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课件)-2026届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三一轮复习(共24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第10课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辽夏金元的统治(教学课件)-2026届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中外历史纲要上高三一轮复习(共24张PPT)

资源简介

(共24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一、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二、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三、经济与文化的高峰
课程目标:认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辽夏金元的统治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一课时
从政权并立到华夏一统

民族:契丹族
建立者:耶律阿保机
定都:上京(今内蒙古巴林左旗)
灭亡:被金所灭
民族:党项族
建立者:元昊
定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
灭亡:被蒙古所灭
民族:女真族
建立者:完颜阿骨打
定都:上京/中都(北京)
灭亡:被蒙古所灭
民族:蒙古
建立者:铁木真建蒙古汗国
忽必烈建立元朝
定都:大都(北京)
民族政权的并立
【思考】根据地图,可获取哪些历史信息?
少数民族政权逐步深入中原农耕地区
多个少数民族政权与汉族政权长期并存
民族政权的并立
辽、北宋、西夏形势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战争时间
宋辽约25年
宋夏约10年
宋金约16年
政权时间
辽209年
夏189年
金119年
以和平交往为主流
辽、西夏、金等少数民族政权实现了局部统一
元辽阔疆域版图是由多民族共同缔造,奠定明清乃至现代中国版图之基础。
为多元文明提供发展空间,奠定“大中国”之地理基础。
民族政权的并立
思考:契丹人和女真人民族的生产生活有哪些特点?
定居生活
农业生产
住木板房、火炕
保持尚武骑射、坚忍耐寒的游牧民族传统
内蒙古敖汉旗白塔子辽墓壁画《契丹人引马图》
民族政权的并立
【活动】介绍辽、西夏、金主要政治制度
西夏文-汉文对照 壁画里的西夏人
女真人形象
流动的政治中心
民族政权的并立
【思考】金朝的统治者为什么要将都城从上京迁至中都?
金朝制度建设
1153年,金迁都燕京(今北京),将燕京改名为中都。这是北京建都史的开端。
女真建立的金,外表上是赵宋王朝的死仇,内心却深切地仰慕南(宋)朝。
——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金、元、明北京城址变迁图
金、南宋、西夏形势图
民族政权的并立
【思考】根据材料,概括辽夏金的国家观。
王朝 政治制度
辽 南北面官、四时捺钵
西夏 仿宋而建,一制两称
金 政治典章制度:沿袭唐宋;军事社会组织:猛安谋克
辽、西夏、金在自我认同 为“中国”的同时,也认同宋人为“中国”,出现了 辽、宋、西夏、金同为“中国”的思想认识。
——罗志田
宋辽夏金时期,各民族间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的共同性越来越多,这是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发展的内生动力。 ——杜建录
中华民族多元一体
同为中国
【重点概念】封建化:政治集权化、经济农耕化、文化儒家化、社会习俗汉化
“岁开贡举,以登汉民之俊秀者,榜帖授官,一效中国之制”。——《辽史》
科举选官
贞元迁都,遂徙……, 授田牛使之耕食,以蕃卫京国 ——《金史 ·志· 卷二十五》
农耕经济
上京祭孔子庙,北面再拜。 ——《金史》
儒家文化
“诏契丹人授汉官者从汉仪,听与汉人婚姻”——《辽史》
社会生活




讨论:归纳辽夏金政权的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的共同特点?
社会进程:兴起之初都处于奴隶社会阶段,过着游牧生活
封建化原因:都是由于受到汉族地区先进农耕文化的影响
措施:建立政权,仿效中原制度,仿汉字创制本民族文字
制度特点:因俗而治、蕃汉分治
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

多民族国家统一:蒙古和元朝
【活动】结合课本,梳理蒙古征服战争和统一的过程。
1206年 民族崛起
1206年-1271年 扩张战争
1271年
1279年 完成统一
铁木真像
忽必烈像
元朝形势图(1330年)
中国历史上少数民族建立的第一个统一封建王朝
元大都是一座比汉唐更为“中华民族化”的都城。元大都的宫城、皇城偏于都城南部,市场在皇城北部,都城的宗庙、社稷分列宫城东西两侧,大朝正殿在寝宫之南(即寝宫前面)。这些充分体现了元大都布局形制上对《周礼·考工记》规划理念的遵从,即古代都城的“前朝后寝”“前朝后市”“左祖右社”等特点,因此可以说,元大都在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上是最接近《周礼》的。
——刘庆柱《中国古代都城发展史与国家认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文化认同
多民族国家统一:蒙古和元朝
【活动】结合课本和地图,说说元朝的边疆治理体制?
元朝形势图(1330年)
西域:设北庭都元帅府、宣慰司等管理军政事务
西藏:直属中央的宣政院管理西藏和全国佛教事务。
台湾:元朝在澎湖岛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
元朝的辽阔疆域与王朝统治相始终,边疆管理也更多地呈现出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
历史纵横:盖岭北、四川、云南、湖广之边,唐所谓羁縻之州,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元史·地理志》
多民族国家统一:蒙古和元朝
【思考】结合课本,说说元朝治理下的民族关系
由于政治立场和文化视野的限制,(元朝统治者)认为 在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 只有蒙古贵族才能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主导支配的地位。——蔡凤林《论元朝的“四等人”制》
民族政策:四等人制
【思考】元代的“四等人制”与民族交融的趋势是否矛盾?
材料1:广大蒙古、色目下层民众和汉族百姓都处于被统治的无权地位;汉人、南人中的官僚、地主阶级与蒙古贵族结合在一起,保持其剥削和压迫汉人民众的利益。
—温海清《从游牧部落到世界性帝国》
材料2:多元文化体系内的交流影响体现为蒙古、汉地、回回、吐蕃文化在多元竞争中不断吸收外部有益营养,最终成长为中华民族和文化共同体的五大组成部分之一。
  —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民族交融是历史大势所趋
 性质:民族歧视和压迫
 目的:保障统治阶级利益
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

国朝土宇旷远,诸民相杂,俗既不同,论难遽定。 ——许衡《许文正公遗书》
回回
波斯人
阿拉伯人
汉人
畏兀儿
蒙古人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公元7世纪中叶,大批波斯和阿拉伯商人经海路和陆路来到中国的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以及内地的长安、开封等地定居。公元13世纪,蒙古军队西征,西域人大批迁入中国,吸收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成分,逐渐形成了一个统一的民族--回族。
 各民族在多元竞争中形成中华民族和文化共同体,奠定“大中国”之民族基础。
课堂小结政权:从政权并立到华夏一统制度:从碰撞交融到多元一体民族:从多元竞争到中华一体经济:农耕区扩展到农耕、游牧两大经济区文化:礼乐文化到礼乐文化与草原文化两大系统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发展辽夏金元如何开启“大中国”时代?课后作业:
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元朝对中华民族大统合的贡献与启示”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请同学们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以“元朝对中华民族大统合的贡献与启示”为主题,拟定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观点明确、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