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史记·商君列传》中记载:“戮(努)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收为孥(奴隶)。”这反映出商鞅变法意在( )A. 重农抑商 B. 打击贵族的势力 C. 抑制兼并 D. 提高军队战斗力2. 据《中国人口史》记载,西汉建立时人口约1650万,而到汉武帝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时人口达到3600万,仅黄河中下游这一全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在60年之中就增长了2.5倍,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繁荣富庶的景象。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是( )①郡国并行导致势力膨胀 ②打击豪强查明隐匿人口③铁犁牛耕的发明与推广 ④休养生息促进民户繁息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3. 隋唐时,中书、门下两省的长官各有职掌。虽然中书省是基于皇帝旨意草拟诏书,但如果门下省经过商讨,指出诏书存在一定的问题,就可以驳正退回诏书。而且,如果门下省不在诏书上副署,中书省的诏书就无法下发。此做法( )A. 旨在提高政府行政效率 B. 使中枢决策发生异变C. 体现了民主政治的色彩 D. 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4. 宋太祖赵匡胤兴起于五代藩镇割据之后,对骄兵悍将给专制统治造成的巨大危害有着直接的感受,因此其在夺取政权后,针对将、兵中的不利于专制主义的各种因素采取措施,如“事为之防,曲为之制”,纤细靡遗,以至于“以防弊之政,作立国之法”。材料意在说明,宋太祖( )A. 规范文武官员管理失序 B. 吸取教训制定防范之策C. 实行崇文抑武方针不当 D. 削弱割据势力效果不佳5. 如图所示,宋代投壶盛行,士大夫家中陈设常有投壶壶与矢。吕大临在《礼记传》中写道:“投壶,射之细也。宴饮有射以乐宾。”司马光则认为“投壶可以治心,可以修身,可以为国,可以观人。”宋代投壶( )A. 反映了民族交流加强 B. 凸显了儒学价值取向C. 体现了门第观念淡化 D. 表明社会成员身份平等6. 明初,倭寇侵扰频繁,明政府长时间实行海禁。后来,明政府派遣戚继光、俞大猷等大将平息倭寇后,允许商民出洋,又在澳门开埠,允许外商入华经营海上贸易。明朝海禁政策的调整( )A. 打破了朝贡体制的束缚 B. 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C. 适应了政治形势的变化 D. 解决了明朝海疆危机7. 康熙平定内乱后,立即敕令“开馆纂修一统志书,适台湾、金门等处已属内地,设立郡县文武官员,请敕礼部,增入通志之内。又广东添设花山县治,通志所未载,亦请照例增修”。这一做法( )A. 强化了对思想全面控制 B. 有助于塑造疆域一统观念C. 正式确立对台湾的管辖 D. 推动中国对外关系的转型8.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后,英军侵华头目璞鼎查与英国人说:“条约给英国开辟了一个广大的市场,即使开动兰开夏(英国纺织中心)的全部纺织工厂,也不足以供给中国一省的需要。”材料可用来说明( )A. 英国棉织品开始输入中国 B. 中国的自然经济已经解体C. 英国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 D. 中国外贸由出超变为入超9. 义和团在直隶张贴的揭帖中称:“庚子三春,日照重阴。君非桀纣,奈有匪人。最恨合约一误,致皆党鬼殃民。上行下效兮,奸究(宄)道生。中原忍绝兮,羽翼洋人。趋炎附势兮,四畜同群。”这说明,义和团运动兴起的主要原因是( )A. 帝国主义侵略加剧 B. 反洋教斗争的推动C. 清朝政治制度落后 D. 《辛丑条约》的签订10. 下表为近代中国部分民族企业信息表。这反映了民族企业( )时期 代表企业 企业口号 企业行为19世纪60—90年代 继昌隆缫丝厂 还哺祖国 施米、施药、赠诊、开办义学19世纪末20世纪初 南通大生纱厂 振兴棉业、实业救国 办学堂、资助革命20世纪30年代 民生事业公司 宁举丧,不受奠仪 关闭工厂、捐助抗战A. 重视人才发展教育 B. 内外挤压经营困难C. 关注民生履行责任 D. 技术受限轻重失调11. 从1927年10月到1928年6月,各省党组织和中共中央已经在频繁地使用“割据”一词,在此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也逐渐形成了“工农武装割据”的思想。这一思想的形成有利于( )A. 反“围剿”斗争取得胜利 B. 毛泽东思想成为党的指导思想C. 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立 D.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最终形成12. 下表是漫画家张仃创作的漫画《东北军脚上的镣铐》。这可用来说明当时( )A. 东北军战俘受到虐待 B. 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C. 政府实行不抵抗政策 D. 东北民众掀起抗战热潮13. 在开国大典上,朱德总司令宣读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命令:“迅速肃清国民党反动军队的残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国土,同时肃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镇压他们的一切反抗和捣乱行为。”这反映出新中国亟需( )A. 继续完成解放战争 B. 巩固新生的人民政权C. 恢复发展国民经济 D. 掌握国家的经济命脉14. 1952年我国GDP中工业只占17.6%,1959年首次超过农业,为37.4%,1978年达到最高,为44.3%。从国家财政收入的构成看,1950年国家财政收入中工业占30.2%,1978年上升到75.4%,1983年达到了86%。这说明( )A. 轻重工业发展较为均衡 B. 重工业发展较为缓慢C 工业经济地位不断上升 D. 工农业比例严重失调15. 2010年,中国制造业增加值居全球第一位,中国已然成为世界制造业大国。《2018年全球创新指数》显示,中国的创新指数为53.06分,在全球排名第17位,中国首次跻身世界最具创新性的经济体前20名。这一现象表明中国( )A. 综合国力迈上新台阶 B. 跻身发达国家行列C. 主导世界经济的发展 D. 完成民族伟大复兴16. 习近平对关系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进行了深邃思考和科学判断,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这一思想( )A. 解决了中国革命该走什么道路的问题 B. 在中共二十大上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C. 开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D. 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新的飞跃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西晋末年“八王之乱”“永嘉之乱”,江淮地区接纳大批中原流民。西晋名将祖逖曾“率亲党数百家避地淮、泗”。宿迁、泗阳、淮阴、淮安、盱眙等地均侨置过北方郡县,大批北方移民带来旱作技术,东晋大兴元年(318年),元帝下诏在徐、扬推广种植三麦。诏曰:“徐、扬二州,土宜三麦,可督令旱地投秋下种,至夏而熟,继新故之交以周济,所益甚大。”变单季水稻为稻麦连作,提高了复种指数。农业生产一度辉煌,高产田亩产10~20斛,比曹魏时期增长1~2倍。——摘编自任重《魏晋南北朝两淮农业兴衰原因初探——兼议淮水排蓄之经验教训》材料二 唐初治水重点,一在关中平原,二在淮河流域。从武德至开元一个多世纪中,淮河两岸的颍州、许州、陈州、汴州、寿州、宿州、和州、楚州、扬州等州县都修建了大小不等的水利工程。每处灌田百顷至千顷以上。如贞观十八年(644年),扬州大都督府长史李袭誉在扬州引雷陂水筑勾城塘,灌田800顷。——摘编自任重《唐代淮河流域农业评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东晋时期江淮地区农业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代前期淮河流域农业发展的表现。18.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旧《唐书》所载830名进士中,出身望族和公卿子弟者最多,高达71%,小姓为131%,寒素子弟仅占15.9%。在《宋史》中立传的1533北宋人中,布衣(平民)入仕者占比55.12%;一至三品官中,来自布衣者约占53.67%,且自宋初后逐渐上升,至北宋末已达64.44%;宋代开科期间年平均录取进士115人,达到唐代年平均录取人数26人的四倍之多,各科总录取人数更是达到唐代时期的十倍;宋代在考卷管理上实行糊名、誉录制,将考卷上的考生姓名、家世、籍贯等信息进行封贴处理。在考官管理上实行锁院制度,考官一入贡院即锁宿,以辟请求,在考场管理上,禁止挟书、移易、传义和代笔等;王安石出任宰相期间,对科举考试内容进行了改革,将进士考试分成四场,分别为考大经、考兼经、考论以及考策。殿试仅考策,字数不超过千字,论在于考核考生对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评价,策则是考核考生对政策的认识意见;解试、省试、殿试三级考试成定制,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在参与殿试后不需要进行吏部考试,可以直接上任。宋太祖还制定政策,在考试及第之后所有人只能成为天子门生,不可对他人称师门。——摘编自张希娟《宋代科举制度的发展及特点分析》(1)根据材料,概括宋代科举制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科举制出现上述特点的背景。19.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人物 言论曾国藩 欲求自强之道,总以修政事、求贤才为急务,以学作炸炮,学造轮舟等具为下手工夫。(《手书日记》)李鸿章 古今国势,必先富而后能强,尤必富在民生而国本乃可益固。溯自各国通商以来,进口洋货日增月盛……出口土货,年减一年,往往不能相敌。推原其故,由于各国制造均用机器,较中国土货成于人工者,省费倍。(《试办织布局折》)康有为 臣窃闻东西各国,皆以立宪法开国会之故……立行宪法,大开国会,以庶政与国民共之,行三权鼎立之制,则中国之治强,可计日待也。(《请定立宪开国会折——代内阁学士阔普通武》)梁启超 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变法通议》)陈独秀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目不暇接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新青年——本志罪案之答辩书》)鲁迅 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两个字。是“吃人”!(《狂人日记》)材料中人物分属三个不同的政治派别,列举其中任一派别名称并阐述其主要实践活动及其影响。20.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从1912年开始,万元以上的工矿企业逐年上升,资本额不断扩大。从1912—1919年,共设厂472个,资本额9478万元,平均每年设59个,资本1185万元。这期间的民族工业,如加上原有企业的扩建增资,约有资本1.3亿元,8年超过过去的50年,这标志着中国资本主义工业已成为中国社会经济中一个独立的经济成分,而且,开始起着推动社会前进的作用。——摘编自张天毅《中国民族工业出现“黄金时代”的根本原因》材料二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与实施标志着系统建设社会主义的开始。1954年7月,“初教5”飞机试飞成功;1956年7月,载重量为4吨的“解放”牌卡车试制成功;1956年9月,国产B2-34中型坦克发动机问世;1957年10月,武汉长江大桥落成通车典礼举行,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长江上修建的第一座公路铁路两用桥……到1957年底,“一五”计划各项指标大都超额完成。一大批现代工业骨干部门建立起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大幅度提高,实现了国民经济快速增长。——摘编自张翼董蓓《第一个五年计划:工业化建设扬帆起航》(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12—1919年中国民族工业得到迅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一五”计划时期我国工业化建设的特点,并分析这一成就的意义。2024-2025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历史试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上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选择题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答案的标号涂黑;非选择题用黑色签字笔在答题卡上作答;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考试结束后,请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5.本卷主要考查内容:中外历史纲要(上)。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B【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B【8题答案】【答案】C【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B【14题答案】【答案】C【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小题,共52分。【17题答案】【答案】(1)原因:北方移民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江淮地区社会相对安定;统治者重视发展农业;江淮地区自然条件优越。(2)表现:政策支持;水利工程兴修;劳动力资源丰富;农业技术发展;粮食产量提高。【18题答案】【答案】(1)特点:录取人数多;考试程序严密;公开考试、平等竞争,择优取士;不断完善选拔过程;由政府主导。(2)背景:宋政府实行分化事权、强干弱枝的政策;宋朝以文治国(崇文抑武)的思想影响;政府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需要;对前朝科举制的借鉴和发展。【19题答案】【答案】举例1:洋务派:曾国藩、李鸿章开展洋务运动。影响:开启了中国的近代化历程,促进了民族工业的产生,但没有使中国实现独立和富强。举例2:维新派:康有为、梁启超开展戊戌变法。影响:宣传了维新变法思想,促进了国民的思想启蒙的觉醒,冲击了陈旧腐朽的旧文化。举例3:激进派:陈独秀、鲁迅开展新文化运动。影响:促进了思想的解放和民众的觉醒,唤起了人们对国家政治事务的关心,促进了文化转型,对传统旧文化进行了批判。【20题答案】【答案】(1)原因: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南京临时政府成立后,鼓励民间兴办实业;群众性的反帝爱国斗争的推动;北洋军阀政府较为宽松的经济政策;欧洲列强忙于一战无暇东顾。(任答三点即可)(2)特点:优先发展重工业;改造与建设并举(或变革生产关系与发展生产力并举);从中国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坚持自力更生为主、争取外援为辅的方针。(任答两点即可)意义:经济上,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政治上,使社会主义制度得到了有力的经济支撑;国防上,为增强国防力量和维护国家安全提供了条件。(任答两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