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阳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历史(必修2)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5.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公元前3500年前后兴起的两河、尼罗河、印度河及黄河长江流域早期文明,其核心区域集中于大河流域的决定性因素是( )A 远程贸易网络形成 B. 区域技术扩散条件C. 国家机器运作要求 D. 原始农耕资源依赖2. 据西欧10-11世纪史料记载,920年盎格鲁—撒克逊的朝圣者在朝圣途中被杀;1061年,英国最大的贵族之一、托斯蒂格伯爵在罗马城门附近被劫。面对社会暴力威胁,当时普通民众普遍的选择是( )A. 到庄园法庭寻求救济 B. 接受封建领主的庇护C. 支持国王强化统治 D. 加入城市自治组织3. 笈多帝国强盛时期,国王将大量土地分封给王公贵族、僧侣(形成“自食封邑”),并赠予婆罗门、佛教寺院、印度教神庙大量土地,仅有恒河中下游由国王直接控制。广大农村则维持相对独立的农村公社组织。这反映了笈多帝国( )A. 宗教领袖地位高于国王 B. 土地兼并现象日益严重C. 统一之下隐含着松散性 D. 种姓制度逐渐走向瓦解4. 16、17世纪,玉米在欧洲各地的名称多达十几个,如西班牙麦(粟)、印第安麦、墨西哥粟、土耳其麦(粮、粟、黍)、法兰西粟等。这一现象可用以研究玉米的( )A. 传播路径和文化交融 B. 种植技术的革新推广C. 贸易范围的全球扩展 D. 欧洲内部的认知差异5. 某文学家在其作品中写道:“人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贵的理性!……宇宙的精华!万物的灵长!”该作品的思想价值在于( )A. 批判宗教神权 B. 肯定人的价值 C. 描绘现世生活 D. 追求政治民主6. 工业革命前夕,英国颁布了《羊毛织品法案》(1699年)、《制帽条例》(1732年)、《制铁条例》(1750年),对北美殖民地有关产品的品种、规格、行销地区、工人人数都作了严格的限制。这些《条例》的颁布造成了( )A. 英国本土工业技术加速向北美传播B. 北美殖民地的经济实现了自给自足C. 北美殖民地与英国的经济矛盾日益激化D. 北美殖民地的制造业水平迅速超过英国7. 1871年4月1日,巴黎公社通过了《废除国家机关高薪法令》,规定:国民自卫军中校军官年薪3600法郎,少尉1800法郎;同时大幅度提高了工人和学校教员的工资,如邮递员年薪为1400至1600法郎;教师最低年薪为2000法郎,女教师与男教师薪金相等。这些规定和措施( )A. 体现了巴黎公社的政权性质 B. 实现了绝对平等的理想社会C. 提高了国民自卫军的战斗力 D. 体现了公社尊师重教的传统8. 阿尔弗雷德·考尔德科特在《大英殖民帝国》一书中记述道:19世纪在英属印度拥有“大公无私的英国管理者”“组织有序的行政部门”,民众“有条不紊从事产业”,实现了柏拉图所描述的“正义和和谐”。这一记述( )A. 缓和了英国同印度的紧张关系 B. 维护了英国在印度的经济利益C. 改变了印度对英国负面印象 D. 美化了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9. 据下表可知( )1919—1920年英美日三国海军军备竞赛情况表美国 将海军主力调至太平洋,发展珍珠港基地以抗衡日本日本 要求海军保持对美国70%的比例,海军预算占国家财政支出的28.7%英国 增建4艘超级战列舰及数十艘其他舰只,维护远东利益A. 大英帝国海军优势荡然无存 B. 美国一贯奉行门户开放的政策C. 亚太地区需构建国际协调机制 D. 日本崛起冲击着欧洲中心格局10. 1921年春天,因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导致经济崩溃,苏俄全国爆发农民暴动和工人罢工。农民抗议余粮收集制夺走生存物资,工人因食物短缺不满。为巩固政权,苏俄政府( )A. 出台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B. 建立指令性计划经济体制C. 实行粮食税巩固工农联盟 D. 强制发起农业集体化运动11. 英国波纳德·帕特瑞吉1933年创作的漫画《那个疯子是否会再次挣脱锁链》,该漫画( )A. 对美国执行中立政策的怀疑 B. 对德国挑战国际秩序的不安C. 对国际联盟机制失效的嘲讽 D. 对英国维持霸权困境的无奈12. 1947年6月5日,美国某政要发表演讲指出,“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主义,而是反对饥饿、贫穷、绝望和混乱。我们的目标是在世界唤起合理经济的再生,为自由制度创造赖以生存的政治社会环境”。与该演讲有关的历史事件是( )A. 制造德国的分裂 B. 抛出杜鲁门主义C. 实施马歇尔计划 D. 签署关贸总协定13. 二战后,针对贫富分化加剧的社会问题,主要西欧资本主义国家(如英、德、瑞典)推行了一项标志性政策,通过税收转移支付建立社会保障网。这项政策是( )A. 加强福利国家建设 B. 大力推广科技成果C. 调整从业人口结构 D. 制定经济发展计划14. 1954年,苏联春播面积增加了945万多公顷,其中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了近640万公顷;粮食总产量达到8560万吨。到1958年,苏联粮食产量比1953年增长了60%(约1.35亿吨)以上。此成就主要得益于当时( )A. 实行了市场经济体制 B. 推行工业管理权下放C. 打破了对个人的崇拜 D. 加大了对农业的投入15. 1997年东南亚货币危机演变为亚洲金融危机,暴露了发展中国家经济体系的深层问题。其根本原因是( )A. 过分依赖国际资本和国际市场 B. 长期受国际经济旧秩序的危害C. 殖民者遗留下的民族矛盾尖锐 D. 政策失误和社会两极分化严重16. 据下表可知苹果手机部分零部件生产情况简表厂商/合作者 产品/服务 成本(美元)苹果(美国) 设计东芝(日本) 闪存、触摸屏 40.00三星(韩国) 应用处理器 14.46英飞凌(德国) 相机组件、GPS接收器 11.80富士康(中国) 组装 6.50经济全球化的积极意义在于( )A. 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B. 加速国际产业转移C. 拉大国家发展差距 D. 实现生产要素优化第Ⅱ卷(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罗马帝国的东方丝路贸易中,商人通过陆路(经帕提亚、中亚)和海路(红海至印度洋)获得东方商品。罗马帝国虽然曾经与汉帝国有过直接的商业联系,但它更多的是通过埃及、阿拉伯、印度、帕提亚、中亚等地的商人间接地获得东方的商品。其中,丝绸大量产自中国,香料产自东南亚,胡椒粉来自印度。罗马帝国生产的玻璃器皿、首饰、手工艺品等也在丝路上流动。通过东方贸易,大量的丝绸被运入罗马市场,使用丝织品成为当时的时髦。帝国早期作家笔下的丝来源于羊毛或者树上,随着东方贸易的开展,希腊历史学家宝桑尼阿斯才认识到丝是来自于蚕这一小动物。基督教的传教者们也充分利用罗马帝国的庞大公路和航线网络,把他们的信仰带到帝国各地和地中海沿岸的各个地区。——摘自裔昭印《论早期罗马帝国的东方贸易及其社会文化影响》材料二:1702—1772年英国的国外贸易增长了两倍;1715—1771年法国国外贸易的价值增加了4倍多。这时对外贸易的格局也发生了很大变化。1770年前,英国的对外贸易大部分是同欧洲大陆进行的,到1775年时,其对外贸易的范围进一步扩大,将近2/3的原料来源和贸易对象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材料三:对于世界市场形成的历史过程,西方学者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欧洲说”——沃勒斯坦认为:“15世纪末16世纪初,一个我们所说的欧洲世界经济体产生了,……现代资本主义的技巧和现代科学技术……使这个世界经济体得以繁荣、增殖和扩展。”“世界说”——弗兰克认为:“正如历史学家所知道的、欧洲人以欧洲为中心组建了一个世界。……人们甚至丝毫没有想到,还有另一条相反的道路,也许是世界创造了欧洲。”(1)根据材料一,概括罗马帝国东方贸易的特点,分析其社会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8世纪中后期欧洲对外贸易总趋势,并简析其原因。(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赞同哪一种观点,并阐述理由。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9世纪早期,出现了一批新的朝气蓬勃的社会改革者——空想社会主义者,杰出的人物是法国人圣西门和傅立叶与英国企业家罗伯特·欧文。他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们所设计的模范社会的原则和明确的活动方式上。但是,对于这些模范社会将如何取代现存社会的问题,他们从未认真地考虑过。例如,圣西门曾试图谋求教皇和路易十八的支持。傅立叶曾于每天中午坐在自己的房间里,等候人们对他在报上请求支持的呼吁做出响应。马克思则坚信资本主义将因阶级斗争而被推翻,并被一种新型的社会主义社会代替。因为他相信,付给工人的工资不够他们去购买他们所生产的东西,不充足的购买力最终必然导致工厂倒闭、失业。失业的无产阶级在绝望中被迫起来革命,资本主义就将由社会主义取代。——斯达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史到21世纪》材料二:在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已形成的条件下,各国工人阶级的斗争也日益带有国际性的特点。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年代,当资本家用从国外雇佣的廉价劳动力破坏工人罢工时,工人更清楚地认识到各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一致性和加强国际团结的必要性。50年代末60年代初,欧、美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新高涨,不仅激起了各国工人的同情,也使他们的国际团结思想进一步增强。马克思、恩格斯在从事理论研究工作的同时,也为培养无产阶级的革命骨干作了巨大努力。他们竭尽全力在道义上、物质上帮助各国工人领袖,为第一国际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江明《世界近代现代史教学参考新编》材料三:开放性使马克思主义不断保持旺盛的生机活力和强大的战斗力。马克思主义不是一个静态、封闭和僵化的体系,而是一个不断创新和开放的体系。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总是强调要根据实践的发展和时代的变化来丰富和发展自己的学说,在对旧世界的无情批判中发现新世界。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者、继承者薪火相传继续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列宁基于对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科学把握,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提出了帝国主义论和一国胜利论,把马克思主义推进到新阶段。——李正聚《有理有力有效有用——关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的思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马克思主义和空想社会主义的主要不同,并阐述马克思主义诞生的伟大历史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阐释第一国际建立的历史背景。(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列宁主义的内涵和时代价值。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在资本“不盈利即死亡”的本性推动下,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全球经济网络形成了,世界的政治版图也与经济分工相吻合。然而,一切都非静止不动,资本主义内在的种种矛盾,推动着资本主义自身的蜕变与异化。——摘自钱乘旦《新世界史纲要》阅读材料,选择恰当的视角,拟定一个标题,结合20世纪以来世界历史的相关史实,展开论证。(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阳泉市2024~2025学年度高一年级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试题历史(必修2)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1至4页,第Ⅱ卷5至6页.2.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3.全部答案在答题卡上完成,答在本试题上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5.本试题满分100分,考试时间60分钟.第Ⅰ卷(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6个小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D【2题答案】【答案】B【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A【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B【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A【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第Ⅱ卷(52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三小题,17题20分,18题20分,19题12分)【17题答案】【答案】(1)特点:贸易路线海陆并存;依赖多边中转贸易;商品种类多样;贸易伴随文化传播(任答2点)影响:丰富了罗马人物质生活;推动了跨文化认知;促进了宗教传播。(任答2点)(2)趋势:贸易总量显著增长;洲际贸易取代区域贸易;原料来源与市场重心转向欧洲以外。(任答2点)原因:资本主义工商业发展刺激原料需求;殖民扩张提供廉价原料产地和商品市场;殖民航路开辟与航海技术突破奠定地理条件;重商主义政策推动贸易垄断(任答2点)(3)例:赞同欧洲说。欧洲主动开辟新航路(达伽马、哥伦布等)打破地域隔绝;欧洲主导殖民体系(三角贸易、种植园经济),强制整合全球资源;欧洲工业革命(技术革新)奠定世界市场分工体系。(主动探索+殖民控制+技术革命从这三点出发即可)赞同世界说。美洲金银流入解决欧洲资本原始积累问题;亚非拉原料(棉花、橡胶)支撑欧洲工业化生产;殖民地市场消化欧洲过剩产品,缓解经济危机(美洲资本+殖民地资源+全球市场从这三点出发即可)【18题答案】【答案】(1)不同:①对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空想社会主义者没有认识到,马克思主义论证了共产主义必将取代资本主义的客观规律;②无产阶级实现解放的依靠力量:空想社会主义者寄希望于上层统治者的良心发现,马克思主义认为要靠无产阶级自身;③实现理想社会的途径:空想社会主义者主张和平示范方式,马克思主义强调暴力革命的重要性。(答出2点即可)意义:为国际无产阶级运动提供了科学的理论指导;推动马克思主义政党在世界范围内建立。(2)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形成,工人运动带有国际性特点;欧美和亚洲民族民主运动的影响;马克思和恩格斯积极培养革命骨干,帮助工人领袖。(3)内涵: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一环";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答出2点即可)价值:创新了革命理论,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指引俄国十月革命取得胜利,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任答一点即可)【19题答案】【答案】示例1: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资本主义各国要求独占更大的商品市场、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几乎所有国家和地区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二战”后,资本主义国家通过建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与关税贸易总协定等国际经济组织,促进了经济全球化进程。进入20世纪90年代跨国公司迅猛发展,使各国的生产活动密切联系。1995年世界贸易组织成立,把贸易、投资和服务的国际化提高到新水平。同时,区域经济集团化也在发展,促进了区域内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综上所述,20世纪以来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各国应积极顺应这一趋势,加强合作,共同应对挑战,以实现全球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示例2:20世纪以来的资本主义面临嬗变、异化与制度困局20世纪资本主义在资本扩张中构建全球体系,却因内在矛盾不断自我调适与异化。19世纪末垄断资本激化殖民争夺,引发一战;1929年经济大危机迫使资本主义蜕变:德日走向法西斯战争,美国通过罗斯福新政开创国家干预模式。二战后,西欧建立福利国家(如英国全民医保),以高税收高福利缓解社会矛盾,但70年代陷入滞胀危机(美国1975年失业率达9%),暴露制度僵化。为摆脱困境,80年代美英推行新自由主义(里根减税、撒切尔私有化),金融资本全球流动催生泡沫;2008年次贷危机引发全球海啸,揭示资本脱离实体经济的致命异化——金融衍生品规模达实体经济的10倍。资本主义通过战争干预、福利制度、金融革新实现三次蜕变,却次次衍生法西斯暴行、财政危机、金融崩盘等新异化。这一循环印证了材料观点:资本逐利性推动全球网络形成,但其内在矛盾终使制度在“调适—失控”中走向自我颠覆。(评分说明:主观题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均可酌情给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