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5.3社会历史的主体 教案 项目 内容 核心素养目标 1.政治认同:坚定认同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深刻理解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基于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基本原理。通过对相关理论和实际案例的学习,增强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拥护,坚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依靠人民群众能够不断取得胜利,从而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2.科学精神:准确把握人民群众的内涵和外延,科学理解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以及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能够运用这一科学理论,对社会现象和历史事件进行理性分析,辨别唯心史观和唯物史观,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以科学的态度认识社会历史发展的规律。3.公共参与:积极参与社会实践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自觉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主动关注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行动中,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实际行动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成为社会历史发展的积极参与者和推动者。 教材分析 本框题 “社会历史的主体” 是必修四《哲学与文化》第二单元 “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 的关键内容。本单元聚焦于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引导学生正确认识社会历史的本质、发展规律以及个人在社会历史中的价值和责任。本框主要阐述了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一核心观点,包括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同时介绍了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及重要意义。这些内容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使学生能够从哲学高度理解社会历史发展的动力和主体,对培养学生的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起着关键作用,也为后续学习人生价值的实现等内容奠定了基础。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1. 深入理解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明确人民群众通过物质生产活动创造了人类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生活资料,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且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在社会变革时期,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变革的决定性力量。2. 全面掌握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了解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即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理解群众路线的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及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中国共产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重要意义。教学难点:1. 正确辨析人民群众与杰出人物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学生容易混淆二者的地位和作用,需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杰出人物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他们的活动受到人民群众实践的制约,人民群众才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力量,而杰出人物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历史发展的进程。2. 深刻领会在新时代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现实意义和具体要求。学生可能对如何将抽象的理论与现实生活中的具体行动相结合存在困惑,需要通过丰富的案例和深入的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在不同领域和情境下,如何切实做到尊重人民主体地位,维护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议题:从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看社会活力之源教师活动:展示 2025 年江苏省城市足球联赛(苏超)的相关资料,包括比赛现场观众热情助威的照片、参赛队伍多元化构成的介绍(既有职业球员,也有个体工商户、大学生甚至高中生)、赛事引发的网络热议话题截图等。呈现联赛自 5 月 10 日开赛以来,12 场比赛场均观众达 8798 人,超过同期中甲联赛场均 6467 人上座率的数据,以及赛事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如餐饮、住宿、体育用品销售等行业收入增长的数据。引导学生思考这场足球盛宴火爆的背后,是谁在推动和创造。学生活动:认真观看和分析资料,结合自身对足球运动的了解和生活感受,分组讨论教师提出的问题。各小组代表积极发言,分享小组讨论成果,有的小组认为是球员们在赛场上的精彩表现吸引了观众,是比赛的直接创造者;有的小组指出观众的热情参与和支持营造了热烈的氛围,是赛事火爆的重要因素;还有小组提到赛事组织方、志愿者等为比赛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也是不可或缺的力量。议学提示:从参与主体来看,不仅仅是球员,广大的观众、赛事组织者、志愿者,以及通过网络参与讨论和传播的普通民众,构成了一个庞大的人民群众群体。他们从不同方面推动了赛事的发展,球员通过比赛展现体育精神,观众的热情赋予赛事活力,组织者和志愿者保障赛事运行,网络民众扩大赛事影响力。从创造内容上,比赛中的精彩瞬间、网络上的热门梗、周边产品的开发等,既包含了物质层面的创造(如周边产品带来的经济价值),也有精神层面的创造(如体育文化传播、地域特色文化展示)。引导学生思考这些不同主体的共同特点以及他们在赛事发展中的整体作用。议学总结:通过对江苏城市足球联赛火爆现象的探讨,我们发现这场赛事的成功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的功劳,而是广大人民群众共同努力的结果。他们在物质和精神层面的创造,以及对赛事变革(如推动赛事影响力扩大、促使赛事组织不断完善)的推动作用,充分显示出人民群众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这就引出了我们本节课要深入学习的内容 —— 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他们是如何创造历史以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和对待人民群众。新课讲授:议题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教师活动:展示远古人类通过集体狩猎、采集获取食物,共同制造和使用简单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图片或视频资料,讲解在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的情况下,人民群众如何通过艰苦的劳动创造出满足生存需要的物质资料,推动人类社会的初步发展。接着,以古代中国的农业发展为例,介绍农民群众在长期实践中改良农业生产技术、培育农作物品种,为社会提供丰富粮食,奠定封建社会繁荣基础的历史事实。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学生活动:仔细观看资料,结合历史知识和生活常识,思考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们纷纷发言,阐述人民群众在物质财富创造中的基础性作用,如远古人类的集体劳动是生存的保障,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推动了农业文明的进步。学生还举例说明现代社会中,工人、农民、科技工作者等不同行业的人民群众通过各自的劳动,创造出各种各样的物质产品,满足人们的生活和生产需求,如工人生产出汽车、电子产品,农民种植粮食和蔬菜,科技工作者研发新的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等。议学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广大劳动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实现者,他们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来看,无论是原始社会简陋的生产工具,还是现代社会高度发达的工业产品,都是人民群众辛勤劳动的成果。生产力的发展离不开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他们不断改进生产工具、提高劳动技能、拓展劳动对象,从而推动物质生产的进步,为社会创造出日益丰富的物质财富。例如,在工业革命时期,广大工人阶级和技术人员的创新实践,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极大地提高了社会生产力,改变了人类社会的物质面貌。议学总结:通过对不同历史时期人民群众物质生产活动的分析,我们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物质财富创造中的决定性作用。社会的物质基础是由人民群众的劳动奠定的,没有人民群众的辛勤付出,就没有社会的生存和发展。在现代社会,我们依然要高度重视广大劳动者的主体地位,尊重他们的劳动成果,为他们创造更好的劳动条件,以促进物质财富的持续增长和社会的繁荣发展。教师活动:介绍中国古代四大发明的产生过程,强调造纸术、印刷术、火药、指南针的发明并非某一个天才的孤立创造,而是广大劳动人民在长期生产实践和生活经验积累的基础上逐渐完成的。以民间文学为例,讲述《诗经》中许多诗歌来源于劳动人民的口头创作,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人民的情感。展示现代社会中,源自民间的广场舞文化风靡全国,以及网络上由普通民众创造的各种流行文化现象。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的作用。学生活动:理解教师所举例子,分组讨论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方面的贡献。学生们分析指出,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对人民群众生活的反映。同时,人民群众自身也直接创造了大量精神财富,如民间手工艺、传统习俗等。学生还结合现代文化现象,探讨网络时代普通民众通过自媒体等平台,创造和传播大量文化内容,丰富人们精神生活的情况。议学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一方面,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科学家的发明创造、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大多来源于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例如,医学上许多新的治疗方法和药物的研发,往往是从民间的医疗经验中获得启发。另一方面,人民群众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民间文学、民间艺术、传统手工艺等都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在现代社会,随着科技的发展,人民群众参与精神财富创造的途径更加多样化,网络为大众提供了展示才华、创造文化的广阔平台,进一步彰显了人民群众在精神财富创造中的主体地位。议学总结:我们深入认识到人民群众在社会精神财富创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他们不仅为精神文化的发展提供了源泉,更是直接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精神成果,丰富了人类的精神世界。我们要重视和保护民间文化、群众文化,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精神文化的创造和传承,促进文化的繁荣发展。教师活动:展示中国近代史上太平天国运动、辛亥革命等重大社会变革事件的资料,分析在这些运动中广大人民群众为了改变社会现状,推翻封建统治,积极参与革命斗争的情况。以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为例,讲解在艰苦的革命斗争中,人民群众踊跃参军、支援前线,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人力、物力支持,最终实现了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引导学生思考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作用。学生活动:认真学习资料,结合历史知识,思考并讨论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的角色和影响。学生们认识到在社会矛盾尖锐、需要变革时,人民群众往往是推动变革的主力军。他们通过革命斗争、社会运动等方式,打破旧的生产关系和社会秩序,为新的社会制度的建立创造条件。学生还分析了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时期,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改革实践,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科技创新等,促进社会不断进步的实例。议学提示: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人民群众作为社会变革的主力军,他们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当旧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生产力发展时,人民群众就会起来推翻旧的统治阶级,建立新的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形态的更替。在社会主义社会,人民群众仍然是推动社会改革和发展的主体力量,通过不断调整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中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部分,促进社会的持续进步。例如,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行,就是广大农民群众在实践中的创造,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议学总结:我们明确了人民群众在社会变革中始终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无论是在革命年代推翻旧制度,还是在建设和改革时期推动社会发展,人民群众都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动力。我们要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支持和鼓励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社会变革实践,为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创造条件。议题二: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教师活动:展示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年代,深入群众、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取得胜利的历史资料,如红军长征途中与人民群众的鱼水情深,老百姓为红军提供粮食、掩护伤员等事迹。介绍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党带领人民群众艰苦奋斗,开展大规模经济建设,如 “铁人” 王进喜带领石油工人艰苦创业,为国家石油工业发展做出巨大贡献的案例。讲解在新时代,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实施脱贫攻坚战略,数百万干部深入贫困地区,与贫困群众并肩作战,实现近亿贫困人口脱贫的伟大成就。引导学生思考中国共产党对待人民群众的态度和做法体现了怎样的观点和路线。学生活动:认真学习资料,结合对党的历史和现实政策的了解,分组讨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涵。学生们分析指出,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依靠人民群众开展工作,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智慧和经验。学生还结合自身生活感受,分享党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方面为人民群众谋福利的具体举措,体会党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实际行动。议学提示: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是坚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群众学习。群众路线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党在不同历史时期,始终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这是党取得革命、建设和改革胜利的重要保证。例如,在脱贫攻坚工作中,党深入了解贫困群众的实际需求(从群众中来),制定针对性的扶贫政策(一切为了群众),依靠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一切依靠群众),最终实现脱贫目标(到群众中去)。议学总结: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重要性和具体内涵。在新时代,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倾听群众呼声,关心群众疾苦,切实为人民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团结带领人民群众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共同奋斗。 课堂小结 回顾本节课主要内容,重点强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他们在社会物质财富、精神财富的创造以及社会变革中发挥着决定性作用。总结中国共产党的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内容及重要意义,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党取得各项事业成功的重要保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积极践行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为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知识点整合 5.3社会历史的主体1.人民群众⑴含义: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既包括普通个人,也包括杰出人物。⑵范围:在我国现阶段,全体社会主义劳动者、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拥护祖国统一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爱国者,都属于人民群众的范围。⑶地位: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社会历史的创造者。2.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⑴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地位)(社会发展的历史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唯物史观从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方式决定社会发展的基本观点出发,强调社会发展的历史首先是物质生活资料生产的历史,是人民群众创造的历史。⑵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作用)①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②人民群众作为物质生产的承担者和社会生产力的体现在,创造了人们必需的生活资料。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⑶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作用)①人民群众的生活和实践是一切精神财富形成和发展的源泉;②人民群众的实践为精神财富的创造提供了必要的物质条件;③人民群众还直接创造了丰硕的社会精神财富⑷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作用)①人民群众在任何时期都是社会变革的主力军;②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更迭,都是通过人民群众的革命实现的;③人民群众通过推动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创造和改变社会关系,从而不断推动社会历史进步和发展。3.群众观点与群众路线⑴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意义: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是我们党永葆青春活力和战斗力的重要传家宝。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最重要的就是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密切联系群众。⑵群众观点:①内容: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②地位:群众观点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是党制定路线、方针、政策的根本出发点。⑶群众路线:①内容: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②地位: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的领导方法和工作方法,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的动力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社会基本矛盾)直接动力在阶级社会中,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在社会主义社会,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直接动力主体动力人民群众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的原理【原理】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实践)的主体。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方法论】①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②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课后练习 1. 2024年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履行好保基本、兜底线职责,采取更多惠民生、暖民心举措,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这是基于( )①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要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④人民群众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力量源泉A. 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近年来,江西省通过召开“加快构建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机制”界别协商会,在江西法律服务网设置“农民工欠薪求助法律服务专区”等举措,提高产业工人地位待遇,多渠道维权、广触角帮扶、全方位服务,让广大产业工人工作更有劲头、生活更有奔头。这些举措的哲学依据是(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财富的创造者,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②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承担者,是社会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发挥着主体作用④人民群众具有无限创造力,是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源泉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4年6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到宁夏银川市调研。总书记来到社区居民赵守成家中,同一家人围坐在一起拉家常,了解他们的就业、收入、医保报销、孩子上学等情况,为他们的幸福生活点赞,鼓励孩子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总书记时刻关心人民群众,是因为( )①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②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领导力量③人民群众是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 ④人民群众的意志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4.在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化人民至上立场,要求全党站稳人民立场、把握人民愿望、尊重人民创造、集中人民智慧,形成为人民所喜爱、所认同、所拥有的理论,使之成为中国共产党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强化人民至上立场的原因在于( )①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②群众路线是无产阶级政党的根本立场和根本观点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取得成功的重要保证④每个人都是历史的活动的参与者,群众观点是我党的生命线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参考答案:BABB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