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宋元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2026届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23张PPT)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宋元的政治和军事(教学课件)-2026届统编版高中历史(2019)高三历史二轮复习(共23张PPT)

资源简介

(共23张PPT)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第一课时 文明的冲突与交融
第二课时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第三课时 经济与文化的高峰
新课导入:宋元开启了一个怎样的政治时代?
课程目标:通过了解两宋和元朝的政治和军事,认识这一时期在政治方面的新变化。
宋元的政治和军事
制度的变革与创新
第三单元 辽宋夏金多民族政权的并立与元朝的统一
唐宋之变

宋初中央集权加强的背景
【思考】结合材料和所学,分析宋初面临哪些担忧?
该画描绘了宋太祖在大雪之夜走访大臣赵普,制定“先南后北”的统一战略的故事。 (南方割据势力都已衰落,北方辽因正处在兴盛时期,地广兵强)
(明)刘俊 雪夜访普图
天下自唐季以来,数十年间,帝王凡易八姓,战斗不息,生民涂地,其故何也?吾欲息天下之兵,为国家长久计,其道何如?
宋太祖
此非他故,方镇太重,君弱臣强而已。今所以治之,亦无他奇巧,惟稍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则天下自安矣。
赵普
宋太宗
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记。
武将势大
君弱臣强
边防危机
藩镇割据
唐宋之变一:从藩镇割据到中央集权

分化(削弱)地方权力,巩固中央集权,有效避免了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弊端
派文官担任地方各州长官知州,节度使转化为虚衔
行政
设诸路转运司管地方财政
大部分赋税上交中央
地方精锐编入禁军,拱卫京师镇守地方,定期更驻
财政
军政
收精兵
削实权
制钱谷
中央

府州军监

经略安抚司(军政)
转运司(经济)
提点刑狱司(司法)
提举常平司(市场)
知州(或知府等)
通判(牵制知州)
知县(或县令)



互不统属各自监州
彼此制约
强干弱枝,守内虚外
分化事权、互相牵制
(2022·全国乙卷) 宋朝在州府设通判,重要州府设两名,民户少的州可以不置,但若武官任知州,则必置。通判有自己专属的衙门通判厅,与知州(府)共议政务、同署文书,“有军旅之事,则专任钱粮之责”。据此可知,设置通判的主要目的是
A.规范地方行政 B.防止武人干政
C.提升军事能力 D.削弱州府权力
A
唐宋之变二:从君弱臣强到中央分化事权
【思考】结合示意图,思考宋朝通过哪些方式分化中央事权的?
(统兵)
(调兵)
御前会议
二府
财政
行政
军事
监察
皇帝
三司
(三司使)
度支盐铁户部
中书门下(政事堂)
同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宰相)
吏部
礼部
刑部
工部
枢密院
(枢密使)
三衙
(禁军)
台谏
御史台
知谏院
增设机构;领域分权;职能交叉
“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太祖誓碑
“盖宋之政治,士大夫之政治也。”——柳诒徵《中国文化史》
对历朝历代的君主来说,有三股势力需要他们格外去注意,分别是宗室、外戚和宦官。……正因如此,宋代对于宗室、外戚和宦官的任用与管理都非常严格。为了压制这三方,甚至大量放权给文官。
(1)选官制度——科举制的完善,文官集团扩大
(2)君臣关系——文官地位高,皇帝与士大夫共治
(3)防范异化——重用文官,宗室、外戚、宦官受到抑制
(4)人事管理——实行官、职、差遣的分离(学案2)
唐宋之变三:从武将势大到崇文抑武
【思考】结合学案和以上材料,概括宋代文官政治的表现有哪些?
探究1:宋代的文官政治
《劝学诗》
宋真宗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堂,书中自有黄金屋。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男儿若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
辩证认识宋朝崇文抑武:
促进了全面繁荣;
最终陷于积贫积弱。
宋朝皇帝不仅仿书、刻书,而且带头读书、提倡读书,文武大臣读书蔚然成风书。
宋代文官政治的影响:
【归纳】结合所学和材料,思考宋朝巩固统治措施的特点和影响。
唯本朝之法,上下相维,轻重相制,如身之使臂,臂之使指……
——范祖禹《范太史集》卷22《转对条上四事》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役,虏骑所过,莫不溃散。
——《朱子语类》
太宗即位诏书:先皇帝……纪律已定,物有其常。谨当遵承,不敢逾越。
真宗即位制书∶先朝庶政,书有成规,务在遵行,不敢失坠。
仁宗登极赦∶凡百机务,书有成归,谨当奉行,不敢失坠。
英宗即位诏∶在于庶政,悉有成规,惟谨奉行,罔敢废失。
特点
事为之防,曲为之制: 所有的事情都要预先进行防范,凡事都要周全地进行制约。
积极:强化中央集权,巩固了国家的统一和安定。
消极:过度分权和集权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形成了冗官、冗兵和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影响
养官、养兵、岁币
冗费
募兵制,扩充军队
冗兵
增设官僚机构,分化事权
冗官
三冗——积贫
削夺武将兵权、兵将分离、重文轻武
降低军队战斗力
对外战争多败绩
积弱
两积
【活动2】结合教材54页第三段,画出“三冗两积”问题形成的思维导图
“祖宗之变”

【思考】结合学案补充的变法内容,概括王安石变法有哪些特点?
1069年,宋神宗任用王安石主持变法。变法涉及诸多领域,基本原则是加强国家对这些领域的管理和控制,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1、官府通过向农民提供农业贷款、拨巨资从事商业经营等手段,力图在调控经济的同时开辟财源。
2、对农民进行编制管理和军事训练,希望借以逐渐恢复“兵农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材料 王安石微服赴江宁,遇一老妪喂鸡豕,唤“啰,啰,啰,王安石来!”鸡豕俱来就食。问其故,老妪曰:自王安石为相公,立新法扰民。妾孀居二十年,也要出免役、助役等钱,钱既出而差役如故。妾本以桑麻为业,……今桑麻失利,只得蓄猪养鸡,等候吏胥里保来征役钱,或准与他,或烹来款待他,自家不曾尝一块肉。故此民间怨恨新法,入于骨髓。————据《京本通俗小说·拗相公》
(1)据材料,概括说明王安石变法过程中出现了哪些问题。(6分)
(2)研究王安石变法时,你如何看待宋人话本的史料价值。(4分)
(1)免役法等新法加重了人民负担;用人不当,出现了官吏扰民现象;新法引起了民间不满。
(2)话本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当时的社会状况,具有一定史料价值;话本属于文学作品,有艺术加工成分,须用其他史料印证。
【情境问题史料实证】宋人话本中很多故事涉及王安石变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活动3】辩论:祖宗之法变了吗?请说出你的理由。
元祐更化:哲宗初年,高太后垂帘听政,起用司马光为宰相,新法几乎全被废掉。
变了
没变
达到富国目的;国力有所增强,一定程度改善积弱局面。
南宋延续祖宗之法,守内虚外,偏安江南。
宋元之变

特点:数量少,管辖范围大。 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与北宋的路相比,元朝的行省有何特点?指出元朝实行行省制度的现实原因。
北宋二十四路图
元朝行省图
宋元之变一:从路制到行省
内容:在地方设置行中书省,作为中书省的派出机构。京畿地区由中书省直辖外,全国共设10个行省。
意义:①行省辖区广阔,军政大权集中,提高了行政效率;
②加强中央集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③促进了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有利于民族交融;
④是我国省制的开端,是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重大变革,影响深远。
特点:①既是朝廷的派出机构,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机构;
②既有利于中央集权,又给地方留出了部分权力,达到中央与地方势力的平衡;
③权力大而不专,受中央节制;
④犬牙交错的区划方式。
【探究2】结合61页第四段和形势图,如何全面地解读元朝实行的行省制?
现实原因:元朝疆域空前辽阔
元把东北、西北、西南边疆和西藏、台湾纳入到中央的正式管理当中,呈现与内地一体化的趋向,奠定了中国版图的基础,巩固了统一。
宋元之变二:从间接因俗而治到直接行政统治
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 ,“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等
【总结】宋元开启了一个:
中央集权加强
崇文政治
民族交融
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
·······
的政治时代。
【作业】
必做:用思维导图的方式梳理宋元政治制度变革
选做:搜集材料,证明宋朝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弊得失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