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简介 渭南高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八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是新中国的建国纲领,除“序言”外,分为“总纲”“政权机关”“军事制度”“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交政策”共7章60条。这表明( )A. 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为新中国成立做准备B. 我国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已经初步建立C. 祖国大陆获得统一,各族人民实现大团结D. 我国已经完成思想上的拨乱反正工作2. 抗美援朝战争期间,中苏两国政府举行了中长铁路(中国长春铁路)移交仪式,东北中长铁路一切管理权回归中国。抗美援朝战争胜利后,美国首次将新中国视为“平等对手”。这主要说明抗美援朝( )A. 凝聚了民众对新中国的认同 B. 实现了中国的独立自主C. 为国家建设赢得和平的环境 D. 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3. 全国土地改革前在农村占农户总数不到7%的地主、富农,占有总耕地的50%以上,而占全国农户57%以上的贫农、雇农,仅占有耕地总数的14%。这说明我国实行土地改革的根本原因是( )A. 我国的农户数量严重不足B. 地主阶级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C. 为国家工业化建设创造条件D. 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社会发展4. 下列图片反映了新中国在工业建设方面的突出成就。这些成就得益于( )A. “八字方针”提出并实施 B. 新发展理念的提出C. “一五”计划的开展 D. 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展5. 大华纱厂是西安最早的现代轻纺企业,始建于1935年。新中国成立后,西安大华纱厂通过公私合营转为国营企业,成为西北最大的轻纺企业。国家在该厂公私合营过程中的创举是( )A. 成立生产合作社 B. 实行赎买政策C. 建立生产责任制 D. 进行无偿没收6.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年代,全国各条战线上涌现出大批英雄模范人物,王进喜、雷锋、钱学森、邓稼先、焦裕禄等便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他们身上共同的精神特质是( )A. 艰苦奋斗,甘于奉献 B. 乐于助人,热心公益C. 锐意改革,创新突破 D. 带病工作,坚守岗位7. 1984年5月,国务院颁发《关于进一步扩大国营工业企业自主权的暂行规定》,从生产经营计划、工资奖金使用、联合经营等10个方面放宽对企业的约束。这反映出当时( )A. 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成效显著C.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推广 D. 国民经济调整工作取得成效8. 下列思维导图反映的主题是( )A. 民族团结与祖国统一 B. 对外开放国策的贯彻落实C. 科技文化与社会生活 D.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9.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对少数民族古籍文献进行搜集、整理和出版,其中出版的《格萨尔王传》《江格尔》《玛纳斯》三大英雄史诗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以上工作( )A. 传承和发展了少数民族文化 B. 提高了民族地区科技水平C. 提升了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 D. 保障了少数民族的政治权利10. 下表是某同学在自主学习时整理的提纲,据此判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1956年,歼-5型歼击机 ◆1966年,战略导弹部队 ◆1971年,导弹驱逐舰 ◆1974年,第一艘核潜艇A. 人民海军的建立与发展 B. 导弹部队的组建与完善C. 人民空军的发展与壮大 D. 新中国的国防建设成就11. 为热烈庆祝神舟二十号载人飞船发射取得圆满成功,九年级(1)班决定办一期“探索宇宙的奥秘·共筑航天强国梦”的主题板报。下列成就适合入选宣传素材的是( )A. 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 B. 第一艘航空母舰交接入列C. 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 D. 屠呦呦团队发现了青蒿素12. “高铁、支付宝、共享单车和网购”是外国青年选出的中国“新四大发明”。外国人纷纷表示:“出门不用带钱包,就带手机”、“外卖、快递都非常快”、“高铁很棒”。这些现象反映出①中国经济快速发展②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③人们生活方式逐渐变化④中国已成为经济全球化主导A. ①②③④ B. ②③④ C. ①③④ D. ①②③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材料二 自香港回归以来,香港与内地的经济联系日益紧密。香港凭借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为内地企业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重要平台。内地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也为香港的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同时,香港的专业服务,如金融、法律、会计等,也在内地市场拓展业务,实现互利共赢。——摘编自《香港回归后的经济发展研究》(1)材料一图A协议签署于__________年。图B海峡交流基金会和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的“__________”,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2005年,十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__________》,充分体现了党和政府以最大诚意和尽最大努力争取和平统一的一贯立场。2015年11月,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习近平同台湾地区领导人__________在新加坡会晤,这是1949年以来两岸领导人的首次会晤,翻开了两岸关系历史性的一页。(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香港、澳门回归祖国得益于哪一伟大构想?根据材料二,概括香港回归后与内地经济联系日益紧密的表现。(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祖国统一的认识。14.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1953年12月31日,周恩来总理在会见印度代表团时指出:“新中国成立后就确立了处理中印两国关系的原则。”当时,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的外交孤立,周边新独立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印度作为南亚大国,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周恩来提出这一原则后,印度代表团表示赞同,并于1954年将其写入《关于中国西藏地方和印度之间的通商和交通协定》序言。 万隆会议期间的周恩来——摘编自人民网《国际观察》材料二 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的恢复,是国际社会对新中国建设成就的确认,是中国综合实力提高的必然结果。中国政府长期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赢得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从当时的国际关系格局来看,一方面美苏矛盾尖锐,冷战愈演愈烈,美国希望改善对华关系,藉以牵制、对抗苏联;另一方面亚非国家强大团结起来,成为国际舞台上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他们支持恢复中国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摘编自《中国为什么能够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材料三 新时期外交全局性推进。顺应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潮流,我们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积极与主要大国改善和发展关系,深化同周边国家睦邻友好合作,营造和平稳定、平等互信、合作共赢的地区环境。党的十八大以来,随着中国前所未有地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悉历史规律、把握时代大势,形成了习近平外交思想,为维护世界和平发展奏响中国最强音。——摘编自《新中国发展面对面》(1)材料一中“这一原则”指的是哪一原则?根据材料一,概括“这一原则”提出的背景。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周恩来在万隆会议上提出的哪一方针促进了会议的圆满成功?(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国能够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再列举两例20世纪70年代我国的外交成就。(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宝贵经验。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外交事业发展的认识。15. 改革开放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某校八年级(1)班同学开展了一场相关历史主题探究活动,请你参与。【思想改变】材料一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冲破“左”的束缚,批评“两个凡是”,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强调民主制度化、法律化。全会提出“在自力更生基础上积极发展同各国经济合作,努力采用世界先进技术和设备,并大力加强实现现代化所必需的科学和教育工作”……邓小平在全会前后的系列讲话,成为改革开放的宣言书,推动党和国家从危难中重新奋起。——摘编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伟大转折开启伟大征程》【体制革新】材料二 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意味着中国经济将逐步告别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迈向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的新体制。此后,围绕这一目标,我国在企业改革、市场体系建设、宏观调控体系完善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摘编自《我国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等【对外开放】材料三特区是个窗口,是技术的窗口,管理的窗口,知识的窗口,也是对外政策的窗口。从特区可以引进技术,获得知识,学到管理,管理也是知识。特区成为开放的基地,不仅在经济方面,培养人才方面使我们得到好处,而且会扩大我国的对外影响。 ——邓小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的主要内容。简述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意义。(2)材料二中“党十四大”确立的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什么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建立“新体制”的历史意义。(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建立经济特区的历史意义。根据材料三图片,指出我国经济特区的代表和对外开放的“窗口”城市。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当前形成的对外开放格局。(4)综合上述材料,请用一句话为本次探究活动拟定一个主题名称。(要求:主题鲜明、逻辑清晰、语言凝练)渭南高新区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调研八年级历史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为第一部分(选择题)和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全卷共4页,总分60分。考试时间60分钟。2.领到试卷和答题卡后,请用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分别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填写姓名和准考证号,同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填涂对应的试卷类型信息点(A或B)。3.请在答题卡上各题的指定区域内作答,否则作答无效。4.考试结束,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第一部分(选择题共24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总计24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意的)【1题答案】【答案】A【2题答案】【答案】D【3题答案】【答案】D【4题答案】【答案】C【5题答案】【答案】B【6题答案】【答案】A【7题答案】【答案】A【8题答案】【答案】D【9题答案】【答案】A【10题答案】【答案】D【11题答案】【答案】C【12题答案】【答案】D第二部分(非选择题共36分)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总计36分)【13题答案】【答案】(1) ①. 1951 ②. 九二共识 ③. 反分裂国家法 ④. 马英九(2)构想:一国两制表现:香港为内地走向国际市场提供了国际金融的重要平台;内地凭借广阔的市场和丰富的资源,为香港发展提供动力;香港的专业服务在内地市场拓展业务,内地与香港实现共赢。(3)认识:祖国统一是全体中国儿女的共同心愿,是历史大势所趋。(言之有理即可给分)【14题答案】【答案】(1)“这一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提出背景:新中国面临西方国家外交孤立;周边新独立国家对中国存在疑虑;印度在国际事务中具有重要影响力。方针:求同存异方针。 (2)原因:中国综合实力提高;坚持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积极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友好关系,赢得世界上所有爱好和平的国家的尊重;美苏关系变化,美国希望改善对华关系,以及亚非国家的支持。外交成就:1972年,尼克松访华,中美关系开始走向正常化;1972年,中日建交。(3)经验: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顺应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全方位发展同世界各国的外交关系;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科学的外交思想。认识: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始终与国家的综合实力紧密相关,综合国力的提升为外交提供坚实后盾;外交政策随着时代发展不断调整完善,始终坚持独立自主、和平发展的理念;从建国初期打破外交孤立,到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再到新时代全方位外交,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15题答案】【答案】(1)主要内容:这次全会冲破了长期“左”的错误的严重束缚,确定了解放思想、开动脑筋、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指导方针。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历史意义: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这次会议实际上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2)目标: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意义:有利于实现经济的协调发展和稳定高速增长,对现代化建设有巨大推动作用,使我国的经济实力明显增强。(3)历史意义:设立经济特区,对引进外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推动国内的进一步改革,扩大对外经济交流,发展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城市:深圳对外开放格局:形成了“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的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4)主题:改革开放:中国发展的伟大征程。 展开更多...... 收起↑ 资源预览