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第I卷(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下列各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项是正确或符合题意的答案。1.一手史料是指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属于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的一手史料的是A.个人的回忆录B.庆典现场照片C.有关历史评论D.相关文学作品2.“我爱亲人和祖国,更爱我的荣誉,我是一名光荣的志愿军战士!冰雪啊!我决不屈服于你,哪怕是冻死,我也要高傲的(地)耸立在我的阵地上。”这是参加长津湖战役的战士宋阿毛的绝笔诗,表现出了志愿军A.默默无闻的品质B.自力更生的意志C.英雄主义的豪情D.勇于改革的精神3.20世纪50年代初,农民们说:“过去头顶地主的天,脚踏地主的地,现在都成为我们的了。”农民状况的改变得益于A.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B.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C.土地改革的完成D.《中国土地法大网》的颁布4.解放牌汽车进入川藏公路。这种情景最早应该出现在A.新中国成立时B.“一五”计划时期C.抗美援朝时期D.改革开放时期5.我国社会主义事业中极其重要的一个方面一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造一1956年已基本完成,我国生产和建设都有了很大的增长,人民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大部分农民的收入也有所增加。材料表明三大改造(A.促进了国民经济的发展B.完成了生产资料的转变C.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D.实现了工作中心的转移6.坐标轴可以帮助我们直观地理解历史发展趋势。下面简图反映了1960一1990年中国社会经济发展状况,X轴代表年份,Y轴代表经济发展水平,P点是关键的转折点。那么P点最能代表下列哪一历史事件◆Y◇XA.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B.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C.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D.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7.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家通过法令的形式授予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决策权、产品销售权、物资采购权、进出口权等。据此可知,此时改革的重点是()A.优先发展重工业B.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C.扩大企业自主权D.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8.1980年5月,中央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采取多种形式吸引和利用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取得成功后将经验推广全国。这表明兴办特区的主要目的是A.探索新型发展模式B.加快中外经济融合C.促进特区自身发展D.建立市场经济体制9.贵州省政府从2012年开始每年对省内各民族自治州、自治县和民族乡分别给予1亿元、2000万元和5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并在项目、资金、政策等方面倾斜。这有助于A.保障地区高度自治B.制定西部大开发战略C.实现全国同步繁荣D.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10.1997一2019年,香港地区生产总值从1773亿美元增长到3583亿美元;1999一2019年,澳门地区生产总值从65亿美元增长到591亿美元。这一成就说明(A.“一国两制”充满生命力B.经济体制改革稳步推进C.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正确的D.基础设施建设成果颇丰11.下表是新中国成立以来不同时期的外交理念。由此可见,新中国的外交时期外交理念20世纪50年代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求同存异”20世纪80年代“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观A.理念具有一脉相承的特点B.政策缺乏一以贯之的指导思想C.体现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色彩D.目的是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12.漫画艺术,是特定时代、特定时局、特定生活、特定环境反映的产物。下面的漫画意在歌颂改革开放后的中国C9/9客机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第1一12小题,每小题2分1.B2.C3.c4.B5.A6.B7.c8.A9.D10.A11.A12.B二、填空题:本大题共5小题,第13一17小题,每空1分,共5分。13.抗美援朝14.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15.民族区域自治16,和平共处五项17东方红一号三、综合问答题:本大题共1小题,第18小题,共10分。18.(1)【示例】选择:图1和图2。说明:新中国的成立实现了国家的独立,这是推动工业化的重要前提;“一五”计划是新中国为实现工业化采取的重要举措。(任选两幅,选择2分,说明2分,言之有理即可)(2)时期: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1分)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任答一点,2分)(3)【示例】选择:图4。理由: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和政府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改革先从农村开始,主要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激发了农民的劳动热情,带来农村生产力的大解放,推动了农业生产的发展。(任选一幅,选择1分,理由2分,言之有理即可)四、材料解析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9小题10分,第20小题11分,共21分。19.(1)作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成为指导中印两国关系的基本原则,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为世界和平与安全奠定了坚固基础。(2分)】(2)可信史料:史料一、史料三。(2分)理解:在万隆会议上,针对帝国主义破坏会议的阴谋和各国间的矛盾、分歧,周恩来提出“求同存异”的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分,言之有理即可)(3)共识:减少国际军事冲突的危险,争取和平;反对霸权;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是代表全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任答两点,2分)(4)作用:维护世界和平发展,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区域互联互通和经济一体化进程,促进亚洲乃至世界经济增长。(任答一点,1分)根本原因: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和国际地位的提高。(1分)20(1)会议名称: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1分)象征意义:表示对革命先烈的崇敬和缅怀。(1分)(2)变化:从突出评选农业生产劳动者转向突出评选工业生产劳动者。(1分)历史背景: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开始推行土地改革,新中国成立伊始,经济恢复以农业生产为首要任务;随着土地改革的完成,1953年,我国开始实施第一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由此起步,经济发展以工业建设为主要任务,1956年上半年正是“一五”计划进行期间。(4分,须答出土地改革和“一五”计划两个关键历史事件)】(3)【示例】观点:先进人物推动社会进步。论述:抗美援朝战争时期,黄继光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的机枪射口,为战友开辟了前进道路,以黄继光为代表的抗美援朝英雄最终为新中国的建设赢得了良好的、稳定的社会环境;袁隆平经过不懈努力,成功培育出籼型杂交水稻,为解决我国人口吃饭问题和保证我国的粮食安全作出了巨大贡献。结论:这些不同时期的先进人物对中国做出了巨大贡献,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的进步。(4分)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列表 参考答案.pdf 贵州省贵阳市美的中学2024-2025学年度八年级下学期6月质量监测历史试卷.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