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下载
  1. 二一教育资源

湖南省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卷(含答案)

资源简介

湖南省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单选题
1.考古学家通过对嵩山南北麓地区的发掘,发现300余处龙山文化遗址。其中错落分布着20余处大中型聚落,这些中心聚落中又有6处围以夯土墙或壕沟。每个聚落群由中心聚落和若干小型聚落组成。中心聚落位于河流附近,它们之间的距离在25~63公里,平均控制区域面积1200多平方公里。这说明该区域( )
A.政治实体具有分散性和竞争性 B.由竞争引发了政治上的整合
C.邦国林立已经进入了国家阶段 D.地处中原农耕经济较为发达
2.周天子在西周社会具有双重身份,从宗法制的角度讲,他是天下的大宗,是宗族长。从国家层面讲,他又是天下国君。随着血缘关系的淡化、宗法制的松动,其直接结果是( )
A.兼并战争的兴起 B.王室与诸侯关系崩裂
C.宗权与君权分离 D.周天子丧失君权权威
3.秦、西汉时期,移民大致有两种类型:一种是迁徙的中原各地移民,主要是故六国的贵族大宗。另一种是中原灾荒之年安排灾民就食江淮地区。如关东地域河灾严重,汉武帝诏“令饥民得流就食江淮间”。由此可见,秦、西汉移民( )
A.体现了仁政思想的落实 B.具有浓郁的政治军事意义
C.推动了民族交融的发展 D.加快了经济中心南移进程
4.下图为秦汉魏晋南北朝东南农耕区示意图,其拓展大约在南北朝末期逐渐得以实现。其原因主要是( )
A.地理条件的优越 B.农业生产技术的革新
C.政府政策的推动 D.国家组织能力的强大
5.在隋唐的统治阶层中,士族人员(包括魏晋旧士族)几乎占60%以上,而寒素、小姓两者总计所占的比例最大仅为45%左右。其影响要素是( )
A.恩荫制度长期占据主导地位 B.科举制专为士族子弟而设
C.士族具有浓厚家族文化传统 D.门阀制度并未真正地废除
6.元代以衍圣公孔治为代表的曲阜孔氏家族积极从事于文庙修建,这与他们儒学士大夫和至圣后裔的特殊身份是分不开的。汉人群体以外,蒙古人、契丹人、女真人、色目人等也广泛参与文庙修缮。修庙群体的变化展现出元代( )
A.“蕃汉分治”政治治理的理念 B.儒生文化传承使命感强
C.多民族文化认同的时代特征 D.儒家思想的保留与变异
7.明朝中后期出现“上农资累钜万,次农自足产业,不仰给于人,下农无寸土一椽,全仰给于人”的现象。嘉靖时林大钦说:“大率计今天下之民,其有田者一二,而无田者常八九也。”这些状况( )
A.利于维护国家财政秩序稳定 B.使流民的问题成为社会焦点
C.是政府摒弃抑商政策的结果 D.导致租佃关系和雇工的盛行
8.下表为1765—1838年中英贸易状况。导致1837—1838年贸易形势逆转的原因是( )
年份 英国向华输入 中国向英输出总值 中对英贸易
总值 总值 出(+)入(—)超情况
1765年—1769年 1192915 2190619 (+)997704
1795年—1799年 5373015 5719972 (+)346957
1830年—1833年 7335023 9950286 (+)2615263
1837年—1838年 56000000 31000000 (—)25000000
A.鸦片走私数量成倍增长 B.禁烟运动影响中英贸易
C.传统手工业缺乏竞争力 D.列强在华经济特权有限
9.光绪二十三年,时务学堂在湖南成立,学堂总理熊希龄与总教习梁启超提出的教学宗旨是以振兴政艺为大宗,而振兴政艺,又以发明“孔教嫡传”为第一义,功课以《孟子》《公羊传》为主。这反映出维新派( )
A.借助传统文化阐述变法思想 B.未能超越中体西用的藩篱
C.以传承儒家政治理想为宗旨 D.思想保守背离了时代潮流
10.据李细珠统计:“整个清末新政时期,全国168任巡抚中没有任职5年以上者,任期两年以下者141人次,占总数的83.9%。”清末新政时期地方巡抚的任期时间有着较为显著的降低趋势。这一变化( )
A.扭转了中央集权日渐式微的趋势 B.利于地方治理的推进和完善
C.有利于清廷新政改革措施的落实 D.为之后新政的失败埋下隐患
11.1912年8月,同盟会和其他四个政团联合成立国民党,宣布以组织议会内阁为目标。当时组建政党的理念,多数以为“进而组织政府,即成志同道合之政党内阁,以其所信之政见,举而措之裕如;退而在野,则使他党执政,而已处于监督地位”。这体现了当时( )
A.国民党在议会中的影响力迅速扩大
B.国民党立法权至上、权力制衡的理念
C.总统与议会的矛盾与斗争日益尖锐
D.限制袁世凯权力成为各政党的共识
12.下表为1887—1936年中国主要进口货物所占比重情况,单位:(%)。据此可推知,这一时期中国( )
年份 鸦片 棉布 棉纱 棉花 染料类 煤油 糖 米 小麦 面粉 钢和铁 机器及工具 其他
1887 27.3 21.2 12.3 1.7 0.9 — 1.9 3.6 — — 1.5 — 29.6
1892 20.5 20.5 14.6 0.9 1.4 3.7 2.7 5.9 — 0.5 1.8 0.5 27.0
1902 12.3 19.7 18.6 0.8 1.3 4.9 5.5 4.2 — 1.3 1.7 0.4 29.3
1910 10.3 16.7 12.8 0.6 2.3 5.8 5.3 4.8 * 1.1 3.0 1.9 35.4
1920 * 18.4 9.6 2.6 2.9 6.9 6.3 2.4 * 0.3 5.0 4.5 41.1
1930 0.1 10.0 0.7 10.0 2.4 4.4 6.8 6.1 3.0 3.0 4.4 3.5 45.6
1933 — 4.3 0.3 7.3 3.0 6.5 3.1 11.2 6.5 2.1 6.1 3.2 46.4
1934 — 2.6 0.3 8.7 3.8 3.9 3.2 6.4 3.1 0.7 8.1 5.7 53.3
1935 — 2.3 0.2 4.5 4.1 4.1 3.0 9.8 3.8 0.7 8.3 7.2 52.2
1936 — 1.3 0.2 3.8 4.4 4.2 2.2 2.9 1.3 0.5 9.8 6.4 63.0
A.殖民化程度逐步加深 B.鸦片走私得到有效遏制
C.工业化进程逐步加快 D.人们温饱问题得到解决
13.在湖南、湖北、江西等省份的原先政治权力体系中,并无国民党党部的一席之地。1926-1927年,以学界青年为主体的国民党党部在湖南石门县等地广泛建立,使得原先在社会中寻求政治参与、政治权力的社会阶层找到了新的平台。这一现象主要得益于( )
A.国家权力重构的完成 B.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C.北伐战争的胜利推进 D.近代教育的迅速发展
14.1935年华北事变后,中共在统一战线上做出了转变:在“停止进攻苏维埃区域”“保证民众的民主权利”和“武装民众武装义勇军”的前提条件下,“中国工农红军准备与任何武装部队订立作战协定”,以争取中国领土完整和独立统一。这一“转变”指( )
A.统一战线由理论变成了实践 B.中国革命任务的调整
C.中国共产党的阶级基础扩大 D.统一战线基础的扩大
15.陕甘宁边区的陇东盐业生产量较大。1941年,毛泽东指出“边区财经问题的决定点有二:一是发展经济;二是平衡出入口,而盐的外销,又是达到出入口平衡之唯一的或最主要的办法”“只要能年输30万驮出境,换取三千万元(以每驮法币百元)棉、布进来,即算平衡了出入口”。据此可知,盐的外销( )
A.利于打破敌人对边区的经济封锁 B.实现了边区财政经济的收支平衡
C.是当时发展边区经济的主要手段 D.实际承认了法币在边区的合法性
16.1949年4月23日,毛泽东就英舰“紫石英号”向我解放军挑衅被击伤事件作出指示:“必须英方承认不经人民解放军同意擅自侵入中国内河是错误的这一点,才能释放。”之后,英、美等国停泊在上海的军舰也在解放军进军上海的过程中相继撤离。这说明“紫石英号”事件( )
A.标志着西方国家炮舰政策在华的终结
B.导致了国民党军事上的溃败
C.切断了西方国家对国民党的军事援助
D.结束了列强在华的各种特权
二、综合题
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876年,清廷第一任正式驻外公使郭嵩焘赴英,成为中外瞩目的外交事件。1877年1月,他在伦敦将途中日记约2万字编为《使西纪程》(以下简称《纪程》),上呈朝廷。同年4月,同文馆刊印此书,随即引起轩然大波。当郭嵩焘写下“西洋政教修明”“致情尽礼,质有其文,视春秋战国殆远胜之”之类的真实感想时,《纪程》已成为一种危险的文本形式。1877年6月,御史何金寿奏请将《纪程》“严行毁禁”。随后朝廷下令将《纪程》毁版查禁。但《万国公报》(1868年由美国基督教监理会传教士林乐知在上海创办)对此置若罔闻,自1877年6月起开始连载。在当时“举世谤议”的舆论环境中给予郭嵩焘不遗余力的声援和支持,为读者呈现了一个与“名教罪人”迥然不同的“星使楷模”的正面形象。
《万国公报》敢违反禁令,是因为直至1900年《钦定宪法大纲》颁布,才首次明确了出版言论的相关内容。在郭嵩焘陷入困境、无处容身之时,《万国公报》大声疾呼:“不见妒于西国之执政大臣,不贻讥于西国之文人教士,而中国或有人非之谤之,是诚何心!”强烈谴责事件背后的阴谋论和构陷者,表示对郭的同情和支持。
1885年之后,随着遣使外交的常态化,朝廷对《纪程》的查禁已名存实亡,《纪程》被推为晚清出使日记的代表作之一。1889年,薛福成出使前向光绪皇帝力荐此书。载振便称赞:“出洋日记,近人所著,首推郭嵩焘之《使西纪程》。”
——摘编自杨波、李珂《〈万国公报〉视野中的郭嵩焘使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万国公报》敢违反禁令支持郭嵩焘及《纪程》的原因。
(2)根据材料,围绕郭嵩焘和《纪程》,以“人·书·命运”为主题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自拟标题,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三、材料题
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对外关系史上的三件大事:海禁、朝贡贸易与郑和下西洋。海禁,禁止国人未经官方允许而私自出海贸易,海外国家要来中国贸易,则需以“朝贡”的形式进行,史学界称之为“朝贡贸易”。海禁与朝贡贸易是明朝对外关系的基本政策。
海禁政策始于洪武初年(1368),洪武四年,政府明令规定“禁滨海民不得私出海”。以后,海禁政策进一步加强,对外贸易进行严格的控制。1433年开始,海禁政策有一定程度的松弛。嘉靖年间,由于边防日益松弛,倭寇横行,嘉靖政府多次下达禁令,严厉禁止私人对外贸易。1567年,隆庆皇帝宣布解除海禁政策,允许民间私人对外贸易。
明初,太祖朱元璋遣使四出,招徕各国与明朝进行贸易,并以厚往薄来为指导思想,在明太祖朱元璋即位初期,朝贡贸易得到较快的发展。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的推动,使得该时期的朝贡贸易达到顶峰,不过,这种盛况只不过是昙花一现。据记载:“自弘治元年(1488)至弘治六年(1493),海外诸国由广东入贡者仅占城、暹罗各一次。而在东南沿海私通海外船舶者却络绎不绝。”从这句话中,我们可以看出朝贡贸易的日益衰落和私人海外贸易的兴盛。美国学者费维恺的研究成果也说明了明代海禁政策并不是很严格,“明代的海禁自15世纪初一直延续到16世纪中,但实际上对于日渐增长的对日与东南亚贸易,很少影响”。
——摘编自董兴华《浅析明代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海禁政策下朝贡贸易的特征,并简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朝朝贡贸易渐渐走向衰落的原因。
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抗日战争时期标语口号被中国共产党用作团结广大人民的一种宣传、动员方式。抗战时期许多标语口号源自于毛泽东发表的一系列文章,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提到“东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针对中国共产党及国民党在抗战时期的关系适时提出放弃反蒋口号以联合国民党共同抗日,提出“停止内战,一致抗日”“为民主和自由而斗争”。
第二类口号为从党务机关报和当时抗战人士自发创办的抗日报纸、刊物并在其中撰写、发表的文章中提炼或转化出的。第三类口号往往是从脍炙人口的歌曲延伸出来的,如抗日救亡歌曲《到敌人后方去》中出现频率最高且最易传唱的“到敌人后方去”便成为一句经典的抗日口号。各根据地也结合自身语言特色、生活习惯对标语口号进行适当的修改,如“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好儿郎就是要抗战沙场”“锄头给我,你拿枪去”等。
——据《毛泽东选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等整理
材料二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没有条件也要创造条件的原则下,通过报纸、墙壁等方式将标语口号留存下来,并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向广大人民传递抗战精神。
面对被地主压迫、被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农民阶级,中国共产党在标语口号中提到“地主”“土豪”“日本鬼子”等明确的针对对象;在党内,严格要求共产党员恪尽职守,“不拿群众的一针一线”,做到“为人民服务”,反思自我、“惩前毖后,治病救人”,始终保持党性。对外,采取怀柔政策劝降士兵,呼吁“穷人不打穷人”,瓦解心理防线。
中国共产党用简明且直接的标语口号向大众宣扬自己的立场,如“保家卫国”“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抗战期间,受共产国际影响,中国共产党党内由极“左”转向极“右”,推行右倾投降主义,认为蒋介石是领导抗日战争的唯一领袖。中国共产党在党建上的问题亟待解决,因此,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提出“着重在思想上建党”的口号。
——摘编自成思昱《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口号及其价值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的来源。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标语口号的特征。
(3)根据材料一、二,简要评价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标语口号。
湖南省常德市优质高中学校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A C B B C C D A A D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答案 B C C D A A
17.(1)原因:晚清新闻出版的立法滞后;外国宗教报刊的特殊身份;租界媒体享有多种特权;站在西方文化立场上,同情郭嵩焘的遭遇;扩大自身在中国影响力的需要。(答出三点即可)
(2)论题:郭嵩焘与晚清中国的近代化
论述:19世纪60年代,清廷内忧外患,为维护统治,资产阶级开启了洋务运动。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经济近代化和外交近代化的进程。驻外公使等现象均是晚清外交近代化的表现。但这一时期,晚清向西方学习仅局限于技术层面,不涉及政治体制,并固守传统的保守的思想文化。郭嵩焘《使西纪程》肯定西方文化的优越、称赞“西洋政教修明”,已背离了洋务运动“中体西用”的指导思想,触犯了清廷的政治禁忌,从而遭到保守派和清廷的查禁。《使西纪程》被毁版查禁,郭本人也受到陵铄诋毁,这反映了洋务运动主导近代化仅局限于“器”的不足。
《万国公报》推介郭嵩焘的出使日记《使西纪程》,使其禁而不绝,逆势流传。充分利用媒介话语的优势,塑造了一位“星使楷模”的郭公使形象,在“举世谤议”之中为郭嵩焘赢得了宝贵的舆论支持。这一案例深刻揭示了近代报刊作为重要的媒介工具,逐渐嵌入晚清帝国的政治肌体,在深刻影响政治人物个体命运的同时,也推动了晚清社会的转型和嬗变。
1885年之后,随着遣使外交的常态化,朝廷对《使西纪程》的查禁已名存实亡。19世纪70年代,民族资本主义兴起,资产阶级早期维新思想产生,他们主张在政治上学习西方君主立宪。早期维新思想家薛福成向光绪皇帝力荐《使西纪程》,表明19世纪后期,晚清向西方学习已经突破了器物层面,开始涉及政治制度和文化制度,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深入发展。
在《使西纪程》从被官方刊印,到被禁毁,再到广为传播,最后经典化这一戏剧性的过程中,《万国公报》发挥了重要作用,同时也反映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不断深入,还揭示了个人命运与时代的紧密联系。
18.(1)特征:与海禁政策相辅相成;是明朝对外交往的主要形式,它几乎垄断了整个明王朝的对外交往活动;“厚往薄来”,不以盈利为目的,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贯穿于整个明代,经历兴起、发展、繁荣以及衰落的过程。(答出其中任意两点即可)
影响:朝贡贸易与海禁是“明朝对外关系的两大支柱”,两者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国与国外各国的联系与交往;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也促进了当时海外贸易的发展;增加了明朝税收压力,不利于经济发展;阻碍了民间贸易的发展,加剧了民间与朝廷之间的矛盾。(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2)原因:朝贡贸易具有官方垄断的性质,这违背了经济自身的发展规律;私人海外贸易的发展冲击并瓦解着朝贡贸易体制;明朝国力下降,不足以支撑“厚往薄来”的朝贡贸易增加(或:财政不堪重负);海外形势发生变化,新航路开辟后,西方国家在东南亚的侵略扩张,冲击了中国主导的宗藩秩序。(答出其中任意三点即可)
19.(1)来源:中国共产党重要历史人物的理论研究;抗战时期各类报刊的宣传;抗战歌曲、中国各阶级群众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自发创作。
(2)特征:简洁明了,富有感染力;内容随革命形势变化,时效性强;传播方式多样;取材方便,投入成本较低;语言直观生动,应用对象明确。(答出其中任意四点即可)
(3)评价:利于动员群众,鼓舞士气,激发民族抗日积极性;用大众易于接受的文字,利于团结广大人民,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表明了中国共产党的坚定革命立场和抗日决心;推动了党建工作的发展;利于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国化;具有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人民对党的信心以及新时期标语口号新应用的现实意义。(答出任意四点即可)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