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龙华区中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说明:1.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和姓名用规定的黑色字迹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同时注意贴好条形码。2.全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运用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共90分钟。3.考生必须在答题卷(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4.本卷选择题1~40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41~43题,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作答题目序号写在答题卡综合运用题答题区内。第一部分选择题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 李老师在参观北京人遗址时,在猿人洞里共发现4层较厚的灰烬层(第4、6、8、9、10层),如图所示。最厚的可达6米多,有的地方灰烬成堆分布。这表明北京人( )A. 开始使用打制石器 B. 具备管理火的能力C. 基本能够直立行走 D. 已经懂得人工取火2. 入选2023年国内十大考古新闻的吉林和龙大洞遗址,出土了距今约5万年至1.5万年的石制品及动物化石近2万件。这一遗址的居民生活在( )A. 旧石器时代 B. 新石器时代 C. 青铜时代 D. 铁器时代3. 人类的祖先发现一些谷类可以在土地上栽种,捕获的小动物可以在家中饲养。年深日久,终于进入“五谷(稻、黍、稷、麦、菽)丰登,六畜(牛、马、羊、猪、鸡、狗)兴旺”的时代。这描述的是( )A. 远古先民善于在自然界中探索 B. 定居生活给先民们带来的影响C. 原始农业和畜牧业的产生过程 D. 农业和畜牧业产生带来的问题4. 2023年12月3日,首届“良渚论坛”在浙江省杭州市举办,习近平总书记发来贺信。国家如此重视良渚遗址,最主要的原因是这里( )A. 出现了最早的阶级分化 B. 产生了非常发达的手工业C. 出土了大量的精美玉器 D. 实证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5. 七年级某同学在历史教材上绘制了如下示意图①和②两处应该填写的依次是( )A. 世袭制、禅让制 B. 世袭制、分封制 C. 禅让制、世袭制 D. 世袭制、郡县制6. 《三字经》有云:”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这段话反映的主题是( )A. 早期文明起源 B. 战争此起彼伏 C. 夏商周的更替 D. 西周的分封制7. 虽然二里头文化遗址目前发掘面积仅占总面积的1.5%,但已发现宫殿建筑群、大型墓葬、手工业作坊以及戈、戚、镞等武器。这些文物的出土有利于我们研究( )A. 中国第一个王朝情况 B. 战国时期大变革时代C. 统一多民族国家建立 D. 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8. “模范”一词,今天主要指值得树为典型的优秀人才或事迹,而在古代“模”和“范”则是两种东西。模,就是模型的意思,先用木头、陶土或石蜡做成器物的样子。范,就是套在模外面的模具,通常用陶土制成。外凸的称之为“模”,内凹的称之“范”。下列器物的制造与此有关的是( )A. B.C. D.9. 第一手史料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事件发生时所产生和记录的原始资料。以下可用于研究商朝历史的第一手史料是( )A. 司马迁所著纪传体通史《史记》 B. 电视剧《封神演义》C. 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 D. 某同学编写的历史剧本《盘庚迁殷》10. 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东周时期朝廷软弱无力,列国相互混战不休,表面上看来是个多事之秋。不过,这也是一个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从而永久地决定中国发展进程的时期。”与“社会经济发生根本变革”相关的是( )A. 重农抑商的实施 B. 牛耕推广到全国C. 铁制农具的使用 D. 刀耕火种的消失11. 下表反映了西周和东周的政治状况对比变化情况。这种变化反映的历史现象是( )名称 土地 兵力 财力、人口 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西周 直辖方圆千里 直辖14万人 人口众多,资源丰富 天子在政治上有最高的地位东周 方圆百里 直辖几千人 人口所对无几,财力减少 天子成为傀儡,依靠强大的诸侯A. 王位世袭 B. 江南开发 C. 王室衰微 D. 百家争鸣12. “战国七雄”指的是战国时期实力较强的七个诸侯国,其中地处最北边的是( )A. 齐国 B. 楚国 C. 燕国 D. 魏国13. 据《战国策 秦策》载:秦“决裂阡陌,教民耕战”。此策产生的深远历史影响是( )A. 增强秦国的战斗力 B. 发展了秦国的农业C. 推动秦国社会转型 D. 使得秦国百姓富足14. 尔滨同学在都江堰旅游时,听到导游讲解:“宝瓶口是在内江下游人工凿山开出的出水口。两千多年前,李冰采用积薪烧岩的原始方法,燃烧树木将岩石烧红发烫,再用江水浇泼,岩石因热涨冷缩破裂后,用人工将碎石运输。”他不禁感叹道( )A. “古人太勤劳啦!” B. “秦国实力太强啦!”C. “导游太厉害啦!” D. “李冰太有智慧啦!”15. 他早年丧父,家境贫寒,“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创立的学派是( )A. 儒家学派 B. 道家学派 C. 墨家学派 D. 法家学派16. 习近平总书强调,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下列属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是( )A. 任人唯亲 B. 空谈仁义 C. 仁者爱人 D. 尊卑等级17. 历史课上老师问:“秦朝建立于哪一年?”一位同学回答:“221年。”他的答案与实际时间相差( )A. 440年 B. 441年 C. 442年 D. 443年18. 对比下列两种制度,从中可以得出的变化趋势是( )项目 西周分封制 秦朝郡县制传承方式 诸侯爵位世袭 郡县长官由朝廷任免地方权力 诸侯有封地,有经济收入 郡县长官无封地,只有俸禄与中央关系 诸侯国有很强的独立性 郡县要绝对服从中央管理A. 传承方式没有变化 B. 地方权力越来越大C. 君主专制日益强化 D. 中央集权趋势加强19.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成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这副对联涉及的历史人物分别是( )A. 刘邦、夫差 B. 项羽、勾践 C. 孙权、刘备 D. 曹操、关羽20. 楚、汉两方曾在荥阳展开长达四年的争夺战,后双方相约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鸿沟而西者为汉,鸿沟而东者为楚”。楚汉之争的实质是( )A. 诸侯争霸 B. 兼并战争 C. 农民起义 D. 帝位之争21. 西汉初年,汉高祖采取了休养生息的政策,下令“兵皆罢归家”,并将那些因战乱、饥荒而成为奴婢的人释放为平民,又采取轻徭薄赋的政策。这些措施体现的思想是( )A. 依法治国 B. 以礼治国 C. 无为而治 D. 以德治国22. 2021年12月,陕西省西安市白鹿原江村大墓被确定为汉文帝霸陵。墓葬里陶俑数量众多,陪葬品简朴,无奢侈物件。这一墓葬反映出( )A. 社会贫富分化严重 B. 治国思想的践行 C. 封建特权受到限制 D. 礼乐制度的复兴23. “文景之治”和“光武中兴”分别是西汉和东汉时期出现的治世局面,政局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安定。这两个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是( )A. 以德化民,勤俭治国 B. 减轻农民负担,轻徭薄赋C. 都允许少数民族内迁 D. 合并郡县,裁减官员24. 东汉彩绘陶击鼓说唱俑登上了七年级上册《美术》教材封面(如图),这体现出该文物具有较高的( )A. 文学价值 B. 史学价值 C. 艺术价值 D. 收藏价值25. 东汉又称后汉,自光武中兴到汉献帝被废,历14帝,凡196年而亡,其中未满16岁即位的皇帝竞多达9人,占总数的四分之三。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 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 人民群众起义不断C. 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D. 道教创立间接导致26. 黄巾起义爆发后,地方州郡乱作一团。东汉王朝为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改刺史为州牧,派重臣出任州牧,统领地方上的军政事务,地位在郡守之上。这一举措的影响是( )A. 造成了地方割据的局面 B. 强化了皇帝的专制权力C. 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D. 有利于监察地方的官员27. 汉代诗人辛延年写道:“胡姬年十五,春日当垆。长裾连理带,广袖合欢襦。头上蓝田玉,耳后大秦(古罗马)珠。”该诗可以佐证当时( )A. 中外经济文化交流 B. 海上丝绸之路开通C. 边界榷场贸易兴旺 D. 都市生活繁华多彩28. 西域都护府设置在乌垒城,距离阳关两千七百三十八里,这里土地肥沃,位于西域的中心,所以都护府驻在这里。这一机构设置后,正式归属中央政权的是( )A. 新疆 B. 西藏 C. 台湾 D. 南海29. 与下列材料相关的技术发明是( )树皮 麻头 破布 旧渔网A. 发明纺织 B. 制作衣裳 C. 改进造纸术 D. “麻沸散”30. 《史记》是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在该书中可能查到的史实是( )A. 武王伐纣 B. 光武中兴 C. 三国鼎立 D. 西晋兴亡31. 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上,以“二十四节气”为主题的倒计时,让全世界领略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种中国传统历法有利于指导( )A. 休闲娱乐活动 B. 经济贸易往来 C. 文化体育活动 D. 农业生产活动32. 下面这四张地图,体现出当时的时代特征之一是( )A. 文明起源 B. 社会变革 C. 政权分立 D. 民族交融33. 林俊杰在歌曲《曹操》中唱到:“东汉末年分三国,烽火连天不休……。”下列图示正确反映“三国鼎立”局势的是( )A. B.C. D.34. 《现代汉语词典》中对“客家”一词的解释为:指在四世纪初(西晋末年)和十二世纪初(北宋末年)从黄河流域逐渐迁徙到南方的汉人,现在分布在广东、福建、广西、江西、湖南、台湾等省区。与此直接相关的事件为( )A 七国之乱 B. 八王之乱 C. 祖逖北伐 D. 淝水之战35. 唐代诗人刘禹锡在《乌衣巷》中写道:“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王、谢都是东晋著名的士族,当年他们居住在乌衣巷。从刘禹锡的诗句中至今仍可感受到王、谢当年的风光一时。能佐证这种风光的是( )A.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B. 王猛担任前秦丞相C 谢安指挥淝水之战 D. “王与马,共天下”36.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能证明“人民群众是物质生产的主要承担者和历史的创造者”这一观点的是( )A. 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B. 江南地区的开发C. 前秦东晋淝水之战 D. 北魏孝文帝改革37. 下列四次战役结果上的共同点是( )A. 兵力多的获胜 B. 兵力少的获胜 C. 双方不分胜负 D. 二者两败俱伤38. 《魏书》记载,北魏孝文帝改革前,举行祭典依北土旧俗,由有司代祭;改革后,按华夏礼制,由皇帝亲祭。这一变化( )A. 消除了民族之间的隔阂 B. 推动了北魏统一南北C. 促进了鲜卑政权的汉化 D. 提升了官员政治素养39. 《齐民要术 种谷》写道:“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劳而无获。”这反映出作者主张( )A 重视理论研究 B. 遵循自然规律 C. 改进生产技术 D. 发展商品生产40. 近日,“文明丽迹——北魏平城与云冈石窟艺术”特展在深圳博物馆展出。展览中提到的第20窟的主佛(如图),鼻梁与前额平直,眼大而唇薄,具有明显的古希腊艺术的痕迹;而长长的眼睛,则是北魏鲜卑人种的特殊标志。这体现了该时期( )A. 文明交流互鉴 B. 南北政权对峙 C. 人民笃信佛教 D. 分裂割据动荡第二部分综合运用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6分。共40分)41. 深圳市龙华区某校历史社团学生开展深圳古代历史的研学活动,搜集整理了以下材料。请你阅读材料,跟他们一起完成探究任务。材料一 华南地区(新石器时代)早期遗存呈现浓厚的地域色彩,晚期遗存则与长江、黄河流域有较大一致性,但也具有自己的特点。主要文化特征为几何印纹(圆点、圆圈,方格、菱形、回纹、米字形纹,平行曲折线纹、雷纹等)。主要器物有肩石器、平底鼎、豆、盘。陶器具有相当的原始性,颜色不纯,火候也较低,陶器上的绳纹、篦点纹表现出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摘自张岂之主编《中国历史新编:古代史(上册)》材料二 珠江三角洲新石器时代中期的遗址主要分为贝丘遗址和沙丘遗址两类。其中位于深圳市大鹏半岛的咸头岭遗址就属于沙丘遗址,距今约7000-6000年,是珠三角地区已发现的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之一。新石器时代晚期,深圳地区原始居民的居住地不再集中在沿海沙丘,而是分散开来,有的留在原有沙丘地,有的迁至较靠内陆的山岗坡地、台地居住。——摘编自张一兵《深圳通史》材料三 深圳市龙华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简表序号 名称 地点 主要遗物1 猪仔沥山遗址 龙华松和小学南侧 石器:镞6件,砺石2件,斧1件。陶片:夹砂粗陶和几何印纹陶片。2 斜岭遗址 龙华陂兰村斜岭西 石器:仅发现砺石。陶片:夹砂粗陶,泥质陶;饰三角纹、编织纹。3 斜岭岗遗址 龙华共和社区西南斜岭岗山顶 石器:小型石斧、石铲。陶器:泥质印纹硬陶、夹砂灰陶、纹饰有方格纹、夔形纹、米字纹和复合纹等,器形有罐和碗等。4 弓村遗址 龙华三联弓村 陶器:罐1件,有曲折纹、篮纹、编织纹、复线弦纹和复线水波纹陶片。5 后背山遗址 龙华油松村 石器:石镞。陶器:夹砂粗陶。6 早禾岭遗址 龙华清湖村 石器:锛3件,凿1件,环1件。陶器:罐1件,纺轮1件。大量几何印纹软陶器。7 鹅冠山遗址 龙华清湖村 石器:数件风化严重的凿等残石器。陶片:几何印纹软陶,有方格纹、云雷纹,曲折纹等8 飞鹅岭遗址 龙华清湖村 石器:锛、凿和砺石。陶器:均为几何印纹软陶,纹饰有曲折纹和篮纹。9 东埔山遗址 龙华瓦窑排 石器:锛3件,镞5件,砺石2件,穿孔石铲1件,矛1件,水晶尖状器1件,残石器8件。陶片:纹饰有方格纹、曲折纹、叶脉纹、云纹等。10 羊梅坑山遗址 龙华瓦窑排村西 石器:锛3件。陶器:绳纹夹砂粗陶。11 追树岭遗址 观澜东庵村 石器:23件。陶器:豆和纺轮各1件。陶片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两种。12 鹅公岭遗址 观澜东庵村 石器:有肩石斧、有段石锛、石铲、石凿等。陶器:夹砂粗陶,几何印纹软陶,饰曲折纹、方格纹等;硬陶,饰夔纹、方格纹。13 乌背岭遗址 观澜东庵村 石器:双肩锛1件,梯形锛1件。陶片:几何印纹软陶居多,饰云雷纹曲折纹、叶脉纹、篮纹、旋涡纹等。——摘编自陈海滨《深圳古代史》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新石器时代居民与旧石器时代相比有哪些进步。(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石器时代开始的时间,并列举两个与咸头岭居民生活在同一时期的原始居民。(3)综合上述三则材料,你能获取哪些有效的历史信息?(至少写出两条)请列举材料中的史实加以说明。(4)材料三所列13处遗址中,有8处因城市建设现已不存在。你认为应该如何处理城市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的关系?42. 汉字是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繁荣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文化的基因,也是构成独特东方书法艺术的基本要素。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汉字书写材料的演变材料二 统一文字材料三 《兰亭集序》(摹本)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写出汉字曾使用过的书写材料。(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文字得以统一的背景和影响。(3)请你为材料三中这幅书法作品的作者写一段简要的介绍。43. 中国古代史是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巩固与发展的过程。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民族之源】材料一 华夏民族,非一族所成。太古以来、诸族错居,接触交通,各去小异而大同,渐化合以成一族之形,后世所谓诸夏是也。——摘自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民族一统】材料二 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到了汉武帝时代,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正是这个伟大而充满凝聚力的民族共同体,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200多年来的中国历尽沧桑,也曾战乱分裂,但是不管危机多么深重,由秦汉帝国开创这一民族共同体总是能够重新走上统一、安定的大道,重现蓬勃生机。——摘自翦伯赞《中国史十五讲》【民族交融】材料三在春秋争霸的过程中,有的诸侯国被灭掉,一些强大的诸侯国的疆域不断扩展。与此同时中原的“诸华”“诸夏”在同周边的戎、狄、蛮、夷等民族长期交往和斗争中,出现了大规模的民族交融。 这一时期的民族关系,有时矛盾激化,甚至发生战争,但在总体上,民族隔阂趋于消解,民族关系趋于和缓。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摘自统编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趋势】材料四 中国历史纪年表(夏一清)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作者的主要观点,并写出对华夏族形成产生重要影响的两个战役。(2)分析材料二中实现“华夏民族大一统的国家伟业”的重要意义,指出汉武帝为实现“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在政治、思想、经济和军事等方面采取的措施。(3)根据材料三及所学知识,分析各民族的交往、交流与交融对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的影响。(4)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史有哪三个大分裂时期,并概括中国历史发展的总体趋势。龙华区中小学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末学业质量监测试卷七年级历史说明:1.答题前,请将学校、班级和姓名用规定的黑色字迹笔写在答题卡指定位置上。同时注意贴好条形码。2.全卷分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综合运用题。共8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长,共90分钟。3.考生必须在答题卷(卡)上按规定作答,凡在试卷、草稿纸上作答的,其答案一律无效,4.本卷选择题1~40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将答题卡选择题答题区内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非选择题41~43题,答案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的签字笔,按作答题目序号写在答题卡综合运用题答题区内。第一部分选择题一、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只有一项最符合题意。请你选出正确选项,并用2B铅笔在答题卡内将该题相对应的的答案标号涂黑。共40小题,每题1.5分,共60分。【1题答案】【答案】B【2题答案】【答案】A【3题答案】【答案】C【4题答案】【答案】D【5题答案】【答案】C【6题答案】【答案】C【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C【10题答案】【答案】C【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C【13题答案】【答案】C【14题答案】【答案】D【15题答案】【答案】A【16题答案】【答案】C【17题答案】【答案】B【18题答案】【答案】D【19题答案】【答案】B【20题答案】【答案】D【21题答案】【答案】C【22题答案】【答案】B【23题答案】【答案】B【24题答案】【答案】C【25题答案】【答案】A【26题答案】【答案】A【27题答案】【答案】A【28题答案】【答案】A【29题答案】【答案】C【30题答案】【答案】A【31题答案】【答案】D【32题答案】【答案】C【33题答案】【答案】D【34题答案】【答案】B【35题答案】【答案】D【36题答案】【答案】B【37题答案】【答案】B【38题答案】【答案】C【39题答案】【答案】B【40题答案】【答案】A第二部分综合运用题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第41题12分,第42题12分,第43题16分。共40分)【41题答案】【答案】(1)进步:制作陶器、磨制石器、居住环境拓宽(定居生活)。(2)时间:距今约10000年前。原始居民: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3)信息:陶器的使用;使用磨制石器;史实:斜岭岗遗址有陶器泥质印纹硬陶、夹砂灰陶、纹饰有方格纹、夔形纹、米字纹和复合纹等,器形有罐和碗等。东埔山遗址有石器:锛3件,镞5件,砺石2件,穿孔石铲1件,矛1件,水晶尖状器1件,残石器8件。(4)处理:在保护文化遗产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建设。【42题答案】【答案】(1)材料:龟甲、兽骨、青铜器、竹简、丝帛、纸。(2)背景:秦朝统一六国,秦始皇锐意进取治理国家、六国文字不利于国家发展;影响:有利于文化的传播,政令的推行,国家的统一。(3)介绍:王羲之字逸少,汉族,东晋时期著名书法家,有“书圣”之称。琅琊(今属山东临沂)人,其书法兼善隶、草、楷、行各体,精研体势,心摹手追,广采众长,备精诸体,冶于一炉,摆脱了汉魏笔风,自成一家,影响深远。风格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王羲之代表作《兰亭序》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在书法史上,他与其子王献之合称为“二王”。【43题答案】【答案】(1)主要观点:华夏族由多民族相互交流交融而形成。战役:阪泉大战、涿鹿之战。(2)意义:完成了从地理空间到精神空间的整合与凝聚,承载着中华文明古往今来的生生不息。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思想上,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经济上,将铸币权收归中央,实行盐铁官营、专卖;军事上,北击匈奴。(3) 影响:实现了区域性的局部统一;促进了民族交融;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灾难。(4)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五代十国辽宋夏金时期。总体趋势:统一。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