中的炎黄、尧舜禹时期半坡文化河姆渡文化距今70万—20万年前距今约3万年前距今约7000年前距今约6000年前距今约6000—4000年约公元前2070年商汤灭夏商朝建立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841年公元前771年公元前770-476年武王灭商西周建立“国人暴动”西周灭亡东周开始春秋时期原始社会时期奴隶社会时期公元前475年商鞅变法公元前356年李冰修都江堰公元前256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公元前209年公元前138年公元前202年公元前207年陈胜吴广起义楚汉之争西汉建立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公元前60年公元9年公元23年西域都护设立王莽建新西域都护设立秦朝(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西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战国时期(封建制形成)新朝七年级上册时间轴东汉建立班超出使西域蔡伦改进造纸术公元25年西晋灭亡赤壁之战官渡之战黄巾起义明帝时公元105年184年公元200年208年东汉末张仲景、华佗医学成就220年221年229年230年266年魏国建立蜀国建立吴国建立卫温率军到夷洲东汉: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时期三国鼎立316年东晋建立317年淝水之战383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386年439年420年北魏建立刘宋建立北魏统一北方孝文帝改革471年581年589年孝文帝迁都洛阳隋朝建立隋朝统一两晋和南北朝时期西晋建立西晋统一280年494年二、为何学习历史? 1、个人层面 培养 思辨能力 :通过史料分析辨别真伪(如神话 vs 史实) 汲取智慧经验:历史事件的因果启示(如秦亡于暴政) 2、社会价值 理解文化根源:如汉字演变、儒家主流思想的演变等塑造国家认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巩固(秦汉奠基)培养家国情怀: 培养中学生爱国、爱家乡、报效祖国的使命感三、七年级历史学什么? 课程主线:中华文明从起源到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单元 核心内容 关键知识点 史前时期 中国境内早期人类与文明起源 元谋人/北京人(化石证据)、农耕革命 夏商周 国家制度建立与社会变革 分封制、青铜文明、百家争鸣 秦汉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 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度;汉武帝巩固统一的措施;丝绸之路等 魏晋时期 分裂中孕育着统一 政权更迭;江南地区的开发;孝文帝改革、民族交融四、如何学好历史? 1、方法工具箱 (1)时空定位 :绘制朝代时间轴,标注重大事件(如秦汉时期时间轴、并标注重大事件) (2)史料解读 :区分一手文物(甲骨文)与二手文献(《史记》)(3) 概念解析 :理解“分封制”“郡县制”等术语的运作逻辑 郡县制 郡国并行制【知识拓展】 A.史料分类1.文献史料例如:史书、档案、地方志、家谱、日记、笔记,近代以来的报刊、杂志等。2.实物史料(以实物、物件的形式出现)例如:考古发现的遗址、墓葬、出土的文物、钱币、饰品、家具、近代的旧照片等。3.口述史料(人们以口相传的史事)例如:神话、传说、史诗、民谣,近代以来的调查采访、回忆录、对话录等。注意,当代历史学研究有着“目光向下”的趋势,通俗来讲,就是从研究帝王将相的历史转向研究普通人的历史,所以,口碑史料在此备受重视。……1、一般而言,实物史料价值高于文献和口述史料,一手史料高于二手史料,无意史料价值高于有意史料。2、实物史料本身是最好的历史证据;文献史料有一手、二手之分。3、文献资料高于文学作品和神话,文学作品绝非信史,反映当时社会生活而言有很高价值,但必须甄别;神话虽然不是历史,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历史。4、衡量一手史料和二手史料的价值高低也不能绝对化。有时某一一手史料也许是孤立的、是例外的,而有时二手史料反是前人精密归纳直接史料而得的,这个都不能一概而论,要具体分析。5、要结合手里的史料综合分析、相互印证最后得出结论。【知识拓展】 B.史料可信度判断1.唯物史观唯物史观是揭示人类社会历史客观基础及发展规律的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人类对历史的认识是由表及里、逐渐深化的,要透过历史的纷杂表象认识历史的本质,必须以科学的历史观和方法论为指导。唯物史观使历史学成为一门科学,只有运用唯物史观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才能对历史有全面、客观的认识。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看待历史。【知识拓展】 C.学科素养的培养2. 时空观念时空观念是在特定的时间联系和空间联系中对事物进行观察、分析的意识和思维方式。任何事物都是在特定的、具体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存在的,只有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中,才可能对史事有准确的理解。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学会在具体的时空条件下考察历史。【知识拓展】 C.学科素养的培养3. 史料实证史料实证是指对获取的史料进行辨析,并运用可信史料努力重现历史真实的态度与方法。史料是认识历史的主要依据。要形成对历史的正确、客观的认识,必须重视史料的搜集和解读,并在学习和探究活动中加以运用。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依靠可信史料了解和认识历史。【知识拓展】 C.学科素养的培养4. 历史解释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客观地认识和评判历史的态度和方法。所有历史叙述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即便是对基本事实的陈述也包含了陈述者的主观认识。只有通过对史料的搜集、整理和辨析,辩证、客观地描述历史,揭示历史表象背后的深层因果关系,才能不断接近历史真实。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初步学会有理有据地表达自己对历史的看法。【知识拓展】 C.学科素养的培养5. 家国情怀家国情怀是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具有的人文追求与社会责任。学习和探究历史应充满人文情怀并关注现实问题,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放眼世界,以服务于国家富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在义务教育阶段,要求学生形成对家乡、国家和中华民族的认同,具有国际视野,有理想、有担当。【知识拓展】 C.学科素养的培养2、高效学习习惯 课前预习:结合地图与文物图片推测历史场景(如半坡人房屋复原图) 课后复盘:用思维导图归纳单元结构(例:秦汉→政治+经济+民族关系) 秦朝政治经济民族关系汉代政治经济民族关系3、适应任务教学和主题教学每节课前都有学习任务,所以每个同学都要适应任务教学,按时完成学习任务3、适应任务教学和主题教学结合单元标题确定“主题教学”内容;通过主题学习加深对相关历史知识的理解;秦汉时期的学习主题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建立和巩固”历史是“过去与现在的对话”,导言课旨在打破“历史=背书”的误区,引导你像侦探一样用证据重建过去,用思辨理解当下。未来可期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