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共22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8课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教学课件)--2025-2026学年高三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一轮复习(共22张PPT)

资源简介

(共22张PPT)
第一课时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二战后-20世纪90年代
单元教学课例
20世纪下半叶世界的新变化
【单元结构】
西欧、日本崛起
中国取得巨大成就
世界由两极格局向多极化趋势演变
第三世界国家发展
推 动
推 动
冷战结束
推 动
1.能够利用提供的史料,对冷战的原因提出自己的观点并予以说明。
2.能够利用时间轴梳理冷战时期的典型事件,史论结合分析冷战的基本特征。
3.能够利用教材知识,史论结合,对两极格局下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4.能够在特定的时空框架下,总结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相互影响,明确处理国际关系和维护世界和平的正确原则。
【课程标准】
了解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世界发生的各种新变化和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认识冷战的基本特征,理解冷战的发生、发展与世界格局变化之间的互相影响。
【学习目标】
潮起:冷战开始与两极格局形成
——二战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
二战后美苏从战时盟友变成冷战对手,逐渐形成两极格局
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至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集团之间逐步形成的既非战争又非和平的长期对峙与竞争状态。
1.冷战的含义
*指美苏之间除了直接交战即“热战”以外的一切敌对行动。
一、潮起:冷战开始与两极格局形成
外交孤立
经济封锁
军事包围
扶植代理人
和平演变
2.冷战的背景
请结合材料和课本109页,归纳冷战背景
材料一:法西斯的消亡导致战时同盟合作的基础瓦解,使得美苏合作的共同利益消失。
——沈志华《冷战五书》
材料二:共产主义已成为世界上一切邪恶的根源,全世界应该采取美国制度。 ——杜鲁门
苏维埃制度比非苏维埃制度更有生命力,更稳固。战争是现代垄断资本主义基础上发展的必然产物,只要资本主义存在,战争就不可避免。 ——1946年 斯大林
材料四:“从波罗的海的斯德丁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主张英、美结成同盟,英语民族联合起来,制止苏联的"侵略"。
——丘吉尔铁幕演说
材料五:欧洲在二战中遭受致命打击……美国成为世界第一经济、政治和军事强国。战后初期,美国拥有全球财富的50%左右,掌握制海权和制空权,一度垄断核武器。苏联虽然经济逊于美国,但军事和政治十分强大,特别是由于它在战争中的巨大贡献而赢得很高威望。
——《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丘吉尔“铁幕演说”推波助澜
美苏势均力敌,实力超群
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美苏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激烈碰撞。
总结:冷战的背景
1.雅尔塔体系奠定了战后美苏两极格局的基本框架。
2.二战结束后,美苏战时同盟基础不复存在。
3.美苏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尖锐对立。
4.美苏国家利益存在严重冲突,美国全球扩张战略和苏联保障国家安全战略发生激烈碰撞。
5.丘吉尔“铁幕演说”推波助澜。
6.美苏势均力敌,实力超群。
1947.3
1947.9
1948.4
1949.1
1949.4
1949.5
1949.10
1955.5
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
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
图例:
政治
经济
军事
地缘政治
杜鲁门主义
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
北 约
经济互助委员会
马歇尔计划
民主德国成立
华 约
联邦德国成立
地缘政治:地理因素(如战略位置、自然资源等)是影响甚至决定国家对外政治决策的基本因素。
3.冷战的表现
预习效果展示
一、潮起:冷战开始与两极格局形成
“美国要在世界一切地方与苏联和共产主义对抗”。
——1947年3月
杜鲁门致国会咨文
计划实施期间,英法等16国受援,对西欧的援助达132亿美元。其中90%为捐赠,10%为贷款。
杜鲁门曾经说过:杜鲁门主义和马歇尔计划是一个胡桃的两半。请对此做出合理的分析。
本质相同:都是为了遏制社会主义力量,稳定资本主义统治秩序,确立和巩固美国的霸主地位。
方式不同:杜鲁门主义表现为政治上公开的反苏反共; 马歇尔计划则采用隐蔽的经济手段联合欧洲各国共同反苏反共。
重难点突破
潮涨:冷战发展与多极化趋势出现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八十年代
两极格局中美苏关系既有缓和又有对抗
孕育多极化发展趋势
阅读教材111-113页,通过时间轴对20世纪50年代中期以来冷战发展的史实进行梳理。
1987
美苏《关于消除两国中程和中短程导弹条约》
1979
苏联入侵阿富汗
美国战略防御计划
1985
美苏首脑会晤
建立对话机制
1958
第二次柏林危机
1962
古巴导弹危机
《美苏关于削减和限制进攻性战略武器条约》
1991
苏联从阿富汗撤军
不再干涉东欧
同意两德统一
1989
二、潮涨:冷战发展与多极化趋势出现
1.美苏缓和与对抗
图说历史—冷战的特征
美国出动包括8艘航空母舰在内的183艘军舰和包括携带核武器的B-52轰炸机在内的大批飞机,将古巴“隔离”。
以古巴导弹危机为例,结合图文信息及所学,分析冷战的特征(可从原因、地理区域、手段、实力对比等角度思考)
古巴与美国本土相距仅217公里
短程导弹仅2分钟可毁灭佛罗里达
中程导弹仅5分钟可毁灭1/3 国土
古巴为西半球唯一社会主义国家。
美国视其为苏联在西半球扩展的基地。
特征 材料信息
古巴为西半球唯一社会主义国家,遭美国敌视
意识形态色彩浓厚
体现地缘政治特点
国家利益为出发点
以军事竞赛为内容
呈现自我控制机制
双方在谈判桌上博弈
古巴距离美国近
双方以核导弹为摧毁对方的工具
双方都没有按下导弹启动按钮、防止军事冲突
冷战的特征
赫鲁晓夫在博弈中吃力
两大阵营实力不对称
结合课本112页与所学,对“学习聚焦”中“两极格局中孕育着多极化发展趋势”这句话作出合理的历史解释。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随着美苏冷战的发展及激烈的军备竞赛,美苏双方实力受到削弱。世界经济力量的多极化是政治多极化趋势的根源,世界多个力量中心崛起。
资本主义阵营分化,1967年,欧共体成立和发展;六七十年代日本经济崛起,80年代提出向政治大国迈进的目标;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具体表现在东欧国家反对苏联控制的斗争,以及中苏关系的破裂;中国的发展,中国拥有“两弹一星”、1971年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第三世界的兴起,1955年万隆会议及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是发展中国家以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标志。
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对美苏两极格局造成了有力的冲击。
潮落:冷战结束与多极化趋势加强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
东欧剧变,苏联解体,冷战结束,多极化趋势不可阻挡
三、潮落:冷战结束与多极化趋势加强
当今世界格局的特点(1991年至今)
东欧剧变
苏联解体
一超多强
1.两极格局瓦解
观点:赞成“两极格局体制导致全球的动荡与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的观点。
合作探究:有学者认为:两极体制既导致全球的动荡和不安,也发展起一种稳定机制,避免了第三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结合所学,对上述观点进行解读。
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充分,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论述:两大集团势均力敌,彼此不敢轻易动武,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客观上也促进了科技的发展;在两极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为了自身安全,结成不结盟运动,第三世界崛起。
美苏为谋求霸权,展开长期的军备竞赛和地区争夺,全面冷战和局部热战交织,导致世界局势长期紧张动荡;美苏“冷战”严重恶化了国际关系,造成朝鲜分裂、德国分裂、欧洲分裂甚至世界分裂。
总结:美苏两级格局虽然导致世界局部地区动荡与不安,但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世界的和平。
三、潮落:冷战结束与多极化趋势加强
“修昔底德陷阱”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这个概念是由美国学者格雷厄姆 艾利森提出,源自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的论述,现在正被频繁的用来预测中美两国的未来发展。
冷战之思
冷战结束,国际局势真的就稳定了吗?
中国应该如何避免“修昔底德陷阱”?
中国方案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国家之间要构建对话不对抗、结伴不结盟的伙伴关系。大国要尊重彼此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管控矛盾分歧,努力构建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的新型关系。只要坚持沟通、真诚相处,“修昔底德陷阱”就可以避免。
——习近平《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
潮落:冷战结束与多极化趋势加强
潮涨:冷战发展与多极化趋势出现
潮起:冷战开始
与两极格局形成
概念
背景
表现:政治、经济、地缘政治、军事
冷战的发展
多极力量的成长
特征
表现
缓和
对抗
西方阵营逐渐分化
社会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中国和平崛起
第三世界兴起
标志:东欧剧变、苏联解体
影响
两极格局正式形成
冷战开始
标志
特点
本课小结
收集史料,结合所学,分析冷战时期的中美中苏关系,写一篇小论文。
本课作业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