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七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题分第I卷和第II卷两部分,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50分钟。2.答第I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上.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收回。3.第I卷每小题选出答案后,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号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必须先用橡皮擦干净,再改涂其他答案。不涂在答题卡上,答在试卷上无效。4.第II卷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的区域内,在试卷上答题不得分;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第I卷(选择题共50分)一、选择题(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请将正确选项的字母代号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每小题2分,共50分)1.成语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与“金榜题名”“连中三元”“名落孙山”等成语相关的中国古代制度是A.分封制 B.三省六部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2.《新唐书》记载:“唐制,凡诏旨敕令,中书省定旨撰拟,门下省审议驳正,必得中书、门下一致,方可颁行尚书省施行。”材料描述的制度是A.三公九卿制 B.察举制 C.三省六部制 D.科举制3.贞观年间,东北少数民族和西域各国纷纷要求内属。630年,各族首领来到长安,尊奉唐太宗为各族共同的首领“天可汗”。这些现象直接得益于A.繁荣的社会经济 B.频繁的中外交流 C.开放的社会风气 D.开明的民族政策4.历史学习中,比较法的运用有助于我们分析历史现象的异同、探讨历史发展的规律、总结历史经验教训。比较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开元盛世等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出现原因时,发现其共同点有①国家统一、社会安定是治世出现的前提 ②统治者善于用人,注重科举选才③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注意减轻百姓负担 ④统治者推行垦荒政策A.②③ B.①② C.①④ D.①③5.据记载:“如纺车,以细竹为之,车骨之末,缚以竹筒,旋转时低则舀水,高则泻水。”材料反映了唐代A.曲辕犁提高了耕作效率 B.秧马提高了插秧的速度C.耧车增加了播种的面积 D.筒车利用水流自行灌溉6.宋初统治者针对唐末以来武将专权、政权动荡的历史积弊,实行崇文抑武的方针。以下史事中旨在践行这一方针的是A.陈桥兵变 B.杯酒释兵权 C.设立市舶司 D.岳飞抗金7.北宋初年,为满足战时物资供应临时设置转运使;到宋太宗时,为避免藩镇威胁统治,将转运使的职权不断扩大,如平反冤狱、管理运输等。转运使职能的变化反映出A.中央对地方管控增强 B.国家行政效率提高C.官吏行政职权规范化 D.地方丧失割据基础8.变法以发展生产、实现富国强兵、摆脱宋朝统治危机为目的,以“理财”“整军”为中心,涉及经济、军事、教育等多方面改革。这场“变法”是A.商鞅变法 B.北魏孝文帝改革 C.张居正变法 D.王安石变法9.北魏鲜卑族统治者践行“脱夷统华”理论;建立后唐、后晋、后汉的沙陀人,以“政治正统”观念建构中原政权;契丹族提出“北极之下为中国”“大辽中国”的说法;建立金朝的女真族宣称“我本中国”。这反映出中国古代A.统一是历史发展的趋势 B.中央集权制的不断完善C.民族交融促进国家统一 D.大一统思想的发展演变10.小明同学近期阅读了《契丹国志》《细说宋朝》《辽宋西夏金社会生活史》等相关书籍后,打算制作一期历史手抄报,你认为最适合的手抄报主题是A.封建国家的统一时代 B.军阀割据混战的时代C.民族政权并立的时代 D.繁荣与开放并举时代11.第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当时所产生,可以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史料。下列属于研究辽宋夏金元时期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A.小说《水浒传》 B.文天祥的爱国故事C.历史剧本《岳飞精忠报国》 D.出土壁画《契丹人引马图》12.与北宋相比,南宋山水画的重心从峭拔雄浑的山移到柔媚委婉的水;从“秋水共长天一色”移成画面的留白,表现为“一角”“半边”。这折射出A.崇文抑武的方针 B.南宋的偏安 C.女真族的崛起 D.宋朝文化昌盛13.岳飞的“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都反映了A.未雨绸缪的前瞻意识 B.英勇不屈的报国情怀C.飘逸潇洒的浪漫风格 D.闲适自由的乐观精神14.“和议成,立盟书,约以淮水中流画疆,割唐、邓二州界之,岁奉银二十五万两、绢二十五万匹……”通过条约形式确认以大散关和淮水一线为分界线的两个政权是A.北宋与西夏 B.北宋与辽 C.南宋与辽 D.南宋与金15.12-13世纪的女真贵族接触了《论语》《老子》的译本,在今内蒙古地区的黑水国遗址发现了西夏文字版本的《贞观政要》,这体现了A.中外交流频繁 B.统一促进发展 C.民族交往交融 D.社会风气开放16.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的历史现象。经济重心南移最后完成于下面年代尺中的A.①时期 B.③时期 C.④时期 D.②时期17.山东地区的行政区划在历史长河中多次变迁,“?”处的名称应该是A.河南省 B.江浙行省 C.中书省 D.辽阳行省18.《元史·地理志》载:“元有天下,薄海内外,人迹所及,皆置驿传,使驿往来,如行国中。”这说明元朝A.地方割据威胁中央 B.官吏盘剥引发动荡 C.南北经济差距缩小 D.交通网络四通八达19.宋朝时,汴京、杭州等地印刷工坊超过百家,民间书商刊印白话小说、字帖、年画蔚然成风,宋代印本书籍数量和质量均远远超过唐代。“超过”主要得益于A.印刷技术发展 B.科举制度完善 C.城市商业繁荣 D.经济重心南移20.他“廓清了东西方海上交通道路,沟通了东西方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在中外文明交流史上谱写了崭新的篇章”。“他”应是A.郑和 B.张骞 C.戚继光 D.郑成功21.书中强调:“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并被外国学者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的明代科技巨著是A.《天工开物》 B.《农政全书》 C.《齐民要术》 D.《梦溪笔谈》22.清政府设置台湾府,其作用不包括A.使台湾回归祖国怀抱 B.加强了台湾同祖国内地的联系C.巩固了祖国的海防 D.促进了台湾的开发23.乾隆时,在伊犁修建惠远城,并陆续在其周围建起惠宁城、绥定城、广仁城、宁远城、瞻德城、拱宸城、熙春城、塔勒奇城八座卫星城,统称为“伊犁九城”。伊犁九城的修建见证了A.清朝东北边疆的繁荣 B.君主专制的进一步强化C.清朝前期经济的稳定 D.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24.据近代学者推算,清朝时期全国禁毁图书一万三千六百卷,焚书总数达十五万册,销毁版片总数一百七十余种、八万余块。这一现象出现是因为清朝A.开始实行八股取士 B.实行文化专制政策 C.图书印刷破坏环境 D.实行文化开放政策25.清政府规定禁止建造双桅五百石载重以上的船只,凡违者以发边充军论处。清政府同时也禁止外国商人在广州过冬,禁止外国商人私雇中国人当差,禁止外国妇女进广州城等。这些规定A.抵御了西方殖民者侵略 B.有利于封建经济的发展C.是重农抑商的具体体现 D.使中国落伍于世界进程第Ⅱ卷(非选择题共50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个小题,第26题18分,第27题16分,第28题16分,共50分。26.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是中华文明演进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8分)材料一(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元代运河走向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并从政治、经济两个方面分析隋元两代大运河的共同影响。(5分)材料二①(辽)与朝廷和好年深,蕃汉人户休养生息,人人安居,不乐战斗。——苏辙《栾城集》②澶渊之盟……所可痛者,当国大臣,论和之后,武备皆废。——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③神宗初即位,一日语及辽事,曰:“盖辽人乃不共戴天之仇,反捐金缯数十万,且视之为叔父。为人子孙,当如是乎?”——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2)依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完成下面表格。(7分)材料序号 材料观点 你的看法议和是北宋统治者的耻辱议和不利于北宋的军事发展议和有利于社会安定材料三 明朝统治者为了解决君相之争,巩固统治……于1380年,将丞相胡惟庸诛杀……并立下祖训,以后子孙做皇帝时“不许立丞相”,对我国政治制度进行了重大改组。……到了清朝,统治者对中央枢杻机构进行了改组,使皇权专制达到顶峰。——摘编自《中国政治制度史》(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指出朱元璋改组“我国政治制度”的重要举措以及清朝“皇权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4分)(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认识。(2分)27.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 公元7世纪初至9世纪末,日本派遣多批使团赴唐学习,每次入唐的成员最少有120人,最多时可达650人。他们汲取唐代先进文化,并将中华文明带回日本,不仅使日本社会的政治经济、思想教育、文学艺术、天文历算以至衣食住行、风俗娱乐等发生了诸多变化,而且促进了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丁雨琪《论日本遣唐使团在唐代文明传播中的作用》(1)根据材料一,概括日本遣唐使团的特点。(4分)材料二 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的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宋朝中期之后,宋朝廷出于贸易营收等原因开始支持鼓励,国家和商业力量的合力,使得中国海商成功地参与到以往几代穆斯林商人垄断的海洋贸易中,并超过他们,在此后百多年的时间里,开创出一个由中国主导国际贸易的时代。——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指出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发展的原因。(6分)材料三 戚继光抗倭历程嘉靖三十八年 到义乌招募矿夫和农民,组建“戚家军”嘉靖四十年 打击进犯台州的倭寇,九战九捷嘉靖四十三年 肃清福建倭寇——根据司马袁茵主编《明朝历史这样说》整理(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文明交往的两种主要方式,并谈谈你对中国古代文明交往发展的认识。(6分)28.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16分)材料一——摘自金观涛、刘青峰《兴盛与危机:论中国社会超稳定结构》(1)根据材料一,指出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达到最高峰的时期,并列举一例代表性发明及其影响。(4分)材料二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并指出宋代理学代表性学派。(4分)材料三 明清时期,思想界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倾向。陆王心学强调以自己的内心为准则,隐含一定的叛逆色彩;黄宗羲称帝王为“天下之大害”,提出“工商皆本”。欧洲天主教传教士来华,在传教的同时也带来了西方较为先进的科技知识。——摘编自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外历史纲要(上)》(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概括明清时期思想文化领域的新变化。(4分)材料四 从3世纪到13世纪,中国一直处于西方望尘莫及的科学地位,各种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的涌现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欧洲在16世纪以后就诞生出现代科学,这种科学已被证明是形成近代世界秩序的基本因素之一,而中国文明在明清以后逐渐落后了,没有能够在亚洲产生出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李约瑟(英国)《中国古代科学技术史》(4)根据材料四及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中国科技逐渐落后的重要原因,并谈谈你的感想。(4分)山东省日照市岚山区2024-2025学年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一、选择题(50分,每小题2分)1.C2.C3.D4.D5.D6.B7.A8.C9.B10.D11.A12.C13.B14.A15.D16.B17.C18.D19.A20.A21.A22.A23.D24.B25.D二、非选择题(50分)26.(18分)(1)原因:元朝定都大都(北京),为缩短南北距离,运河走向更偏向东北(2分)。共同影响:政治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巩固了统治;经济上,促进了南北经济交流,推动了沿岸城市发展(3分)。(2)(7分)材料序号 材料观点 你的看法③ 议和是北宋统治者的耻辱 澶渊之盟虽加重北宋负担,但避免了长期战争,有利社会稳定② 议和不利于北宋的军事发展 议和后北宋放松武备,导致军事力量削弱,埋下隐患① 议和有利于社会安定 议和后辽宋边境和平,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百姓安居乐业(3)举措:废除丞相制度,权分六部(2分)。标志:军机处的设立(2分)。(4)认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离不开制度创新和有效治理;民族间的和平交往有利于国家稳定和发展;中央集权的加强是维护国家统一的重要保障(2分,合理即可)。27.(16分)(1)特点:规模大(人数多);次数多;学习内容广泛;推动了日本社会变革和中华文化传播(4分)。(2)原因:造船和航海技术进步;朝廷支持鼓励海外贸易;商业力量的参与;取代了穆斯林的海上优势(6分,任答三点即可)。(3)方式:和平交往(如日本遣唐使、宋代海外贸易);暴力冲突(如戚继光抗倭)(2分)。认识:和平交往是文明传播的主流,有利于促进文化交流和共同发展;面对外来侵略,应坚决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4分,合理即可)。28.(16分)(1)时期:宋朝(2分)。发明及影响:活字印刷术,促进了文化的传播和教育的发展;指南针用于航海,推动了世界远洋航海技术的发展(2分,任举一例即可)。(2)原因: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儒、佛、道三教长期纷争与融合的结果(2分)。学派:程朱理学(2分)。(3)新变化:出现提倡个性自由和反对专制的思想;陆王心学的发展;西方科技知识传入中国(4分,任答两点即可)。(4)原因:封建专制制度的强化;闭关锁国政策的实行;八股取士束缚思想;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2分,任答两点即可)。感想:科技发展需要开放的环境和思想自由;国家应重视科技创新,与时俱进(2分,合理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