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第一章地球及其宇宙环境基本信息: 单元名称:第一章《地球》 科目名称:初中地理 课程类型:新授课 开发教师:_________ 课时:4课时 日期:___________ 对象:七年级 人数(班额):______课程标准: ●结合科学故事、史实材料等,说出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使用数据、类比等方式描述地球的大小。 ●运用图片、影视资料,以及数字技术等手段,描述地球的宇宙环境、地球在太阳系中的位置,认识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 ●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 ●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 教材分析: 本章地理课程从空间尺度的视角对课程内容进行组织,按照“宇宙—地球—地表”的顺序,引导学生认识人类的地球家园。地理课程以认识宇宙环境与地球的关系为主要线索,并将地理实践活动和地理工具的运用贯穿其中,形成将学科知识与学科活动融为一体的课程内容结构。 本章将地球的形状及其宇宙位置作为学习对象,认识地球所处的宇宙环境。第一节主要讲述宇宙中天体类型、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在宇宙中的位置、地球适合人类生存的条件。第二节地球的形态,主要讲述地球形状认识过程及地球的形状和大小,认识地球的圈层结构。第三节太空探索,分别从世界视野和中国视野两个维度,了解世界太空探索所经历的过程,有利于培养献身科学的精神;主题学习 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则通过描述中国航天事业发展过程及其重要节点事件,理解航天英雄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学情分析: 小学阶段,学生已经初步学习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对地球的形状有所了解,具体描述一定要准确,对于地球大小的一些具体数据要加强记忆。由于学生年龄小,空间想象能力较弱,教学时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采用投影仪、录像等形式将重要信息加工成声、情、形的动态信息,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设计活动,注重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主体意识、创新意识。课堂设置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尽可能为学生创造动口、动脑的机会,帮助学生提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形成参与性、开放性的教学课堂。 资源分析: 教材、案例、影视、图片、课件等单元目标: 1.运用相关地图,了解地球所在的宇宙环境,结合自己的理解,分析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 2.运用相关资料,人类探索太空的进程,了解人类探索太空的意义。 3.了解地球是一个不规则的球体,用平均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相关的证据,说明地球的大小。第一节 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目标】1.结合图文材料,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银河系、太阳系和地月系。2.运用图文资料,简要分析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情境导入】民间故事:同学们都听过《牛郎织女》的故事吧,牛郎和织女本来是很相爱的一家人,后来由于王母娘娘派天兵天将,将织女抓回天上,牛郎挑着孩子,在后面紧紧追赶,眼看就要追上了,王母娘娘用银针画出一道银河,从此牛郎织女分列银河两岸,遥遥相望,牵牛织女的星神爱情故事由此产生。真正的银河是什么样子的?我们人类生存的地球,在银河中处于什么位置呢?【学习导航】(结合材料,了解地球位置的特殊性、唯一性,理解地球有生命的基本条件。观看视频资料,认识太阳系,为进一步探索地球宇宙环境做铺垫小组内成员阅读教材,自主学习,合作交流,互动探究结合图文资料,通过搜集、讨论,了解地球的宇宙环境,了解地球对人类生存的重要性,继而思考担负的责任。通过阅读图文资料,明确认识地球的宇宙环境)【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地球的宇宙环境【自主学习】地球在宇宙中1.我们看到的星星,大多都是恒星。太阳就是一颗。太阳吸引着行星、小行星、彗星围绕它运行,组成太阳系。太阳系是的一小部分。2.太阳系有八颗行星按照与太阳的距离,由近及远依次是、金星、、火星、木星、土星、星和海王星。3.在太阳系中,与金星、火星等其他行星相比,成为迄今我们人类生存的唯一家园。【合作探究】制作行星“个性”档案_____ “个性”档案古代称谓 行星照片_____之最 (本身特性)近观_____ (观察到的景观)学习活动二:地球是有生命的行星【自主学习】地球是有生命的行星1. 地球是太阳的一颗行星,与太阳的、,这就为地球上存在生命提供了,如、、、等。2.目前,地球是太阳系中已知的唯一存在生命的行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唯一家园。是我们每个人应担负的责任。【合作探究】探究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条件1.读表,比较地球与金星、火星的表面平均温度,简要说明地球适宜人类生存的温度条件。行星 距日距离(以日地距离为1计算) 表面平均温度/℃金星 0.72 >400地球 1 15火星 1.52 -632.收集资料,对比地球和太阳系其他行星,谈谈你对地球是我们目前唯一家园的理解。【小组探究】虚拟“天”“地”对话1.若想和外星人沟通,首先要将宇宙中的天体和天体系统有序地组织起来,建构一个“字宙的结构模式”。例如,我们可以把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按由大到小排列,组成一个有序的系统。议一议,并填写图框,完成模式的建构。(银河系其他恒星系其他行星系可观测宇宙)参考答案:太阳系;地月系;2.如果外星人的家园是银河系某恒星的X行星,你将如何把地球的位置告诉对方 参考答案:太阳系内由近及远的第3颗星球。3.人类发射的宇宙探测器,曾携带了一幅“人类信息图”,介绍了人类与地球最基本的情况,还把某些民族的经典音乐制作成“地球之音”激光唱盘(图1.10),在太空中不断播放。你能看图中信息所表达的含义吗 如果给外星人讲述地球的故事,你想选择哪些内容?参考答案:里面有人类信息图,报告人类的身体特征;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等等。【达标训练】1.(2024襄阳期末)宇宙很大,我们人类生活的地球既普通又特殊,它的位置不属于()A.仙女座星系 B.银河系 C.太阳系 D.可观测宇宙(2023宜春期中)2021年5月15日7时18分,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这是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成功。下图示意天问一号航行轨道。据此完成2——4题。2.地球、火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A.行星 B.卫星 C.天体 D.恒星3.与地球相比,火星()A.距离太阳更近 B.生物种类更多C.地表气温更低 D.液态水更丰富4.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A.地月系 B.太阳系C.银河系 D.可观测宇宙(2024昆明期末)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颗行星。读“太阳系示意图”,完成5、6题。5.地球是离太阳第()远的星球。A.1 B.2 C.3 D.46.地球是人类唯一的家园,是因为()①距离太阳位置适中,有着适宜的温度。②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空气和水。③地球是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④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A.③④ B.①② C.①④ D.②③【学后反思】【自主学习】1.恒星 银河系 2.水星 地球 天王 3.地球【合作探究】参考答案:示例:木星“个性”档案1.照片略 2.古称:中国古人称其为“岁星”2.之最或特征:太阳系中质量最大的行星,质量约是地球的318倍。太阳系中体积最大的行星,体积约是地球的132倍。太阳系护自转速度最快的行星,自转周期9.5小时。4.观察到的木星:是一个庞大的气态星球,其表面有明暗相间的云带环绕。木星表面有数量众多的风暴,其中“大红斑”最为壮观,被称,为“木星之眼”。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1.距离适中 大小适宜 基术条件 光照 温度 液态水 大气2.珍爱地球、保护环境【合作探究】1.地球的平均温度控制在15℃左右,温度适宜,适合动植物生长。2.地球是太阳系中一颗特殊的行星,地球的特殊性体现在是八颗行星中唯一存在高级智慧生命的星球。地球适宜高级智慧生命存在的条件:①外部条件是有安全的宇宙环境;②内部条件是有适宜的温度、水和适合生命存在的大气等。【小组探究】1. 太阳系;地月系;2. 可观测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地月系3.里面有人类信息图,报告人类的身体特征;地球在太阳系的位置以及太阳在银河系的位置等等。【达标训练】1.A 目前人类能观察到的最大字宙范围是总星系,总星系包括银河系和河外星系,总星系和人类未知的宇宙构,成字宙的全部;地球不属于仙女座星系。2.C 地球、火星是行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是人造卫星,地球、火星、航行中的天问一号探测器均属于天体。3.C 太阳系八大行星距离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与地球相比,火星距离太阳更远;火星上目前没有发现有液态水和生物;火星由于距离太阳更远,地表气温比地球更低。4.A 天问一号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已经走出了地月系。5.C 6.B 第5题,从“太阳系示意图”看出,离太阳最近的行星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故地球是离太阳第3远的星球。第6题,地球距离太阳位置适中,有着适宜的温度,为人类生存提供了空气和水,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是木星,并不是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行星是水星,不是地球。第二节 地球的形态【学习目标】1.结合相关图文材料,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掌握证明地球形状的证据。(重点、难点)2.结合地图和相关实例,从半径、赤道周长和表面积等方面了解地球的大小。3.运用相关图文资料,说明地球表层主要圈层结构及生物圈的特殊性。【情境导入】民间故事:播放课件P1地球视频片段。地球是太阳系家族中一颗普通的行星,也是我们所知道的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从今天开始,对我们的地球家园进行认识和了解,今天先认识其形状和大小。(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铺垫结合生活体验,说出地球是球体的证据结合图文资料,通过搜集、讨论,了解地球形状认识过程,增强为地理献身的精神,理解地球表层环境的重要性。明确地球的平均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等结合赤道半径、极半径的大小,判断地球的真实形状" ))【学习导航】(结合材料,说明地球表层主要圈层结构。)【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 地球的形状【自主学习】认识地球的形状1.我国古代有“”的说法。古人凭直觉和臆想提出“”。2.亚里士多德根据月食的景象推测:月球被地影遮住的部分呈圆弧形,证明地球是个 。3.麦哲伦船队首次实现了环绕地球一周的航行,证实了地球是个球体。4.通过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 ,人类终于目睹到地球的全貌。5.地球真实的形状并非正球体,而是的椭球体。【合作探究】 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1.根据教材P11~P12相关内容,归纳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2.结合课件P13,说说现实生活中哪些例子可以证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3.人类探索地球形状的过程对你有什么启发 【学习活动二】认识地球的大小【自主学习】 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积是平方千米,平均半径是千米,赤道周长约千米。【合作探究】 体会地球的大小1.写出图中的数字。2.我国复兴号高铁运营时速高达350千米/小时的速度,沿赤道环绕地球一周,需要多长时间 3.国际标准足球场长105米、宽68米。假设地球表面是平面且都可建足球场,地球上能建多少个这样的足球场 【学习活动三】认识地球的表层【自主学习】地球的表层1.地球表层是由构成的,地球表层的等都是生命存在的基本条件,这里的陆地和海洋为人类生产、生活提供了空间环境。整体上,是一个复杂系统,它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自然基础,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2.是地球表层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它不单独占有空间。而是存在于。有人为了强调人类的重要性和特殊性,单分出一个智慧圈。【达标训练】(2024北京期末)2022年9月21日,中国载人航天工程迎来立项实施30周年。下图为航天员出舱活动拍摄的照片。读图,完成1、2题。1.地球形状是(C)A.椭圆形 B.弧形C.球体 D.半球体2.下列符合人们认识地球过程的排序,正确的是(B)①麦哲伦环球航行②天圆地方③月食现象④卫星照片A.①②④③ B.②③①④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①(2024青岛月考)读“地球基本数据”,完成3、4题。3.假设要给地球量身定做一件“外衣”,则所需布料的面积约为(D)A.6357km2 B.6378km2C.4万km2 D.5.1亿km24.假设要给地球量身定做一条“腰带”,则“腰带”的长度约为(D)A.6357千米 B.6371千米C.6378千米 D.4万千米(2023张家口月考)读图完成5、6题。5.下列岩层组合表示岩石圈的是()A.a+b+c B.a+c+d C.b+c+d D.c+d+e6.通常,水圈的范围为地球上被水和冰雪所占有或覆盖而构成的圈层;生物圈的范围为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读图“地球圈层构成示意图”,图中所示的圈层①、②、③分别是()A.水圈、生物圈、岩石圈 B.生物圈、岩石圈、水圈C.岩石圈、水圈、生物圈 D.生物圈、水圈、岩石圈7.生物圈包括()①大气圈顶层②水圈③岩石圈上部④大气圈底层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学后反思】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1.天圆如张盖,地方如棋局天圆地方2.球体或近似球体3.证实4.地球照片5.赤道略鼓、两极稍扁【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2.参考答案:登高望远、月食、远方驶来的帆船先看见桅杆后看见船身等。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5.1亿6 3714万【合作探究】1.2.参考答案:40 000千米÷350千米/小时=114小时。3.参考答案: 5.1亿平方千米=510万亿平方米,510万亿平方米÷(105米×68米)=714亿个足球场。学习活动三【自主学习】1.岩石圈、大气圈、水圈、生物圈大气、水、土壤地球表层2.生物圈大气圈底层、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上层【达标训练】1.C 2.B 第1题,现在人们对地球的形状已有了一个明确的认识,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第2题,人们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漫长的过程,先是古代人们提出的“天圆地方”,再根据太阳和月球的形状猜测地球是圆形,直到麦哲伦环球航行首次证明了地球是球体,最后利用人造卫星拍摄照片可以清楚地看出地球是球体,顺序是②③①④。3.D 4.D 地球表面积为5.1亿平方千米,地球赤道长度约为4万千米。5.A 6.D 第5题,岩石圈包括地壳和软流层以上的地幔部分(也就是上地幔顶部);d为地幔,不属于岩石圈;a是岩石圈的主要部分,d不属于岩石圈;ed都是地幔均不属于岩石圈。第7题,最底部的为岩石圈,③为岩石圈,水圈介于岩石圈和大气之间,因此②为水圈,生物圈包括大气圈的底部、水圈大部、岩石圈表面,因此①为生物圈。7.C 生物圈包括大气圈底层、水圈、岩石圈上部。第三节 太空探索【学习目标】1.结合图片、影视资料等,描述探月工程、火星探测以及空间站建设等人类太空探索的进展与意义。2.收集中国航天及太空观测发展的相关材料,举例说出中国太空探索的成就。【情境导入】播放一段简短的太空探索视频,宇航员在国际空间站的日常活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太空探索的现实性和激动人心的场面。引入问题:提出一些与太空探索相关的问题,鼓励学生思考和参与。例如:“如果让你设计一次太空旅行,你最想探索的是哪个星球?”或者“你认为太空探索对我们的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人类对宇宙探索结合自己理想,说出宇宙探索的意义结合图文资料,通过搜集相关图文资料,了解世界太空探索历程,知晓我国太空探索发展,树立民族自豪感及激发学生探索热情。结合相关图文,说明探月工程发展,知道我国探月工程阶段。结合相关图文,了解世界及我国火星等行星探测情况)【学习导航】(结合图文材料,了解空间站基本知识,知晓我国空间站发展。)【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 探月工程【自主学习】认识探月工程1.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与地球相互绕转。地球上的许多自然现象,如等均与月球密切相关。已成为太空探测的重点之一。2.是人类利用航天器对月球进行各种探测任务的总称。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相继发射月球探测器,从此人类进入月球的时代。3.2004年,我国正式启动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该工程分为“”、“”、“”三个阶段。【合作探究】 我国探月工程的发展1.收集我国探月工程方面的资料,将其阶段性成就填入表中。编号 时间 阶段性成就① 2007年10月24日② 2010年10月1日③ 2013年12月14日④ 2016年1月3日⑤ 2020年12月17日2.说说探月工程的意义是什么 学习活动二:火星探索【自主学习】火星探测1.是地球的近邻,在________等方面与地球有诸多相似之处。2.1960年10月,__________相继发射了两枚火星探测器开启了人类探测火星的历程。3.我国实施的火星以及其他行星探测任务命名为“___________”,2021年5月15日,“__________”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火星,标志着我国已成为世界上第二个实现火星软着陆的国家。【合作探究】 体会行星探索的意义材料:“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获取了覆盖火星全球的影像数据,科学家依据这些数据制作完成了火星全球影像。“祝融号”火星车在其着陆区的沙丘表面发现了含水矿物,为研究火星演化历史、探寻火星生命提供了关键线索。1.材料说明什么问题?2. “天问系列”属于哪一类天体探索任务?与探月工程相比,它有什么不同 学习活动三:空间站建设【自主学习】认识空间站1.空间站,又称____________,是一种可供________________大型载人航天器。空间站建设与运营推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发展,并带动了相关领域的技术创新。2.1971年4月,苏联发射了世界上第一个空间站“___________”;1986年,发射了第二个空间站“___________”。2010年,美国、俄罗斯、日本、法国等16个国家联合建造的___________开始全面使用,这是迄今在轨运行的最大空间实验平台。3.2022年底,中国空间站(又称___________)全面建成。它是人类建造的大型在轨空间实验平台。标志着我国已掌握了太空___________技术,具备了在太空长期开展有人参与科学实验的能力,并能够综合开发利用___________。【合作探究】 空间站建设的意义阅读教材P19,图1.19天宫空间站及其内部工作场景,说明空间站建设给为我国提供了什么作用?【达标练习】(2024淄博期末)新华社消息:中国载人登月初步飞行方案公布,计划2030年前实现登月。据此完成1、2题。1. 下列各项航天工程中,专指我国探月工程的是()A. 北斗导航系统 B. 天问计划C. 天宫空间站 D. 嫦娥工程2. 人类探索月球方式的一般先后顺序是()①卫星降落月球②卫星绕月观测③人类登月④卫星从月面携带月球物质返回A. ②①④③ B. ③②①④C. ①②③④ D. ②①③④(2024眉山期中)2021年5月15日,我国“天问一号”火星探测器成功着陆于火星乌托邦平原南部预选着陆区。在我国探测器登陆之前,美国“好奇号”探测器确认火星上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据此完成3、4题。3.火星虽然有适合生命存在的物质,但目前仍然没有发现生命存在,其原因最可能是()A.体积密度较小 B.没有液态水C.表面温度高 D.大气稀薄4.相对于地球,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其原因是()A.火星公转速度快B.地球更靠近小行星带 C.火星大气稀薄 D.火星的质量小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立项30周年以来,几代航天人攻坚克难,终于完成了中国空间站在轨建造。结合材料完成5、6题。5.我国太空探索的成就不包括()A.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搭载首位航天员在轨飞行14圈后安全返回B.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是我国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太空实验室C.我国成为全球首个采用水平井钻采技术试采海域天然气水合物的国家D.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着陆火星取得圆满成功6.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有利于()①开发利用太空中丰富的生物资源②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③利用太空的环境进行科学实验④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学后反思】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1.月球潮汐、日食2.探月工程苏联和美国近距离观测3.嫦娥工程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建立月球基地【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①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实现绕月飞行与探测;② “嫦娥二号”发射成功、并获得更高精度的月表影像。③ “嫦娥三号”携带的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软着陆。④我国发射的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成功降落在月球背面,全人类首次实现月背面软着陆。⑤“嫦娥五号携带1 731克月球样品成功返回地球。参考答案:通过月球研究,增进我们对太阳系历史和宇宙起源的理解。促进航天技术的发展,为未来更深远的太空探索奠定基础。开发月球潜在资源,推动相关产业和经济的发展。通过探月成就提升国家在全球科技领域的领导地位。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1.火星昼夜长短、两极存在冰盖2.苏联3.天问系列天问一号【合作探究】1.参考答案:说明探索火星可以帮助人们了解火星演化历史,探索火星生命,为今后地球生命发展提供线索。2.参考答案:火星探测属于行星研究和探测;与探月工程相比,“天问系列”的意义在于:①探索目标的不同:探月工程主要针对月球,而"天问系列"任务则包括了对火星等其他行星的探测。②技术挑战与创新:"天问系列"任务在技术难度上可能更高,如火星距离地球更远,着陆难度大,需要更先进的深空探测技术。③科学研究的广度:探月工程帮助我们了解月球和地球的关系,而"天问系列"可以拓展我们对整个太阳系乃至宇宙的认知。国际影响力:"天问系列"的成功实施,如"天问一号"火星探测任务,提升了中国在国际航天领域的地位和影响力等等。学习活动三:【自主学习】1.太空站航天员巡访、工作和生活的空间科学、生命科学2.礼炮1号和平号3.天宫空间站第四座长期载人飞行太空资源【合作探究】参考答案:①有助于更好了解宇宙奥秘,更好地开发宇宙资源和太空资源。②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达标练习】1.D 2.A 第1题,D嫦娥工程是我国探月工程的名称。第2题,人类探索月球方式的一般顺寻是卫星绕月观测,卫星降落月球,卫星从月面携带月球物质返回,最后人类登月,故是②①④③顺序。3.B 4.C 第3题,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又寒冷,但是没有“生命之源”-水。第4题,火星以二氧化碳为主的大气既稀薄、而地球有一层厚大气层保护,因此火星更易遭陨石袭击。5.C 6.B 第5题,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在轨飞行、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入轨、天问一号火星着陆都是我国在太空探索领域取得的成就;深海可燃冰开采属于我国对海洋资源的开发,不属于太空探索。第6题,就目前全球的科学水平,无法证明太空有生物资源存在;人类利用太空的物理环境进行科学实验,探索空间环境对人类生存的影响;我国积极参与太空探索,为人类和平利用太空贡献中国方案。主题学习 实现中国人的飞天梦【学习目标】1.运用相关图文资料,了解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历程,为祖国航天事业发展增加自豪感。2.通过讲述航天英雄的故事,知晓并理解“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为将来献身祖国航天事业打下坚实的感情基础。3.通过对航天服探究,明确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明确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情境导入】通过“万户飞天”的典故相关图片和视频导入,为实现飞天梦想,坐在捆绑着火箭的椅子上,手握风筝飞向天空。问题:万户要冒着什么风险?这种风险值不值得?【学习导航】(结合图文资料,了解中国人的飞天梦。结合问题思考,为什么万户没有成功?结合图文资料,通过搜集相关图文资料,明确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状况,理解其背后的精神财富以及独立自主的航天科技。结合相关图文,说明中国航天工程发展历程。结合相关图文,理解中国航天的智力支持与勇敢实践者者。结合相关图文,了解中国航天科技如何为航天事业保驾护航)【学习活动】学习活动一:展示中国航天大事【自主学习】写出中国航天大事的时间及名称时间 事件名称1970年 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________”发射成功。2013年 “嫦娥三号”发射,探测器“________”月球车成功登月2016年 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________”发射。2020年 “________”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建成。2021年 我国首颗太阳探测卫星“________”发射。2022年 全面建成中国空间站【合作探究】选取一件航天大事,制作中国航天大事记海报。学习活动二:致敬中国航天英雄【自主学习】1.中国航天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钱学森等一批杰出科学家功不可没,他们身上体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________________”。这些科学家都有哪些?2.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涌现出了一批________________,铸就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载人航天精神。【合作探究】1.书写中国航天功勋人物以班级为单位,开展以“两弹一星功勋人物”为主题征文活动。2.选择一位你心目中的航天英雄,将他(她)的事迹写成故事,讲给家人或朋友听。学习活动三:揭秘“飞天”舱外航天服【自主学习】1.舱外航天服是一个浓缩的________,有着高超的技术含量和技术密集度。2.“飞天”舱外航天服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多种功能。【合作探究】搜集相关资料,撰写“飞天”舱外航天服主要部件的功能说明书。主要部件 功能 特点【达标练习】中国航天事业的快速发展,不仅展现了国家科技实力,也实现了人类对宇宙的深入探索。据此完成1~2题。1.哪项工程代表了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A. 北斗一号B.东方红卫星C. 嫦娥工程D. 天问一号2.中国探月工程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成功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的任务是()A. 神舟五号B. 嫦娥一号C. 嫦娥三号D. 天宫一号知识点2致敬中国航天英雄中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离不开那些为国家航天科技和太空探索做出巨大贡献的杰出人物。据此完成3~4题。3.在中国航天及导弹事业的发展中,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的两弹元勋是(B)A.邓稼先B.钱学森C.朱光亚D.郭永怀4.在中国航天员队伍中,首位执行太空行走任务并为中国航天事业做出特别贡献的是:A.翟志刚 B. 杨利伟C.费俊龙 D.聂海胜中国自主研发的“飞天”舱外航天服是航天员执行太空行走任务时的重要装备。据图完成5~6题。5.“飞天”舱外航天服的哪个部件为航天员在太空中提供氧气和温度调节(B)A. 头盔B. 生命维持系统背包C. 手套D. 航天靴6.“飞天”航天服的生命维持系统可以支持航天员在太空中工作(B)A. 1小时B. 4小时C. 8小时D. 24小时【学后反思】学习活动一:【自主学习】东方红月兔号墨子号北斗羲和号【合作探究】海报略,要突出重要事件名称及人物、时间。学习活动二:【自主学习】1.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两弹一星精神1.两弹一星元勋有:钱学森(中国航天之父)、“航天四老”(任新民、黄纬禄、屠守锷、梁守槃)、杨嘉墀(空间自动控制学家)、王希季(中国卫星与返回技术专家)、孙家栋(探月工程总设计师)、赵九章(大气科学家)、钱骥(空间技术和空间物理专家)2.航天英雄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合作探究】参考答案:示例:“传承精神,致敬功勋——两弹一星人物故事”活动流程:①宣传动员:通过班会介绍两弹一星功勋人物的背景和意义。②资料学习:提供相关人物资料,学生自学。③撰写征文:学生撰写关于功勋人物的征文,字数限制在400-600字。2.示例:《星海中的勇士:杨利伟的太空之旅》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杨利伟站在了中国航天员训练中心的门前,他的眼神坚定而充满期待。这一天,他将踏上一段前所未有的旅程——成为中国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人。杨利伟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家庭,从小就对天空充满了好奇。他的梦想是成为一名飞行员,探索那无边的蓝天。经过多年的努力和训练,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成为了一名优秀的飞行员。2003年,中国决定发射载人航天飞船,杨利伟被选为执行这一历史性任务的宇航员。面对未知的太空和巨大的挑战,他没有退缩,而是更加刻苦地训练,为这次任务做好了充分的准备。10月15日,随着一声巨响,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在火箭的推动下,缓缓升空。杨利伟坐在飞船内,心中充满了自豪和激动。他知道,这一刻,他不仅代表着自己,更代表着整个国家。在太空中,杨利伟完成了多项科学实验,并通过摄像头向全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员的风采。他看到了地球的壮丽景色,感受到了太空的神秘和宁静。返回:经过21小时的太空之旅,杨利伟成功返回地球。当他走出返回舱,面对着迎接的人群,他知道,这一刻,他不仅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更开启了中国航天事业的新篇章。杨利伟的故事激励了无数人,他的勇气和决心成为了中国航天精神的象征。他的名字,将永远镌刻在中国乃至世界航天史上。学习活动三:【自主学习】1.太空舱2.环境控制生命保障舱外通信【合作探究】参考答案示例:"飞天"舱外航天服是中国自主研发的航天员舱外活动专用服装,主要用于支持航天员在太空中进行舱外活动。以下是"飞天"舱外航天服主要部件的功能说明书草案:主要部件 功能 特点头盔显示器 提供航天员在舱外活动时的视觉信息,包括时间、气压、氧气含量等关键数据 具有高清晰度和良好的视野,确保航天员在复杂环境下也能准确获取信息。 生命维持系统:生命维持系统 为航天员提供氧气、调节温度、过滤二氧化碳和水蒸气,确保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呼吸和体温。 高效能,低能耗,确保长时间舱外活动的安全。压力服 为航天员提供必要的压力,以模拟地球上的大气压力,防止体液沸腾和减压病。 采用多层材料,具有高强度和良好的柔韧性,适应航天员在太空中的各种动作。手套 保护航天员的手部免受太空环境的伤害,同时保持手部的灵活性,便于操作工具。 具有高度的灵敏度和耐磨性,适应精细操作。下肢和靴子 保护航天员的下肢,提供必要的支撑和保护,便于航天员在太空中移动。 设计考虑到人体工程学,确保穿着舒适,活动自如。通信设备 允许航天员与地面控制中心及其他航天员进行实时通信。 具有抗干扰能力,保证通信的清晰和稳定。应急设备 包括紧急供氧、定位系统和快速返回机制,确保航天员在遇到紧急情况时的安全。 易于操作,快速响应,最大程度减少风险。工具携带系统 为航天员提供携带和固定工具的设备,便于在舱外活动中使用。 模块化设计,易于调整和固定,适应不同工具的携带需求。环境监测系统 监测航天服内外的环境参数,如温度、压力、辐射水平等。 实时数据反馈,帮助航天员和地面控制中心了解当前环境状况。 视觉辅助系统视觉辅助系统 在光线不足的环境中提供辅助照明,增强航天员的视觉能力。 高亮度、低能耗,适应太空中的极端光照条件。【达标测试】1.A 2.C 解析:第1题,选项B、C和D分别代表了中国航天的其他重要成就,但与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无关。第2题,选项A代表了中国载人航天的重要成就,选项B是中国探月计划的开始,选项D是中国空间站计划的一部分,但只有选项C正确代表了中国首次月球软着陆的成就。3.B 4.A 第3题,邓稼先、朱光亚、郭永怀都是为中国两弹一星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科学家,但钱学森在航天科技领域的贡献尤为突出,被称为“中国航天之父”。第4题,翟志刚是首位在太空中代表中国留下足迹的航天员。5.B 6.B 第5题,生命维持系统背包是“飞天”舱外航天服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为航天员提供氧气、温度调节和必要的生命支持,确保航天员在太空环境中的生存和工作。第6题,“飞天”航天服的生命维持系统设计为支持航天员在太空中至少工作4小时,这是执行舱外活动时的标准配置。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